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加工過程中產生的濕熱空氣回用工藝,特別是將回收的濕熱空氣應用于小麥水分及溫度調節的工藝。
背景技術:
在面粉加工企業,小麥加工工藝過程主要包括小麥清理、水分調節、小麥碾磨、清粉和篩理、產品收集與包裝等工序。其中,小麥碾磨后物料必須經過氣力輸送系統提升至高方平篩進行篩理。現有技術中氣力輸送過程所產生的濕熱空氣,與被輸送物料分離后,經脈沖過濾直接排入大氣。在小麥碾磨過程中,為滿足制粉工藝需要,小麥皮層與胚乳的水分分配比一般為 1.1-1.5 1,而麩皮水分要求等于或低于面粉水分,為了同時滿足小麥制粉工藝與麩皮水分要求,一般采取按制粉工藝要求進行水分調節后,再通過麩皮烘干系統降低麩皮的水分。 而現有麩皮烘干系統產生的濕熱空氣,與麩皮分離后,經脈沖過濾直接排入大氣。在面粉加工企業,一般都擁有數條掛面(或方便面、饅頭、食品)生產線,烘干(或蒸制)過程產生的濕熱空氣直接排入大氣。以上環節產生的濕熱空氣,由于其中的水分及熱量在現有技術和常規思維下均難以利用,一般不會考慮到回收利用,現有設備工藝也不具備回用條件,這就造成了大量的熱能和水分的浪費,同時部分生產出的產品如面粉等也會隨之排出,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現在如何利用這一資源成為了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小麥制粉過程中,為了提高面粉質量與出粉率,降低碾磨過程動力消耗,小麥一次清理后需要進行水分調節。現有的水分調節方式,一般采用小麥加水后在麥倉內潤麥 (靜置存放)的方法,以實現水分在小麥籽粒內均勻分布,根據小麥品質、環境溫濕度及倉容條件,潤麥時間一般18-48小時。為滿足小麥皮層水分高于胚乳水分的工藝要求,一般在二次清理后再進行一次噴霧加水。在冬季、初春、深秋季節,由于天氣寒冷,水分難以滲透,為了保證小麥胚乳內部水分充分滲透并分布均勻,潤麥時間需要大大延長;同時,該季節的環境干燥造成小麥皮層因水分流失低于胚乳水分,入磨加工前的噴霧著水又不能短時間內充分吸收,附著在麥粒表面,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有些面粉加工企業為了盡量降低環境溫濕度對制粉效果的影響,采用麥倉加(保)溫、小麥升溫、加熱水等方法進行小麥的水分調節。但這些方法不但增加建設和設備投資,而且需消耗大量能源增加生產成本。由于環境溫度低,小麥皮層韌性降低,在與胚乳分離的過程中容易破碎,不僅增加了操作難度,而且影響小麥制粉系統平衡及產品質量,增加能耗。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諸多弊端及帶來的資源的浪費,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用于小麥水分及溫度調節,是將小麥加工企業的生產或生活鍋爐、生產車間氣力輸送、麩皮烘干、食品加工等工序產生的濕熱空氣,單獨或收集混合后輸送到麥倉,對潤麥倉或凈麥倉內小麥進行加溫加濕的工藝,采用這種工藝后,實現了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和循環經濟;縮短了潤麥所需的時間,減少了倉容;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出粉率,降低了能耗。本發明所采用的具體技術方案是將小麥加工過程中的濕熱空氣采用收集混合器收集后,采用匯集管和入倉支管回用于麥倉內對小麥進行加溫加濕;更具體的來講,是將小麥加工過程中的濕熱空氣通過收集混合器收集混合后,進入匯集管和入倉支管,并最終通過分配支管回用于麥倉內對小麥進行加溫加濕;所述小麥加工過程中的濕熱空氣來源于車間氣力輸送風網所排出的含有少量粉塵的濕熱空氣;或麩皮烘干系統所排出的含有少量粉塵的濕熱空氣;或食品生產線,烘干或蒸制過程排出的濕熱蒸汽;或上述的混合物。其中,所采用的小麥加工過程中的濕熱空氣來源,主要考慮了現有小麥加工企業各個生產工藝中容易產生濕熱空氣,而且容易產生濕熱空氣浪費的生產過程,將其中所產生的濕熱空氣,通過單獨的收集裝置進行收集并調節其風速風量后,通過入倉支管回用于麥倉內,對小麥進行加溫加濕。除了上述的濕熱資源外,還可以采用企業生產或生活所用供熱系統排出的濕熱蒸汽,從而實現資源最大化的利用和循環經濟。具體的方案如下將上述的工序原排入大氣的濕熱空氣或蒸汽,通過收集混合器收集混合后,進入匯集管,為保證匯集管各位置接出的支管和匯集管內各處的風速一致,匯集管的直徑不等, 末端直徑最小,其末端小頭直徑略大于入倉支管直徑,一般為120-350mm。匯集管內風速在 10-20m/s,一般等于或低于原風網出口風速。當高于原風網出口風速時,因阻力增加而會影響原風網的工作穩定性;當風速過低時,由于穿透力過低,影響加溫加濕效果。根據麥倉的位置、數量和規格,在匯集管的相應位置開口接出入倉支管。入倉支管的直徑根據匯集管的規格和參數計算確定,直徑一般為80-300mm,管內風速比匯集管風速低2-lOm/s除此之外還需要視入倉支管的通入方式來確定具體的參數,入倉支管可以從倉頂或倉底通入,具體的長度根據麥倉高度確定;當單獨使用車間氣力輸送或麩皮烘干工序的濕熱空氣時,一般優選采用從倉頂通入麥倉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時入倉支管底端一般離倉底0. 5-lm ;當使用車間外的濕熱空氣時,一般優選采用從倉底通入麥倉的方式,采用這種方式時入倉支管頂端距離倉底0. 3m-距離倉頂2m,當采用這種方式時,也可選用不設置分配支管,只需將入倉支管直接通入倉底,使其頂端距離倉底l_2m即可,這樣可以直接實現濕熱空氣自助的上升擴散,降低成本;不論選用從倉頂還是從倉底通入,入倉支管管內風速比匯集管風速依然低2-lOm/s。為了使濕熱空氣在麥倉中充分的擴散,在入倉支管上按不同排列形式接出若干分配支管,其中分配支管的排列形式螺旋式、單排式、雙排式、多排式。雙排式或多排式時有正列和錯列二種;分配支管的直徑根據入倉支管的直徑計算確定,直徑一般為80_150mm,管內風速在 l_6m/s。
分配支管的長度根據麥倉的截面積確定,以麥倉各處受熱均勻為準。分配支管的數量根據麥倉的高度確定,兩支管垂直間距為500-2000mm為宜。分配支管與入倉支管的夾角為20-70度,以充分的將濕熱空氣送入麥倉,使得麥倉中各個位置的麥粒都能充分獲得濕熱,從而實現均衡分配,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出粉率,降低動力消耗。由于入倉支管與分配支管直接進入麥倉,與麥粒直接接觸,且需要輸送濕熱空氣, 因此需要特別選用防腐、防銹、耐磨、無污染的材料,一般可以采用不銹鋼管、鍍鋅管、白鐵
管、無毒塑料管等。濕熱空氣經收集混合器分配輸送到各支管,除了通過調節支管直徑來調節風量外,還可以通過支管進口調節閥調整進風量,同時在收集混合器上還連接有外加熱源或加濕源,這樣當上述的循環濕熱資源不能滿足加溫加濕要求時,可以通過收集混合器,使用外加熱(濕)源進行補充,以滿足工藝的要求。同時,收集混合器可以是有動力葉輪加壓式 (例如安裝相應型號的引風機),在保證不影響前段正常工作的基礎上,準確有效的調節后段工作參數。對于收集混合器,可以直接采用不設葉輪的容積式,也就是一個單獨的回收倉,亦可以是上述的有動力葉輪加壓式,具體可采用設葉輪的葉輪式回收倉,通過葉輪旋轉,將濕熱空氣從各個工序的外排系統中直接吸取過來。根據實際需要,葉輪式混合器分為無動力自然混合和有動力加壓混合二種。為保證前段工作穩定和后段工藝效果,應首選有動力葉輪加壓式收集混合器,在前段工序儲備量較大、需收集濕熱源種類較少、輸送距離較短、麥倉數量較少的情況下,可以采用容積式或無動力葉輪式收集混合器。采用這種工藝后,取得了如下的效果1.企業鍋爐、氣力輸送、麩皮烘干、食品加工等工序產生的濕熱空氣不外排,而是回用于小麥加工水分調節工序,對潤麥倉(或凈麥倉)內小麥加溫加濕,實現循環經濟。2.濕熱空氣正壓輸送到麥倉各部位,加速水分在小麥籽粒內部與麥堆間的分配, 縮短潤麥時間,節省倉容。3.增強小麥皮層的韌性,使小麥胚乳更容易與皮層剝離,減少制粉過程對小麥皮層的破碎,降低動力消耗,提高產品質量與出粉率。4.將麩皮烘干、氣力輸送排出的濕熱空氣中所含少量面粉進行過濾、沉降回收,既減少了直接排入大氣中造成的環境污染,又節約糧食資源增加社會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
圖1為本發明所述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入倉支管倉頂通入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所述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入倉支管倉底通入示意圖;圖3為匯集管與入倉支及分配支管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設置了葉輪后的匯集管結構示意圖;圖中1為潤麥倉,2為凈麥倉,3為脈沖除塵器,4為風機,5為加熱器,6為喂料器, 7為卸料器,8為氣力輸送風網,9為收集混合器,10為匯集管,11為調節蝶閥,12為入倉支管,13為分配支管,14為葉輪;A為氣力輸送風網,B為麩皮烘干風網。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一種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其工藝步驟如下(以日加工小麥200噸,4 個3mX 3mX 18m的潤麥倉,1個直徑2m,高3m的凈麥倉,1組輸送風網為例說明)1.將氣力輸送風網原排入大氣的濕熱空氣,改入收集混合器9 (該混合器采用有動力葉輪加壓式,動力配備5. 5kw),然后進入匯集管10 (匯集管的大頭直徑600mm,小頭直徑200mm,長度12m),管內風速16m/s ;2.在潤麥倉1中心部位的匯集管上相應的位置,開口接出入倉支管12。入倉支管的直徑150mm,長度17m,管內風速12m/s,在入倉處便于操作的位置設置調節蝶閥11 ;3.在入倉支管上按螺旋式接出十一支分配支管13,分配支管13與入倉支管12的夾角為60度,分配支管13的長度lm,兩支管夾角90度,間距1. 5m,管內風速約3-4m/s ;4.結果測試車間環境溫度8°C,濕度20% ;風網出風口溫度29°C,濕度56% ;分別經30小時潤麥后,主要指標檢測比較結果如下
權利要求
1.一種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將小麥加工過程中的濕熱空氣采用收集混合器收集后,采用匯集管和入倉支管回用于麥倉內對小麥進行加溫加濕;所述的小麥加工過程中的濕熱空氣來源于車間氣力輸送風網所排出的含有少量粉塵的濕熱空氣;或麩皮烘干系統所排出的含有少量粉塵的濕熱空氣;或食品生產線,烘干或蒸制過程排出的濕熱蒸汽;或上述的混合物。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濕熱空氣還可以采用企業生產或生活所用供熱系統排出的濕熱空氣。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濕熱空氣通過收集混合器進入主管道,由主管道分配進入各麥倉的入倉支管;所述入倉支管從倉頂或倉底通入。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混合器上還連接有外加熱源或加濕源;所述的收集混合器分為容積式或葉輪式。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葉輪式混合器采用無動力自然混合或有動力加壓混合。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倉支管上設置有分配支管。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匯集管內風速為10-20m/s; 末端小頭直徑為120-350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倉支管從倉頂通入時,支管的直徑為80-200mm,管內風速比匯集管風速低2-lOm/s ;其底端距離倉底0. 5-1. 5m。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入倉支管從倉底通入時,支管的直徑為100-300mm,管內風速比匯集管風速低2-lOm/s ;入倉支管頂端距離倉底0. 3m-距離倉頂2m ο
10.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回用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配支管的排列形式為螺旋式或單排式或雙排式或多排式。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小麥加工中的能量及物質回收工藝,提供了一種小麥加工過程濕熱空氣回用工藝用于小麥水分及溫度調節,是將小麥加工企業的生產或生活鍋爐、生產車間氣力輸送、麩皮烘干、食品加工等工序產生的濕熱空氣,單獨或收集混合后輸送到麥倉,對潤麥倉或凈麥倉內小麥進行加溫加濕的工藝,采用這種工藝后實現了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實現了循環經濟,且縮短了潤麥所需的時間減少了倉容,同時提高了產品的質量和出粉率。
文檔編號B65D88/74GK102249055SQ20111005166
公開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4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4日
發明者任光利 申請人:任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