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易啟式紅酒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紅酒蓋,尤其是一種易啟式紅酒蓋。
背景技術:
紅酒是葡萄酒的通稱,并不一定特指紅葡萄酒,紅酒有許多分類方式。以成品顏色來說,可分為紅葡萄酒、白葡萄酒及粉紅葡萄酒三類。質優味美的紅酒,是因為它們能呈現一種組織結構的平衡,使人在味覺上有無窮的享受。為了使紅酒的酒香能夠保留的時間,通常是將紅酒盛裝在真空密封的旋轉式酒瓶內,并在瓶口以軟木塞來封口,使瓶內的紅酒不被氧化。因此,需要用特制的開瓶器來開啟。隨著近代工業的產生和發展,開瓶器從第一代發展到第三代,從最初的塑料開瓶器到各種高科技開瓶器的出現,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歷程。有人說傳統的開瓶器是“野蠻紳士”使用的工具,那么,隨著氣壓開瓶器和電動開瓶器的出現,“野蠻紳士”變得更加優雅了。雖然有了專業的開瓶器,但是,不是每個家庭或大多數人都擁有特制的開瓶器。因此,在想喝紅酒而沒開瓶器,往往不太會如人意。而為了喝一瓶紅酒而去買一個開瓶器,也是不劃算的。因此,這將給想喝紅酒的人們帶來煩惱,更給生產商的銷售造成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上述現有紅酒難于開啟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啟式紅酒蓋,它采用將瓶口內的軟木塞子設置為軟木與橡膠相結合的塞子,并在瓶體上配帶特制的開瓶器。為了實現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易啟式紅酒蓋,其特征在于它由瓶塞、拉繩、手柄、螺旋針、瓶體構成所述的瓶體為圓柱體狀,上端為錐形狀瓶口, 瓶口內設有木質和塑膠相結合的瓶塞;所述的手柄為方形狀,中間設有圓形通孔,上端設有拉繩,下端面連接螺旋針;所述的螺旋針為螺旋狀,上大下小,內部設為通孔,該通孔的上端在螺旋針的上表面,下端在螺旋針的側面,并連接手柄中間的通孔,拉繩連接手柄掛在瓶體的瓶口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它既能夠輕松地將瓶口內的塞子取出,又能夠使用太多的力量,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較低,適用于各種紅酒生產的廠商。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圖圖2為瓶口剖視圖圖3為開瓶器結構圖圖4為開瓶器剖視圖圖中1-瓶塞、2-拉繩、3-手柄、4-螺旋針、5-瓶體。
具體實施方式
在
圖1、圖2、圖3、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例中,一種易啟式紅酒蓋,其特征在于它由瓶塞(1)、拉繩( 、手柄C3)、螺旋針(4)、瓶體( 構成所述的瓶體( 為圓柱體狀,上端為錐形狀瓶口,瓶口內設有木質和塑膠相結合的瓶塞⑴;所述的手柄⑶為方形狀,中間設有圓形通孔,上端設有拉繩O),下端面連接螺旋針;所述的螺旋針(4)為螺旋狀, 上大下小,內部設為通孔,該通孔的上端在螺旋針(4)的上表面,下端在螺旋針(4)的側面, 并連接手柄(3)中間的通孔,拉繩連接手柄C3)掛在瓶體(5)的瓶口上。在
圖1、圖2、圖3、圖4所示的第二實施例中,所述的瓶塞(1)為圓柱體,其圓面直徑的大小與瓶體( 上端瓶口的內徑大小相當,瓶塞(1)是由木質與塑膠的組合體,木質材料將塑膠包裹在中間,并設置在瓶口內;當將螺旋針(4)通過手柄C3)擰入瓶塞(1)內的塑膠,并穿過塑膠至瓶體(5)內,外面的空氣經手柄C3)中間的通孔和螺旋針內的通孔至瓶體(5)內,一定時間后,瓶體(5)的氣壓與瓶體( 外面的氣壓相當后,再向上拉動拉繩 O),瓶塞(1)將從瓶口被拉出。使用本實用新型時,首先,將開瓶器往瓶體( 上取下;然后,拿著手柄C3)將螺旋針⑷擰入瓶塞⑴至瓶體(5)內,一定時間后;再拉動拉繩(2)或手柄(3),瓶塞⑴將被輕松的拉出。
權利要求1.一種易啟式紅酒蓋,其特征在于它由瓶塞(1)、拉繩O)、手柄(3)、螺旋針、瓶體(5)構成所述的瓶體( 為圓柱體狀,上端為錐形狀瓶口,瓶口內設有木質和塑膠相結合的瓶塞(1);所述的手柄C3)為方形狀,中間設有圓形通孔,上端設有拉繩O),下端面連接螺旋針;所述的螺旋針(4)為螺旋狀,上大下小,內部設為通孔,該通孔的上端在螺旋針⑷的上表面,下端在螺旋針⑷的側面,并連接手柄(3)中間的通孔,拉繩連接手柄(3) 掛在瓶體(5)的瓶口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易啟式紅酒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瓶塞(1)為圓柱體,其圓面直徑的大小與瓶體(5)上端瓶口的內徑大小相當,瓶塞⑴是由木質與塑膠的組合體,木質材料將塑膠包裹在中間,并設置在瓶口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易啟式紅酒蓋,它由瓶塞、拉繩、手柄、螺旋針、瓶體構成瓶體為圓柱體狀,瓶口內設有瓶塞;手柄為方形狀,中間設有圓形通孔,上端設有拉繩,下端面連接螺旋針;螺旋針為螺旋狀,內部為螺旋通孔,拉繩連接手柄掛在瓶體的瓶口上。本實用新型既能夠輕松地將瓶口內的塞子取出,又能夠使用太多的力量,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成本較低,適用于各種紅酒生產的廠商。
文檔編號B65D39/16GK202080526SQ20112016419
公開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5月20日
發明者楊寒 申請人:楊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