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集裝箱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集裝箱產品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運輸超寬貨物的集裝箱。
背景技術:
集裝箱運輸作為目前全球最便捷的安全的低成本運輸方式而成為全球貨運的主流和貨主的首選。ISO標準海用集裝箱為規則的長方體,其八個角上均設置有用于起吊、堆碼和拴固的角件,以實現集裝箱在不同的運輸條件下的固定、吊裝、堆碼等要求。對于一些大尺寸貨物,可以使用一種頂部和兩側開放的集裝箱運輸。運輸超寬貨物,一般是直接將貨物放置于集裝箱底架上,貨物超寬部分凸出底架, 在運輸和起吊等操作時,凸出的貨物碰撞其他集裝箱,進而損害貨物,使用安全性得不到保證;另一種方式就是將集裝箱整體加寬到合適的尺寸,盡管其可以方便的運輸超寬貨物,而且貨物也不易損害,但是其回程時需要占用較多的箱位,回程運輸成本較高且不適合運輸常規貨物,不為客戶所接受。中國專利公開號CN101351393A,
公開日2009年1月21日,發明名稱船運車輛用的集裝箱,其公開了一種運輸超寬貨物的方式,就是在集裝箱底架的側面延伸一延伸板, 該延伸板鉸接與底架上,并支撐貨物超寬部分,不使用時,將其折疊到底架上。該專利盡管解決了運輸超寬貨物的問題,而且回程運輸成本較低,還適合常規貨物的運輸,然而,其不足之處在于底架側面的延伸架只作為一個支撐,防撞擊性差,易對貨物造成損壞,運輸、堆碼等操作時,貨物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證。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集裝箱,旨在提高運輸超寬貨物的安全性,而且空箱回程運輸時如常規寬度集裝箱一樣,可以運輸常規貨物,實現運輸成本的降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集裝箱,包括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橫向排列且呈可拆式剛性連接,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可與所述凸出部嵌套相接的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與所述凹陷部相向嵌套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連接后構成一標準寬度集裝箱運輸平臺,所述凸出部朝外設置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連接后構成一加寬集裝箱運輸平臺。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一個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一個所述凹陷部。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均設有多個可以相互嵌套相接的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凹陷部。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各自四個角位分別設置有四個角柱,形成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優化地,所述角柱呈可折疊式設置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的各角位處。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端部上角和下角分別設有用于連接的頂角件和底角件;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之間通過扭鎖配合所述頂角件和底角件呈可拆式剛性連接。進一步地,各所述角柱的頂端設有用于連接的頂角件,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的下角設有用于連接的底角件,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之間通過扭鎖配合所述頂角件和底角件呈可拆式剛性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同一端部上設置的兩所述頂角件之間的寬度和兩所述底角件之間的寬度分別等于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同一端部上設置的兩所述頂角件之間的寬度和兩所述底角件之間的寬度。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呈并排分開設置,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的一側還設有可以與超寬貨物呈可拆卸式連接的底角件。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的外側兩底角件的外寬為常規標準集裝箱寬度的整倍數。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集裝箱的有益效果在于本集裝箱采用兩個運輸平臺呈可拆式剛性連接而形成一個標準尺寸的集裝箱的方式,其兩個運輸平臺的一側為凸凹結構,當運輸超寬貨物時,將其至少一個運輸平臺的凸出結一側構朝外連接,即可構成一超寬集裝箱運輸平臺,可以方便的運輸超寬貨物;當回程時,改變其連接方式,將兩個運輸平臺的凹凸結構側相向嵌套連接,其集裝箱的寬度為標準寬度,可以滿足常規貨物運輸、堆碼的要求, 即便空箱回程,也可以避免超寬平臺需要占用較多的箱位,使得運輸成本大大降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內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內時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集裝箱的凸出結構朝外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集裝箱的凸出結構朝外時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1中A-A向剖視結構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內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內時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外時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外時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內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外時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1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內時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1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集裝箱的凹凸結構朝外時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1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集裝箱裝上貨物后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1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集裝箱裝上貨物后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1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提供的集裝箱裝上貨物后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請一并參照圖1至圖13,現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集裝箱進行說明。所述集裝箱,包括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橫向排列且呈可拆式剛性連接,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111,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可與所述凸出部111嵌套相接的凹陷部100,所述凸出部111與所述凹陷部100相向嵌套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連接后構成一標準寬度集裝箱運輸平臺,所述凸出部111朝外設置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連接后構成一加寬集裝箱運輸平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集裝箱,采用兩個運輸平臺呈可拆式剛性連接而形成一個標準寬度W的集裝箱運輸平臺的方式,其兩個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凸凹結構,當運輸超寬貨物時,將其至少一個運輸平臺的凸出結構一側朝外連接,即可構成一超寬集裝箱運輸平臺,方便用于運輸超寬貨物;當回程時,改變連接方式,將兩個運輸平臺的凹凸結構側相向嵌套連接,其集裝箱的寬度為標準寬度W,則可滿足正常貨物運輸、堆碼的需要,即便空箱回程,也可避免超寬平臺需要占用較多的箱位,從而運輸成本大大降低;另外,凸出結構與運輸平臺為一體結構,其強度高,運輸時貨物的安全性有保障。實施例一請參見圖1至圖4,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的一側設有一個所述凸出部111,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的一側設有一個所述凹陷部100。本實施例中,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均為一個,當兩者相向嵌套,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連接后,具有標準集裝箱的寬度和長度,可滿足常規貨物的運輸要求;改變連接方式,將第一運輸平臺11的凸出部朝外,與第二運輸平臺12相連即構成一加寬集裝箱運輸平臺,該加寬集裝箱運輸平臺的寬度為r,大于原標準集裝箱運輸平臺的寬度W。這樣就可以裝載較寬的貨物了,而且超出部分與第一運輸平臺11的其它部位是一體的,強度好,可有效的防止裝載貨物時由于超寬部分受底部撞擊導致貨物損壞,同時該凸出部111為一個整體,加寬的部分中間沒有缺口,更利于縱向尺寸較小的超寬貨物的裝載。另外,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的形狀不限于矩形結構,也可以為其它形狀,將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做成其它結構也應落在是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內。實施例二請參見圖6至圖9,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的一側均設有多個可以相互嵌套相接的所述凸出部111和所述凹陷部100。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的數量。將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的凸凹結構全部朝外,然后將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連接起來,就構成了一超寬集裝箱運輸平臺,其總寬度為W",寬于實施例一中的W',而且相對實施例一的單側加寬來說, 本實施例的超寬集裝箱運輸平臺為兩側雙向加寬,裝載貨物時比較利于平衡,不易因中心偏置導致側翻,更加安全;進一步地,為了更好的適合不同大小的貨物在此平臺上的放置, 可以適當增加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的數量,使得超寬使用時,單側的凸出部111之間的間距減少。同樣,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的形狀不限于矩形結構,也可以為其它形狀。實施例三參見圖10至圖13,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的各自四個角位分別設置有四個角柱16,形成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本實施例在前述實施例三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于各運輸平臺的四個角增設角柱16,利用這些角柱 16滿足海洋運輸貨物的堆碼,提高運輸效率。進一步地,作為對實施例三的技術方案的一種優化,所述角柱16呈可折疊式設置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的各角位處。這樣,在不需要使用角柱16時,如空箱回程時,各個角柱16可以折疊起來,利于各個運輸平臺的堆疊,疊放后占據空間較小, 可降低運輸成本。進一步地,請參見圖1至圖9,在前述實施例一和實施例二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的端部上角和下角分別設有用于連接的頂角件14和底角件15 ;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之間通過扭鎖13配合所述頂角件14和底角件15呈可拆式剛性連接。作為一種連接方式,本方案通過扭鎖13 連接四個端部的兩組頂角件14和兩組底角件15實現第一運輸平臺11與第二運輸平臺12 的連接,十分方便、快捷。本實用新型的可拆式剛性連接并不限于采用扭鎖13和角件,連接位置也不限于端部的角位處,采用其它如螺栓等連接件在其它位置如兩個運輸平臺相互接觸的側面進行連接也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進一步地,請參見圖5、圖10至圖13,在前述實施例三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之上,各所述角柱16的頂端設有用于連接的頂角件14,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的下角設有用于連接的底角件15,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之間通過扭鎖13配合所述頂角件14和底角件15呈可拆式剛性連接。本方案中,扭鎖13只需要設置在第一運輸平臺11和第二運輸平臺12連接面下端的兩個端部的底角件15處以及角柱16頂端的頂角件14處即可,實現連接既方便快捷,強度又好。進一步地,參見圖2、圖4、圖7、圖9、圖12、圖13,前述實施例一至實施例三中,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的同一端部上設置的兩所述頂角件14之間的寬度Wl和兩所述底角件 15之間的寬度Wl分別等于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同一端部12上設置的兩所述頂角件14之間的寬度Wl和兩所述底角件15之間的寬度W2。即是說所述第一運輸平臺11的端部寬度 Wl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12的端部寬度W2相等,這樣方便于單個平臺的堆疊。實施例四請參見圖14至圖16,本實施例在前述實施例三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將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呈并排分開設置,凸出部111和凹陷部100相對、相背均可,將超寬貨物200放入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之間;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上還設有可以與超寬貨物200呈可拆卸式連接的連接件18,該連接件18可以為角件,也可以為其它形式的連接件;這樣超寬貨物200 與兩個U型的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連接后構成一個運輸模塊, 即可滿足本身剛性不足、無法滿足海洋運輸要求的貨物超寬貨物200 (如房屋箱等)的海洋運輸,有效解決超寬貨物200的海洋運輸問題。進一步地,參見圖15,作為實施例四的一種優化方案,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 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的外側兩底角件15的外寬W3為常規標準集裝箱寬度W的整倍數。 這樣,第一框架運輸平臺110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120分開放置時就相當于占據一個或者多個標準集裝箱的箱位,便于裝載時按照標準統一布置排列。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且是以臺架式集裝箱為例進行說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本實施新型提供的集裝箱還應包括框架集裝箱(固定端墻) 和折疊集裝箱(可折疊端墻)等,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集裝箱,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橫向排列且呈可拆式剛性連接,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可與所述凸出部嵌套相接的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與所述凹陷部相向嵌套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連接后構成一標準寬度集裝箱運輸平臺,所述凸出部朝外設置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連接后構成一加寬集裝箱運輸平臺。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一個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一個所述凹陷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均設有多個可以相互嵌套相接的所述凸出部和所述凹陷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各自四個角位分別設置有四個角柱,形成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端部上角和下角分別設有用于連接的頂角件和底角件;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所述第二運輸平臺之間通過扭鎖配合所述頂角件和底角件呈可拆式剛性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柱呈可折疊式設置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的各角位處。
7.根據權利要求4或者6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角柱的頂端設有用于連接的頂角件,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的下角設有用于連接的底角件,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之間通過扭鎖配合所述頂角件和底角件呈可拆式剛性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同一端部上設置的兩所述頂角件之間的寬度和兩所述底角件之間的寬度分別等于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同一端部上設置的兩所述頂角件之間的寬度和兩所述底角件之間的寬度。
9.根據權利要求4或者6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呈并排分開設置,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的一側還設有可以與超寬貨物呈可拆卸式連接的底角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集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運輸平臺和第二框架運輸平臺的外側兩底角件的外寬為常規標準集裝箱寬度的整倍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集裝箱,該集裝箱包括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所述第一運輸平臺和第二運輸平臺橫向排列且呈可拆式剛性連接,所述第一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凸出部,所述第二運輸平臺的一側設有至少一可與所述凸出部嵌套相接的凹陷部,所述凸出部與所述凹陷部相向嵌套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連接后構成一標準寬度集裝箱運輸平臺,所述凸出部朝外設置且將所述第一運輸平臺與所述第二運輸平臺連接后構成一加寬集裝箱運輸平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集裝箱,能夠提高運輸超寬貨物的安全性,而且空箱回程運輸時如常規寬度集裝箱一樣,可運輸常規貨物,實現運輸成本的降低。
文檔編號B65D88/52GK202244816SQ20112028058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日
發明者丘春有, 曾桂, 李升奇, 程宏達, 趙建剛 申請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廣東新會中集特種運輸設備有限公司, 深圳南方中集物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