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自動進出料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應用于小規格管、棒材精整設備中的設備,特別涉及一種自 動進出料機構。
背景技術:
各種管棒材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現在工業生產和生活中,隨著產量的增加,對材料 精整設備的工作效率有了很高的要求,這也對設備進出料裝置的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由 于管、棒材料的特殊性,生產設備普遍要求將來料送至設備中心線。傳統的送料機構需要根 據來料直徑大小的不同,每次換規格時候需要調整高度,保證中心線一致。節奏效率都不
高,影響產量。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進出料機 構,可以將來料自動對中夾送到精整設備中心的工作位置,對來料進行加工,加工完畢自動 退出。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自動進出料機構,包括底座2,底座2 的一端設置有氣缸1,氣缸1上的氣缸接頭3通過銷軸與兩個連桿4活動連接,氣缸接頭3 的最頂端連接有導向桿5,導向桿5穿過固定在底座上的導向套6,兩個連桿4通過銷軸與 兩個搖臂9相連接,搖臂9通過銷軸7固定在底座上,搖臂9的末端安裝有夾送輥11,在底 座上還安裝有電機8,電機8的電機軸中心與搖臂銷軸7重合,電機軸通過皮帶10連接夾送 輥11。本實用新型采用氣缸1驅動,配合連桿4控制夾送輥11的開合,夾送輥11通過固 定在搖臂9銷軸處的電機8驅動,可實現正反轉從而實現進料與出料功能,將來料自動對中 夾送到精整設備中并自動退出。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動作靈活,生產效率高,操作方 便的優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夾緊前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夾緊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詳細描述參照附圖,一種自動進出料機構,包括底座2,底座2的一端設置有氣缸1,氣缸1 上的氣缸接頭3通過銷軸與兩個連桿4活動連接,氣缸接頭3的最頂端連接有導向桿5,導 向桿5穿過固定在底座上的導向套6,兩個連桿4通過銷軸與兩個搖臂9相連接,搖臂9通 過銷軸7固定在底座上,并能以銷軸7為中心旋轉,搖臂9的末端安裝有夾送輥11,通過搖
3臂9的旋轉實現夾送輥11的開合,在底座上還安裝有電機8,電機8的電機軸中心與搖臂 銷軸7重合,保證搖臂旋轉時候皮帶輪的中心距保持不變。電機軸通過皮帶10連接夾送輥 11,驅動夾送輥11。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為1、參照圖1,此時氣缸1處于縮回狀態,氣缸帶動連桿4使得搖臂9圍著銷軸7旋 轉,這時候裝在搖臂上的兩夾送輥11張開,開口度為最大;2、參照圖2,需要送料緊時,氣缸1驅動連桿4向前伸出,連桿4帶動搖臂9圍繞銷 軸7旋轉。由于兩搖臂9位置對稱,氣缸1運動過程中通過導向桿5的作用不發生偏斜,使 得兩搖臂9向相反的位置運動,兩個夾送輥11同時向中心靠攏,將來料12夾住,夾緊時候, 由于連桿4角度很小,使得傳遞到夾送輥11上的夾緊力被放大了許多倍,實現可靠夾緊。這 時候,來料12被兩夾送輥11自動搬到中心位置,實現自動定心;3、夾緊后電機8通過皮帶10帶動夾送輥11旋轉,將來料12軸向輸送到生產設備 中心上。由于兩個夾送輥11是對中夾緊,所以能將來料12自動導正到中心位置;當來料12 的直徑發生變化的時候,也不需要任何調整,只要在夾送輥11行程范圍內都能將來料12可 靠夾送。由于電機8的電機軸中心剛好位于搖臂9回轉中心,所以當搖臂9回轉時候,電機 8的相對位置不變,皮帶10中心距也不變,保證可靠傳動。4、需要出料時候,電機8反轉即 ,到出料位置氣缸1退回夾送輥11張開,將來料 12松開,如圖1所示,進行下一步工序。
權利要求一種自動進出料機構,包括底座(2),其特征在于,底座(2)的一端設置有氣缸(1),氣缸(1)上的氣缸接頭(3)通過銷軸與兩個連桿(4)活動連接,氣缸接頭(3)的最頂端連接有導向桿(5),導向桿(5)穿過固定在底座上的導向套(6),兩個連桿(4)通過銷軸與兩個搖臂(9)相連接,搖臂(9)通過銷軸(7)固定在底座上,搖臂(9)的末端安裝有夾送輥(11),在底座上還安裝有電機(8),電機(8)的電機軸中心與搖臂銷軸(7)重合,電機軸通過皮帶(10)連接夾送輥(11)。
專利摘要一種自動進出料機構,包括底座,底座的一端設置有氣缸,氣缸接頭與兩個連桿活動連接,氣缸接頭的最頂端連接有導向桿,導向桿穿過固定在底座上的導向套,兩個連桿通過銷軸與兩個搖臂相連接,搖臂固定在底座上,搖臂末端安裝有夾送輥,在底座上還安裝有電機,電機的電機軸中心與搖臂銷軸重合,電機軸通過皮帶連接夾送輥,本實用新型采用氣缸驅動,配合連桿控制夾送輥的開合,夾送輥通過固定在搖臂銷軸處的電機驅動,可實現正反轉從而實現進料與出料功能,將來料自動對中夾送到精整設備中并自動退出。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動作靈活,生產效率高,操作方便等優點。
文檔編號B65G47/82GK201746111SQ201020270568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3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3日
發明者朱紀剛 申請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