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育苗箱輸送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育苗箱輸送機,具備輸送機架、多根環狀輸送帶、起始端側支撐軸、和末端側支撐軸,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驅動轉動自如地支撐在上述輸送機架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上,上述多條環狀輸送帶的輸送末端側卷繞在上述末端側支撐軸上, 通過上述多條環狀輸送帶從下方承接育苗箱并進行輸送。
背景技術:
作為上述育苗箱輸送機,以往有例如在日本特開2002-233M9號公報(段落
,圖3、圖4、圖5)中記載的結構。在記載于日本特開2002-233M9號公報中的結構中,在支撐于主框架(對應于輸送機架)上的驅動軸及前后旋轉軸的兩端側設置滑輪,在驅動軸與前后驅動軸的兩端側的滑輪間卷繞帶(對應于環狀輸送帶),通過來自馬達的驅動力驅動帶,輸送載置在帶之上的育苗箱。在上述育苗箱輸送機中,如果有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因育苗箱的載荷而垂下的情況,則容易在育苗箱的移送中發生故障。此外,容易發生育苗箱傾斜而育苗箱內的苗床土壤偏移運動等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便宜地防止環狀輸送帶的垂下、并且能夠發揮良好的耐久性的育苗箱輸送機。本發明的育苗箱輸送機具備輸送機架、多根環狀輸送帶、起始端側支撐軸、和末端側支撐軸,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輸送機架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末端側卷繞在上述末端側支撐軸上,通過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從下方承接并輸送育苗箱,其中,具備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與上述末端側支撐軸之間從下方承接支撐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支撐機構,該支撐機構具有沿著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輸送機架上的支撐軸、和旋轉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撐軸上且一邊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支撐軸上一邊承接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圓筒體,上述圓筒體以圓筒體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在上述支撐軸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外嵌在上述支撐軸上。根據本結構,圓筒體一邊在通過與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接觸而被施加的旋轉力作用下旋轉一邊承接作用在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使得因各環狀輸送帶與圓筒體的接觸造成的各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的摩擦不易發生并且通過支撐軸經由圓筒體支撐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能夠防止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起因于育苗箱的載荷的垂下。能夠通過將支撐軸固定在輸送機架上并且使圓筒體直接外嵌在支撐軸上的簡單的構造就足夠。因而,使得僅用將支撐軸固定在輸送機架上并使圓筒體直接外嵌在支撐軸上的構造簡單的結構就足夠,并且能夠防止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垂下、將育苗箱在不易發生傾斜等的姿勢變化的狀態下順利地輸送,并且能夠便宜地得到耐久性良好的高品質的育苗箱輸送機,以便能夠不易磨損而持續長期使用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此外,本發明的育苗箱輸送機具備輸送機架、多根環狀輸送帶、起始端側支撐軸、 和末端側支撐軸,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輸送機架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末端側卷繞在上述末端側支撐軸上,通過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從下方承接并輸送育苗箱,其中,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與上述末端側支撐軸之間從下方承接支撐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支撐機構具備沿著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輸送機架上的支撐軸、和在沿著上述支撐軸的軸心的方向排列并旋轉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撐軸上且一邊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支撐軸上一邊分別承接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多個圓筒體;上述多個圓筒體以該圓筒體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在上述支撐軸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外嵌在上述支撐軸上。根據本結構,在多根環狀輸送帶的各自中,圓筒體一邊在通過與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接觸而被施加的旋轉力作用下旋轉一邊承接作用在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使得因各環狀輸送帶與圓筒體的接觸造成的各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的摩擦不易發生并且通過支撐軸經由圓筒體支撐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能夠防止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起因于育苗箱的載荷的垂下。使圓筒體為滿足僅對多根環狀輸送帶中的對應的環狀輸送帶承接作用的短條圓筒體就足夠,能夠將通過圓筒體與支撐軸的接觸產生的圓筒體的旋轉阻力抑制得盡可能小,能夠順利地產生圓筒體的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旋轉,能夠使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的摩擦更不易發生。能夠通過將支撐軸固定在輸送機架上并且使圓筒體直接外嵌在支撐軸上的簡單的構造就足夠。根據本結構,在一部分圓筒體上發生了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摩擦的情況下,通過將沒有磨損的圓筒體留下、僅進行磨損的圓筒體的更換,能夠將支撐機構復原為規定的作用狀態。因而,通過將支撐軸固定在輸送機架上并且使圓筒體直接外嵌在支撐軸上的簡單的構造就足夠,并且能夠防止各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垂下而將育苗箱在不易發生傾斜等的姿勢變化的狀態下順利地輸送,并且能夠便宜地得到耐久性良好的高品質的育苗箱輸送機,以便能夠不易磨損而持續長期使用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此外,即使在一部分圓筒體中發生了磨損,也能夠僅將已磨損的圓筒體更換而便宜地將支撐機構復原為規定的作用狀態。優選的是,使上述圓筒體的承接上述環狀輸送帶的部位相對于上述圓筒體的軸心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向上述圓筒體的一端側偏倚。根據本結構,即使在承接圓筒體的環狀輸送帶的部位上發生了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磨損,也能夠再使用該圓筒體。即,通過適當地設定圓筒體的承接環狀輸送帶的部位相對于圓筒體的軸心方向上的中心偏倚的距離,在圓筒體的承接環狀輸送帶的部位上發生了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磨損的情況下,如果變更圓筒體相對于支撐軸的安裝朝向、以使得在磨損發生前位于環狀輸送帶的左側的圓筒體的一端移動定位到環狀輸送帶的右側,則已磨損的部位從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偏離,在安裝朝向變更前從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偏離而處于未使用狀態的部位成為對置于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而承接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新的部位。因而,即使在圓筒體的承接環狀輸送帶的部位上發生了磨損,也能夠再使用該圓筒體而進行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承接,不需要新的圓筒體,能夠得到整體上能夠持續更長期便宜地使用的良好的育苗箱輸送機。優選的是,設有定位圓筒體,該定位圓筒體位于分別承接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中的相鄰的一對環狀輸送帶的一對上述圓筒體之間,外嵌在上述支撐軸上,并且抵接作用在上述一對圓筒體的端面上,以將上述一對圓筒體定位在相對于上述環狀輸送帶的承接作用位置上;將上述一對圓筒體的規格與上述定位圓筒體的規格設定為相同,以使得能夠將上述一對圓筒體作為代替上述定位圓筒體的定位機構代替上述定位圓筒體安裝在上述支撐軸上且能夠將上述定位圓筒體作為代替上述圓筒體的承接機構代替上述圓筒體安裝在上述支撐軸上。根據本結構,在圓筒體上發生了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磨損的情況下,能夠代替該圓筒體而通過定位圓筒體支撐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S卩,在圓筒體上發生了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磨損的情況下,使該圓筒體與定位圓筒體替換而位于在此之前定位圓筒體位于的圓筒體彼此之間,安裝到支撐軸上,使定位圓筒體與圓筒體替換而位于在此之前圓筒體位于的部位上,安裝到支撐軸上。于是,定位圓筒體位于對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承接作用的位置,并且通過圓筒體將其定位在該位置上。因而,即使在圓筒體上發生了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磨損,也能夠代替該圓筒體而通過定位圓筒體進行環狀輸送帶的往路側的承接,不需要新的圓筒體,能夠得到整體上能夠持續更長期便宜地使用的良好的育苗箱輸送機。優選的是,在沿著上述支撐軸的軸心的方向視圖中上述支撐軸的外周面與上述圓筒體的內周面點接觸的狀態下,上述圓筒體的軸心相對于上述支撐軸的軸心偏倚。根據本結構,能夠將通過圓筒體與支撐軸的接觸產生的圓筒體的旋轉阻力抑制得盡可能小,能夠順利地產生圓筒體的與環狀輸送帶的接觸帶來的旋轉而使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的磨損更不易發生。因而,能夠使環狀輸送帶及圓筒體的規格壽命更長,能夠得到的耐久性良好的育苗箱輸送機,以使其能夠持續更長期使用。
圖1是表示播種設備的整體的正視圖。圖2是表示播種設備的整體的俯視圖。圖3是表示輸送機裝置的設有姿勢決定導引板及第1供給導引板的部位的俯視圖。圖4(a)是表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的下降使用狀態的正視圖,圖4(b)是表示第1 育苗箱輸送機的上升折疊狀態的正視圖。圖5是表示支撐機構的縱剖側視圖。圖6是表示支撐機構的縱剖正視圖。
圖7是表示替換安裝了支撐機構的圓筒體和定位圓筒體的狀態的縱剖側視圖。
圖8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的縱剖正視圖。
圖9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的縱剖側視圖。
圖10是表示刷高度調節機構的側視圖。
圖11是表示刷高度調節機構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調節軸的支撐構造的正視圖。
圖13是表示平整刷的支撐構造的正視圖。
圖14是表示傳動機構的正視圖中的構造的線圖。
圖15是表示傳動機構的俯視圖。
圖16是表示配設有馬達的部位的側視圖。
圖17是表示供給驅動機構的正視圖。
圖18是表示連結變更機構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馬達臺連結變更機構的立體圖。
圖20是表示具備第1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的縱剖側視圖。
圖21是表示具備第2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的縱剖側視圖。
圖22是表示具備第3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的縱剖側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2育苗箱
11、21、32輸送機架
12>24,33環狀輸送帶
13>22,34起始端側支撐軸
26、36末端側支撐軸
80支撐機構
82支撐軸
82a 支撐軸的軸心
83圓筒體
83b 承接環狀輸送帶的部位
83c 圓筒體的中心部位
83e 圓筒體的端面
83a 圓筒體的軸心
84定位圓筒體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圖1是表示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播種設備的整體的正視圖。圖2是表示有關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播種設備的整體的俯視圖。如這些圖所示,有關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播種設備具備輸送起始端部由第1育苗箱輸送機10構成并在輸送末端側連結有育苗箱臺1的輸送機裝置C、沿該輸送機裝置C的育苗箱輸送方向排列而設在輸送機裝置C上的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灌水裝置50、播種裝置60、以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
7
該播種設備如果將育苗箱2載置在輸送機裝置C的輸送起始端部上,則將該育苗箱2通過輸送機裝置C依次供給到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灌水裝置50、播種裝置60、以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進行對育苗箱2供給作為苗床土壤的稻谷殼熏炭(將稻子的稻谷殼進行煙熏處理而成為炭狀的物質)而形成苗床土部、對形成的苗床土部供給灌溉水并將水稻的稻種以散開的狀態供給到供給了灌溉水后的苗床土部之上、對供給了稻種后的苗床土部之上供給作為覆蓋土壤的稻谷殼熏炭而形成覆土部的播種處理,進行將結束了播種處理的育苗箱2載置到育苗箱臺1上的作業。對輸送機裝置C進行說明。輸送機裝置C具備構成輸送機裝置C的輸送供給端部的第1育苗箱輸送機10、連接在第ι育苗箱輸送機10的輸送末端側的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和連接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末端側的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將輸送機裝置C進行的育苗箱2的輸送距離的長度如以下這樣設定。將以育苗箱 2的長邊和短邊中的短邊沿著育苗箱輸送方向的狀態載置在輸送機裝置C上的育苗箱2的相對于輸送機裝置C的姿勢設定為輸送機裝置C上的育苗箱2的輸送姿勢。在被從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輸送到灌水裝置50中的育苗箱2中發現了苗床土部的偏差或供給不良等的問題的情況下,能夠從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具備的平整刷41與灌水裝置50的機框51的間隔Dl取出育苗箱2。在被從灌水裝置50輸送到播種裝置60中的育苗箱2中發現了苗床土部的偏差等的問題的情況下,能夠從灌水裝置50的機框51與播種裝置60的種子箱61 的間隔D2將育苗箱2取出,并且在由播種裝置60供給了稻種時,由灌水裝置50供給的灌溉水已經滲入到苗床土部內,花費水滲透時間將育苗箱2從灌水裝置50輸送到播種裝置60 中,以將其在苗床土部的上面上沒有浮著灌溉水的狀態下供給。有在播種裝置60與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之間根據希望而追加設置藥劑供給裝置(未圖示)的情況,將播種裝置60 的種子箱61與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的覆蓋土壤箱71的間隔D3設為能夠進行藥劑供給裝置的設置的大小的間隔。S卩,準備考慮到育苗箱1的短邊側的長度、育苗箱2的取出、苗床土部的灌溉水的滲透、以及藥劑供給裝置的追加設置的輸送距離而構成輸送機裝置C。如圖1、圖2所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具備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端部連結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上的輸送機架11、和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輸送機架11上的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輸送機架11具備分配到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側和右側的端部而設置的左右一對主框架lla、lla。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卷繞在起始端側滑輪14和末端側滑輪15上, 所述起始端側滑輪14 一體旋轉自如地設于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左右一對主框架IlaUla的輸送起始端側的端部上的起始端側支撐軸13上,所述末端側滑輪15 —體旋轉自如地設于旋轉自如地支撐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的輸送起始端側的端部上的起始端側支撐軸22上。因而,第1育苗箱輸送機10通過驅動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起始端側支撐軸22, 用末端側滑輪15驅動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將載置的育苗箱2通過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的往路側從下方承接并進行輸送,送入到第2育苗箱輸送機20中。
如圖1、圖2所示,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具備安裝有沿育苗箱輸送方向排列的前后一對支柱23、23的輸送機架21、和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輸送機架21上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對、24。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具備分配到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側和右側的端部而設置的左右一對主框架21a、21a。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MJ4卷繞在起始端側滑輪25和末端側滑輪27上, 所述起始端側滑輪25 —體旋轉自如地設于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左右一對主框架21a、21a的輸送起始端側的端部上的起始端側支撐軸22上,所述末端側滑輪27 —體旋轉自如地設于配置在比灌水裝置50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并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左右一對主框架21a、 21a的輸送末端側的端部上的驅動軸沈上。因而,通過驅動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驅動軸沈,用末端側滑輪27驅動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對、24,將由第1育苗箱輸送機10送入的育苗箱2通過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 24,24的往路側從下方承接并進行輸送,供給到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中,將由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供給了作為苗床土的稻谷殼熏炭后的育苗箱2供給到灌水裝置50中,將由灌水裝置50供給了灌溉水之后的育苗箱2送入到第3育苗箱輸送機30中。如圖1、圖2所示,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具備安裝有沿育苗箱輸送方向排列的前后一對支柱31、31的輸送機架32、和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轉動自如地支撐在該輸送機架32上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33、33。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32具備分配到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左側和右側的端部而設置的左右一對主框架32a、32a。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33、33卷繞在起始端側滑輪35和末端側滑輪37、37 上,所述起始端側滑輪35 —體旋轉自如地設于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左右一對主框架32a、32a 的輸送起始端側的端部上的起始端側支撐軸34上,所述末端側滑輪37、37 —體旋轉自如地設于配置在比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并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左右一對主框架32a、32a的輸送末端側的端部上的驅動軸36上。因而,通過驅動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驅動軸36,用末端側滑輪37驅動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33、33,將由第2育苗箱輸送機20送入的育苗箱2通過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 33,33的往路側承接并進行輸送,供給到播種裝置60中,將由播種裝置60供給了稻種后的育苗箱2供給到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將由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供給了作為覆土的稻谷殼熏炭后的育苗箱2送入到育苗箱臺1中。育苗箱臺1具備一端側連結在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32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的端部上的左右一對主臺框la、la、和沿育苗箱輸送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而連結在左右一對主臺框la、la上的橫檔lb,通過橫檔Ib承接支撐來自第3育苗箱輸送機 30的已播種作業的育苗箱2。輸送機裝置C具備配置在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一端側上并支撐在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輸送機架11上的姿勢決定導引板3、分配到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的入口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兩端側而配置并支撐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上的左右一對第1供給導引板4、4、和分配到比苗床土壤供給裝置10具備的平整刷41向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稍稍偏離的部位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兩橫側而配置并支撐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上的左右一對第2供給導引板5、5。輸送機裝置C具備分配到播種裝置60的入口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兩橫側而配置并支撐在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32上的左右一對第3供給導引板6、6、和分配到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的入口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兩橫側而配置并支撐在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32上的左右一對第4供給導引板7、7。如圖3所示,位于第1育苗箱輸送機10中的上述姿勢決定導引板3通過在將育苗箱2的位于短邊側的側壁的外面側碰抵在姿勢決定導引板3的位于輸送機內側的作用面上的狀態下將育苗箱2載置到第1育苗箱輸送機10上,將載置在第1育苗箱輸送機10上的育苗箱2通過作用面姿勢決定為規定的輸送姿勢。位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中的左右一對第1供給導引板4、4在被從第1育苗箱輸送機10送入到第2育苗箱輸送機20中的育苗箱2中發生了起因于第1育苗箱輸送機10 與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11、21的連結等的輸送姿勢紊亂的情況下,通過送入到苗床土壤供給裝置10中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動接觸在第1供給導引板4的作用面上,將送入到苗床土壤供給裝置10中的育苗箱2姿勢修正為規定的輸送姿勢。如圖2所示,位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中的左右一對第2供給導引板5、5在被從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送出的育苗箱2中發生了起因于平整刷41的作用的輸送姿勢紊亂的情況下,通過被朝向灌水裝置50輸送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動接觸在第2供給導引板 5的作用面上,將被朝向灌水裝置50輸送的育苗箱2姿勢修正為規定的輸送姿勢。位于第3育苗箱輸送機30中的左右一對第3供給導引板6、6在被從第2育苗箱輸送機20送入到第3育苗箱輸送機30中的育苗箱2中發生了起因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 與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21、32的連結等的輸送姿勢紊亂的情況下,通過被送入到播種裝置60中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動接觸在第3供給導引板6的作用面上,將被送入到播種裝置60中的育苗箱2姿勢修正為規定的輸送姿勢。位于第3育苗箱輸送機30中的左右一對第4供給導引板7、7在被從播種裝置60 送出的育苗箱2中發生了起因于第2環狀輸送帶33的擺動等的輸送姿勢紊亂的情況下,在將該育苗箱2送入到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時,通過的育苗箱2的端部抵接及滑動接觸在第4供給導引板7的作用面上,將被送入到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的育苗箱2姿勢修正為規定的輸送姿勢。姿勢決定導引板3、第1供給導引板4、第2供給導引板5、第3供給導引板6及第 4供給導引板7利用安裝螺栓孔的長孔形狀,向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進行位置調節。第1供給導引板4、第2供給導引板5、第3供給導引板6及第4供給導引板7具備以相對于育苗箱輸送方向傾斜的狀態設置在起始端部上的傾斜導入面。圖1中用實線表示的第1育苗箱輸送機10表示下降使用狀態,圖4 (a)是表示第1 育苗箱輸送機10的下降使用狀態的正視圖。圖1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第1育苗箱輸送機 10表示上升折疊狀態,圖4(b)是表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上升折疊狀態的正視圖。如這些圖所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通過繞用連結工具llb、21b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輸送機架11與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連結的軸心P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 的輸送機架11上下擺動操作,切換為上升折疊狀態和下降使用狀態。在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切換為上升折疊狀態和下降使用狀態時,通過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輸送機架11擺動的軸心P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的輸送末端側卷繞的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起始端側支撐軸22的軸心不同,如圖4(b)所示,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 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的起始端支撐軸13向輸送末端側稍稍移動調節,將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切換為比使用時松弛的狀態。起始端側支撐軸13 的移動調節利用設置在左右一對主框架IlaUla上以使起始端側支撐軸13貫通的軸孔16 的長孔形狀進行。圖1中用雙點劃線表示的育苗箱臺1表示上升折疊狀態,圖1中用實線表示的育苗箱臺ι表示下降使用狀態。如該圖所示,育苗箱臺1通過被繞將育苗箱臺1的主臺框Ia 與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32的軸心上下擺動操作,切換為上升折疊狀態和下降使用狀態。因而,播種設備在輸送時,通過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及育苗箱臺1切換為上升折疊狀態,輸送機裝置C進行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上的大小成為變得比使用時小的狀態,能夠良好地收容到容器中。第1育苗箱輸送機10具備在這些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的起始端側支撐軸13與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的輸送末端側卷繞的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起始端側支撐軸22之間沿育苗箱輸送方向隔開規定排列間隔設置的多個支撐機構80。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具備在這些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M、24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的起始端側支撐軸22與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M、24的輸送末端側卷繞的作為末端側支撐軸的驅動軸沈之間沿育苗箱輸送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設置的多個支撐機構80。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具備在這些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33、33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的起始端側支撐軸34與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33、33的輸送末端側卷繞的作為末端側支撐軸的驅動軸36之間沿育苗箱輸送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設置的多個支撐機構80。圖5是表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30 具備的支撐機構80的縱剖側視圖。圖6是表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第2育苗箱輸送機 20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具備的支撐機構80的縱剖正視圖。如這些圖所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具備的支撐機構80具備沿著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配置并通過連結螺釘81固定在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第2育苗箱輸送機20或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對主框架IlaUla 或21a、21a或32a、3h上的支撐軸82、分配外嵌在該支撐軸82的兩端側的左右一對圓筒體 83、83、配置在該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之間并外嵌在支撐軸82上的定位圓筒體84。支撐軸82由縱剖面形狀為圓形的金屬棒構成。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及定位圓筒體84由縱截面形狀是圓形的樹脂管構成。如圖5、圖6所示,在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中,圓筒體83的軸心83a相對于支撐軸82的軸心82a向下方偏倚,以使得在該圓筒體83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在支撐軸82的外周面上的狀態下、并且在沿著支撐軸82的軸心的方向視圖中支撐軸82的外周面與圓筒體83 的內周面點接觸。如果一個圓筒體83沿著支撐軸82位置偏差,則定位筒體84的一個端面8 抵接在一個圓筒體83的一個端面8 上而止動作用,一個主框架1 Ia止動作用在一個圓筒體83 的另一個端面8 上。如果另一個圓筒體83沿著支撐軸82位置偏差,則定位筒體84的另一個端面8 抵接在另一個圓筒體83的一個端面8 上而止動作用,另一個主框架Ila止動作用于另一個圓筒體83的另一個端面8 上。因而,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通過定位筒體84和主框架lla、21a或3 定位在相對于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具備的支撐機構80的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通過定位筒體84定位在對于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 或MJ4或33、33中的對應的一側的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往路側的承接作用位置上, 左側的圓筒體83在通過與左側的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往路側的接觸而被施加的轉動力的作用下相對于支撐軸82旋轉的狀態下受支撐軸82支撐,并且在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左側的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往路側,右側的圓筒體83在通過與右側的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的接觸而被施加的轉動力的作用下相對于支撐軸82旋轉的狀態下受支撐軸82支撐,并且在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右側的環狀輸送帶12J4或33 的往路側。因而,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第2育苗箱輸送機20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30具備的支撐機構80用支撐軸82旋轉自如地支撐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通過與環狀輸送帶12J4 或33的接觸而使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旋轉,減輕在圓筒體83與環狀輸送帶12J4或33 之間產生的摩擦力,并且通過左右一對圓筒體83從下方承接支撐環狀輸送帶12、M或33, 防止環狀輸送帶12J4或33在育苗箱2的載荷作用下而垂下。各支撐機構80的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和一個定位筒體84通過由將一根管分割得到的三根相等長度的分割管構成,將用來將各圓筒體83安裝到支撐軸82上以使其對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承接作用的各圓筒體83的規格、和用來將定位筒體84安裝到支撐軸82上以使其對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定位作用的規格設定為相同。圖7是表示將支撐機構80的一個圓筒體83和定位筒體84替換而安裝在支撐軸 82上的狀態的縱剖側視圖。如該圖所示,在圓筒體83的承接輸送機12、24或33的部位8 上發生了磨損的情況下,將已磨損的圓筒體83與定位筒體84替換安裝到支撐軸82上,以使已磨損的圓筒體83代替定位圓筒體84而位于定位圓筒體84的安裝位置上、定位圓筒體 84代替已磨損的圓筒體83而位于圓筒體83的安裝位置上。于是,定位圓筒體84成為代替已磨損的圓筒體83的承接機構,承接作用在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往路側,已磨損的圓筒體83成為代替定位圓筒體84的定位機構而對于圓筒體83及84定位作用,能夠進行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或MJ4或33、33的往路側的承接。對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進行說明。圖8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的縱剖正視圖。圖9是表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 40的縱剖側視圖。如這些圖及圖1所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具備具有分配連結在第2 育苗箱輸送機20的左右一對主框架21a、21a上的前壁板4 及后壁板4 的機體42、下部連結設置在該機體42上的儲料器形的苗床土壤箱43、配置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育苗箱輸送路徑的上方而設在位于該苗床土壤箱43的底部的排出口 43c的下方的送出帶44、設在送出帶44的排出側端部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附近的供給滑槽45、和設在比供給滑槽45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的平整刷41。苗床土壤箱43具備以朝上開口的狀態形成在苗床土壤箱43的上端部上的投入口 43d,如果從投入口 43d投入稻谷殼熏炭,則在將投入的稻谷殼熏炭在排出口 43c用送出帶 44的往路側4 承接的狀態下儲存到箱內。苗床土壤箱43具備沿送出帶44的移動方向f (參照圖8)排列并驅動旋轉自如地設在箱內的排出口 43c的上方附近的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具備旋轉自如地支撐在苗床土壤箱43的前后的壁板4 上的攪拌驅動軸46a或47a、和沿該攪拌驅動軸46a或47a的軸心方向及周向一體旋轉自如地安裝在攪拌驅動軸46a或47a上的多根攪拌臂48。各攪拌臂48具備從攪拌驅動軸46a 或47a向攪拌旋轉體46或47的半徑方向延伸的臂主體48a、和從臂主體48a的前端部沿著攪拌旋轉體46或47的旋轉軸心方向延伸的攪拌爪48b。因而,通過旋轉驅動攪拌驅動軸46a或47a,將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向旋轉方向 r旋轉驅動,將苗床土壤箱43內的稻谷殼熏炭用攪拌臂48進行攪拌處理,防止儲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殼熏炭以橋狀堵塞在排出口 48c的上方。送出帶44卷繞在從動輪體90和驅動輪體91上,所述從動輪體90配置在比苗床土壤箱43的排出口 43c稍稍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上游側,經由旋轉支撐軸90a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壁板4 上,所述驅動輪體91配置在比苗床土壤箱43的排出口 43c稍稍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旋轉自如地支撐在壁板4 上。驅動輪體91 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旋轉自如地支撐于壁板4 上的送出驅動軸92上。通過驅動送出驅動軸92,將送出帶44在送出帶44的對置于排出口 43c的往路側 44a向移動方向f移動的狀態下被驅動輪體91驅動旋轉,將儲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殼熏炭堆積輸送到遍及送出帶44的全長而裝備在送出帶44的外周面側的送出作用面44b 中的位于往路側44a的部分上,受到位于排出口 43c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的開閉器49 的刮平作用,使堆積高度成為了設定高度的稻谷殼熏炭從送出帶44的排出側落下到供給滑槽45中。開閉器49通過設在機體42的外側上的送出調節杠桿93 (參照圖1)被擺動操作, 沿上下方向滑動調節,將對于送出帶44的刮平作用位置沿上下變更,變更送出帶44進行的稻谷殼熏炭的送出量。送出帶44具備沿送出帶44的長度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而設在送出作用面44b 上的滑動阻止突部44c。滑動阻止突部Mc防止通過送出帶44從苗床土壤箱43送出的稻谷殼熏炭的相對于送出作用面44b的滑動的發生,防止送出帶44的稻谷殼熏炭的送出錯誤。各滑動阻止突部Mc具備遍及送出作用面44b的整個寬度連續、并且沿著送出作用面 44b的橫寬方向以一直線狀從送出作用面44b突出的形狀而構成,成為相對于送出帶44的移動方向f正交的方向的突條。供給滑槽45將設在供給滑槽45的兩端部上的連結片部4 通過連結螺栓緊固連結在固定于壁板4 上的托架42b上。供給滑槽45將來自送出帶44的稻谷殼熏炭承接后使其下落,以使其不會向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飛散。通過碰到了供給滑槽45的稻谷殼熏炭在由與供給滑槽45的碰撞而施加的移動力作用下向沿著育苗箱輸送方向的方向及正交的方向移動,供給滑槽45使育苗箱2的作為稻谷殼熏炭的苗床土部的厚度遍及整個育苗箱內盡量均勻。平整刷41具備旋轉自如地支撐于在前側的壁板42a的外面側從送出驅動軸92 的端部朝向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延伸的支撐臂94的延伸端部、在后側的壁板4 的外面側從送出驅動軸92的端部朝向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延伸的支撐臂94的延伸端部上的平整驅動軸41a、和沿該平整驅動軸41a的周向排列并一體旋轉自如地安裝在平整驅動軸41a 上的多個列狀刷41b。通過驅動平整驅動軸41a,將平整刷41向旋轉方向Z(參照圖8)旋轉驅動,使各列狀刷41b的前端側進入到通過供給滑槽45的下方來到的育苗箱2的內側,將育苗箱2的內側的苗床土部通過列狀刷41b扒勻。各列狀刷41b具備越靠平整刷41的旋轉軸心方向上的內側越位于平整刷41的旋轉方向下游側的V字狀的形狀。因而,苗床土壤供給裝置10將投入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殼熏炭一邊通過送出帶44承接一邊通過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攪拌,防止稻谷殼熏炭的堵塞并儲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通過驅動送出驅動軸92,由該送出驅動軸92經由驅動輪體91將送出帶44向移動方向f驅動,將儲存在苗床土壤箱43中的稻谷殼熏炭通過送出帶44的往路側4 從苗床土壤箱43的排出口 43a送出并使其經由供給滑槽45落下,由此,將稻谷殼熏炭供給到由第2育苗箱輸送機20輸送的育苗箱2中而形成苗床土部,通過平整刷41使在育苗箱2中形成的苗床土部變得平整。如圖8、圖9所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具備從前側的壁板4 及后側的壁板4 的內面側朝向送出帶44的下方、并且朝向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路徑延伸的板狀的導引體95。各導引體95以一連串位于送出帶44的排出側端部的下方與平整刷41的外周附近之間的狀態具備越靠下端側越位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內側這樣傾斜的狀態的導引面95a。S卩,各導引體95將從送出帶44及供給滑槽45向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外側掉落的稻谷殼熏炭、以及通過平整刷41彈起的稻谷殼熏炭通過導引面%a承接并進行導引以使其朝向育苗箱2的內側落下,防止稻谷殼熏炭下落并堆積到育苗箱2的壁板部 2a (參照圖9)的上端面上。如圖8所示,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具備設在平整刷41的外周側的刮板96。刮板 96經由設在刮板96的兩端部上的連結片部96a支撐在一對支撐臂94、94上,將附著在平整刷41上的稻谷殼熏炭從平整刷41扒落。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具備具有設在苗床土壤箱43的外側附近的調節軸101的刷高度調節機構100,通過該刷高度調節機構100進行平整刷41的高度調節。如圖10、圖11所示,刷高度調節機構100除了具備上述調節軸101以外,還具備分配給調節軸101的兩端部而安裝的一對抵接塊102、102、和分別承接作用在一對抵接塊 102、102上的一對止擋103U03o調節軸101旋轉自如地貫通在分配連結在旋轉自如地支撐平整刷41的一對支撐臂94、94上的一對懸垂臂104、104的上端部上。如圖10、圖12所示,各止擋103具備安裝在設于固定在壁板42a的前部上的托架 105上的安裝螺孔10 中的上下方向的螺紋軸部103a、和固定在該螺紋軸部103a的上端部上的止擋承接部10 。
即,各止擋103將兼用作操作部的止擋承接部10 進行旋轉調節,則螺紋軸部 103a被旋轉操作而相對于托架105升降,止擋承接部10 與螺紋軸部103a—起升降,將止擋承接部10 進行上升調節,以使抵接塊102位于比調節前高的配置高度而進行承接支撐,或者進行下降調節以使抵接塊102位于比調節前低的配置位置而進行承接支撐。如圖12所示,各抵接塊102具備矩形的外周形狀而構成,具備4個抵接邊10 102d。通過將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調節軸102的一端部上的操作工具106進行旋轉調節,使調節軸101與操作工具106 —起旋轉而旋轉操作一對抵接塊102、102,從一對抵接塊102、 102的4個抵接邊10 102d中選擇一個抵接邊,使其抵接在止擋103的止擋承接部10 上。如圖12所示,將各抵接塊102的4個抵接邊10 102d的距離調節軸101的軸心的距離的長度設定為4種不同的長度,通過變更各抵接塊102的抵接在止擋103的止擋承接部10 上的抵接邊,變更由止擋103經由抵接塊102承接支撐的調節軸101的配置高度。因而,刷高度調節機構100通過進行旋轉調節操作工具106而變更抵接在止擋103 的止擋承接部10 上的抵接塊102的抵接邊的調節、和在各止擋103中旋轉調節止擋承接部10 而變更止擋103的安裝高度的調節的其一或兩者,變更調節軸101的配置高度而使一對支撐臂94、94繞送出驅動軸92的旋轉軸心上下擺動,變更平整刷41相對于機體42的安裝高度而將平整刷41相對于育苗箱2的作用位置向上下側變更。各止擋103通過蝶形螺母108固定在對于托架105的規定的安裝高度上。刷高度調節機構100具備連結在調節軸101的兩端部上的彈簧107,通過用該彈簧107將一對抵接塊102、102向止擋103的止擋承接部10 抵接施力,防止平整刷41的浮起。對灌水裝置50、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進行說明。如圖1、圖2所示,灌水裝置50具備安裝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左右一對主框架21a、21a上的機體51、和配置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育苗箱輸送方向的上方并連結在機體51上的灌水管52。灌水裝置50從在灌水管52上沿其軸心方向排列設置的噴出孔將灌溉水散布在由第2育苗箱輸送機20輸送的來自苗床土壤供給裝置40的育苗箱2的苗床土部上。如圖1、圖2所示,播種裝置60具備安裝在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左右一對主框架32a、3h上的機體62、支撐在該機體62上的種子箱61、和設在種子箱61的排出口的下方的擴散板63。種子箱61具備驅動轉動自如地設在種子箱61的排出口中的送出輥64。播種裝置60通過驅動送出輥64,將儲存在種子箱61中的稻種通過送出輥64從種子箱61送出而下落到擴散板63上,使稻種從擴散板63下落到被第3育苗箱輸送機30輸送的來自灌水裝置50的育苗箱2上,將稻種以散開的狀態供給到育苗箱2的已供給灌溉水的苗床土部上。如圖1、圖2所示,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具備安裝在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左右一對主框架3 上的機體72、支撐在該機體72上的覆蓋土壤箱71、和設在覆蓋土壤箱71 的排出口的下方的擴散板73而構成。覆蓋土壤箱71具備驅動轉動自如地設在覆蓋土壤箱71的排出口上的送出輥74、 以及位于排出口的上方附近而驅動轉動自如地設在覆蓋土壤箱71的內部中的攪拌旋轉體75。因而,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通過攪拌旋轉體75攪拌投入到覆蓋土壤箱71中的作為覆蓋土壤的稻谷殼熏炭,防止稻谷殼熏炭在排出口的上方成為橋狀堵塞并將稻谷殼熏炭儲存在覆蓋土壤箱71中,通過驅動送出輥74,將儲存在覆蓋土壤箱71中的稻谷殼熏炭通過送出輥74從覆蓋土壤箱71送出而下落到擴散板73上,使稻谷殼熏炭下落到由第3育苗箱輸送機30輸送的來自播種裝置60的育苗箱2中,在育苗箱2的被供給了稻種的苗床土部之上形成由稻谷殼熏炭構成的覆土部。在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如果從送出輥64或74下落的稻種或稻谷殼熏炭碰到擴散板63、73,則在通過該碰撞被施加的移動力的作用下向育苗箱輸送方向、 以及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分散。由此,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的擴散板63、73使稻種及作為覆土的稻谷殼熏炭遍及育苗箱2的苗床土部的整面均勻地分散。在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將具備與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具備的導引體95相同的導引面而構成的導引體設在送出輥64或74的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兩側的下方,通過導引體防止稻種或稻谷殼熏炭下落并堆積在育苗箱2的壁板加的上端面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覆蓋土壤箱43、播種裝置60的種子箱61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的覆蓋土壤箱71具備連結在機體42、51或62上的下部箱43a、6Ia或7la、和對下部箱43a、6Ia或71a拆裝自如的上部箱43b、6Ib或71b。上部箱43b、6Ib或71b通過將上部箱43b、61b或71b的下端部插入到下部箱43a、61a或71a的上端部中、以連通狀態連結在下部箱43a,61a或71a上。即,在輸送播種設備的情況下,將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做成上部箱4!3b、61b或71b拆下而上下高度變得比使用時低的緊湊的狀態,并且能夠將上部箱4!3b、61b或71b緊湊地收容到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的剩下連結在輸送機裝置C上的下側部分彼此之間。對驅動輸送機裝置C、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 的構造進行說明。播種設備具備支撐在設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的輸送起始端側的端部上的輸入箱110上的馬達111、和橫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的橫側部與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輸送機架32的橫側部設置的傳動機構112,將馬達111輸出的驅動力通過傳動機構112傳遞給第2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20、30,驅動第1、第2及第3育苗箱輸送機10、20、30的環狀輸送帶12、24、33。馬達111由電動馬達構成。如圖1、圖2所示,馬達111在比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 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上游側定位配置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與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輸送末端側的端部之間。因而,馬達111為位于遠離灌水裝置50地方并且被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覆蓋的狀態,能夠避免灌水裝置50散布的灌溉水帶來的馬達111的水淋濕。此外,馬達111為位于第ι育苗箱輸送機10的橫測而位于對第1育苗箱輸送機10供給育苗箱2的作業者的附近的狀態,作業者能夠容易地進行馬達111的開啟、關閉操作。圖14是表示傳動機構112的正視圖中的構造的線圖。圖15是表示傳動機構112的俯視圖。圖16是表示配設有馬達111的部位的側視圖。如這些圖及圖1、圖2所示,傳動機構112具備以從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主框架21a朝上方延伸的狀態設在主框架21a 上的輸入箱110、橫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主框架21a的橫外側與第3育苗箱輸送機30 的主框架3 的橫外側設置的傳動箱113、橫跨輸入箱110與傳動箱113的傳動方向上游側端部的內側設置的輸入鏈114、和沿傳動方向排列設置在傳動箱113的內側的多根傳動鏈 115。如圖14、圖15、圖16所示,輸入鏈114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馬達111的輸出軸Illa上的輸出鏈輪11 Ib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位于傳動箱113的傳動方向上游側端部的內側的輸入軸116上的輸入鏈輪117上,使馬達111的輸出軸Illa與傳動箱113的輸入軸116聯動。輸入軸116橫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左右一對主框架21a、21a安裝,成為將左右一對主框架21a、21a連結的連結軸。如圖14、圖15所示,多根傳動鏈115中的一個傳動鏈115卷繞在沿傳動方向排列設置在傳動箱113的內側的多根中繼傳動軸中的位于輸入軸116的附近的中繼傳動軸118 上的傳動鏈輪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輸入軸116上的傳動鏈輪119上,使輸入軸116聯動于中繼傳動軸118。多根傳動鏈115中的一部分傳動鏈115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多根中繼傳動軸中的相鄰的一對中繼傳動軸120、120上的傳動鏈輪上,使相鄰的一對中繼傳動軸120、120聯動。多根傳動鏈115中的一個傳動鏈115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第2 育苗箱輸送機20的驅動軸沈上的輸送機驅動鏈輪、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位于驅動軸沈的附近的中繼傳動軸121上的輸出鏈輪上,使中繼傳動軸121聯動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 的驅動軸26。多根傳動鏈115中的一個環狀傳動鏈115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驅動軸36上的輸送機驅動鏈輪、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接近于驅動軸36 的中繼傳動軸122上的傳動鏈輪上,使中繼傳動軸122聯動于第3育苗箱輸送機30的驅動軸36。如圖2、圖15所示,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的輸送末端側卷繞的末端側滑輪15、和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MJ4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的起始端側滑輪25 —體旋轉自如地設在起始端側支撐軸22上,第1育苗箱輸送機10的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被從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環狀輸送帶M傳動而驅動。播種設備具備將馬達111的驅動力從上述傳動機構112傳遞給覆蓋土壤供給裝置 40而驅動送出帶44、攪拌旋轉體46、47及平整刷41的供給驅動機構130。圖17是表示供給驅動機構130的正視圖。如該圖及圖9、圖14、圖15所示,供給驅動機構130具備設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傳動機構112所位于的一側的橫外側的傳動鏈131及平整傳動鏈132、和設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與傳動機構112所位于的一側相反側的橫外側的攪拌傳動鏈133及聯動鏈134。傳動鏈131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位于比傳動機構112的多根中繼傳動軸中的灌水裝置50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上游側、并且位于比馬達111靠育苗箱輸送方向下游側的中繼傳動軸1 上的輸出鏈輪135、和設在送出驅動軸92的端部上的輸入鏈輪136上。輸入鏈輪136經由離合器145聯動于送出驅動軸92。平整傳動鏈132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送出驅動軸92的端部上的輸出鏈輪137、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平整刷41的平整驅動軸41a的傳動機構112所位于的一側的端部上的平整驅動鏈輪138上。攪拌傳動鏈133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送出驅動軸92的與傳動機構112所位于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上的輸出鏈輪139、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一對攪拌旋轉體46、 47中的接近于送出驅動軸92的一側的攪拌旋轉體46的攪拌驅動軸46a的與傳動機構112 所位于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上的攪拌驅動鏈輪140上。聯動鏈輪134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中的連結著攪拌傳動鏈133的一側的攪拌旋轉體46的攪拌驅動軸46a的與傳動機構112所謂位于的一側相反側的端部上的輸出鏈輪141、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中的沒有連結攪拌傳動鏈133的從動側的攪拌旋轉體 47的攪拌驅動軸47a的端部上的輸入鏈輪142上。因而,供給驅動機構130將傳遞給了傳動機構122的馬達111的驅動力從中繼傳動軸1 通過傳動鏈131傳遞給送出驅動軸92,從該送出驅動軸92通過攪拌傳動鏈133傳遞給一個攪拌旋轉體46,從該一個攪拌旋轉體46的攪拌驅動軸46通過聯動鏈134傳遞給另一個攪拌旋轉體47,從送出驅動軸92通過平整傳動鏈132傳遞給平整刷41,將驅動第1、 第2、第3育苗箱輸送機10、20、30的馬達111作為驅動源而驅動送出帶44、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及平整刷41。供給驅動機構130驅動一對攪拌旋轉體46、47,以使其向相同的旋轉方向r旋轉。如圖14、圖15所示,播種裝置60具備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傳動機構112 的多根中繼傳動軸中的位于播種裝置60的下方的中繼傳動軸125上的輸出鏈輪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作為送出輥64的旋轉支撐軸的播種驅動軸65上的輸入鏈輪上的播種驅動鏈 66,將傳遞給了傳動機構122的馬達111的驅動力從中繼傳動軸125通過播種驅動鏈66傳遞給送出驅動軸65,驅動送出輥64。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具備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傳動機構112的多根中繼傳動軸中的位于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的下方的中繼傳動軸122上的輸出鏈輪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作為送出輥74的旋轉支撐軸的覆土驅動軸76上的輸入鏈輪上的覆土驅動鏈77、和卷繞在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覆土驅動軸76上的傳動鏈輪和一體旋轉自如地設在作為攪拌旋轉體75的旋轉支撐軸的攪拌驅動軸78上的輸入鏈輪上的攪拌傳動鏈79。因而,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中,將傳遞給了傳動機構122的馬達111的驅動力從中繼傳動軸122通過覆土驅動鏈77傳遞給覆土驅動軸76,從覆土驅動軸76通過攪拌驅動鏈79傳遞給攪拌驅動軸78,驅動送出輥74及攪拌旋轉體75。由此,輸送機裝置C、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播種裝置60及覆蓋土壤供給裝置70 由單一的馬達111驅動。如圖9所示,橫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送出驅動軸92和輸入鏈輪136設有離合器145。該離合器145被位于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橫外側的離合器杠桿146(參照圖 1)切換操作為接合狀態和分離狀態,將對于送出驅動軸92的傳動切換為接合和分離,將送出帶44、攪拌旋轉體46、47及平整刷41驅動或停止操作。如圖13所示,支撐平整刷41的各支撐臂94具備通過連結螺栓148連結在支撐臂 94的前端部上的軸支撐部件149,經由該軸支撐部件149支撐著平整刷41的平整驅動軸 41a。
通過設在軸支撐部件149上的長孔形的螺栓孔149a的作用,通過將軸支撐部件 149相對于支撐臂94的安裝位置沿支撐臂94的延伸方向變更調節,平整刷41的平整驅動軸41a沿著作為支撐臂94的切開孔的軸孔9 移動,平整驅動鏈輪138與平整驅動軸41a
一起移動。即,通過變更軸支撐部件149的安裝位置,變更平整驅動鏈輪138的安裝位置而進行平整傳動鏈132的張力調節。如圖9所示,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機體42經由設在前側的壁板42a的下端部及后側的壁板4 的下端部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上的兩端側上的連結變更機構150連結在第 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上。如圖18所示,各連結變更機構150具備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壁板42a的下端部上裝備朝向輸送機的橫外側的彎折部而構成的機體側的連結板部151、和橫跨該連結板部151和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的主框架21a安裝的連結螺栓152。各連結變更機構150通過使設在連結板部151上的螺栓孔153具備長孔形狀而構成為導引孔,能夠通過使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機體42沿著主框架21a移動調節而將機體42的相對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的連結位置沿育苗箱輸送方向變更。如圖9、圖17所示,從傳動機構112的中繼傳動軸1M對送出驅動軸92傳動的傳動鏈131的傳動方向上游側卷繞的作為上游側輪體的輸出鏈輪135繞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撐在輸送機架側,傳動鏈131的傳動方向下游側卷繞的作為下游側輪體的輸入鏈輪136繞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撐在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機體側。因而,通過由各連結變更機構150的作用變更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機體42相對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的連結位置,覆蓋土壤供給裝置40的整體沿育苗箱輸送方向移動,傳動鏈131的傳動方向下游側卷繞的輸入鏈輪136相對于傳動鏈131的傳動方向上游側卷繞的輸出鏈輪135沿與各鏈輪135、136的旋轉軸心正交的方向移動,能夠進行傳動鏈131的張力調節。如圖3、圖16所示,馬達111支撐在輸入箱110、和一端部連結在該輸入箱110的內壁板IlOa上的馬達臺主體159a而構成的馬達臺159上。馬達臺159經由設在輸入箱110 的內壁板IlOa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上的兩端側的馬達臺連結變更機構155、和設在馬達臺主體159a的與輸入箱110側相反側的端部的育苗箱輸送方向上的兩端側的馬達臺連結變更機構155連結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上。如圖19所示,各馬達臺連結變更機構155具備在內壁板IlOa或馬達臺主體159a 的下端部上裝備朝向輸送機的橫外側的彎折部而構成的馬達臺側的連結板部156、和橫跨該連結板部156和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主框架21a安裝的連結螺栓157。通過使設在馬達臺側的連結板部156上的螺栓孔158具備長孔形狀而構成為導引孔,各馬達臺連結變更機構155使能夠通過使馬達臺159沿著主框架21a移動而變更馬達臺159的相對于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主框架21的連結位置。如圖17所示,從馬達111的輸出軸11 Ia傳動給傳動箱113的輸入軸116的輸入鏈 114的傳動方向上游側卷繞的輸出鏈輪Illb繞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撐在馬達臺159側,輸入鏈114的傳動方向下游側卷繞的輸入鏈輪117繞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軸心旋轉自如地支撐在第2育苗箱輸送機20的輸送機架21側。因而,通過由各馬達臺連結變更機構155的作用變更馬達臺159相對于主框架21 的連結位置,馬達111與馬達臺159 —起沿育苗箱輸送方向移動,輸入鏈114的轉動上游側卷繞的輸出鏈輪Illb相對于輸入鏈114的傳動方向下游側卷繞的輸入鏈輪117向與各鏈輪的旋轉軸心正交的方向移動,能夠進行輸入鏈114的張力調節。[其他實施方式]圖20是表示具備第1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的縱剖側視圖。如該圖所示, 在具備第1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中,具備固定在輸送機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對主框架IlaUla或21a、21a或32a、3h上的金屬制的支撐軸82、和旋轉自如地外嵌在該支撐軸82上的一個樹脂制的圓筒體83。圓筒體83具備一對承接部位83b、83b,并且通過受一對主框架IlaUla或21a、 21a或32a、3^i夾持而處于被定位在對于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或24J4或33、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狀態,將左右一對環狀輸送帶12、12或MJ4或33、33的一根環狀輸送帶12、M或33的往路側通過一個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將另一根環狀輸送帶12、 24或33的往路側通過另一個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圖21是表示具備第2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的縱剖側視圖。如該圖所示, 在具備第2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中,具備固定在輸送機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對主框架1化、11£1或21£1、21£1或32£1、3加上的金屬制的支撐軸82、和分配到該支撐軸82的兩端側而旋轉自如地外嵌在該支撐軸82上的左右一對樹脂制的圓筒體83、83而構成。左側及右側的圓筒體83受外嵌在支撐軸82上的定位板85和一個主框架lla、21a 或3 夾持,處于被定位在對于左側或右側的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狀態,將左側或右側的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通過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定位板85受固接在支撐軸82上的止動銷86承接支撐。圖22是表示具備第3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的縱剖側視圖。如該圖所示, 在具備第3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中,具備固定在輸送機架11、21或32的左右一對主框架11a、Ila或21a、21a或32a、3h上的金屬制的支撐軸82、分配到該支撐軸82的兩端側而旋轉自如地外嵌在該支撐軸82上的左右一對樹脂制的圓筒體83、83、和配置在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之間而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在支撐軸82上的樹脂制的定位圓筒體84。左側的圓筒體83受定位圓筒體84的一個端面8 和左側的主框架lla、21a或 3 夾持,成為被定位在對左側的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狀態,將左側的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通過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右側的圓筒體83受定位圓筒體84的一個端面8 和右側的主框架lla、21a或 3 夾持,成為被定位在對右側的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的狀態,將右側的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通過承接部位8 從下方承接支撐。在具備第2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及具備第3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 中,設定承接左側及右側的圓筒體83的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的部位83b,以使其相對于圓筒體83的軸心方向上的中心部位83c向圓筒體83的一端側偏倚而定位。因而,在具備第2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及具備第3其他實施方式的支撐機構80中,即使在圓筒體83的承接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部位83b中發生磨損,通過變更磨損的圓筒體83的安裝朝向,也能夠將已磨損的圓筒體83再次使用。S卩,在圓筒體83的承接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部位83b (以下稱作承接部位 83b)中發生了磨損的情況下,變更圓筒體83相對于支撐軸82的安裝朝向,以使在磨損發生前位于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左側的圓筒體83的一端移動到環狀輸送帶12、對或33的右側而定位。于是,已磨損的承接部位8 從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偏離,在安裝朝向變更前從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偏離而處于未使用狀態的部位成為對置于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而承接環狀輸送帶12J4或33的往路側的新的部位。[其他實施例](1)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表示了將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和定位圓筒體84的長度構成為相等的長度、能夠將定位圓筒體84作為圓筒體83替代安裝而構成的例子,但也可以構成為,使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和定位圓筒體84的長度為不同的長度、能夠將定位圓筒體84作為圓筒體83替代安裝。只要能夠將定位圓筒體84作為圓筒體83替代安裝而支撐環狀輸送帶,就能夠發揮與上述實施方式同樣的功能,所以也可以使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 和定位圓筒體84的長度為不同的長度。在此情況下,也可以使左右一對圓筒體83、83的長度為不同的長度。(2)除了將兩根環狀輸送帶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而實施以外,也可以將3根以上的環狀輸送帶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來實施,在此情況下, 也能夠實現本發明的目的。本發明除了裝備在播種設備中的育苗箱輸送機以外,也能夠用于在倉庫、車輛、苗圃等中進行育苗箱的取放及裝卸的育苗箱輸送機中。
權利要求
1.一種育苗箱輸送機,具備輸送機架(11、21、32)、多根環狀輸送帶(12、24、33)、起始端側支撐軸(13、22、34)、和末端側支撐軸(沈、36),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24,33)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輸送機架 (1U2U32)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13、22、34)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末端側卷繞在上述末端側支撐軸(沈、36) 上,通過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從下方承接并輸送育苗箱O),其特征在于,具備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13、22、34)與上述末端側支撐軸(沈、36)之間從下方承接支撐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往路側的支撐機構(80),該支撐機構(80)具有沿著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輸送機架(11、21、3幻上的支撐軸(82)、和旋轉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撐軸(8 上且一邊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支撐軸上一邊承接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M、33)的圓筒體(83),上述圓筒體(83)以圓筒體(83)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在上述支撐軸(8 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外嵌在上述支撐軸(8 上。
2.一種育苗箱輸送機,具備輸送機架(11、21、32)、多根環狀輸送帶(12、24、33)、起始端側支撐軸(13、22、34)、和末端側支撐軸(沈、36)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沿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隔開規定間隔排列并驅動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輸送機架(11、 21,32)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輸送起始端側卷繞在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 (13、22、34)上,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的輸送末端側卷繞在上述末端側支撐軸(沈、36)上, 通過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從下方承接并輸送育苗箱O),其特征在于,上述起始端側支撐軸(13、22、34)與上述末端側支撐軸(沈、36)之間從下方承接支撐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往路側的支撐機構(80)具備沿著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上述輸送機架(11、21、3幻上的支撐軸(82)、和在沿著上述支撐軸(82) 的軸心的方向排列并旋轉自如地外嵌在上述支撐軸(8 上且一邊旋轉自如地支撐在上述支撐軸(8 上一邊分別承接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多個圓筒體(83);上述多個圓筒體(8 以該圓筒體(8 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在上述支撐軸(8 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外嵌在上述支撐軸(8 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育苗箱輸送機,其特征在于,使上述圓筒體(8 的承接上述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部位相對于上述圓筒體(8 的軸心方向上的中心部位向上述圓筒體(8 的一端側偏倚。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育苗箱輸送機,其特征在于,設有定位圓筒體(84),該定位圓筒體(84)位于分別承接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24、 33)中的相鄰的一對環狀輸送帶(12、對、3;3)的一對上述圓筒體(8 之間,外嵌在上述支撐軸(8 上,并且抵接作用在上述一對圓筒體(8 的端面上,以將上述一對圓筒體(83)定位在相對于上述環狀輸送帶(12、M、33)的承接作用位置上;將上述一對圓筒體(8 的規格與上述定位圓筒體(84)的規格設定為相同,以使得能夠將上述一對圓筒體(8 作為代替上述定位圓筒體(84)的定位機構代替上述定位圓筒體(84)安裝在上述支撐軸(8 上,并且能夠將上述定位圓筒體(84)作為代替上述圓筒體 (83)的承接機構代替上述圓筒體(8 安裝在上述支撐軸(8 上。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育苗箱輸送機,其特征在于,在沿著上述支撐軸 (82)的軸心的方向視圖中上述支撐軸(82)的外周面與上述圓筒體(83)的內周面點接觸的狀態下,上述圓筒體(8 的軸心相對于上述支撐軸(8 的軸心偏倚。
全文摘要
本發明的育苗箱輸送機能夠便宜地防止環狀輸送帶的垂下并發揮良好的耐久性。從下方承接支撐上述多根環狀輸送帶(12、24、33)的往路側的支撐機構(80)具備沿著與育苗箱輸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固定在輸送機架(11、21、32)上的支撐軸(82)、和旋轉自如地外嵌在支撐軸(82)上且一邊旋轉自如地支撐在支撐軸(82)上一邊承接作用于多根環狀輸送帶(12、24、33)的圓筒體(83)。將圓筒體(83)以該圓筒體(83)的內周面直接接觸在支撐軸(82)的外周面上的狀態外嵌在支撐軸(82)上。
文檔編號B65G15/60GK102161421SQ20101050366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30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19日
發明者藤本周作, 西岡久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 株式會社啟文社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