專利名稱:瓶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瓶子。本申請根據2010年9月30日在日本提出的發明專利申請2010-220703號要求優先權,并在此援引其內容。
背景技術:
作為一直以來通過吹塑成型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為有底筒狀的瓶子,已知有如下結構:底部具備上端開ロ部連接于瓶身部的下端開ロ部的跟部和閉塞該跟部的下端開ロ部并且外周緣部為接地部的底壁部,該底壁部具備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接地部井向上方延伸的立起周壁部、從該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的環狀可動壁部以及從該可動壁部的瓶子徑向內端部向上延伸的陷入周壁部,可動周壁部以與立起周壁部的連接部分為中心進行轉動來吸收瓶子內的減壓,以使陷入周壁部向上移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0/061758號小冊子但是,所述現有瓶子在進行吹塑成型時,在跟部中從瓶子徑向外側連結于接地部的跟下端部可能會產生收縮,因此可能會導致接地部的變形,使得接地穩定性受阻。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ー種瓶子,該瓶子能夠抑制在跟下端部產生收縮。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ー種瓶子,通過吹塑成型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為有底筒狀,底部包括:跟部,上端開ロ部連接于瓶身部的下端開ロ部;和底壁部,閉塞該跟部的下端開ロ部,并且以外周緣部為接地部,該底壁部包括:立起周壁部,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所述接地部,井向上方延伸;環狀的可動壁部,從該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和陷入周壁部,從該可動壁部的瓶子徑向內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可動周壁部配設為以與所述立起周壁部的連接部分為中心自由轉動,以使所述陷入周壁部向上移動,在所述跟部中,從瓶子徑向外側連結于所述接地部的跟下端部形成為直徑小于從上方連結于該跟下端部的上跟部。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由于在跟部中,跟下端部形成為直徑小于上跟部的直徑,因此在該瓶子的吹塑成型吋,能夠抑制在跟下端部產生收縮,能夠抑制連結于該跟下端部的接地部的變形。在此,所述跟下端部與上跟部之間的連結部分從上向下可逐漸縮徑。此時,由于跟下端部與上跟部之間的連結部分從上向下逐漸縮徑,因此能夠確保良好的成型性,井能夠切實地實現上述作用效果。根據本發明能夠抑制在跟下端部產生收縮。
圖1是作為本發明的ー實施方式來表示的瓶子的側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瓶子的仰視圖。圖3是圖2所示瓶子的A-A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的瓶子1,如圖1至圖3所示,包括ロ部11、肩部12、瓶身部13及底部
14。這些11 14以各自的中心軸線置于共同軸上的狀態按上述順序連結而設置。下面,將所述共同軸稱為瓶軸0,并將沿瓶軸0的方向的ロ部11側稱為上側,將底部14側稱為下側。另外,將與瓶軸0正交的方向稱為瓶子徑向,將以瓶軸0為中心環繞的方向稱為瓶子圓周方向。此外,該瓶子I為通過擠壓成型形成為有底筒狀的預塑形坯被吹塑成型而形成的,用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為一體。另外,在ロ部11安裝有未圖示的瓶蓋。進而,ロ部11、肩部12、瓶身部13及底部14分別與瓶軸0正交的剖視形狀為圓形狀。在肩部12與瓶身部13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全周連續形成有第一環狀凹槽16。瓶身部13形成為筒狀,瓶軸0方向的兩端部之間形成為直徑小于該兩端部的直徑。在瓶身部13,在瓶軸0方向隔開間隔而在全周連續形成有多個第二環狀凹槽15。在各第二環狀凹槽15內,在圓周方向上隔開間隔并向瓶子徑向外側突出設置有多個加強突部15a。在多個第二環狀凹槽15的各自中,配設有多個加強突部15a的沿瓶子圓周方向的各個位置相同。此外,加強突部15a比瓶身部13的外周面更位于瓶子徑向內側。在瓶身部13與底部14之間的連接部分的全周連續形成有第三環狀凹槽20。底部14形成為杯狀,包括上端開ロ部連接于瓶身部13的下端開ロ部的跟部17和閉塞跟部17的下端開ロ部并且以外周緣部為接地部18的底壁部19。在跟部17的全周連續形成有深度比第三環狀凹槽20淺的第四環狀凹槽31。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整體跟部17的外周面及瓶身部13的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凹凸部17a。由此,在填充エ序中排列多個瓶子I運送時,能夠抑制相鄰的瓶子I的跟部17的外周面之間及瓶身部13的下端部的外周面之間緊密接觸而不易滑動的問題。結果是,能夠抑制所謂的堵塞的發生。此外,在圖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三環狀凹槽20的表面及第四環狀凹槽31的表面也形成有凹凸部17a。如圖3所示,底壁部19具備:立起周壁部21,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接地部18并向上方延伸;環狀的可動壁部22,從立起周壁部21的上端部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和陷入周壁部23,從可動壁部22的瓶子徑向內端部向上方延伸。立起周壁部21從下向上逐漸縮徑。可動壁部22形成為向下突出的曲面狀,并且從瓶子徑向外側向內側逐漸向下延伸。該可動壁部22與立起周壁部21通過向上突出的曲面部25連結。而且,可動壁部22以曲面部(與立起周壁部21的連接部分)25為中心自由轉動,以使陷入周壁部23向上方移動。如圖2所示,在可動壁部22配設有多個肋26,該多個肋26以瓶軸0為中心配設成放射狀。在圖2所示的例子中,肋26在瓶子徑向斷續而筆直地延伸。另外,肋26向上方凹陷。
陷入周壁部23與瓶軸0同軸配設,并且如圖3所示,從上向下逐漸擴徑。陷入周壁部23的上端部連接有與瓶軸0同軸配設的圓板狀的頂壁24,陷入周壁部23及頂壁24整體呈有頂筒狀。此外,陷入周壁部23形成為橫剖視上圓形狀。另外,陷入周壁部23由多個彎曲壁部23a經由屈折部23b在瓶軸0方向上連續設置而構成,所述彎曲壁部23a形成為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的曲面狀。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跟部17中從瓶子徑向外側連結于接地部18的跟下端部27形成為直徑小于從上方連結于該跟下端部27的上跟部28的直徑。上跟部28連接于瓶身部
13。此外,所述的第四環狀凹槽31形成在上跟部28。另外,跟下端部27及上跟部28分別在瓶軸0方向的全長上的外徑相同。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跟下端部27與上跟部28的連結部分29從上向下逐漸縮徑。另外,該連結部分29在縱剖視上沿著傾斜于瓶軸0的方向以直線狀延伸。跟下端部27及立起周壁部21各自的上端位置互為相同。跟下端部27的外徑與上跟部28的外徑之差,根據瓶子I的大小和形狀等可適宜變更,但從成型性(賦型性)方面考慮,優選例如為約0.5mm 2.0mm (本實施方式中為約1.0mm)。在本實施方式中,立起周壁部21的全周形成有凹凸部30。在如圖2所示的該瓶子I的仰視上,凹凸部30由形成為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的曲面狀的突部30a在瓶子圓周方向連續設置而構成。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突部30a的下端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接地部18。另外,突部30a的上端比立起周壁部21的上端更位于下方。進ー步,突部30a中的瓶子徑向內方端比連接可動壁部22與立起周壁部21的曲面部25更位于瓶子徑向外側。另外,突部30a的位于瓶子I的內部的內表面形成為向瓶子徑向內側凹陷的曲面狀。如以上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瓶子1,跟部17中的跟下端部27形成為直徑小于上跟部28的直徑。因此,在該瓶子I的吹塑成型吋,能夠抑制在跟下端部27產生收縮,并能夠抑制連結于該跟下端部27的接地部18的變形。另外,跟下端部27與上跟部28之間的連結部分29從上向下逐漸縮徑。結果是,能夠確保良好的成型性,并能夠切實地實現所述的作用效果。進而在本實施方式中,凹凸部30形成在立起周壁部21。因此,例如能夠抑制由于射入立起周壁部21的光線被凹凸部30散射,或者內容物填滿于凹凸部30內等而導致的從填充有內容物的瓶子I的外方觀察底部14時感覺的別扭感。另外,該凹凸部30的突部30a的下端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接地部18。因此,在使該瓶子I自立吋,不僅是接地部18,突部30a的下端也能夠抵接于接地面,能夠提高接地穩定性。此外,本發明的技術范圍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范圍內,可以加以種種變更。例如,在所述實施方式中,在可動壁部22形成有肋26,但是也可以不形成肋26。另夕卜,肋26可以連續延伸,也可以彎曲延伸,也可以向下方突出。進而,在立起周壁部21可以不形成凹凸部30,凹凸部30的形態并不限于上述實施
方式,可適宜變更。另外,立起周壁部21可適宜變更為例如沿著瓶軸0方向平行地延伸等。另外,可動壁部22可適宜變更為例如沿著瓶子的直徑方向平行地延伸等。
另外,陷入周壁部23可適宜變更為例如沿著瓶軸0方向平行地延伸等,也可以不配設頂壁24。進而,可以不形成凹凸部17a,另外,在第二環狀凹槽15內可以不配設加強突部15a。另外,形成瓶子I的合成樹脂材料可以適宜變更為例如聚對苯ニ甲酸こ酷、聚萘ニ甲酸こニ醇酯或者非晶性聚酯等或者其混合材料等,進而還可以適宜變更為層壓結構
坐寸o進而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肩部12、瓶身部13及底部14各自與瓶軸0正交的剖視形狀為圓形狀,但并不限于此,還可以適宜變更為多邊形狀。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對于跟下端部27及上跟部28各自的結構,示出了在瓶軸0方向的全長上的直徑相同的結構,但也可以代替該結構,采用在瓶軸0方向上的各個位置的直徑不同的結構,即從瓶軸0方向的一方側向另一方側逐漸縮徑的結構,或者從瓶軸0方向的一方側向另一方側逐漸縮徑的傾斜筒狀部分和在瓶軸0方向的全長上的直徑相同的圓筒狀部分在瓶軸0方向上連續設置的結構等。此外在此情況下,也將跟下端部27形成為直徑小于上跟部28的直徑,將跟下端部27的最大直徑部分小于上跟部28的最小直徑部分。另外,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的范圍內,可將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結構要素適宜替換為公知結構要素,另外,也可以適宜組合上述變形例。產業上的可應用性由于跟下端部形成為直徑小于上跟部的直徑,因此在進行瓶子吹塑成型吋,能夠抑制在跟下端部產生收縮。符號說明I 瓶子13 瓶身部14 底部17 跟部18 接地部19 底壁部21 立起周壁部22 可動壁部23 陷入周壁部25 曲面部(連結部分)27 跟下端部28 上跟部29 連結部分0 瓶軸
權利要求
1.ー種瓶子,通過吹塑成型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為有底筒狀, 底部包括: 跟部,上端開ロ部連接于瓶身部的下端開ロ部;和 底壁部,閉塞該跟部的下端開ロ部,并且以外周緣部為接地部, 該底壁部包括: 立起周壁部,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所述接地部,井向上方延伸; 環狀的可動壁部,從該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和 陷入周壁部,從該可動壁部的瓶子徑向內端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可動周壁部配設為以與所述立起周壁部的連接部分為中心自由轉動,以使所述陷入周壁部向上移動, 在所述跟部中,從瓶子徑向外側連結于所述接地部的跟下端部形成為直徑小于從上方連結于該跟下端部的上跟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瓶子, 所述跟下端部與上跟部的連結部分從上向下逐漸縮徑。
全文摘要
通過吹塑成型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為有底筒狀的瓶子,底部包括跟部,上端開口部連接于瓶身部的下端開口部;和底壁部,閉塞所述跟部的下端開口部,并且以外周緣部為接地部,所述底壁部包括立起周壁部,從瓶子徑向內側連結于所述接地部,并向上方延伸;環狀的可動壁部,從所述立起周壁部的上端部向瓶子徑向內側突出;和陷入周壁部,從所述可動壁部的瓶子徑向內端部向上方延伸,所述可動周壁部配設為以與所述立起周壁部的連接部分為中心自由轉動,以使所述陷入周壁部向上移動,在所述跟部中,從瓶子徑向外側連結于所述接地部的跟下端部形成為直徑小于從上方連結于所述跟下端部的上跟部。
文檔編號B65D1/02GK103118951SQ201180044973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0年9月30日
發明者中山忠和, 齊藤浩通, 飯塚高雄 申請人:株式會社吉野工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