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新型并紗槽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中的并紗工序設備,特別是一種新型并紗槽筒。
背景技術:
槽筒是紡織企業并紗工序設備上必用的鍵部件,結構復雜、工藝先進,特別是采用外形一次氣漲成型的超塑合金槽筒,槽筒本體上具有二組平行槽、二組跳槽口、二組接槽斜面、二組棱角以及筒體兩端正反各一個拐點。現有的超塑合金槽筒在使用中存在并紗狀態走線不一致、彎曲、條干起球和毛羽多,蛛網變寬呈月牙型重疊/細小蛛網頻繁出現,槽筒高速運轉條件下會振動和走線不快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并紗槽筒,所述槽筒可以有效解決現有同類產品存在的技術缺陷,并紗狀態走線一致、彎曲、條干起球和毛羽少,蛛網不重疊和無細小蛛網,應用于細紗、中支紗、低支紗(如T/C10)加工順利,不分紗、不丟紗,導紗失誤率為零,高速運轉條件下降低共振并提高走線速度。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目的主要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的一種新型并紗槽筒,包括一槽筒本體,其上設有二組平行槽、二組跳槽口、二組接槽斜面、二組棱角以及筒體兩端正反各一個拐點,其特征是所述的二組棱角沿長度方向與接槽頂部自然圓滑過渡,棱角的頂寬為1.5mm。這樣有利于并紗狀態走線一致,不彎曲、減少條干起球和毛羽。因為棱角過寬,運動紗線摩擦阻力增大,紗線滑過棱角速度降低,上紗筒卷繞易重疊;棱角過窄,尖棱“割線”嚴重,高速運動的紗線易起毛,線徑“變細”,紗線抗拉強度受損,約降低25%。此外,兩組接槽斜面的傾斜角度增大10 12°C。接槽斜面傾斜角度增大使跳槽口與接槽銜接更趨合理。槽筒工作狀態紗線過跳槽先碰接槽斜面后再下移,而不是直接入接槽溝底過線, 保證了紗線上筒交叉排列卷繞均勻和紗線不重疊,也為各平行槽完成紗線合理排列任務創造了條件。所述的拐點為半徑3. 5mm的過渡圓孤。通過設定合適的過渡圓弧,再結合二拐點中心過筒體理論軸線不偏斜,能夠讓槽筒在高速運行時,紗線往復行走路線規則,導程精準,卷繞成型的紗筒不因為拐點圓孤過大使二端面蛛網變寬,呈月牙型重疊,也不會因為拐點圓孤偏小而導致細小蛛網頻繁出現。所述的槽筒本體內腔涂膠固化后形成防裂膠層。采用氣漲成型的槽筒筒壁已經很薄且厚薄不勻,容易產生共振,也可能出現因高頻率振蕩驅使材料內部未除凈內應力散發,嚴重破壞組織晶界,導致溝槽開裂。為保證產品具備優良的運行條件,選擇高分子固化膠均勻涂于槽筒內腔,膠水凝固后能較好地解決了槽筒高速運轉條件下的振動和走線不快的問題,槽筒高速運轉條件下降低共振和噪聲,抗振性能提高1倍,設備單錠噪聲從原來的 55db (A)降低到40db(A)以下,槽筒工作轉速分別提升至3300r/min和850m/min。本實用新型通過設定棱角頂寬和拐點的過渡圓弧以及內腔涂膠,實現并紗狀態走線一致、彎曲、條干起球和毛羽少,蛛網不重疊和無細小蛛網,槽筒高速運轉條件下振動小、 走線快。實際應用于細紗、中支紗、低支紗(如T/C10)加工順利,不分紗、不丟紗,導紗失誤率為零。本紗筒的筒體平行,端面光整,能達到出口紗線標準。
圖1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棱角、2.拐點、3.槽筒本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并紗槽筒,包括一槽筒本體3,其上設有二組平行槽、二組跳槽口、二組接槽斜面、二組棱角1以及筒體兩端正反各一個拐點2,其特征是所述的二組棱角1沿長度方向與接槽頂部自然圓滑過渡,棱角1的頂寬為1. 5mm,拐點2為半徑3. 5mm的過渡圓孤,槽筒本體內腔涂膠固化后形成防裂膠層。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并紗槽筒,包括一槽筒本體(3),其上設有二組平行槽、二組跳槽口、二組接槽斜面、二組棱角(1)以及筒體兩端正反各一個拐點(2),其特征是所述的二組棱角(1) 沿長度方向與接槽頂部自然圓滑過渡,棱角(1)的頂寬為1.5m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并紗槽筒,其特征是所述的拐點(2)為半徑3.5mm 的過渡圓孤。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新型并紗槽筒,其特征是所述的槽筒本體(3)內腔涂膠固化后形成防裂膠層。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中的并紗工序設備,特別是一種新型并紗槽筒。針對現有超塑合金槽筒使用中存在并紗狀態走線不一致、彎曲、條干起球和毛羽多,蛛網變寬呈月牙型重疊/細小蛛網頻繁出現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并紗槽筒,包括一槽筒本體,其上設有二組平行槽、二組跳槽口、二組接槽斜面、二組棱角以及筒體兩端正反各一個拐點,其特征是所述的二組棱角沿長度方向與接槽頂部自然圓滑過渡,棱角的頂寬為1.5mm。本實用新型通過設定棱角頂寬和拐點的過渡圓弧,實現并紗狀態走線一致、彎曲、條干起球和毛羽少。
文檔編號B65H54/28GK202175472SQ20112026102
公開日2012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7月22日
發明者董小寬 申請人:新昌縣勵精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