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將吸收性物品那樣的物品以多個排列的狀態,對其進行壓縮并搬運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
背景技術:
吸收體液的吸收性物品那樣的清潔產品(物品)匯集規定個數而進行捆包。此時,所述物品以多個物品匯集成一個的物品組的狀態被搬運、壓縮后進行捆包。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JP2006-264737A (說明書摘要)在所述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對從計數機排出的由規定個數的物品構成的物品組進行壓縮而向下一工序搬運的技術。然而,并未公開對物品組進行壓縮的機構。
發明內容
以往,通常物品組的壓縮使用氣缸那樣的工作缸。然而,在工作缸進行的壓縮中,難以控制物品組的壓縮量,而且,也不易變更搬運的物品的數量。因此,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容易控制物品組的壓縮量,且即使構成物品組的物品的數量改變也能夠容易應對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為了實現所述目的,本發明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具備計數機,其使非壓縮狀態的由規定個數的物品構成的物品組在集合位置處排列;排出機,其將在所述集合位置處排列的物品組向接收位置排出;至少一個搬運臺,該至少一個搬運臺對所述物品組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所述接收位置與交付位置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所述物品組并將該物品組搬運到所述交付位置,再返回所述接收位置;第一支承部,其固定在所述搬運臺上,與所述物品組的第一側面相接而對所述第一側面進行支承;第二支承部,其以能夠沿著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搬運臺上,在與所述物品組的所述第一側面相反側的第二側面相接的狀態下,朝向所述第一側面移動,從而對所述物品組進行壓縮;第一電動機,其用于使所述搬運臺往復移動;第二電動機,其用于在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過程中,使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所述搬運臺進行往復移動;控制裝置,其通過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的旋轉,來控制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間的距離。發明效果目前,當計數機將物品集合在集合位置時,通過排出機將所述集合位置的物品組向接收位置搬運,并通過搬運臺接收該物品組。接收到物品組的搬運臺移動到物品組的交付位置的同時,第二支承部朝向第一支承部移動,從而對物品組進行壓縮。在此,本發明不是借助氣缸而是借助電動機使壓縮物品組的第二支承部移動。因此,通過對電動機進行電氣(電子)控制,能夠對第二支承部相對于第一支承部的位移量致密且準確地進行控制。另外,由于布局上的問題等而存在搬運臺從接收位置向交付位置移動并從所述交付位置排出所述物品組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在從接收位置到交付位置搬運搬運臺期間進行物品組的壓縮。因此,循環時間短。
圖IA是表示本發明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的一實施例的概略俯視圖,圖IB是其概略主視圖。圖2A是第一及第二搬運臺的概略俯視圖,圖2B是其概略主視圖。 圖3是第一搬運臺的概略立體圖。圖4A是第一搬運臺的概略俯視圖,圖4B是沿IVB-IVB線的剖視圖,圖4C是沿IVC-IVC線的剖視圖。圖5是第一搬運臺的橫向剖視圖。圖6A是第二搬運臺的概略俯視圖,圖6B是沿VIB-VIB線的剖視圖,圖6C是沿VIC-VIC線的剖視圖。圖7A 圖7F是分別表示物品組的搬運順序的俯視圖。圖8A 圖8F是分別表示物品組的搬運順序的俯視圖。圖9是表示排出機的另一例的俯視圖。圖IO是排出機的另一例的主視圖。圖11是排出機的另一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本發明的優選的實施例中,在所述搬運臺從所述接收位置將所述物品組搬運到所述交付位置期間,為了對所述物品組進行壓縮,所述控制裝置以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的旋轉,并且,在所述搬運臺從所述交付位置返回到所述接收位置期間,為了能夠使所述集合位置的所述物品組由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間接收,所述控制裝置以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遠離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的旋轉。在本發明的更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個搬運臺包括第一搬運臺和第二搬運臺,按照各所述搬運臺來設置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所述第一搬運臺對一個物品組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所述接收位置與第一交付位置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所述一個物品組并將該一個物品組搬運到所述第一交付位置,所述第二搬運臺對另一物品組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所述接收位置與第二交付位置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所述另一物品組并將該另一物品組搬運到所述第二交付位置。這種情況下,在一方的搬運臺在交付位置能夠將前一物品組向下游排出的同時,另一方的搬運臺能夠在接收位置接收下一物品組。在本發明的更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還具備第一驅動輪,其安裝在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第一輸出軸上;第二驅動輪,其安裝在各所述第二電動機的第二輸出軸上;第一從動輪,其按照各所述第一驅動輪設置;第二從動輪,其按照各所述第二驅動輪設置;第一帶,其卷繞在各所述第一驅動輪與所述第一從動輪之間并傳遞用于使所述搬運臺移動的動力;第二帶,其卷繞在各所述第二驅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之間并傳遞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承部移動的動力,卷繞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搬運臺及其第二支承部傳遞動力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帶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從動輪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用于使所述第二搬運臺移動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所述第一輸出軸上,卷繞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搬運臺及其第二支承部傳遞動力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帶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從動輪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用于使所述第一搬運臺移動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所述第一輸出軸上。這種情況下,將從動輪支承為旋轉自如的支承軸兼作為第一電動機的輸出軸。因此,裝置的結構簡易。在本發明的另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計數機使物品沿著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方向從上游向下游移動的同時排列所述物品,所述排出機具備隨著從所述集合位置朝向所述接收位置而朝向所述計數機搬運所述物品的搬運方向傾斜的導軌;通過沿著所述導軌的延伸方向傾斜地移動而將所述物品組朝向所述接收位置推出的推桿。
這種情況下,沿著導軌從集合位置朝向接收位置傾斜地搬運物品組。因此,計數機能夠不停止地搬運物品。在本發明的又一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還具備驅動輪,其安裝在所述第二電動機的輸出軸上;從動輪,其按照所述驅動輪設置;帶,其卷繞在所述驅動輪與所述從動輪之間且傳遞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承部移動的動力;可動托架,其連結所述帶與所述第二支承部,借助所述第二電動機的旋轉經由所述帶使所述第二支承部往復移動;狹縫,其形成在所述搬運臺上,且沿著所述搬運臺進行往復移動的方向延伸,在此,所述驅動輪、所述從動輪及所述帶配置在比所述搬運臺靠下方的位置,所述第二支承部配置在所述搬運臺的上方,所述托架上下貫通所述狹縫,而連結所述搬運臺的下方的所述帶與所述搬運臺的上方的所述第二支承部。將使第二支承部移動的第二電動機搭載于搬運臺時,搬運臺的有效空間減小。而且,需要使控制第二電動機的通信線或驅動用的供電線纜為可動,或者需要滑接點。相對于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電動機也與第一電動機同樣地可以是放置在地面上的固定型。因此,搬運臺的有效空間大,而且,電氣的配線結構簡易。本發明通過以附圖為參考的以下的優選實施例的說明能更為明確地理解。然而,實施例及附圖僅為了簡單的圖示及說明用,本發明的范圍由權利要求書決定。在附圖中,多個附圖中的同一部件編號表不同一或相當部分。實施例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一實施例。需要說明的是,作為物品,例如以一次性的尿布、褲衩或生理用品(一次性穿戴物品)等清潔產品為對象。如圖IA所示,本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包括由計數機3及排出機4構成的集聚部;由第一及第二搬運臺LI、Rl構成的壓縮搬運部。所述計數機3沿著所述搬運臺L1、R1的往復方向X使物品C從上游向下游移動的同時將所述物品C排列而使其集合。所述計數機3具有在環狀的帶30上以規定間隔安裝有多個分隔板33,通過驅動輥34的旋轉而使所述分隔板33向物品C的搬運方向XO旋轉。在所述各分隔板33、33之間,在集合位置P的上游從一對搬運帶35依次投入物品C。因此,在集合位置P處,聚集有規定個數的物品C的圖7A那樣的物品組W以排列的狀態集合。需要說明的是,物品組W的集合方法在上述JP2006-264737A中詳細進行了記述,將其記述引入于此。在圖IA中,在所述集合位置P設有所述排出機4。該排出機4將在所述集合位置P處以排列的狀態集合的物品組W朝向下游的接收位置PO排出。所述排出機4具備導軌41及推桿42。所述導軌41隨著從所述集合位置P朝向所述接收位置PO而朝向所述計數機3的所述物品C的搬運方向XO的下游傾斜。所述推桿42通過沿著所述導軌41的延伸方向傾斜移動而將所述物品組W朝向所述接收位置PO推出。所述推桿42的搬運方向XO的速度分量設定成與所述分隔板33的速度相同的速度。需要 說明的是,被推出到接收位置PO的物品組W的各物品C、C為非壓縮的狀態。所述一對搬運臺LI、Rl具備對物品組W的底面Wb (圖4B)進行支承的三個臺板51 ;與圖7A的所述物品組W的第一及第二側面SI、S2相接,而對其進行支承的第一及第二支承部10、20。需要說明的是,在圖7A所示的接收位置PO處,是來自第一支承部10的壓縮力未作用于物品組W的第一側面SI的狀態,而且,是來自第二支承部20的壓縮力未作用于物品組W的第二側面S2的狀態。如圖7A 圖7F所示,所述第一搬運臺LI通過在所述接收位置PO與第一交付位置Pi之間往復移動,而在所述接收位置PO接收所述物品組W并搬運到所述第一交付位置
Plo另一方面,如圖7A 圖7E所示,所述第二搬運臺Rl通過在所述接收位置PO與第二交付位置P2之間往復移動,而在所述接收位置PO接收所述物品組W并搬運到所述第二交付位置P2。如圖2A及圖2B所示,所述第一及第二搬運臺LI、Rl的結構本質上是彼此相同的結構,以下,對第一搬運臺LI進行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第二搬運臺Rl的結構在圖6A 圖6C中圖示。而且,如圖IA所示,在第一交付位置Pl與第二交付位置P2之間配置接收位置PO。如圖3所示,所述臺板51被分割成三個,且具有沿著由第一搬運臺LI搬運的物品組的壓縮方向Xll延伸的一對狹縫52。需要說明的是,所述被分割成三個的臺板51通過與所述壓縮方向Xl I正交且沿著物品組的進入方向Y及排出方向Y延伸的第一及第二連結構件53、54而彼此組裝成為一體。所述第一搬運臺LI具有固定在所述第一及第二連結構件53、54上的滑動部(被引導部)55。該滑動部55沿著在物品組W的搬運方向Xl上延伸的搬運用的軌道50滑動。需要說明的是,在圖3中,對軌道50的表面附加了網點。所述第一支承部10經由圖4A及圖4B的第一夾緊器及固定托架56而與第一帶14連結。在所述第一帶14的旋轉的作用下,第一搬運臺LI與第一支承部10 —起借助后述的第一驅動裝置沿著X方向往復移動。需要說明的是,在各圖中,為了容易理解附圖而對第一帶14及后述的第二帶24的表面附加了網點。所述第一支承部10與第二支承部20彼此面對,所述第一支承部10固定于第一搬運臺LI,相對于此,所述第二支承部20設置成相對于第一搬運臺LI能夠沿著所述壓縮方向Xll (圖3)及其相反方向進行往復移動。所述第二支承部20經由圖4A及圖4B的第二夾緊器K2^及可動托架61而與第二帶24連結。在所述第二帶24的旋轉的作用下,第二支承部20借助與第一搬運臺LI的第一驅動裝置不同的第二驅動裝置而沿著X方向進行往復移動。所述狹縫52設置在第一搬運臺LI的所述X方向上的整個區域。因此,所述第二支承部20在所述第一搬運臺LI的往復方向X的大致整個區域上,即在從第一搬運臺LI的一方的端部到與所述第一支承部10相接的位置之間能夠進行往復移動。如圖4Β及圖4C所示,所述第一支承部10與所述物品組W的第一側面SI相接而 對所述第一側面Si進行支承。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支承部20在所述物品組W的與所述第一側面SI相反側的第二側面S2相接的狀態下,如圖7D 圖7Ε所示,通過朝向所述第一側面SI移動而壓縮所述物品組W。在圖3及圖5中,所述第二支承部20經由上下貫通所述狹縫52的可動托架61而固定在圖4C的可動梁62上。在所述可動梁62上固定有另一滑動部63。該另一滑動部63沿著所述軌道50滑動。接下來,說明所述第一搬運臺LI及第二支承部20的驅動裝置。在圖IA中,第一搬運臺LI (第二搬運臺Rl)借助第一電動機MlJ第二電動機MIk)進行往復移動。另一方面,第一搬運臺LI (第二搬運臺Rl)上的第二支承部20借助第二電動機M2 J第二電動機Μ2Κ)在第一搬運臺LI (第二搬運臺Rl)上進行往復移動。作為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可以采用伺服電動機,是未搭載于所述搬運臺LI、Rl上的固定型。需要說明的是,所述第一及第二搬運臺L1、R1的驅動裝置是彼此相同的結構,代表性地說明第一搬運臺LI,而省略對于第二搬運臺Rl的驅動裝置的結構的說明。在圖2Α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第一輸出軸11上安裝第一驅動輪12。在所述第一驅動輪12上卷繞有環狀的所述第一帶14。在該第一帶14上經由所述第一夾緊器KL而連結有第一連結構件53 (圖2Β)。因此,借助第一電動機的驅動,第一輸出軸11、第一驅動輪12及第一帶14旋轉,由此,固定在所述第一連結構件53 (圖2Β)上的第一搬運臺LI及第一支承部10沿著X方向進行往復移動。所述第一帶14卷繞在按照所述第一驅動輪12設置的第一從動輪13和所述第一驅動輪12上。所述第一從動輪13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用于使右側的第二搬運臺Rl進行往復移動的第一電動機MlR的第一輸出軸11上。在圖IA的所述第二電動機M21的第二輸出軸21上安裝有第二驅動輪22。在所述第二驅動輪22上卷繞有環狀的第二帶24。在圖2Α的第二帶24上經由第二夾緊器而連結有可動梁62 (圖2Β)。因此,借助圖I的第二電動機M2J勺驅動,第二輸出軸21、第二驅動輪22及第二帶24旋轉,由此,第二支承部20與圖4Β的第二夾緊器Κ2^及可動梁62及可動托架61 —起沿著X方向進行往復移動。圖IA的所述第二帶24卷繞在按照所述第二驅動輪22設置的第二從動輪23和所述第二驅動輪22上。所述第二從動輪23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用于使右側的第二搬運臺Rl進行往復移動的第一電動機MlR的第一輸出軸11上。所述各驅動輪12、22、所述各從動輪13、23及所述各帶14、24配置在比所述搬運臺L1、R1靠下方的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支承部20配置在所述搬運臺L1、R1的上方。圖3的所述可動托架61通過上下貫通所述狹縫52,而將所述搬運臺LI、Rl (圖1A)的下方的所述帶24與所述搬運臺的上方的第二支承部20連結。在圖IA中,本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具備將搬運到所述第一交付位置Pl及第二交付位置P2的物品組W(圖4B)朝向箭頭Y方向排出的第一及第二排出機101、102。接下來,說明對本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進行控制的控制裝置100。控制裝置100通過如下那樣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的旋轉來控制所述第一支承部10與所述第二支承部20之間的距離,從而對物品組W進行壓縮。關于該電動機對物品組W的壓縮的控制,以左側的第一搬運臺LI的第一及第二電動機Mlp M2^為例進行說·明。所述第一電動機Mk使第一支承部10及第一搬運臺LI以規定的第一速度Vl進行往復移動。另一方面,第二電動機M2J吏第二支承部20以規定的第二速度V2進行往復移動。第一速度Vl比第二速度V2大,因此,如圖7D及圖7E所示,第一支承部10及第一搬運臺LI的移動距離Dl比第二支承部20的移動距離D2大。由此,第一搬運臺LI在從接收位置PO移動到第一交付位置Pl時,對物品組W進行壓縮。這種情況下,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Mlp M2J皮此可以同時開始旋轉且同時停止旋轉,但起動及停止的時刻也可以彼此稍有不同。即,控制裝置100在所述搬運臺LI從所述接收位置PO到所述交付位置Pl搬運所述物品組W期間,為了對所述物品組W進行壓縮,而以所述第二支承部20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10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Mlp M2J圖I)的旋轉。接下來,說明所述電動機的另一控制方法。可以是第一速度Vl與第二速度V2為彼此相同的速度,而電動機工作的時間互不相同。例如,可以是,在第一電動機旋轉之后,第二電動機M2^開始旋轉,在第二電動機M2J亭止旋轉之后,第一電動機Mk停止旋轉。這種情況下,由于電動機的旋轉的時間之差,而成為Dl > D2,由此,在第一搬運臺LI從接收位置PO向第一交付位置Pl移動時,壓縮物品組W。S卩,圖7E的物品組W的壓縮余量AW由下述的(I)式表示。Aff = D1-D2 = (Vlm · Tl) · G-(V2m · T2) · G......(I)其中,Vl111 :第一電動機MIl的平均轉速V2m :第二電動機M2l的平均轉速Tl :第一電動機MIl的旋轉時間T2 :第二電動機M2l的旋轉時間G :常數(減速比)作為控制方法,可以預先設定第一電動機ML及第二電動機M2^的從起動到停止的轉速(旋轉角度),通過所述轉速之差來控制壓縮余量Λ W。接下來,說明本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進行的物品組W的搬運及壓縮方法。
當規定個數的物品C集合到圖4A的集合位置P時,排出機4的推桿42沿著導軌41的長度方向移動,將物品組W移載到第一或第二搬運臺L1、R1上。以下,如圖7A所示,說明在第二搬運臺Rl上載放非壓縮狀態的物品組W的狀態之后的動作。圖7A的第一及第二搬運臺L1、R1分別從第一交付位置Pl及接收位置PO向圖7B的接收位置PO及第二交付位置P2 (向右側)移動。在該移動中,圖7A的第二搬運臺Rl的第二支承部20如圖7B那樣接近第一支承部10,壓縮前一物品組%。此時,圖7A的第一搬運臺LI的第二支承部20如圖7B那樣從第一支承部10遠離而能夠接收下一物品組W2。
S卩,控制裝置100在所述搬運臺LI從所述交付位置Pl返回到所述接收位置PO期間,為了使所述集合位置P的所述物品組W能夠由所述第一支承部10與所述第二支承部20之間接收,而以所述第二支承部20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10遠離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M1l,M2l的旋轉。需要說明的是,所述電動機的控制與所述壓縮時的控制相同,省略其說明。如圖7C所示,所述壓縮過的前一物品組W1在第二交付位置P2處由第二排出機102(圖1A)按壓而從第二交付位置P2排出。在該排出的同時,從集合位置P(圖1A)向所述接收位置PO的第一搬運臺LI搬入下一物品組W2。接著,圖7D的第一及第二搬運臺L1、R1分別從接收位置PO及第二交付位置P2向圖7E的第一交付位置Pl及接收位置PO (向左側)移動。在該移動過程中,圖7D的第一搬運臺LI的第二支承部20如圖7E那樣接近第一支承部10,壓縮所述物品組W2。需要說明的是,此時,圖7D的第二搬運臺Rl的第二支承部20如圖7E那樣從第一支承部10遠離而能夠接收下一物品組w3。然后,如圖7所示,與前述同樣地,第一搬運臺LI上的物品組W2由第一排出機101(圖1A)按壓而從第一交付位置Pl排出,并且進而將下一物品組W3搬入到第二搬運臺Rl上。以下,反復進行所述圖7A 圖7E的動作。如此,物品組W的壓縮和搬運同時進行,且物品組W的向接收位置PO的搬入和從第一或第二交付位置P1、P2的排出同時進行。因此,從計數機3(圖1A)的接收、搬運、壓縮及從交付位置的排出的循環時間縮短。需要說明的是,如圖7A 圖7F所示,第二支承部20相對于搬運臺LI、Rl的位置因搬運臺LI、Rl到達接收位置PO或交付位置P1、P2的哪一個而不同。S卩,圖IA的第二搬運臺Rl的第二支承部20的位置在所述第二交付位置P2處如圖6A 圖6C所示成為接近第一支承部10的位置,但在圖IA 圖2B中,為了容易理解第一及第二搬運臺LI、Rl的結構,而將兩個搬運臺彼此對稱地圖示。接下來,說明圖8A的物品組W的寬度小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如圖8A所示,第一支承部10與第二支承部20之間的距離與所述圖7的物品組W的寬度大的情況不同。S卩,物品組W的寬度小的情況下,在接收位置PO處,第二支承部20預先移動到接近第一支承部10的位置,并且在交付位置P1、P2處,第二支承部20移動到更接近第一支承部10的位置。
需要說明的是,第二支承部20的上述位置可以按照物品組W而預先進行初始設定。如此,本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通過第一及第二電動機來進行搬運臺LI、Rl和第二支承部20的移動,因此在所述物品組W的寬度改變的情況下能夠容易地應對。需要說明的是,在所述實施例中,在搬運臺設置狹縫而將搬運臺的下方的帶與上方的第二支承部連結,但也可以取代設置所述狹縫的情況,而將所述第二支承部及可動梁形成得比搬運臺的寬度大,并將該可動梁與所述第二支承部在搬運臺的側方連結。這種情況下,可以將使第二支承部移動的第二電動機形成為直接固定在地面上或經由電動機臺等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型。圖9 圖11表不排出機4的另一例。該排出機4具備用于使推桿42沿著X方向移動的第一排出電動機M41和用于使 推桿42沿著Y方向移動的第二排出電動機M42。本排出機4中,由固定軌道43引導的第一滑動件44借助所述第一排出電動機M41沿著X方向進行往復移動。在所述第一滑動件44上搭載所述第二排出電動機M42。在所述第一滑動件44上搭載第二滑動件45。如圖10及圖11所示,所述第二滑動件45由移動軌道46引導,借助所述第二排出電動機M42沿著Y方向進行往復移動。如圖11所示,所述第二滑動件45及推桿42與卷繞在一對輪47、47上的環狀的鏈條48 —起繞著一對輪47、47沿著長圓形的環進行旋轉移動。所述推桿42的環狀的移動路徑可以在所述圖I的實施例中采用。具有所述環狀的移動路徑的推桿42在將前一物品組W1的背面向Y方向按壓排出之后,向與Y方向相反的方向返回時避免與后續的物品組W2的干涉。另外,推桿42在排出物品組W時,排出端的Y方向的速度被減速,因此,物品組W的推出位置的精度提高。如以上所述,參照
了優選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閱讀本說明書,在不言自明的范圍內能夠容易想到各種變更及修正。例如,搬運臺L1、R1可以僅為I臺,或者相對于圖I的計數機3在集合位置P的相反側還可以設置一對。作為所述第一及第二帶可以采用同步帶,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帶。另外,作為所述各輪,可以采用帶齒的滑輪,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輪。因此,這種變更及修正應解釋為在由權利要求書的范圍確定的本發明的范圍內。工業實用性本發明能夠使用在可壓縮的物品組的搬運中。符號說明3:計數機4:排出機10:第一支承部11 :第一輸出軸12:第一驅動輪13 :第一從動輪
14 :第一帶20:第二支承部21 :第二輸出軸22 :第二驅動輪23:第二從動輪24:第二帶41 :導軌42 :推桿
C:物品LI :第一搬運臺Rl :第二搬運臺M1l、M1k :第一電動機M2l、M2k :第二電動機P:集合位置PO :接收位置P1、P2:交付位置SI :第一側面S2 :第二側面物品組X :往復方向
權利要求
1.一種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具備 計數機,其使非壓縮狀態的由規定個數的物品構成的物品組在集合位置處排列; 排出機,其將在所述集合位置處排列的物品組向接收位置排出; 至少一個搬運臺,該至少一個搬運臺對所述物品組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所述接收位置與交付位置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所述物品組并將該物品組搬運到所述交付位置,再返回所述接收位置; 第一支承部,其固定在所述搬運臺上,與所述物品組的第一側面相接而對所述第一側面進行支承; 第二支承部,其以能夠沿著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在所述搬運臺上,在與所述物品組的所述第一側面相反側的第二側面相接的狀態下,朝向所述第一側面移動,從而對所述物品組進行壓縮; 第一電動機,其用于使所述搬運臺往復移動; 第二電動機,其用于在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過程中,使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所述搬運臺進行往復移動; 控制裝置,其通過控制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的旋轉,來控制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間的距離。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中, 在所述搬運臺從所述接收位置將所述物品組搬運到所述交付位置期間,為了對所述物品組進行壓縮,所述控制裝置以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接近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的旋轉,并且, 在所述搬運臺從所述交付位置返回到所述接收位置期間,為了能夠使所述集合位置的所述物品組由所述第一支承部與所述第二支承部之間接收,所述控制裝置以所述第二支承部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承部遠離的方式控制所述第二電動機的旋轉。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中, 所述至少一個搬運臺包括第一搬運臺和第二搬運臺,按照各所述搬運臺來設置所述第一及第二電動機, 所述第一搬運臺對一個物品組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所述接收位置與第一交付位置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所述一個物品組并將該一個物品組搬運到所述第一交付位置, 所述第二搬運臺對另一物品組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所述接收位置與第二交付位置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所述另一物品組并將該另一物品組搬運到所述第二交付位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中, 還具備 第一驅動輪,其安裝在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第一輸出軸上; 第二驅動輪,其安裝在各所述第二電動機的第二輸出軸上; 第一從動輪,其按照各所述第一驅動輪設置; 第二從動輪,其按照各所述第二驅動輪設置; 第一帶,其卷繞在各所述第一驅動輪與所述第一從動輪之間并傳遞用于使所述搬運臺移動的動力; 第二帶,其卷繞在各所述第二驅動輪與所述第二從動輪之間并傳遞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承部移動的動力, 卷繞有用于向所述第一搬運臺及其第二支承部傳遞動力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帶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從動輪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用于使所述第二搬運臺移動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所述第一輸出軸上, 卷繞有用于向所述第二搬運臺及其第二支承部傳遞動力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帶的所述第一及第二從動輪以旋轉自如的方式安裝在用于使所述第一搬運臺移動的所述第一電動機的所述第一輸出軸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中, 所述計數機使物品沿著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方向從上游向下游移動的同時排列所述物品, 所述排出機具備隨著從所述集合位置朝向所述接收位置而朝向所述計數機搬運所述物品的搬運方向傾斜的導軌;通過沿著所述導軌的延伸方向傾斜地移動而將所述物品組朝向所述接收位置推出的推桿。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中, 所述計數機使物品沿著所述搬運臺的往復移動方向從上游向下游移動的同時排列所述物品, 所述排出機具備隨著從所述集合位置朝向所述接收位置而朝向所述計數機搬運所述物品的搬運方向傾斜的導軌;通過沿著所述導軌的延伸方向傾斜地移動而將所述物品組朝向所述接收位置推出的推桿。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中, 還具備 驅動輪,其安裝在所述第二電動機的輸出軸上; 從動輪,其按照所述驅動輪設置; 帶,其卷繞在所述驅動輪與所述從動輪之間且傳遞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承部移動的動力; 可動托架,其連結所述帶與所述第二支承部,借助所述第二電動機的旋轉經由所述帶使所述第二支承部往復移動; 狹縫,其形成在所述搬運臺上,且沿著所述搬運臺進行往復移動的方向延伸, 在此,所述驅動輪、所述從動輪及所述帶配置在比所述搬運臺靠下方的位置, 所述第二支承部配置在所述搬運臺的上方, 所述托架上下貫通所述狹縫,而連結所述搬運臺的下方的所述帶與所述搬運臺的上方的所述第二支承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物品的排列搬運裝置,其具備將非壓縮狀態的由規定個數的物品構成的物品組(W)在集合位置(P)處排列的計數機(3);將在集合位置(P)處排列的物品組(W)向接收位置(P0)排出的排出機(4);對物品組(W)的底面進行支承且在接收位置(P0)與交付位置(P1、P2)之間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在接收位置(P0)接收物品組(W)并將該物品組(W)搬運到交付位置(P1、P2),并返回接收位置(P0)的至少一個搬運臺,搬運臺(L1、R1)以及對物品組W進行壓縮的第二支承部(20)分別由第一及第二電動機驅動。
文檔編號B65G17/00GK102905995SQ20118002421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3日
發明者藤田幸彥 申請人:株式會社瑞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