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和保溫集裝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儲運器具,尤其涉及一種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和保溫集裝箱。
背景技術:
在使用保溫集裝箱運輸某些貨物時,如水果、蔬菜、花卉等,為了降低二氧化碳和乙烯的濃度,需要實現箱內的通風換氣,否則會影響這些貨物的質量。保溫集裝箱包括普通的保溫箱、制冷集裝箱和制熱集裝箱。然而,保溫集裝箱為了保溫的需要,通常會做成全封閉的結構。如果使用干貨箱所用的普通通風裝置,會大大影響保溫效果,而且還會增加冷藏集裝箱的能耗。雖然對于制冷集裝箱來說,其上所安裝的冷機大多具有一定的通風換氣的功能,但通風換氣效果不明顯,而目前普通的保溫箱都不具有通風換氣的功能。 因此,需要提供一種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和保溫集裝箱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在實用新型內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簡化形式的概念,這將在具體實施方式
部分中進一步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新型內容部分并不意味著要試圖限定出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關鍵特征和必要技術特征,更不意味著試圖確定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包括第一通風件,所述第一通風件用于設置在保溫集裝箱的外側壁上;第二通風件,所述第二通風件用于設置在所述保溫集裝箱的內側壁上,在安裝狀態下所述第二通風件與所述第一通風件的位置相對應,且所述第二通風件與所述第一通風件相配合用于使所述保溫集裝箱的內部與外部相連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風件和所述第二通風件中的至少一個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優選地,所述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包括固定通風件和可動通風件,所述固定通風件上設置有固定通風孔,所述可動通風件上設置有可動通風孔,所述可動通風件可轉動地或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固定通風件上,且通過改變所述固定通風孔與所述可動通風孔的重合面積來調節通風量。優選地,所述可動通風件的中心通過轉動銷可轉動地固定在所述固定通風件的中心,且所述可動通風件位于所述固定通風件的內側,所述固定通風件上設置有貫通槽,所述可動通風件上設置有穿過所述貫通槽的轉動手柄,所述轉動手柄能夠在所述貫通槽內滑動以帶動所述可動通風件轉動。優選地,所述固定通風件和所述可動通風件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有保溫片,且所述保溫片上設置有可通風的通孔。優選地,所述保溫片設置在所述固定通風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通風件和所述可動通風件之間。[0010]優選地,所述第一通風件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所述第二通風件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優選地,所述第一通風件構造為多個葉片形成的百葉窗。優選地,所述第二通風件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所述第一通風件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優選地,所述通風裝置還包括保溫層,所述保溫層位于所述第一通風件和所述第二通風件之間,且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可通風的通孔。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保溫集裝箱,所述保溫集裝箱的側壁包括內側壁、外側壁以及設置在兩者之間的箱體保溫層,所述保溫集裝箱還包括如上所述的通風裝置,且所述側壁上設置有箱體通風孔,所述通風裝置設置在所述箱體通風孔處,所述通風裝置的所述第一通風件設置在所述外側壁上,所述通風裝置的所述第二通風件設置在所述內側壁上。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通風裝置可以在不明顯地降低保溫效果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對進入保溫集裝箱內的通風量進行調節,甚至在不需要時將通風量調節至零,從而實現通風換氣和封閉的不同需要。此外,該通風裝置還具有結構簡單、安裝調節方便、應用范圍寬廣等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下列附圖在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實用新型。附圖中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及其描述,用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圖中,圖I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的保溫集裝箱的示意圖;圖2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的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的剖視圖;以及圖2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的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給出了大量具體的細節以便提供對本實用新型更為徹底的理解。然而,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無需一個或多個這些細節而得以實施。在其他的例子中,為了避免與本實用新型發生混淆,對于本領域公知的一些技術特征未進行描述。為了徹底了解本實用新型,將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詳細的結構。顯然,本實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熟習的特殊細節。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細描述如下,然而除了這些詳細描述外,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具有其他實施方式。圖I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的保溫集裝箱的示意圖,圖2A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的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的剖視圖,圖2B為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的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的示意圖。下面將結合附圖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保溫集裝箱,如圖I所示,保溫集裝箱100的側壁上設置有箱體通風孔110。當保溫集裝箱100的側壁上設置有箱門時,該箱門應當理解為側壁或側壁的一部分,因此,在本申請中提到的側壁包括未設置有箱門的側壁、設置有箱門的側壁和箱門。保溫集裝箱100的側壁通常包括內側壁和外側壁,以及兩者之間的箱體保溫層。內側壁、外側壁和箱體保溫層可以為本領域的常用結構,因此不再詳述。根據需要可以在保溫集裝箱100的側壁上設置一個或多個箱體通風孔110,且箱體通風孔110的位置可以根據需要來合理設置。此外,箱體通風孔110可以為圓形、矩形或其它形狀,只要能夠使保溫集裝箱100的內部與外部連通即可。[0024]為了在需要時可以調節通過箱體通風孔110流通的通風量,并且在不需要時將通風量調節至零(即關閉該箱體通風孔110),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以下簡稱通風裝置)。在安裝狀態下,該通風裝置可以設置在箱體通風孔110處,以起到調節通風量的作用。如圖2A所示,該通風裝置包括第一通風件210和第二通風件220。其中,第一通風件210用于設置在保溫集裝箱100的外側壁101上,第二通風件220用于設置在保溫集裝箱100的內側壁102上。作為示例,第一通風件210和第二通風件220可以為分體結構,并分別通過固定件230 (例如,螺釘等)固定在外側壁101和內側壁102上。作為示例,第一通風件210和第二通風件220還可以為相互連接的結構,其可以設置在箱體通風孔處,并通過固定件固定在側壁上。在安裝狀態下,第二通風件220與第一通風件210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二通風件220與第一通風件210相配合用于使保溫集裝箱100的內部與外部相連通。第一通風件210和第二通風件220中的至少一個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通過調節該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可以調節通風裝置的通風量,進而滿足運送不同貨物的需要。由于該通風裝置具有雙層結構,因此安裝在保溫集裝箱上時可以不明顯降低保溫集裝箱的保溫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第一通風件210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第二通風件220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如圖2A所示。下面以第二通風件220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為例來描述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的結構和原理。可以理解的是,當第一通風件210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時,下面所描述的結構同樣適用于第一通風件210。作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的第二通風件220包括固定通風件221和可動通風件222。固定通風件221上設置有固定通風孔22IA(如圖2B所示),可動通風件222上設置有可動通風孔。由于圖2B為從箱體內側觀察的示意圖,因此可動通風孔未示出。作為示例,固定通風件221為圓形,固定通風孔221A均勻地設置在固定通風件221上。可動通風孔可以與固定通風孔221A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尺寸,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狀和尺寸,并且可動通風孔與固定通風孔221A的位置可以完全對應,也可以部分地重合,只要能夠實現第二通風件220的功能即可。雖然圖2B中示出的第二通風件220為圓形,但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第二通風件220還可以具有其它形狀,其可以與保溫集裝箱上的箱體通風孔的形狀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夠固定在內側壁上并實現其功能即可。同理,本實用新型也不意欲對第一通風件210的形狀進行限制,只要能實現其功能即可。可動通風件222可轉動地或可移動地設置在固定通風件221上,且通過改變固定通風孔221A與可動通風孔的重合面積來調節通風量。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方式,如圖2A-2B所示,可動通風件222的中心通過轉動銷224可轉動地固定在固定通風件221的中心。可動通風件222位于固定通風件221的內側,即,可動通風件222位于固定通風件221與保溫集裝箱100的側壁之間。固定通風件221上設置有貫通槽221B,可動通風件222上設置有穿過貫通槽221B的轉動手柄222A,轉動手柄222A在貫通槽221B內滑動以帶動可動通風件222轉動。將可動通風件222設置在固定通風件221的內側,可以提高結構的牢固性,避免長期使用導致可動通風件222松動、脫落。作為示例,固定通風件221上也可以設置滑槽,可動通風件222可移動地設置在該滑槽內,通過可動通風件222的移動來改變固定通風孔221A與可動通風孔的重合面積,進而調節通風量。進一步,為了提高保溫集裝箱的保溫效果,避免能量損失,可以在固定通風件221和可動通風件222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保溫片223,且保溫片223上設置有可通風的通孔。 優選地,保溫片223設置在固定通風件221上,且位于固定通風件221和可動通風件222之間,以提高結構的牢固性,延長使用壽命。作為示例,作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的第一通風件210可以構造為多個葉片形成的百葉窗。由于第一通風件210設置在保溫集裝箱100的外側壁上,通過將第一通風件210設置為百葉窗結構可以避免灰塵和雨水等進入保溫集裝箱100內而影響貨物的質量。根據本實用新型另一個實施方式,第二通風件220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第一通風件210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以便于隨時在保溫集裝箱的外側調節該通風裝置的通風量。第一通風件210可以具有上述第二通風件220的結構,即,包括固定通風件和可動通風件,固定通風件上設置有固定通風孔,可動通風件上設置有可動通風孔,可動通風件可轉動地或可移動地設置在固定通風件上,且通過改變固定通風孔與可動通風孔的重合面積來調節通風量。對于第一通風件210的結構可以參照上面的實施方式,這里不再進行詳細描述。第二通風件220可以為任何具有通風功能的部件,例如,第二通風件220可以為其上設置有通風孔的薄板等。此外,為了提高保溫集裝箱的保溫性能,通風裝置還可以包括保溫層240。保溫層240位于第一通風件210和第二通風件220之間,且保溫層240上設置有可通風的通孔。保溫層240可以與第一通風件210和/或第二通風件220連接,也可以在安裝狀態下與保溫集裝箱的箱體保溫層連接,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來設置保溫層24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通風裝置可以在不明顯地降低保溫效果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對進入保溫集裝箱內的通風量進行調節,甚至在不需要時將通風量調節至零,從而實現通風換氣和封閉的不同需要。此外,該通風裝置還具有結構簡單、安裝調節方便、應用范圍寬廣等優點。本實用新型已經通過上述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應當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只是用于舉例和說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將本實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實施例范圍內。此外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教導還可以做出更多種的變型和修改,這些變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以內。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由附屬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范圍所界定。
權利要求1.一種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通風件,所述第一通風件用于設置在保溫集裝箱的外側壁上;第二通風件,所述第二通風件用于設置在所述保溫集裝箱的內側壁上,在安裝狀態下所述第二通風件與所述第一通風件的位置相對應,且所述第二通風件與所述第一通風件相配合用于使所述保溫集裝箱的內部與外部相連通,其中,所述第一通風件和所述第二通風件中的至少一個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
2.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包括固定通風件和可動通風件,所述固定通風件上設置有固定通風孔,所述可動通風件上設置有可動通風孔,所述可動通風件可轉動地或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固定通風件上,且通過改變所 述固定通風孔與所述可動通風孔的重合面積來調節通風量。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動通風件的中心通過轉動銷可轉動地固定在所述固定通風件的中心,且所述可動通風件位于所述固定通風件的內側,所述固定通風件上設置有貫通槽,所述可動通風件上設置有穿過所述貫通槽的轉動手柄,所述轉動手柄能夠在所述貫通槽內滑動以帶動所述可動通風件轉動。
4.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通風件和所述可動通風件中的至少一個上設置有保溫片,且所述保溫片上設置有可通風的通孔。
5.按照權利要求4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片設置在所述固定通風件上,且位于所述固定通風件和所述可動通風件之間。
6.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風件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所述第二通風件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
7.按照權利要求6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風件構造為多個葉片形成的百葉窗。
8.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風件為不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所述第一通風件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
9.按照權利要求I所述的通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裝置還包括保溫層,所述保溫層位于所述第一通風件和所述第二通風件之間,且所述保溫層上設置有可通風的通孔。
10.一種保溫集裝箱,所述保溫集裝箱的側壁包括內側壁、外側壁以及設置在兩者之間的箱體保溫層,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溫集裝箱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通風裝置,且所述側壁上設置有箱體通風孔,所述通風裝置設置在所述箱體通風孔處,所述通風裝置的所述第一通風件設置在所述外側壁上,所述通風裝置的所述第二通風件設置在所述內側壁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保溫集裝箱的通風裝置和保溫集裝箱。該通風裝置包括第一通風件和第二通風件,第一通風件用于設置在保溫集裝箱的外側壁上,第二通風件用于設置在保溫集裝箱的內側壁上,在安裝狀態下第二通風件與第一通風件的位置相對應,且第二通風件與第一通風件相配合用于使保溫集裝箱的內部與外部相連通,其中,第一通風件和第二通風件中的至少一個為可調通風量的通風件。該通風裝置可以在不明顯地降低保溫效果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對進入保溫集裝箱內的通風量進行調節,甚至在不需要時將通風量調節至零,從而實現通風換氣和封閉的不同需要。此外,該通風裝置還具有結構簡單、安裝調節方便、應用范圍寬廣等優點。
文檔編號B65D88/74GK202379310SQ20112053359
公開日2012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9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19日
發明者孫吉棟, 李勝芳, 王世魁, 趙玉亮, 馬兆云, 黃田化 申請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青島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 青島中集特種冷藏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