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紙張后處理裝置和折疊增強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紙張后處理裝置以及折疊增強裝置。
背景技術:
設置在復印機、打印機、復合機(MFP (多功能外圍設備))等圖像形成裝置的下游側、并且對印刷后的紙張進行打孔處理、裝訂處理等后處理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在現有技術中已知。近來,這樣的紙張后處理裝置變得多樣化,提出了下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除了具有打孔處理、裝訂處理的功能外,還具有將紙張的一部分進行折疊的折疊處理功能、以及用訂書釘在紙張的中央部裝訂后在中央部將紙張折疊的中間裝訂對折處理功能。在具有中間裝訂對折處理功能的紙張后處理裝置中,還能夠將印刷后的多張紙張制成冊子(裝訂成冊)。在現有技術中提出的中間裝訂對折處理中,將紙張中央部用訂書釘等裝訂后,用被稱作折疊輥(fold roller)的一對輥在裝訂部產生折痕并進行折疊處理。此時,將被稱作折頁板的板狀部件抵到紙摞的裝訂部,并壓入至上述折疊輥對的夾持部(nip),在紙摞上產生折痕。但是,由于折疊輥的夾持部對紙摞的折疊部分施壓時間短,并且由于整個折疊部分被折疊輥的夾持部同時施加壓力,所以壓力分散到整個折痕上。因此,通過折疊輥而形成的折痕為壓力施加不充分的折痕。特別是在紙張的張數多的情況下,或者在紙摞的中含有較厚的紙張的情況下,多數都是形成不完整的折痕。為了應對該問題,公開了下面的技術,即、另外設置了被稱作折疊增強輥 (reinforce roller)的輥、用該折疊增強輥強化由折疊輥形成的折痕。例如,公開了這樣的技術,將折疊輥所壓出的折痕夾持在一對折疊增強輥的夾持部中,一對折疊增強輥沿著折痕邊施加壓力邊移動,從而強化折痕。而且,還公開了這樣的技術,折痕被兩張薄膜夾持,折疊增強輥在該薄膜上移動,從而防止紙摞形成皺褶或損傷。但是,即使用折疊增強輥強化了折痕,因為紙摞的厚度或紙張的種類不同,仍有折痕強化不充分的情況。因此,期望能進一步強化折痕、從而形成良好折痕的紙張后處理裝置以及折疊增強裝置。
發明內容
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包括中間裝訂單元,用于裝訂由印刷后的紙張所整理成的紙摞的中央部;對折單元,用于在所述中間裝訂單元所裝訂的所述中央部折疊以形成折痕;覆蓋部(cover),用于覆蓋由所述對折單元形成的所述折痕,使得所述覆蓋部與所述折痕接觸;以及折疊增強輥,在所述覆蓋部上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同時沿著所述折痕移動,其中,在所述覆蓋部的面向并接觸所述折痕的相對面,形成有頂端向所述折痕突出的多個凸起。
圖1是示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圖像形成裝置的外觀例的立體圖。圖2是示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涉及的圖像形成裝置的構成例的截面圖。圖3是示出中間裝訂處理部的構成例的截面圖。圖4是示出折疊增強裝置的整體構造的立體外觀圖。圖5A和圖5B是主要說明支撐部的構造的模式截面圖。圖6A和圖6B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折疊增強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模式7是示出第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的折疊增強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圖。圖8A和圖8B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的折疊增強裝置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對紙張后處理裝置以及圖像形成裝置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1)圖像形成裝置的構成圖1是示出具有本實施方式的紙張后處理裝置20的圖像形成裝置10的基本構成例的外觀透視圖。圖像形成裝置10的構成包括讀取原稿的讀取部11,將所讀取的原稿圖像數據以電子照相方式印刷在紙張上的圖像形成部12,以及對印刷后的紙張進行分類處理、打孔處理、折疊處理、中間裝訂處理等后處理的紙張后處理裝置20等。另外,圖像形成部12還設置了用于用戶進行各種操作的操作部9。圖2是示出圖像形成裝置10的細節構成例的截面圖。圖像形成裝置10的圖像形成部12在其中央部附近具有感光鼓1,在感光鼓1的周圍分別配置有帶電單元2、曝光單元3、顯影單元4、轉印單元5A、除電單元5B、分離爪5C以及清潔單元6。并且,在除電單元5B的下游側設置有定影單元8。利用上述各個單元,大致以下面的順序進行圖像形成處理。首先,由帶電單元2使感光鼓1的表面均勻帶電。另一方面,讀取部11所讀取的原稿被轉換成圖像數據,并輸入至曝光單元3中。在曝光單元3,將與圖像數據的電平所對應的激光束照射到感光鼓1上,在感光鼓1上形成靜電潛像。該靜電潛像通過顯影單元4 所供應的色調劑被顯影,并在感光鼓1上形成色調劑圖像。另一方面,紙張收納部7所收納的紙張通過幾個輸送輥輸送至轉印位置(感光鼓 1與轉印單元5A之間的間隙)。在轉印位置,通過轉印單元5A將色調劑圖像從感光鼓1轉印至紙張上。轉印有色調劑圖像的紙張由除電單元5B消去表面電荷,分離爪5C將紙張從感光鼓1上分離。然后,紙張通過中間輸送部7B輸送,在定影單元8被加熱、加壓,從而色調劑圖像被定影在紙張上。定影處理結束的紙張從排出部7C排出,并被輸出至紙張后處理裝置20。另一方面,感光鼓1通過在分離爪5C的下游的清潔單元6除去殘留在表面上的顯影劑,并準備接下來的圖像形成。此外,在進行雙面印刷的時候,在表面定影有色調劑圖像的紙張通過輸送路徑切換板7D而離開通常的排出路徑,在翻轉輸送部7E折回,從而使正反面翻轉,對翻轉后的紙張的反面進行與單面印刷同樣的印刷處理,并從排出部7C輸出至紙張后處理裝置20。紙張后處理裝置20除具有將紙張分類的分類部(圖中沒有示出)外,還具有中間裝訂處理部30和紙摞承載部40。中間裝訂處理部30用訂書釘對從圖像形成部12所排出的印刷完畢的多張紙張的中央部進行裝訂,然后,進行對折裝訂而制成冊子的處理(中間裝訂處理)。由中間裝訂處理部30中間裝訂處理后的冊子被輸出至紙摞承載部40,最后在這里承載制作成冊的冊子。圖3是示出中間裝訂處理部30的細節構成例的截面圖。中間裝訂處理部30中,從圖像形成部12的排出部7C排出的紙張被入口輥對31 接收,并被傳給中間輥對32。中間輥對32進一步將該紙張傳送給出口輥對33。出口輥對 33將該紙張輸送至具有傾斜承載面的立位托盤34。紙張的頂端朝向立位托盤34的傾斜上方。堆垛器35在立位托盤34的下方待用,用于接住從立位托盤34的傾斜上方折回落下的紙張的下端。在立位托盤34的大致中間部位設置有訂書機(中間裝訂單元)36。對紙摞進行中間裝訂處理(裝訂)時,調整堆垛器35的位置,使紙摞應該被裝訂的位置(紙摞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為面對著訂書機36的位置。通過訂書機36對紙摞進行中間裝訂后,接著堆垛器35就會下降,直至紙摞的應該產生折痕的位置(在紙摞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訂入訂書釘的位置)到達對折刀37的前方。當應該產生折痕的位置到達對折刀37的前方后,對折刀37的頂端37a按壓紙摞在折疊后應該成為里面的一面。在對折刀37的行進方向的前方設置有折疊輥對38。對折刀37按壓的紙摞被卷入折疊輥對38的夾持部,在紙摞中央部形成折痕。此外,對折刀37和折疊輥對38構成了對折單元。由折疊輥對38形成折痕的紙摞被進一步輸送至設置在其下游側的折疊增強裝置 50 (fold reinforcing apparatus) 0被輸送至折疊增強裝置50的紙摞在該處暫時停止輸送。在折疊增強裝置50上設置有折疊增強輥51 (上輥(第二輥)51a和下輥(第一輥)51b)。折疊增強輥51在與紙摞的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著折痕線的方向)一邊對折痕施壓一邊移動,從而強化折痕。再次開始輸送通過折疊增強裝置50強化了折痕的紙摞,由排出輥對39引導而輸出至紙摞裝載部40,從而經過中間裝訂處理后的紙摞(冊子)被裝載在紙摞裝載部40上。(2)折疊增強裝置圖4是示出折疊增強裝置50的整體構造的立體外觀圖。折疊增強裝置50包括折疊增強輥單元60 (下面簡稱為輥單元60)、支撐部70以及驅動部80。
輥單元60包括折疊增強輥51,在折疊增強輥51的夾持下對從上游的折疊輥對38 擠出的紙摞的折痕加壓,并且沿著折痕移動,由此強化折痕。支撐部70以使輥單元60能夠在折痕方向移動的方式支撐輥單元60,并且包括紙摞的夾持部件以及折疊增強裝置50整體的構造部件等。驅動部80具有驅動馬達81,通過該驅動馬達81沿折痕驅動輥單元60。上述的輥單元60、支撐部70以及驅動部80中,首先使用圖4、圖5A和圖5B對支撐部70的構造進行說明。圖5A和圖5B是主要用于對支撐部70的構造進行說明的模式截面圖。圖5A是輥單元60在原位(待機位置圖4中左端位置)時的截面圖,圖5B是輥單元60移動(強化折痕)時的截面圖。支撐部70包括框架71,框架71由頂板711、左側板712a、右側板712b、底板713、 內板714、紙摞承載臺715 (參照圖5A、圖5B等)等構成。在頂板711設置有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支撐孔711a。并且,兩側板712a、712b之間設置有支撐輥單元60的支撐軸75、截面為L狀的輸送引導器72、在上下方向驅動輸送引導器72的驅動軸76 (參照圖5A、圖5B等)等。從輸送引導器72的底板7 延伸出薄板狀部件覆蓋部(上覆蓋部73)。從紙張承載臺715也延伸出同樣的薄板狀部件覆蓋部(下覆蓋部74)。如圖5A和圖5B所示,紙摞100的折痕IOOa被夾在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之間,折疊增強輥51 (上輥51a以及下輥51b)經由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施加壓力,從而強化折痕。通過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可以防止對折痕及其附近造成損傷或產生皺褶。另外,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的頂端設置有切口部(切欠部)73a、74b。這些切口部73a、74b設置在與折痕中訂書釘的位置相對應的位置處,可以防止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因訂書釘而造成的損傷。下輥51b在紙摞的厚度方向上的位置固定。另一方面,上輥51a在紙摞的厚度方向上可移動。上輥51a通過沒有圖示的彈簧的彈力而向下輥51b方向偏置,經由上覆蓋部 73和下覆蓋部74向折痕施加由于該偏置所產生的壓力,并且在折痕方向上邊旋轉邊移動, 從而強化折痕。例如,上輥51a、下輥51b是由硬質樹脂或金屬等制成的。在輥單元60的下部設置有用于讓支撐軸75穿過的貫穿孔61。另外,在輥單元60 的上部設置有保持姿勢用的支撐輥62,支撐輥62沿著設置在頂板711的支撐孔71 Ia移動。輥單元60的位置(除了移動方向上的位置變化)與三軸的姿勢通過上述的支撐軸75和貫穿孔61、以及支撐孔711a與支撐輥62來限制,并且在輥單元60移動中也保持恒定。圖6A是從紙張輸送方向的正面側觀看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折疊增強裝置50的主要部分的模式圖,圖6B是從與紙張輸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觀看的所述折疊增強裝置50的主要部分的模式截面圖。如上所述,折疊增強裝置50具有覆蓋由對折單元形成的紙摞B的折痕覆蓋部,使得覆蓋部與所述折痕接觸。另外,具有邊從覆蓋部上向折痕施加壓力邊沿折痕移動的折疊增強輥51。
覆蓋部的構成包括從上面覆蓋折痕的上覆蓋部73和從下面覆蓋折痕的下覆蓋部 74,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將折痕夾持。折疊增強輥51的構成包括上輥51a和下輥 51b。上輥51a和下輥51b邊從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向折痕施加壓力邊沿折痕移動, 從而強化折痕。如圖6A所示,在覆蓋部(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的面向并接觸折痕的相對面,形成有頂端向折痕突出的多個凸起。例如,所述多個凸起的形狀為多個脊并列配置的形狀,該脊線被配置在與折痕垂直的方向上。通過將上覆蓋部73與下覆蓋部74的兩個相對面上所形成的凸起的形狀制成脊形狀為斷面三角形并且頂端為尖的形狀,就可以使重量集中施加在脊的頂端,從而向折痕施加更強的壓力。結果,與原來方法(由具有沒有形成凸起的平坦相對面的覆蓋部夾持)相比較,促進折痕的強化,能夠進一步形成更清晰的折痕。上覆蓋部73、下覆蓋部74都是薄板狀部件。其材質沒有特別的限制,例如,可以為金屬、塑料,或者也可以為膜狀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的可撓性膜部件。圖7是示出上述的上覆蓋部73、下覆蓋部74的變形例的圖。所述變形例中,上覆蓋部73的脊的頂端位置大致被配置在下覆蓋部74的各個脊間的各個凹坑的位置。也就是說,在上覆蓋部73和下覆蓋部74,脊頂端的位置配置為相互不同。通過該構成,能夠實現脊的頂端對折痕更深的影響,形成跟清晰的折痕。圖8A和圖8B是示出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折疊增強裝置50的構成的主要部分的圖。在該實施方式中,折疊增強輥51僅由上輥51a構成,覆蓋部也僅由上覆蓋部73構成。 另一方面,承載臺715的頂端部比前面所述的實施方式在紙摞輸送方向上延伸得更遠。第二實施方式中,上覆蓋部73與承載臺715將折痕夾持,上輥51a通過上覆蓋部 73向折痕施加壓力,同時沿折痕移動。第二實施方式中,在上覆蓋部73的相對面上,形成有頂端向折痕突出的多個凸起。所述多個凸起的形狀為與前面所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形狀,例如,多個脊被并列配置的形狀,其脊線被配置在與折痕垂直的方向上。第二的實施方式中,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加載的重量集中在凸起的頂端,從而能夠形成良好的折痕。如上文說明的那樣,根據上述的各實施方式的紙張后處理裝置以及折疊增強裝置,能夠進一步強化折痕,形成良好的折痕。雖然已經描述了部分實施方式,但是,這些實施方式僅是作為例子呈現,而并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際上,本文所描述的新的裝置和單元可以通過其他各種形式體現。 并且,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情況下,對本文所描述的裝置和單元的形式做出各種省略、替換和改變。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范圍包括落入本發明的范圍和思想的上述形式或修改。
權利要求
1.一種紙張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間裝訂單元,用于裝訂由印刷后的紙張整理成摞所形成的紙摞的中央部; 對折單元,用于在所述中間裝訂單元所裝訂的所述中央部折疊以形成折痕; 覆蓋部,以與由所述對折單元形成的所述折痕接觸的方式覆蓋所述折痕;以及折疊增強輥,在所述覆蓋部上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同時沿著所述折痕移動, 其中,在所述覆蓋部的面向并接觸所述折痕的相對面上,形成有頂端向所述折痕突出的多個凸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凸起的形狀為多個脊并列配置的形狀。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脊形狀的脊線設置在與所述折痕垂直的方向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部包括從上面覆蓋所述折痕的上覆蓋部和從下面覆蓋所述折痕的下覆蓋部, 并且由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下覆蓋部夾持所述折痕,所述折疊增強輥包括經由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下覆蓋部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上輥和下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下覆蓋部形成的所述多個凸起的形狀是其脊線與所述折痕垂直的多個脊并列設置的形狀,所述上覆蓋部的各個脊的頂端的位置大致設置在所述下覆蓋部的各個脊之間的各個凹坑的位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承載由所述對折單元形成有所述折痕的紙摞的承載臺,其中,所述覆蓋部是從上面覆蓋所述折痕的上覆蓋部,并且由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承載臺夾持所述折痕,所述折疊增強輥是經由所述上覆蓋部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上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覆蓋部為薄板狀部件。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中,所述上覆蓋部與所述下覆蓋部分別為薄板狀部件。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薄板狀部件為塑料部件。
10.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薄板狀部件為可撓性膜部件。
11.一種折疊增強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覆蓋部,以與通過使紙摞的中央部彎曲而形成的折痕接觸的方式覆蓋所述折痕;以及折疊增強輥,在所述覆蓋部的上面向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同時沿所述折痕移動, 其中,在所述覆蓋部的面對并接觸所述折痕的相對面上,形成有頂端向所述折痕突出的多個凸起。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中,所述多個凸起的形狀為多個脊并列設置的形狀。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中,所述脊形狀的脊線設置在與所述折痕正交的方向上。
14.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部包括從上面覆蓋所述折痕的上覆蓋部和從下面覆蓋所述折痕的下覆蓋部, 并且由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下覆蓋部夾持所述折痕,所述折疊增強輥包括經由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下覆蓋部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上輥和下輥。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下覆蓋部形成的所述多個凸起的形狀是其脊線與所述折痕垂直的多個脊并列設置的形狀,所述上覆蓋部的各個脊的頂端的位置大致設置在所述下覆蓋部的各個脊之間的各個凹坑的位置。
16.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承載由所述對折單元形成有所述折痕的紙摞的承載臺,其中,所述覆蓋部是從上面覆蓋所述折痕的上覆蓋部,并且由所述上覆蓋部和所述承載臺夾持所述折痕,所述折疊增強輥是經由所述上覆蓋部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上輥。
17.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中,所述覆蓋部為薄板狀部件。
18.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中,所述上覆蓋部與所述下覆蓋部分別為薄板狀部件。
19.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中,所述薄板狀部件是塑料部件。
20.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折疊增強裝置,其中,所述薄板狀部件是可撓性膜部件。
全文摘要
一種紙張后處理裝置和折疊增強裝置。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紙張后處理裝置包括中間裝訂單元,用于裝訂由印刷后的紙張所整理成的紙摞的中央部;對折單元,用于在所述中間裝訂單元所裝訂的所述中央部折疊以形成折痕;覆蓋部,用于覆蓋由所述對折單元形成的所述折痕以接觸所述折痕;以及折疊增強輥,在所述覆蓋部上對所述折痕施加壓力的同時沿著所述折痕移動,其中,在所述覆蓋部的面向并接觸所述折痕的相對面上,形成有頂端向所述折痕突出的多個凸起。
文檔編號B65H37/04GK102211721SQ20111006251
公開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日
發明者知實 飯島 申請人:東芝泰格有限公司, 株式會社東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