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卷取單元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從供紗管退繞紗線而卷繞到卷取管上的卷取單元。
背景技術:
已知并列設置多個卷取單元的紗線卷取機,該卷取單元將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卷繞到卷取管上而形成卷裝。卷取單元為了將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卷繞為良好的卷取卷裝, 而優選供紗管與配置在供紗管正上方的導紗器之間的位置關系為一定。作為其導紗器,已知一種退繞輔助裝置,該退繞輔助裝置通過圓筒形狀的氣圈限制部(ballon limiter)對在供紗管的紗線被退繞的退繞位置上形成的氣圈進行調整。但是,對于卷取單元,根據紗線種類等而供給各種形狀以及內徑的供紗管。因此, 每當供給到卷取單元的供紗管的種類變更時,氣圈限制部與供紗管之間的位置關系就會改變。當氣圈限制部與供紗管之間的位置關系改變時,供紗管的紗線從供紗管退繞時的退繞張力根據紗線的卷繞位置的不同而變得不均勻。因此,每當供給到卷取單元的供紗管的種類變更時,操作者需要調整供紗管的退繞時的位置,以便供紗管的軸心與氣圈限制部的軸心一致。相對于此,在日本特開平9-124230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2006-89284號公報中記載有一種筒管保持梭芯,通過多個爪部件(緊固刷組、把持片)在多個支點對供紗管的內周進行支持。通過該構成,日本特開平9-124230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2006-89284號公報中記載的筒管保持梭芯,對于不同內徑的供紗管,也能夠不改變供紗管與卷取裝置之間的位置關系地進行卷取作業。因此,日本特開平9-124230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2006-89284號公報中記載的筒管保持梭芯,能夠使供紗管退繞時的軸心與氣圈限制部的軸心一致。但是,近年來,紗線的種類、在紗線卷取機的前道工序中卷制供紗管卷繞的機械、 以及供給到卷取單元的供紗管的種類及形狀,變得多樣化。其中,有時會向卷取單元供給在管內部具有凹凸等形狀復雜的供紗管。該形狀復雜的供紗管為,有時其內部的凹凸鉤掛到爪部件的前端,相對于爪部件保持為傾斜的姿態。但是,日本特開平9-124230號公報以及日本特開2006-89284號公報中記載的具備筒管保持梭芯的卷取單元,不是能夠確認所供給的供紗管的姿態的結構。因此,即使供紗管被保持為供紗管的退繞側的軸心與氣圈限制部的軸心相偏移的姿態,也會無法確認該情況地直接進行卷取作業。并且,還存在具備如下氣圈限制部的卷取單元,該氣圈限制部通過相對于供紗管進行升降來限制氣圈。該卷取單元,在供紗管與升降式的氣圈限制部相偏移較顯著的情況下,氣圈限制部在下降時會接觸到供紗管。氣圈限制部與供紗管之間的接觸,成為產生跳花等的不良卷裝的原因。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進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卷取單元,通過與供紗管的直徑以及形狀無關地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相對于目標位置正確地對準,由此能夠執行良好的卷取作業。根據本發明,提供一種如下構成的卷取單元,卷繞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而形成卷裝。即,該卷取單元具備筒管保持機構、供紗管檢測部、驅動部和控制部。上述筒管保持機構保持供紗管。上述供紗管檢測部對上述管保持機構所保持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行檢測。上述驅動部對上述筒管保持機構進行驅動,以便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上述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對準。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由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形成卷裝的卷取作業,能夠在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之后開始。由此,例如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在將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能夠良好地執行卷取作業的位置對準之后開始, 因此能夠進行更適當的卷取作業。并且,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自動地執行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相對于目標位置的調整,因此與手動地進行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的調整的構成相比,還能夠減輕操作者的負擔。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該卷取單元具備對供紗管的紗線的退繞進行輔助的退繞輔助裝置。并且,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為上述退繞輔助裝置的退繞基準位置。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上述退繞輔助裝置的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輔助裝置的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由此,例如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適當地發揮退繞輔助裝置的功能,因此,通過在將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的張力保持為適當的同時執行卷取作業,能夠提高卷取作業的作業效率。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該卷取單元具備存儲部,該存儲部存儲用于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與上述目標位置對準的調整距離。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通過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并且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上述供紗管檢測部檢測出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 移動上述存儲部所存儲的調整距離的量。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基于調整距離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移動到目標位置。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更正確地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上述存儲部根據供紗管的種類來存儲多個調整距離。并且,具備對上述存儲部所存儲的上述多個調整距離中的1個調整距離進行設定的設定部。并且,基于由上述設定部設定的調整距離來控制上述驅動部。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基于對應于供紗管的種類的多個調整距離,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由此,例如操作者能夠對卷取單元設定進行卷取作業的供紗管的種類,由此能夠更精巧地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如下的構成。即,該卷取單元具備存儲部和計算部。上述存儲部存儲用于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與上述目標位置對準的調整距離。上述計算部計算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入到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從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離開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的中間的位置即第三位置,并且根據上述第三位置和上述存儲部所存儲的上述調整距離計算出最終調整距離。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上述第二位置移動由上述計算部計算出的最終調整距離的量。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通過計算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來計算出供紗管的直徑,并通過計算出第三位置來計算出供紗管的軸心的位置。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軸心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因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為了執行卷取作業而能夠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對準到更適當的位置。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如下的構成。即,該卷取單元中的上述供紗管檢測部設置在上述目標位置上。并且,卷取單元具備控制部和計算部。上述控制部使上述驅動部驅動,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通過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上述計算部計算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入到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從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離開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的中間的位置即第三位置。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計算部的計算結果來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三位置移動。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通過設置在目標位置上的供紗管檢測部執行供紗管的軸心的位置的計算,因此能夠容易且正確地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目標位置對準。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上述退繞輔助裝置,通過對供紗管的紗線層端部即錐面部伴隨上述卷繞動作的進行而產生的變化進行追蹤地移動,由此對供紗管的紗線的退繞進行輔助。上述供紗管檢測部是能夠檢測出上述錐面部的錐面部檢測機構。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對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行檢測的檢測部與對錐面部進行檢測的檢測部,能夠共通地構成。因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因此,本發明的卷取單元能夠緊湊地構成,并且能夠低成本地制作。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上述退繞輔助裝置具備作為筒部件的退繞筒部件,該退繞筒部件通過在鉛垂方向上進行移動來輔助供紗管的紗線的退繞。上述退繞基準位置位于上述退繞筒部件的中心的延長線上。由此,在本發明的卷取單元中,能夠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對準在上述退繞輔助裝置的退繞筒部件的軸心的延長線上,因此能夠在將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的張力保持為適當的同時執行卷取作業。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上述驅動部具備步進馬達,該步進馬達具有原點傳感器, 該原點傳感器將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位于上述退繞筒部件的中心的延長線上的點作為原點。本發明的卷取單元優選,通過使用馬達的步長數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由此能夠更簡單且精巧地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該卷取單元具備防止發生縮紗裝置,該防止發生縮紗裝置通過接觸供紗管來防止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產生縮紗。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以便在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之前,使上述防止發生縮紗裝置與供紗管接觸。本發明的卷取單元,能夠在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之前, 使防止發生縮紗裝置與供紗管的紗線接觸。由此,例如本發明的卷取單元,通過在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目標位置對準的作業中,從供紗管退繞紗線,由此能夠防止發生縮紗。在上述卷取單元中優選為以下的構成。即,上述管保持機構具備限定部件和保持部件。上述限定部件對供紗管的姿態進行限定。上述保持部件通過變更相對于上述限定部件的姿態,而使供紗管保持在上述限定部件上。并且,對上述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方向,是對上述保持部件相對于上述限定部件的姿態進行變更的方向。本發明的卷取單元,在為筒管保持機構具備限定部件和保持部件的構成的情況下,即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目標位置向將上述保持部件相對于上述限定部件的姿態進行變更的方向偏移,也能夠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目標位置對準。
圖1是表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自動絡紗機的整體構成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絡紗機單元的示意側視圖。圖3是表示絡紗機單元的主要構成的框圖。圖4是表示退繞補助裝置的構成的放大立體圖。圖5是表示筒管設置部的構成的立體圖。圖6是表示動力傳遞部具備的凸輪的形狀的側視圖。圖7是表示主芯部件處于接受姿態時的調整部的構成的側視圖。圖8是表示主芯部件處于退繞姿態時的調整部的構成的側視圖。圖9是表示主芯部件處于排出姿態時的調整部的構成的側視圖。圖10是表示在發生了斷紗等時絡紗機單元進行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1是表示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前半部的側視圖。圖12是表示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后半部的側視圖。圖13是表示機體控制裝置的變更例的框圖。圖14是表示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5是表示第一變形例及第二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的主要構成的框圖。圖16是表示第一變形例的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7是表示第一變形例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前半部的側視圖。圖18是表示第一變形例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后半部的側視圖。圖19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的處理的流程圖。圖20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前半部的側視圖。圖21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后半部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首先,參照圖1對本實施方式的自動絡紗機1 的概要進行說明。此外,在下面的說明中,有時將絡紗機單元4的正面側簡稱為“正面側”, 將絡紗機單元4的背面側簡稱為“背面側”。本實施方式的自動絡紗機(紗線卷取機)1具備排列配置的多個絡紗機單元(卷取單元)4 ;以及配置在多個絡紗機單元4的排列方向的一端的機體控制裝置7。各絡紗機單元4具備單元框架5,從正面觀察設置在左右一側;以及卷取單元主體6,設置在該單元框架5的側方。在單元框架5的內部配置有對卷取單元主體6的各部分進行控制的單元控制部50 (參照圖幻。該單元控制部50具備判斷部51、存儲部52以及運算部53。另外,該單元控制部50具備的各構成的詳細功能將后述。此外,單元框架5具備 單元輸入部(設定部)18,能夠輸入卷取單元主體6的設定等;以及單元顯示部19,能夠顯示卷取作業的狀況等。該單元輸入部18例如能夠構成為鍵或按鈕。機體控制裝置7構成為能夠與單元控制部50進行通信。因此,機體控制裝置7能夠對多個絡紗機單元4的動作集中地進行管理。此外,機體控制裝置7具備機體輸入部(設定部)8以及機體顯示部9。機體輸入部8用于對各絡紗機單元4進行各種設定。機體顯示部9能夠顯示各絡紗機單元4的卷取作業的狀況等。機體控制裝置7對各絡紗機單元4進行的設定例如包括輸入各絡紗機單元4的卷取作業所使用的供紗管21的種類等。下面,參照圖2及圖3詳細說明絡紗機單元4。絡紗機單元4用于將供紗管21的紗線卷繞到卷取管22上而形成卷裝四。以下,對該絡紗機單元4的各部分進行說明。如圖1及圖2所示,在絡紗機單元4的正面側配置有用于由操作者供給供紗管21 的筒管供給裝置60。筒管供給裝置60具備紆庫保持部61,被設置為從絡紗機單元4的下部朝向正面上方向;紆庫轉盤62,安裝在該紆庫保持部61的上端側;供紗管引導部64,設置在紆庫轉盤62的下方;以及開閉部68。在紆庫轉盤62上排列為圓狀地形成有多個收納孔,能夠向各個收納孔中以傾斜姿態設置供紗管21。此外,該紆庫轉盤62構成為,能夠通過未圖示的馬達進行間歇性驅動。 該紆庫轉盤62通過間歇地進行驅動,能夠使設置到紆庫轉盤62中的多個供紗管21每次一個地向供紗管引導部64移動。并且,移動后的供紗管21從紆庫62向斜下方落下。供紗管引導部64構成為,使從紆庫轉盤62落下來的供紗管21傾斜地滑落,而引導到筒管設置部10的筒管保持部(筒管保持機構)110。另外,如圖5所示,筒管設置部10 除了具有筒管保持部110之外,還具備用于排出完成了紗線退繞的供紗管21 (芯管21a) 的排出板40 ;以及使筒管保持部110及排出板40動作的驅動部200。另外,筒管設置部10 的詳細情況將后述。開閉部68由一對開閉部件68a、68b構成,該一對開閉部件68a、68b能夠在圖2的近前側和圖2的內里側之間擺動。一對開閉部件68a、68b能夠在關閉的狀態(圖2所示的狀態)和打開的狀態之間切換。在開閉部68關閉的狀態下,該開閉部68的內表面構成供紗管引導部64的一部分。即,開閉部68的內表面與從紆庫轉盤62落下來的供紗管21接觸,而將該供紗管21引導到斜下方的筒管設置部10。另一方面,在開閉部68打開的狀態下,卷取單元4能夠將沒有卷繞已完成卷繞的紗線的狀態的供紗管21排出到正面側。另外,在開閉部68的正面側配設有輸送帶3 (參照圖1)。因此,自動絡紗機1能夠將從開閉部68 排出的供紗管21,搬送到配置在輸送帶3的搬送方向端部的未圖示的供紗管回收箱。此外,筒管保持部110構成為,通過圖2及圖3所示的步進馬達100進行驅動,由此能夠向正面側及背面側擺動。另外,如圖3所示,該步進馬達100由步進馬達控制部(控制部)102控制。此外,在筒管設置部10的適當位置上安裝有原點傳感器101,以該原點傳感器101檢測出的步進馬達100的旋轉狀態為基準,進行該步進馬達100的旋轉控制。另外,關于安裝該原點傳感器101的位置及部件將后述。此外,筒管保持部110構成為能夠在背面側與正面側之間擺動。并且,供紗管支持部80通過從背面側向正面側擺動,由此能夠接受由供紗管引導部64引導的供紗管21。并且,筒管保持部110通過向背面側擺動,由此能夠使接受的供紗管21成為大致直立狀態。另外,通過步進馬達100的驅動而使筒管保持部110擺動的機構以及步進馬達控制部102進行的控制的詳細情況將后述。如上所述,被設置在筒管設置部10的筒管保持部110中的供紗管21的紗線20,由卷取部16卷繞。如圖2所示,該卷取部16具備搖架23,構成為能夠安裝卷取管22 ;以及橫動滾筒對,用于使紗線20往復動并且驅動上述卷取管22。此外,上述卷取單元主體6在筒管設置部10和橫動滾筒M之間的紗線移動路徑中具備各種裝置。卷取單元主體6在上述紗線移動路徑中配置的主要裝置,從筒管設置部 10側朝向橫動滾筒對側依次為縮紗發生防止裝置11、退繞補助裝置12、張力賦予裝置13、 接頭裝置14以及清紗器(紗線質量測定器)15。如圖4所示,退繞補助裝置12具備固定部件71、活動部件(退繞筒部件)72、升降部件73以及錐面部檢測傳感器(供紗管檢測部、錐面部檢測構件)74。圖4是表示退繞補助裝置12的構成的放大立體圖。固定部件71經由適當的部件固定在單元框架5上。在該固定部件7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控制氣圈的節流部(省略圖示)。活動部件72形成為筒狀,并配置成覆蓋在固定部件71的外側。另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該構成為筒狀的活動部件72的中心軸線及該中心軸線的延長線稱作假想線Li。升降部件73和該活動部件72 —體地形成。此外,升降部件73和活動部件72構成為能夠沿鉛垂方向移動。并且,升降部件73具備用于檢測供紗管21的錐面部21b (參照圖4)的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另外,錐面部21b是指隨著卷取動作的進行而下降的供紗管21的紗線層端部。此外,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是具有發光部7 和受光部74b的透射式的光電傳感器。另外,如圖3所示,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的檢測信號輸入單元控制部50。通過該構成,絡紗機單元4根據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信號使升降部件73 動作。因此,絡紗機單元4能夠使活動部件72位于離錐面部21b為預定距離的位置。此外, 絡紗機單元4使升降部件73追蹤供紗管21的隨著退繞的進行而下降的錐面部21b。因此, 絡紗機單元4能夠使錐面部21b與活動部件72之間的距離始終一定。通過這些動作,絡紗機單元4能夠對在供紗管21被退繞時在紗線從錐面部21b離開的位置上產生的氣圈的大小進行適當限制。此外,通過這些動作,絡紗機單元4能夠在將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的張力保持為一定的同時進行卷取作業。并且,絡紗機單元4為了進行這種適當的退繞補助作業,需要將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與假想線Ll上的位置(退繞基準位置)對準。另外, 對該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控制等的詳細情況將后述。在退繞補助裝置12的背面側配置有用于防止發生縮紗的縮紗發生防止裝置11。 在此,所謂縮紗是指在紗線上產生的一種不良情況,是紗線收縮、絡合成螺旋狀的狀態。上述縮紗發生防止裝置11具備刷臂Ila和形成在刷臂Ila前端的刷部lib。該刷臂Ila構成為能夠轉動。絡紗機單元4通過使刷臂Ila轉動,由此使刷部lib接觸供紗管21的上端部分。由此,絡紗機單元4在接頭作業時等對紗線20賦予適當的張力,能夠防止發生縮紗。張力賦予裝置13對移動的紗線20賦予預定的張力。本實施方式的張力賦予裝置 13構成為相對于固定梳齒配置活動梳齒的門式。活動側的梳齒構成為,能夠通過旋轉式的螺線管而進行轉動。通過轉動活動側的梳齒,固定梳齒和活動梳齒能夠切換為封閉狀態和開放狀態。此外,在退繞補助裝置12和張力賦予裝置13之間配置有下紗線檢測傳感器31。 下紗線檢測傳感器31構成為,能夠檢測紗線是否正在退繞補助裝置12和張力賦予裝置之間移動。清紗器15通過監視紗線20的紗線粗細,由此檢測粗節等紗線缺陷(紗疵)。此外,在清紗器15的紗線通道的上游側(下方)配置有割刀39,割刀39用于在該清紗器15 檢測到紗線缺陷時立即切斷紗線20。接頭裝置14在清紗器15檢測到紗線缺陷而通過割刀39切斷紗線的紗線切斷時, 從供紗管21退繞中的紗線斷紗時、或者供紗管21更換時等,將供紗管21側的下紗線和卷裝四側的上紗線進行接頭。作為接頭裝置14,能夠使用利用壓縮空氣等流體的接頭裝置或者機械式的接頭裝置。在接頭裝置14的下側設置捕捉供紗管21側的下紗線并進行引導的下紗線引導管 25。在接頭裝置14的上側設置捕捉卷裝四側的上紗線并進行引導的上紗線引導管沈。在下紗線引導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 32。在上紗線引導管沈的前端具備吸嘴34。在下紗線引導管25及上紗線引導管沈上分別連接有適當的負壓源,能夠使上述吸引口 32及吸嘴34產生吸引力。通過該構成,在供紗管21更換時等,下紗線引導管25的吸引口 32向下方轉動而吸引捕捉下紗線,之后,以軸33為中心向上方轉動,由此將下紗線引導到接頭裝置14。此外,幾乎與此同時,絡紗機單元4使上紗線引導管沈從圖2的位置以軸35為中心向上方轉動,并且使卷裝四反轉,通過吸嘴34捕捉從該卷裝四退繞的上紗線。接著,絡紗機單元4 使上紗線引導管26以軸35為中心向下方轉動,由此將上紗線向接頭裝置14引導。接著, 在接頭裝置14中進行下紗線與上紗線的接頭。此外,如圖2及圖3所示,在單元框架5上配置有通知燈56。如圖3所示,該通知燈56與單元控制部50連接,能夠向操作者告知在卷取單元主體6的各部分產生的異常。另外,該通知燈56是利用光向操作者告知異常發生的構成,但是也可以代替該構成而通過蜂鳴器等進行通知。通過以上構成,自動絡紗機1的各絡紗機單元4能夠將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20 卷繞到卷取筒管22上而形成預定長度的卷裝四。下面,參照圖5 圖9詳細說明筒管設置部10。如上所述,筒管設置部10具備用于保持所供給的供紗管21的筒管保持部110 ;用于排出完成了紗線退繞的供紗管21 (芯管21a)的排出板40;以及使筒管保持部110及排出板40動作的驅動部200。此外,驅動部 200包括步進馬達100和動力傳遞部120,該動力傳遞部120將該步進馬達100的動力傳遞到排出板40及筒管保持部110。如圖7 圖9所示,筒管保持部110能夠通過擺動而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變更。此外,筒管保持部Iio包括主芯部件(限定部件)80以及補助芯部件(保持部件)90。如圖7所示,在供給供紗管21時,該主芯部件80及補助芯部件90成為關閉狀態, 并進入芯管21a的內部。并且,在關閉的狀態下,通過補助芯部件90向從主芯部件80離開的方向擺動,筒管保持部110保持供紗管21 (參照圖8)。此外,在該筒管保持部110進行的供紗管21的保持被解除的狀態下,絡紗機單元4使排出板40擺動。通過該擺動,絡紗機單元4推出芯管21a的底部而將其從主芯部件80及補助芯部件90拔出。通過該動作,絡紗機單元4能夠排出供紗管21 (參照圖9)。下面,說明動力傳遞部120。如圖5所示,動力傳遞部120作為使主芯部件80擺動的構成,而具備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軸承82、擺動臂83、定位臂84a、接觸臂84b、傳遞軸 85以及推壓彈簧86。此外,動力傳遞部120作為用于將步進馬達100的動力傳遞到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等的構成,而具備傳遞帶103、帶輪104以及凸輪軸105。帶輪104固定在凸輪軸105上,并且經由傳遞帶103與步進馬達100的輸出軸連結。傳遞帶103在圖5中簡略地表示,但構成為帶齒的同步帶。因此,傳遞帶103能夠將步進馬達100的輸出軸的旋轉無滑動地傳遞到凸輪軸105。在上述帶輪104上安裝有原點傳感器101 (在圖5中未圖示)。原點傳感器101 構成為,在帶輪104或凸輪軸105為預定的旋轉相位時發送檢測信號。并且,該原點傳感器 101發送檢測信號時的旋轉狀態被設為步進馬達100的原點。S卩,步進馬達100的旋轉控制以該原點作為基準進行。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固定在上述凸輪軸105上,且與凸輪軸105 —體地旋轉。此外,在比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靠背面側配置有擺動臂83。在擺動臂83的中途部安裝有能夠旋轉的軸承82。該軸承82構成為,能夠在與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的外周面接觸的同時適當旋轉。擺動臂83的前端部經由棒狀的連桿與定位臂8 的一端部連結,該定位臂8 被能夠擺動地支持在動力傳遞部120的適當位置上。定位臂8 的另一端部支持有能夠旋轉的旋轉部件87。在比定位臂8 靠正面側配置有接觸臂84b。該接觸臂84b的前端構成為能夠與安裝在上述定位臂8 上的上述旋轉部件87接觸。在接觸臂84b的基部上固定有傳遞軸 85的一端,傳遞軸85的另一端固定在主芯部件80上。S卩,傳遞軸85和主芯部件80構成為進行聯動。因此,主芯部件80與接觸臂84b—體地擺動。此外,在上述接觸臂84b上安裝有受扭螺旋彈簧狀的推壓彈簧86。推壓彈簧86將接觸臂84b向圖5的箭頭方向施力。通過以上構成,推壓彈簧86的彈性力作用在接觸臂84b上。通過該彈性力,接觸臂86b接觸旋轉部件87并推壓定位臂84a。并且,定位臂8 的一端部經由連桿拉動擺動臂83,因此擺動臂83的軸承82被推壓到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上。這樣,推壓彈簧86產生用于使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與軸承82接觸、且使接觸臂84b與定位臂8 接觸的彈力。
在該狀態下,當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旋轉、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的邊緣部(后述的鼓起部)推壓軸承82時,擺動臂83向從凸輪軸105離開的方向轉動,該擺動臂83的前端經由連桿拉動定位臂8 的下端部。結果,定位臂8 上端的旋轉部件87推壓接觸臂84b, 因此動力傳遞部120能夠使主芯部件80與接觸臂84b —起向正面側擺動(參照圖8)。此外,動力傳遞部120作為用于將步進馬達100的動力傳遞到補助芯部件90的構成,而具備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軸承92、擺動臂93、傳遞臂94、傳遞軸95以及保持彈簧 96。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與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同樣固定在上述凸輪軸105上。 在比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靠背面側配置有擺動臂93。在該擺動臂93的中途部安裝有能夠旋轉的軸承92。該軸承92構成為能夠在與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的外周面接觸的同時適當旋轉。擺動臂93的一端部經由棒狀的連桿與傳遞臂94的端部連結,該傳遞臂94被能夠擺動地支持在動力傳遞部120的適當位置上。在傳遞臂94的基部上安裝有傳遞軸95的一端,傳遞軸95的另一端固定在補助芯部件90上。S卩,傳遞軸95和補助芯部件90構成為進行聯動。因此,補助芯部件90與傳遞臂94 一體地擺動。此外,在上述傳遞臂94上安裝有受扭螺旋彈簧狀的保持彈簧96。保持彈簧96將傳遞臂94向圖5的虛線箭頭方向施力。通過以上的構成,保持彈簧96使補助芯部件90向背面側擺動的方向(從主芯部件80離開的方向)的彈力,經由傳遞臂94及傳遞軸95作用在該補助芯部件90上。此外, 保持彈簧96的彈性力進行作用的傳遞臂94的前端部經由連桿拉動擺動臂93,因此擺動臂 93的軸承92被推壓到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上。這樣,保持彈簧96產生用于使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與軸承92接觸的彈力。在該狀態下,當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旋轉、且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的邊緣部 (后述的鼓起部)推壓軸承92時,擺動臂93向從凸輪軸105離開的方向擺動。擺動臂93 經由連桿拉動傳遞臂94的端部。結果,動力傳遞部120能夠使補助芯部件90向正面側(接近主芯部件80的方向)擺動。另外,在使補助芯部件90超過預定角度地向正面側擺動的情況下,該補助芯部件 90與主芯部件80的省略圖示的部分接觸,之后通過補助芯部件90推壓主芯部件80,由此補助芯部件90和主芯部件80 —體地擺動(在該情況下,接觸臂84b的前端部和旋轉部件 87適當分開)。即,在補助芯部件90超過預定角度地向正面側擺動的狀態下,主芯部件80 不是被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驅動,而是被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驅動。下面,對用于驅動排出板40的構成進行說明。動力傳遞部120作為將步進馬達 100的動力傳遞到排出板40的構成,而具備排出板驅動凸輪41、軸承42、擺動臂43、傳動臂 44、傳遞軸45以及復位彈簧46。排出板驅動凸輪41與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及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同樣固定在上述凸輪軸105上。在比排出板驅動凸輪41靠背面側配置有擺動臂43。在該擺動臂43 的中途部安裝有能夠旋轉的軸承42。該軸承42構成為,能夠在與排出板驅動凸輪41的外周面接觸的同時適當旋轉。擺動臂43的一端部經由棒狀的連桿與傳動臂44的端部連結,該傳動臂44被能夠擺動地支持在動力傳遞部120的適當位置上。在傳動臂44的基部固定有傳遞軸45的一端,傳遞軸45的另一端固定在排出板40上。即,傳遞軸45和排出板40構成為進行聯動。因此,排出板40與傳動臂44 一體地擺動。此外,在上述傳動臂44上安裝有受扭螺旋彈簧狀的復位彈簧46。復位彈簧46將傳動臂44向圖5的箭頭方向施力。通過以上的構成,復位彈簧46的彈性力進行作用的傳動臂44的前端部經由連桿拉動擺動臂43,因此擺動臂43的軸承42被推壓到排出板驅動凸輪41上。這樣,復位彈簧 46產生用于使排出板驅動凸輪41和軸承42接觸的彈力。在該狀態下,當排出板驅動凸輪41旋轉、排出板驅動凸輪41的邊緣部(后述的鼓起部)推壓軸承42時,擺動臂43向從凸輪軸105離開的方向移動,該擺動臂43的前端經由連桿拉動傳動臂44的端部。結果,動力傳遞部120能夠使排出板40向正面側跳起(參照圖9)。下面,對絡紗機單元4接受供紗管21、在退繞供紗管21的紗線20的預定位置上保持供紗管21、以及排出供紗管21的構成進行說明。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排出板驅動凸輪41、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以及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構成為固定在共通的凸輪軸105上的凸輪連結機構130。即,排出板驅動凸輪41、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以及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 一體地進行驅動。此外,如圖6所示,在排出板驅動凸輪41、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以及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上分別形成有鼓起部,通過該鼓起部使排出板40、主芯部件80、補助芯部件90的姿態變更。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的鼓起部(保持凸輪動作區域)及排出板驅動凸輪41的鼓起部(排出凸輪動作區域)平緩地形成,但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的鼓起部(限定凸輪動作區域)稍微尖銳地形成。此外,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的鼓起部和排出板驅動凸輪41的鼓起部以大致相同的相位(phase)形成。另一方面,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的鼓起部形成為與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的鼓起部以及排出板驅動凸輪41 的鼓起部大致相差180°的位相。在以上的構成中,絡紗機單元4在接受供紗管21時,適當驅動步進馬達100,使擺動臂93所具有的軸承92成為與補助芯部材驅動凸輪91中的稍微越過了鼓起部的頂峰部分的部位接觸的狀態。在該狀態下,絡紗機單元4使步進馬達100的驅動停止,由此如圖7 所示,補助芯部件90成為從直立狀態向正面側傾倒一些的姿態。在該狀態下,補助芯部件90超過預定角度地擺動,因此如上所述那樣,主芯部件 80也以被補助芯部件90推壓的方式向正面側擺動。該狀態下的主芯部件80的姿態與補助芯部件90同樣,從直立狀態向正面側傾倒一些。并且,在該狀態下,當從紆庫保持部61供給供紗管21時,筒管保持部110 (主芯部件80及補助芯部件90)進入芯管21a的內部。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進行供紗管21的接受時的主芯部件80的姿態(圖7的姿態)稱作接受姿態。并且,在將接受的供紗管21的紗線進行退繞時,再次驅動步進馬達100,使凸輪軸 105向圖7的箭頭所示的方向旋轉。由此,擺動臂43、93所具有的軸承42、92與排出板驅動凸輪41及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中的完全越過了鼓起部的非鼓起部接觸。此外,擺動臂 83所具有的軸承82與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中的鼓起部接觸。隨此,如圖8所示,排出板40從圖7的狀態向背面側擺動而成為水平,并且補助芯部件90以向背面側傾倒一些的方式進行擺動。此外,如上所述,由補助芯部件90向正面側推壓的主芯部件80,也隨著補助芯部件90向背面側的擺動而同樣向背面側進行擺動,但接觸臂84b終要與定位臂84a的旋轉部件87接觸,由此主芯部件80的擺動停止,之后,僅補助芯部件90通過保持彈簧96的彈力而向背面側擺動。即,由于補助芯部件90以從主芯部件80相對地離開的方式進行位移,所以能夠通過筒管保持部110從內側保持供紗管21的芯管21a。此時的主芯部件80的擺動停止的姿態,根據定位臂8 所具有的旋轉部件87的位置來決定。此外,該定位臂8 經由連桿與擺動臂83連結,因此,根據上述擺動臂83的軸承82與上述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的鼓起部中的哪個部分接觸(與鼓起部的上升部分接觸、還是與頂峰部分接觸等),主芯部件80的姿態能夠變更。即,通過變更主芯部件驅動凸輪81的旋轉相位,能夠調整主芯部件80的姿態。另外,即使在如此主芯部件80的姿態被變更的情況下,補助芯部件90也能夠通過保持彈簧96的彈性力而順利地維持供紗管21的保持狀態。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進行供紗管21的退繞時的主芯部件80的姿態稱作退繞姿態。此外,上述原點傳感器101對如圖8所示的主芯部件80成為大致直立的姿態的狀態下的帶輪104的旋轉相位進行檢測,該狀態被設定為步進馬達100的旋轉控制中的原點。另外,主芯部件80的退繞姿態根據供紗管21的種類等而變化,因此原點傳感器101檢測的原點與上述退繞姿態不一定一致。接著,在進行供紗管21的排出時,適當驅動步進馬達100而使3個凸輪41、81、91 旋轉。由此,擺動臂43、93所具有的軸承42、92與排出板驅動凸輪41及補助芯部件驅動凸輪91的鼓起部接觸。因此,如圖9所示,排出板40向正面側較大地擺動。并且,與其聯動, 補助芯部件90向正面側擺動,由此供紗管21的保持被解除,并且該補助芯部件90在推壓主芯部件80的同時向正面側較大地擺動。由此,排出板40能夠推起供紗管21的芯管21a 的下端,而排出該供紗管21。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將進行供紗管21的排出時的主芯部件 80的姿態稱作排出姿態。如以上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僅通過對作為單一驅動源的步進馬達100進行驅動,由此能夠進行供紗管21的接受、退繞姿態下供紗管21的保持(及該退繞姿態的調整) 以及供紗管21的排出。接著,參照圖10 圖12對自動絡紗機1在更換供紗管21的同時進行卷繞時的一系列流程進行說明。圖10是表示在發生了斷紗等時絡紗機單元4進行的處理的流程圖。圖 11是表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前半部的側視圖。圖12是表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后半部的側視圖。另外,該流程圖及以下所示的流程圖所表示的處理為一個例子,通過處理內容的變更或使處理順序前后改變有時也能夠得到本發明的效果。在絡紗機單元4進行的卷取動作中,有時清紗器15檢測到紗線缺陷而由割刀39 切斷紗線,或者從供紗管21退繞中的紗線發生斷紗,或者供紗管21的紗線的退繞結束而變得沒有紗線20。絡紗機單元4監視該斷紗等(S101),在發生了斷紗等時,使卷取動作停止 (S102)。并且,當卷取動作停止時,進行位于下方的下紗線引導管25的吸引口 32對下紗線的吸引捕捉,以及上紗線引導管26對上紗線的吸引捕捉,并開始接頭(S102)。之后,單元控制部50根據下紗線檢測傳感器31的檢測結果,判斷在接頭后是否存在下紗線(S103)。
在發生了割刀39進行的紗線切斷或者退繞中的紗線20的斷紗的情況下,在供紗管21上殘留有紗線,如果不發生機械性錯誤等則接頭完成。因此,由下紗線檢測傳感器31 檢測下紗線。此時,單元控制部50控制卷取單元主體6的各構成而重新開始紗線的卷繞。另一方面,在供紗管21的紗線全部退繞完成而變得沒有紗線20時,不能進行接頭,因此由下紗線檢測傳感器31檢測不到下紗線。此時,單元控制部50判斷為供紗管21的紗線的退繞完成,使筒管保持部110及排出板40動作而進行芯管21a的排出處理(S104)。 之后,單元控制部50使筒管供給裝置60進行新的供紗管21的供給610 。此時,步進馬達控制部102使步進馬達100驅動,使主芯部件80預先移動到接受姿態。如圖11(a)所示,新供給的供紗管21被引導到筒管設置部10。然后,步進馬達控制部102將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側擺動。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考慮了筒管保持部110的布局等,以便在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側擺動時,供紗管21橫穿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范圍。并且,單元控制部50所具備的判斷部51,根據該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結果,判斷是否新供給了供紗管21 (S106)。具體來說,在單元控制部50指示了進行新供紗管21的供給之后,由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到供紗管21的情況下,判斷部51判斷為新供給了供紗管21。另一方面,在預定時間內,由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未檢測到供紗管21的情況下,判斷部51判斷為未新供給供紗管21。當由判斷部51判斷為新供給了供紗管21時,單元控制部50將該判斷結果存儲到存儲部52中。并且,單元控制部50進行控制,以捕捉新供給的供紗管21的紗頭和卷裝側的紗頭,并開始接頭(SllO)。另一方面,當由判斷部51判斷為未新供給供紗管21時,單元控制部50將該判斷結果存儲到存儲部52中。并且,單元控制部50構成為,不開始接頭作業,而對通知燈56發送適當的信號。接收到該信號的通知燈56使用預先設定的顯示色等,向操作者通知未新供給供紗管21的情況(S107)。并且,本實施方式的單元控制部50構成為,從判斷為未新供給供紗管21而向通知燈56發送適當的信號開始,到消除該不良情況為止,不進行下紗線的捕捉動作、上紗線的捕捉動作以及接頭。此外,操作者通過通知燈56的通知,能夠得知未向筒管供給裝置60供給供紗管21的情況。并且,操作者通過向筒管供給裝置60供給供紗管21 (S108),并操作報錯解除按鈕(S109),由此停止通知燈56的通知。之后,根據單元控制部50的指示,筒管供給裝置60進行新的供紗管21的供給(S105)。并且,當由判斷部51判斷為供給了供紗管 21時,單元控制部50進行控制,以捕捉新供給的供紗管21的紗頭和卷裝側的紗頭,并開始接頭(SllO)。另外,構成為此處的判斷部51的判斷結果不存儲到存儲部52中。另外,在以往的構成中不具有檢測供紗管21的有無的傳感器,所以根據下紗線檢測傳感器的檢測結果來判斷是否進行接頭,但在該構成中,在供紗管21的供給失敗時,產生以下的問題。即,在以往的構成中,雖然在未供給供紗管的時刻明顯不能夠進行下紗線的捕捉,但是卻在嘗試接頭作業、且接頭作業結束之后,在由下紗線檢測傳感器未檢測到下紗線的時刻才首次報錯。因此,在以往的紗線卷取機中,在嘗試下紗線的捕捉時也進行上紗線的捕捉,該被捕捉到的上紗線由于產生報錯而最終被廢棄,因此會浪費地消耗紗線。此外, 在由下紗線檢測傳感器未檢測到下紗線而產生報錯的構成中,在裝置側不能夠判斷產生報錯的原因是由于發生了下紗線捕捉構件的捕捉錯誤(機械性錯誤)、還是由于根本未供給供紗管21 (人為錯誤)。這一方面,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在由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到沒有供紗管21的情況的時刻,能夠中止下紗線的捕捉動作。因此,能夠防止如上所述的上紗線的浪費。此外, 由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供紗管21的有無,所以能夠明確地區分報錯的產生原因。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將發生了機械性錯誤的時刻及發生了人為錯誤的時刻等每次都存儲到存儲部52中,單元控制部50所具備的運算部53根據該存儲內容,能夠計算出預定時間帶中的人為錯誤的次數或預定時間帶中的機械性錯誤的次數等。另外,該計算結果能夠顯示于單元顯示部19。通過以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對上述報錯進行更適當的處置。具體而言, 在經常發生由未進行供紗管21的供給而導致的報錯的情況下,懷疑在操作者向紆庫轉盤 62供給供紗管21的作業中存在問題,因此能夠適當地實施對操作者進行指導等的對策。此外,人為錯誤未被計數到機械性錯誤中,因此能夠檢測出純粹的機械性錯誤,能夠進行可靠的維護作業。另外,代替使絡紗機單元4具備上述存儲部52及運算部53的功能、或者在此基礎上,也可以如圖13所示,使機體控制裝置7具備上述存儲部52及運算部53的功能。圖13 是表示機體控制裝置7的變更例的框圖。在該構成中,單元控制部50將發生了機械性錯誤的時刻及發生了人為錯誤的時刻等向機體控制裝置7輸出。并且,使機體控制裝置7所具備的存儲部252存儲這些時刻等。并且,通過操作者操作機體輸入部8而指定適當的時間帶,由此機體控制裝置7所具備的運算部253計算出該時間帶中的人為錯誤和機械性錯誤的次數。并且,能夠使該計算結果顯示于機體顯示部9。并且,單元控制部50與接頭并行地進行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調整 (Slll)。下面,參照圖11、圖12及圖14對該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調整進行詳細說明。圖14是表示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處理的流程圖。S卩,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為,退繞補助裝置12的活動部件72進行移動,由此覆蓋供紗管21。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利用退繞補助裝置12所具備的錐面部檢測傳感器 74來調整供紗管21的位置。下面,具體地進行說明。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控制步進馬達100,由此使處于接受姿態的主芯部件80向背面側轉動而使供紗管21 —時直立(圖11(a))。此時,單元控制部 50使縮紗發生防止裝置11的刷部lib與供紗管21的上端部分接觸,而對紗線20賦予適當的張力,防止發生縮紗(S201 ;參照圖11(b))。之后,步進馬達控制部102使筒管保持部 110擺動,以將供紗管21再次向正面側傾倒一些620 。并且,在由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 檢測到供紗管21時,單元控制部50使筒管保持部110的擺動停止(S203 ;圖12(a))。此外,單元控制部50所具備的存儲部52,將從由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開始檢測到供紗管21的位置起、使步進馬達100驅動多少脈沖量而能夠使供紗管21位于適當的位置(調整距離),與所使用的供紗管21的種類等建立對應地存儲。此外,操作者在開始卷取作業之前,將所使用的供紗管21的種類輸入到單元輸入部18中。由此,對于單元控制部 50設定有在當前的卷取作業中應該使用的調整距離。并且,單元控制部50根據該所設定的調整距離,向步進馬達100輸出預定脈沖數,而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側擺動(S204 ;圖12(b))。由此,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因此,能夠適宜地發揮退繞補助裝置12的功能,同時能夠防止活動部件72和供紗管21的接觸。另外,在所使用的供紗管21的種類變更了的情況下,通過對單元輸入部18進行適當的輸入,由此能夠對單元控制部50設定適當的調整距離。此外,該輸入還能夠代替對單元輸入部18進行,而對機體輸入部8進行。在該情況下,機體控制裝置7將輸入到機體輸入部8的內容向各絡紗機單元4發送。由此,能夠對于各絡紗機單元4的單元控制部50統一地設定適當的調整距離。如上所述,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具備筒管保持部110、錐面部檢測傳感器 74、驅動部200以及步進馬達控制部102。筒管保持部110保持供紗管21。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筒管保持部110所保持的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為了對進行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驅動部200驅動筒管保持部110。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根據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結果對驅動部200進行控制,以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對準。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在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之后,開始由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形成卷裝的卷取作業。由此,能夠在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卷取作業能夠良好地執行的位置對準之后開始卷取作業,因此能夠進行更適當的卷取作業。并且,能夠自動地執行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相對于目標位置的調整,因此與手動地進行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的調整的構成相比,還能夠減輕操作者的負擔。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具備對供紗管21的紗線的退繞進行輔助的退繞輔助裝置12。并且,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為退繞輔助裝置12的退繞基準位置。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控制驅動部200,以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輔助裝置12 的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輔助裝置12的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適當地發揮退繞輔助裝置12的功能,因此,通過在將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的張力保持為適當的同時執行卷取作業,能夠提高卷取作業的作業效率。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具備存儲部52,該存儲部52存儲用于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的調整距離。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控制驅動部200,以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通過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區域,并且控制驅動部200,以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出的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移動存儲部52所存儲的調整距離量。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基于調整距離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移動到目標位置。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正確地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存儲部52根據供紗管21的種類來存儲多個調整距離。并且,具備對存儲部52所存儲的多個調整距離中的1個調整距離進行設定的單元輸入部18 (或者機體輸入部8)。并且,步進馬達控制部102基于由單元輸入部18設定的調整距離來控制驅動部200。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基于對應于供紗管21的種類的多個調整距離,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由此,例如操作者能夠對絡紗機單元4設定進行卷取作業的供紗管21的種類,由此能夠更精巧地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退繞輔助裝置12通過對供紗管21的紗線層端部即錐面部伴隨卷繞動作的進行而產生的變化進行追蹤地移動,由此對供紗管21的紗線的退繞進行輔助。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是能夠檢測出錐面部的錐面部檢測構件,并且能夠檢測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進行檢測的檢測部與對錐面部進行檢測的檢測部,能夠共通地構成。因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 中,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因此,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能夠緊湊地構成,并且能夠低成本地制作。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退繞輔助裝置12具備作為筒部件的活動部件72,該活動部件72通過在鉛垂方向上進行移動來輔助供紗管21的紗線退繞。退繞基準位置位于活動部件72的中心的延長線上。由此,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對準在退繞輔助裝置12的活動部件72的軸心的延長線上,因此能夠在將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的張力保持為適當的同時執行卷取作業。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驅動部200具備步進馬達100,該步進馬達 100具有原點傳感器101,該原點傳感器101將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位于活動部件72的中心的延長線上的點作為原點。由此,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通過使用馬達的步長數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由此能夠更簡單且精巧地調整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具備防止發生縮紗裝置11,該防止發生縮紗裝置11通過接觸供紗管21來防止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產生縮紗。步進馬達控制部 102進行控制,以便在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之前,使防止發生縮紗裝置11與供紗管21接觸。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能夠在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之前,使防止發生縮紗裝置11與供紗管21的紗線接觸。由此,例如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通過在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的作業中從供紗管21退繞紗線,由此能夠防止發生縮紗。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中,筒管保持部110具備主芯部件80和輔助芯部件90。主芯部件80對供紗管21的姿態進行限定。補助芯部件90通過變更相對于主芯部件80的姿態而使供紗管21保持在主芯部件80上。并且,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方向是使輔助芯部件90的姿態相對于主芯部件80進行變更的方向。本實施方式的絡紗機單元4,在筒管保持部110具備主芯部件80和輔助芯部件90 的構成的情況下,即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退繞基準位置向使補助芯部件90相對于主芯部件80的姿態進行變更的方向偏移,也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退繞基準位置對準。下面,參照圖15 圖18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一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5是表示第一變形例及第二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的主要構成的框圖。圖16是表示第一變形例的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處理的流程圖。圖17是表示第一變形例的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前半部的側視圖。圖18是表示第一變形例的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后半部的側視圖。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有時在附圖上賦予同一符號,并省略說明。此外,在本變形例中,為了容易觀察供紗管21的周圍,而省略縮紗發生防止裝置11及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圖示。在上述實施方式中,通過退繞補助裝置12的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是否新供給了供紗管21,但在本變形例中,通過開閉部68內側所具備的筒管檢測傳感器58進行供紗管21的檢測。此外,在本變形例中,不是根據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而是根據位置檢測傳感器(供紗管檢測部)59的檢測結果,來調整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此外,本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的單元控制部50,如圖15所示那樣成為具備計算部M的構成。下面,具體說明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處理。筒管檢測傳感器58配置在開閉部68的內側,所以當新供給了供紗管21時 (S301),該供紗管21進入筒管檢測傳感器58的檢測范圍(參照圖17(a))。單元控制部50 的判斷部51根據該筒管檢測傳感器58的檢測結果,判斷是否新供給了供紗管21 (S302)。 另外,判斷是否新供給了供紗管21的方法以及在判斷了供紗管21的有無之后單元控制部 50進行的控制,能夠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地進行。單元控制部50,在判斷部51進行是否新供給了供紗管21的判斷的前后,通過驅動步進馬達100而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側擺動(S30;3)。并且,當使供紗管21向背面側立起時,由位置檢測傳感器59檢測該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參照圖17 (b))。另外,該位置檢測傳感器59具有直線狀的檢測范圍,該檢測范圍配置為與上述假想線Ll相交。并且,單元控制部50所具備的計算部M,計算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處于由位置檢測傳感器59 檢測到的瞬間的位置(第一位置)時、離原點的脈沖數(S304)。并且,當使筒管保持部110進一步向背面側擺動時,變得由位置檢測傳感器59檢測不到該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參照圖18(a))。此時,計算部M計算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處于變得不被位置檢測傳感器59檢測到的瞬間的位置(第二位置)時、離原點的脈沖數(S30O。之后,計算部討計算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間位置即第三位置離原點的脈沖數(S306)。并且,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根據計算出的第三位置時的脈沖數來驅動步進馬達 100,使筒管保持部110向正面側擺動(S307 ;圖18(b))。由此,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因此,能夠適宜地發揮退繞補助裝置12的功能,同時能夠防止活動部件72和供紗管21的接觸。另外,該中間位置例如可以認為是將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進行2等分的位置,但不限于此,能夠對應于布局而采用多種位置。此外,也可以通過對步進馬達控制部102 向步進馬達100輸出的脈沖進行計數,來求得脈沖數的計數。
此外,在該第一變形例中,計算出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及第三位置,但也可以代替該方法而使用以下的方法。即,計算出第一位置,并在從該第一位置變到檢測不到供紗管21 的退繞側端部的瞬間之前,對步進馬達控制部102向步進馬達100輸出的脈沖進行計數。并且,可以考慮如下方法等通過使筒管保持部110返回與計數的脈沖數的一半相當的距離 (向正面側轉動),由此進行位置對準。如以上說明了的那樣,在第一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中,位置檢測傳感器59設置在退繞基準位置上。并且,第一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具備步進馬達控制部102和計算部 M。步進馬達控制部102使驅動部200驅動,以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通過位置檢測傳感器59的檢測區域。計算部M計算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進入了位置檢測傳感器59 的檢測區域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從位置檢測傳感器59的檢測區域離開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的中間位置即第三位置。并且,步進馬達控制部102基于計算部M的計算結果控制驅動部200,以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第二位置向第三位置移動。由此,在第一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中,通過設置在退繞基準位置上的位置檢測傳感器59來執行供紗管21的軸芯位置的計算,因此能夠簡單且可靠地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向退繞基準位置對準。下面,參照圖15以及圖19 圖21對上述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進行說明。圖19 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處理的流程圖。圖20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前半部的側視圖。圖21 是表示第二變形例的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被調整的狀態的后半部的側視圖。另外,在本變形例中,對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或類似的部件,有時在附圖上標注同一符號,并省略說明。此外,在本變形例中,為了容易觀察供紗管21周圍,省略縮紗發生防止裝置11的圖示。此外,本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也如圖15所示那樣具備計算部M。在本變形例中,使用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來調整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以下,具體說明對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處理。當新供給了供紗管21時(S401 ;圖20(a)),單元控制部50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側擺動640 。此時,計算部M計算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處于開始被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到時的位置(第一位置;圖20(b))時、離原點的脈沖數(S40;3)。然后,供紗管21進一步向背面側擺動,并計算出該供紗管21處于變得不被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檢測到時的位置(第二位置;圖21(a))時、離原點的脈沖數(S404)。并且,計算部M計算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中間位置即第三位置離原點的脈沖數(S40O。之后,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根據第三位置和基于存儲部52的存儲內容而設定的調整距離,計算出最終調整距離(S406)。并且,根據該最終調整距離來決定向步進馬達 100輸出的脈沖數。并且,步進馬達控制部102使步進馬達100僅驅動所決定的脈沖數,由此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側旋轉(S407 ;圖21(b))。如此,第二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因此,能夠適宜地發揮退繞輔助裝置12的功能,并能夠防止活動部件72與供紗管 21的接觸。
如以上說明了的那樣,第二變形例的絡紗機單元4具備存儲部52和計算部54。存儲部52存儲用于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與退繞基準位置對準的調整距離。計算部M計算出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進入了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區域的位置即第一位置、 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從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的檢測區域離開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以及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的中間位置即第三位置,并且,根據第三位置和存儲部52所存儲的調整距離計算出最終調整距離。步進馬達控制部102控制驅動部200,以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第二位置移動由計算部M計算出的最終調整距離量。由此,通過計算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能夠計算出供紗管21的直徑,通過計算出第三位置能夠計算出供紗管21的軸芯的位置。由此,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軸芯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因此,為了執行卷取作業,而能夠將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更適當的位置對準。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但上述構成例如也能夠如以下所示那樣進行變更。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構成為,在判斷為未供給供紗管21時,在報錯被消除之前不進行其他處理,但能夠代替該構成而構成為,例如僅進行預定次數的供紗管21的重
新供給。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在退繞補助裝置12中使用了筒狀的活動部件72,但能夠代替該情況,而使用具有引導孔的板部件、由金屬絲等成型的線狀引導部件、或者多棱柱部件等各種形狀的活動部件72。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退繞基準位置以退繞補助裝置12為基礎來設定,但退繞基準位置是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即可,而成為退繞基準位置的設定基礎的部件不限于退繞補助裝置12。退繞基準位置例如也可以考慮設定在不具有退繞補助裝置12的類型的絡紗機單元4上。除了以退繞補助裝置12為基礎來設定以外,退繞基準位置例如也可以是紗線20相對于卷取筒管22往復動的中心位置的延長線上的位置、或者對從供紗管21退繞的紗線進行引導的引導部件的鉛垂線上的位置。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構成為,使用步進馬達100來驅動排出板40及筒管保持部110等,但也可以代替該構成而構成為,例如使用伺服馬達、線性馬達或音圈馬達等來驅動動力傳遞部120。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錐面部檢測傳感器74、位置檢測傳感器59及筒管檢測傳感器58使用了透射式的光電傳感器,但也可以代替該情況而構成為,例如使用反射式光電傳感器等。此外,也可以代替通過傳感器來檢測供紗管21的構成而構成為,通過照相機而以圖像來檢測供紗管21,由此檢測供紗管21的錐面部的移動或者狀態。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張力賦予裝置13使用了門式的張力賦予裝置,但也可以代替該情況而構成為,例如使用公知的盤式的張力賦予裝置,對移動的紗線賦予限定的張力。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筒管保持部110的位置檢測使用了控制步進馬達 100的脈沖,但也可以通過對伺服馬達進行反饋控制來進行位置檢測。此外,也可以使用角度傳感器來檢測筒管保持部110的角度。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記載有具備紆庫轉盤62的筒管供給裝置60,但只要
21筒管供給裝置60是將供紗管21供給到紗線20被退繞的預定位置的裝置,則不限于該構成。例如,也可以構成為,具備能夠裝載并收納多個供紗管21的柱形狀的收納部件,從上述收納部件供給供紗管21。 在上述實施方式及變形例中,記載有具備紆庫轉盤62的筒管供給裝置60,但筒管供給裝置60的構成不限于此。例如,筒管供給裝置60也可以是托盤式的供紗管供給裝置 60,該托盤式的供紗管供給裝置60為,通過由輸送帶來搬送裝載了供紗管21的托盤,由此向退繞位置進行供給。在具備托盤式的供紗管供給裝置60的絡紗機單元4中,通過切換輸送帶的搬送方向,由此能夠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移動,而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此外,還可以考慮在退繞位置上設置使托盤擺動的擺動部件,通過在退繞位置上使供紗管21擺動,由此使供紗管21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卷取單元,卷繞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而形成卷裝,其特征在于,具備 筒管保持機構,保持供紗管;供紗管檢測部,對上述筒管保持機構所保持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行檢測; 驅動部,對上述筒管保持機構進行驅動,以便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以及控制部,基于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結果來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上述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對準。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 具備對供紗管的紗線的退繞進行輔助的退繞輔助裝置, 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為上述退繞輔助裝置的退繞基準位置,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上述退繞輔助裝置的退繞基準位置對準。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具備存儲部,該存儲部存儲有用于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與上述目標位置對準的調整距離,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通過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并且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上述供紗管檢測部檢測出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移動上述存儲部所存儲的調整距離的量。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存儲部根據供紗管的種類來存儲多個調整距離,上述卷取單元具備對上述存儲部所存儲的上述多個調整距離中的1個調整距離進行設定的設定部,基于由上述設定部設定的調整距離來控制上述驅動部。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 具備存儲部,存儲用于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與上述目標位置對準的調整距離;和計算部,計算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入到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從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離開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的中間的位置即第三位置,并且根據上述第三位置和上述存儲部所存儲的上述調整距離計算出最終調整距離,上述控制部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上述第二位置移動由上述計算部計算出的最終調整距離的量。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 上述供紗管檢測部設置在上述目標位置上,上述控制部使上述驅動部驅動,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通過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上述卷取單元具備計算部,該計算部計算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入到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的位置即第一位置、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從上述供紗管檢測部的檢測區域離開的位置即第二位置、以及上述第一位置與上述第二位置的中間的位置即第三位置,上述控制部基于上述計算部的計算結果來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從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三位置移動。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退繞輔助裝置通過對供紗管的紗線層端部即錐面部伴隨上述卷繞動作的進行而產生的變化進行追蹤地移動,由此對供紗管的紗線的退繞進行輔助,上述供紗管檢測部是能夠檢測出上述錐面部的錐面部檢測機構。
8.如權利要求2或7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退繞輔助裝置具備作為筒部件的退繞筒部件,該退繞筒部件通過在鉛垂方向上進行移動來輔助供紗管的紗線的退繞,上述退繞基準位置位于上述退繞筒部件的中心的延長線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驅動部具備步進馬達,該步進馬達具有原點傳感器,該原點傳感器將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位于上述退繞筒部件的中心的延長線上的點作為原點。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具備防止發生縮紗裝置,該防止發生縮紗裝置通過接觸供紗管來防止從供紗管退繞的紗線產生縮紗,上述控制部進行控制,以便在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目標位置對準之前,使上述防止發生縮紗裝置與供紗管接觸。
11.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卷取單元,其特征在于,上述筒管保持機構具備限定部件,對供紗管的姿態進行限定;和保持部件,通過變更相對于上述限定部件的姿態,而使供紗管保持在上述限定部件上,對上述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進行調整的方向,是對上述保持部件相對于上述限定部件的姿態進行變更的方向。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卷取單元,通過與供紗管的直徑以及形狀無關地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相對于目標位置正確地對準,由此能夠執行良好的卷取作業。絡紗機單元(卷取單元)具備筒管保持部、錐面部檢測傳感器、驅動部和步進馬達控制部。筒管保持部保持供紗管。錐面部檢測傳感器對筒管保持部所保持的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進行檢測。驅動部對筒管保持部進行驅動,以便調整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步進馬達控制部基于錐面部檢測傳感器的檢測結果來控制上述驅動部,以使供紗管的退繞側端部的位置與預先設定的目標位置對準。
文檔編號B65H67/02GK102275775SQ20111011711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6日 優先權日2010年5月17日
發明者川元謙治, 谷川保伸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