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產品集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按照預定個數集聚從產品供給機構依次供給的產品,并按照該預定個 數依次向下一個工序搬出的產品集聚裝置。
背景技術:
在現有的產品集聚裝置中,采用如下結構在無接頭狀的旋轉傳送帶的外周面隔 開預定間隔立設有多個葉片部件,在鄰接的葉片部件之間形成產品收納部,通過該旋轉傳 送帶的驅動,鄰接的葉片部件間的產品收納部與產品供給機構的產品供給部依次相對,由 此將各產品從產品供給機構一個一個地收納在各產品收納部中,在預定個數的產品向搬出 區域移動的階段,搬出到下一個工序(參照專利文獻1)。但是,在這種現有的產品集聚裝置中,無法使鄰接的葉片部件的間隙寬度隨機應 變地應對對象產品,基于對象產品的規格,當想要變更鄰接的葉片部件的間隙寬度時需要 變更裝置整體的結構,缺乏通用性。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6-225121號公報如上所述,在現有的產品集聚裝置中,構成為向鄰接的葉片部件間供給產品,按照 預定個數集聚產品,無法使鄰接的葉片部件的間隙寬度隨機應變地應對對象產品,缺乏通 用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這一點而研發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即使對象產品的規格發生變 更,也能夠通過一部分結構的變更予以應對的具有通用性的產品集聚裝置。本發明作為用于解決上述課題的方案,技術方案1的發明,其具備使從產品供給 機構依次供給的產品集聚的集聚機構,其特征在于,上述集聚機構具備旋轉部件,其具有 與從上述產品供給機構供給的產品接觸的產品接觸面;和引導部件,其設置于該旋轉部件, 通過上述旋轉部件的旋轉使產品從上述產品接觸面沿著相對于該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 方向移動。通過這樣構成,當產品依次從產品供給機構以與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接觸的方 式供給時,旋轉部件依次旋轉,將產品沿著引導部件從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朝向相對于 該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而集聚。技術方案2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的發明中,上述引導部件由葉片狀 或棒狀部件構成,上述葉片狀或棒狀部件構成為其一端固定于上述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 的外周端,且從該一端朝向相對于上述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呈螺旋狀延伸。通過這樣構成,產品被供給至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和葉片狀或棒狀部件之間的 最大間隙部位,與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接觸,當旋轉部件沿著與從葉片狀或棒狀部件的 一端向另一端螺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時,產品以被引導至旋轉的葉片狀或棒狀部 件的方式從產品接觸面沿著相對于該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
技術方案3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的發明中,上述旋轉部件以供 產品跨越產品接觸面的方式配置有一對。通過這樣構成,產品以跨越各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的方式接觸,當各旋轉部件 旋轉時,以將產品引導至各旋轉部件的引導部件的方式使該產品從各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 面沿著相對于該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技術方案4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至3中任一發明中,上述產品集聚 裝置具備保持機構,上述保持機構按照預定個數來保持被具備上述引導部件的旋轉部件集 聚的產品。通過這樣構成,預定個數的產品被保持機構保持并被移動。技術方案5的發明,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至4中任一發明中,上述產品供給 機構配置成從該產品供給機構供給的產品供給方向相對于上述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呈 銳角狀交叉。通過這樣構成,能夠利用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接住從產品供給機構供給的產
P
m o根據本發明的技術方案1的發明,當產品依次從產品供給機構以與旋轉部件的產 品接觸面接觸的方式供給時,旋轉部件依次旋轉,將產品沿著引導部件從旋轉部件的產品 接觸面向相對于該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而集聚,因此即使對象產品的形狀發生 變更,只要變更引導部件的結構即可,通用性優異。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明,由于引導部件由沿著相對于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大致 垂直的方向螺旋狀延伸的葉片狀或棒狀部件構成,所以構造簡化。此外,在對象產品的形狀 特別是厚度發生變更的情況下,只要變更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和葉片狀或棒狀部件之間 的最大間隙寬度等即可,能夠以簡單的變更加以應對。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明,能夠以更穩定的狀態使產品從各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 沿著相對于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明,能夠通過保持機構使產品按照預定個數移動,向下一個 工序的搬送變得容易。根據技術方案5的發明,能夠利用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接住從產品供給機構供 給的產品,能夠順暢地集聚產品。
圖1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的平面圖。圖2是本產品集聚裝置的產品供給機構的平面圖。圖3是本產品集聚裝置的集聚機構、保持機構以及產品搬出機構的平面圖。圖4是圖3的A向視圖。圖5是圖4的B向視圖。圖6是圖4的C向視圖。圖7是圖3的D向視圖。圖8是圖7的F向視圖。圖9是本產品集聚裝置的集聚機構的各旋轉部件和棒狀部件的立體圖。
圖10是階段性地表示在集聚機構中通過使產品旋轉的螺旋狀的各棒狀部件從各 產品接觸面沿相對于各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的狀態的圖。符號說明1...產品集聚裝置;2...產品供給機構;3...集聚機構;4...保持機構;5...產 品搬出機構;10...產品接觸面;11...旋轉部件;12...引導部件;13...棒狀部件; 28...承接側板;29...按壓側板;46...搬出推桿。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圖1 圖10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最佳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如圖1所示,是將從產品加工機搬出的 例如尿布等的扁平形狀的產品按照預定個數集聚并搬出到包裝機的裝置,具備接受來自 產品加工機的產品并依次搬送的產品供給機構2 ;使從該產品供給機構2供給的產品依次 排列集聚的集聚機構3 ;按照預定個數保持被該集聚機構3集聚的產品的保持機構4 ;和將 被集聚機構3集聚的產品按照預定個數向包裝機搬出的產品搬出機構5。如圖1和圖2所示,產品供給機構2是對從產品加工機搬出的產品進行搬送并向 集聚機構3供給的機構,該產品供給機構2由以下機構構成,即最初接受來自產品加工機 的產品并對該產品進行搬送的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 ;將從該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搬出的 產品按照預定個數分配成兩個系列的產品分配機構51 ;分別搬送被該產品分配機構51分 配的預定個數的產品的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 ;分別搬送從該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 52b搬出的產品的第三產品供給機構53a、53b ;分別搬送從該第三產品供給機構搬出的產 品的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a、54b ;和分別搬送從該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a、54b搬出的產品 并向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供給的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另外,由于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第三產品供給機構53a、53b,第四產品供 給機構54a、54b以及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由一對相同的部件構成,所以以下作為第 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第三產品供給機構53a、53b,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a、54b以及第 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加以說明。如圖2所示,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通過配置一對帶單元61而構成,該帶單元61 通過無接頭帶71卷繞于配置在預定位置的多個引導輥72 75以及驅動輥76而構成。而 且,各帶單元61的無接頭帶71相對的區間(各帶單元61的引導輥73和74之間的整個范 圍)成為產品的搬送路徑77。產品分配機構51由配置在與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各帶單元61的引導輥74、74 重疊的位置且前端開口擺動的一對引導板79構成。而且,通過這一對引導板79的前端開 口的擺動,將從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傳送的產品按照預定個數分配給第二產品供給機構 52a、52b。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通過配置一對帶單元90和帶單元96而構成,其中,帶 單元90通過無接頭帶80卷繞于配置在預定位置的多個引導輥81 83以及驅動輥84而 構成,帶單元96通過無接頭帶85卷繞于配置在預定位置的多個引導輥86 89以及驅動 輥95而構成。而且,各帶單元90、96的無接頭帶80、85相對的區間(在帶單元90側為引 導輥82和83之間的整個范圍,在帶單元96側為引導輥88和89之間的從大致中間部位到下游側的范圍)成為產品的搬送路徑100。另外,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的帶單元96的無接頭帶85、與第一產品供給機 構50的無接頭帶71相對的區間(在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的帶單元96側為引導輥 88和89之間的上游側的范圍,在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帶單元61側為引導輥74和75之 間的從大致中間部位到下游側的范圍)也構成為產品的搬送路徑101。第三產品供給機構53a、53b通過配置一對帶單元120而構成,該帶單元120通過 無接頭帶110卷繞于配置在預定位置的多個引導輥111 113以及驅動輥114而構成。而 且,各帶單元120的無接頭帶110相對的區間(各帶單元120的引導輥112和113之間的 整個范圍)成為產品的搬送路徑121。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a、54b通過配置一對帶單元124而構成,該帶單元124通過 無接頭帶126卷繞于配置在預定位置的引導輥122以及驅動輥123而構成。而且,各帶單 元124的無接頭帶126相對的區間成為產品的搬送路徑125。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通過配置一對帶單元135而構成,該帶單元135通過 無接頭帶130卷繞于配置在預定位置的多個引導輥131 133以及驅動輥134而構成。而 且,各帶單元135的無接頭帶130相對的區間(各帶單元135的引導輥132和133之間的 整個范圍)成為產品的搬送路徑136。如圖1和圖3所示,集聚機構3由配置在與產品供給機構2的第五制品供給機構 55a的搬送路徑136的搬出口相對的位置的第一集聚機構6,和配置在與第五產品供給機構 55b的搬送路徑136的搬出口相對的位置的第二集聚機構7構成。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由相同的結構構成,如圖1、圖3和圖9所示,具備具有 與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或55b供給的產品的產品接觸面10的旋轉部件11 ;和引導部 件12,其設置于該旋轉部件11,通過旋轉部件11的旋轉使產品從產品接觸面10沿相對于 該產品接觸面10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如圖3和圖9所示,旋轉部件11形成為圓板狀,在與產品接觸面10相反一側的面 連結有旋轉部件用伺服電機17。從圖9可知,引導部件12由棒狀部件13構成,該棒狀部件13的一端固定在旋轉 部件11的外周端的任意位置,朝向相對于產品接觸面10大致垂直的方向螺旋狀延伸大致 一周(棒狀部件13的一端和另一端在與產品接觸面10垂直的方向大致重疊)。另外,旋轉 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與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的最大間隙部位14設定得比對象產品的
厚度大。更詳細來說,如圖4和圖9所示,旋轉部件11以產品跨越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上 下配置一對。在上側的旋轉部件11具有從一端朝向另一端沿順時針方向螺旋狀延伸的棒 狀部件13,上側的旋轉部件11配置成其產品接觸面10與固定于該旋轉部件11的沿順時 針方向螺旋狀延伸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之間的最大間隙部位14指向第五產品供給機構 55a或55b的搬出口。另一方面,在下側的旋轉部件11具有從一端朝向另一端沿逆時針方向螺旋狀延 伸的棒狀部件13,下側的旋轉部件11配置成其產品接觸面10與固定于該旋轉部件11的沿 逆時針方向螺旋狀延伸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之間的最大間隙部位14指向第五產品供給 機構55a或55b的搬出口。
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和第二集聚機構7的各旋轉部件11,配置成各自 的產品接觸面10相對,雖然將在后面加以闡述,但在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和第 二集聚機構7的各旋轉部件11之間配置有從平面看呈矩形狀的底座15。此外,如圖1所示,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配置成其產品供給方向相對于第一集聚 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呈銳角狀交叉,同樣地,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b也 配置成其產品供給方向相對于第二集聚機構7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呈銳角狀 交叉。另外,對于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的配置,能夠適當變更第一和第二集聚機 構6、7相對于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產品供給方向。進而,如圖1所示,在第一聚集機構6的各旋轉機構11和第二集聚機構7的各旋 轉部件11之間配置有從平面看呈矩形狀的底座15,該底座15供載置被第一集聚機構6和 第二集聚機構7排列并集聚的各產品。如圖4所示,該底座15配置成其上表面到達下側的 旋轉部件11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部位。底座15的長邊方向的長度設定成與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與第二集聚 機構7的各旋轉部件11之間的距離大致相同的長度。另外,在底座15的上表面且第一集 聚機構6側和第二集聚機構7側的端部,以不與設置于下側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 的螺旋狀棒狀部件13之間產生干涉的方式設置有切口 16。此外,如圖3所示,在底座15,在與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接近的部位的兩端立 設有預定長度的板狀的產品引導件18、19。各產品引導件18、19之中的位于與產品供給機 構2側相反一側的一個產品引導件18,延伸至與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所具備的上下一 對的旋轉部件11交叉的位置。進而,如圖3和圖8所示,在各產品引導件18、19之中的位于與產品供給機構2相 反一側的產品引導件18的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側的端部,以從上下方向夾著后述的按 壓側板29的前端側的部位的方式隔開間隔,以與產品引導件18正交的方式設置有上下一 對的引導板部20。各引導板部20的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的各旋轉部件11側的部位, 被切開成大致圓弧狀以不與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之間產生干涉。此外,各引導 板部20位于與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大致同一平面上。如圖1和圖3所示,保持機構4由與第一集聚機構6對應的第一保持機構25和與 第二集聚機構7對應的第二保持機構26構成。第一和第二保持機構25、26由相同的結構構成,由分別指向與第一和第二集聚機 構6、7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相同的方向,在底座15上移動的承接側板28和 按壓側板29構成。承接側板28和按壓側板29分別沿著底座15的長邊方向在底座15的上表面移動, 以在承接側板28和按壓側板29之間夾持預定個數的產品的方式對該產品進行保持,并使 該產品在底座15上移動。更詳細來說,如圖3 圖6所示,承接側板28形成為矩形狀。承接側板28經由貫 通底座15的各連結板31、31與承接側板用滑動單元32連接。該承接側板用滑動單元32 與在底座15的下方沿與其長邊方向相同的方向直線狀延伸的承接側板用導軌33卡合,并 且被承接側板用同步帶36卡定。該承接側板用同步帶36卷繞于引導輥37和配置在底座15的下方的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的驅動軸。另外,在圖5中,卷繞于上側(產品供給機構2側)的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的 驅動軸和引導輥37的承接側板用同步帶36經由承接側板用滑動單元32與對應于第一保 持機構25 (參照圖4)的承接側板28連結。此外,在圖5中,卷繞于下側(與產品供給機構 2相反的一側)的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的驅動軸和引導輥37的承接側板用同步帶36經 由承接側板用滑動單元32與對應于第一保持機構26 (參照圖4)的承接側板28連結。由此,第一和第二保持機構25、26的各承接側板28,通過各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 34的驅動能夠在底座15上沿著其長邊方向移動。另外,各承接側板28,在向比各按壓側板 29更靠與第一或第二集聚機構6、7側相反一側移動的配置下,在初始狀態下,配置在接近 設置于一對的旋轉部件11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的位置(參照圖4)。另一方面,如圖3、圖7和圖8所示,按壓側板29的一端部經由向底座15的側方 (產品供給機構2側)延伸的L字狀的連結板38與按壓側板用滑動單元39連結。該按壓 側板用滑動單元39,在底座15的側方(產品供給機構2側),在比底座15更靠上方的位置 沿與其長度方向相同的方向直線狀延伸的按壓側板用導軌40卡合,并且卡定于按壓側板 用同步帶41。該按壓側板用同步帶41卷繞于多個弓|導輥42 44,和配置在底座15的長 邊方向大致中央的側方(產品供給機構2側)的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的驅動軸。此外,如圖8所示,按壓側板29,其前端側以堵塞上下一對旋轉部件11之間的方式 形成為細長狀,按壓側板用滑動單元39側以沿著一對旋轉部件11的外周緣的方式逐漸寬 幅地形成。而且,按壓側板29的寬幅的端部經由向底座15的側方延伸的連結板38與按壓 側板用滑動單元39連結。另外,如圖8所示,設置于底座15的產品引導件18的端部的引 導板部20配置在按壓側板28的前端側的上下。由此,第一和第二保持機構25、26的各按壓側板29,通過各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 45的驅動能夠在底座15上沿著其長邊方向移動。另外,各按壓側板29,在向比各承接側板 28更向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側移動的配置下,在初始狀態下,配置在與一對旋轉部件 11的產品接觸面10大致相同的平面上。此外,在產品集聚裝置1的適當部位具備光電管等的產品檢測機構(未圖示)。在 本實施方式中,在位于比產品分配機構51的一對引導板79的前端開口的各搬送路徑101 的上游側分別具備產品檢測機構,該產品檢測機構和使一對引導板79擺動的引導板用伺 服電機(未圖示)電連接,當利用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預定個數的產品的移動時,一對引導 板79的擺動方向被切換。此外,在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的搬送路徑136的搬出口附近也分別具備產 品檢測機構,該產品檢測機構與第一和第二集聚機構6、7的各旋轉部件用伺服電機17、各 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以及各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的各個電連接,通過基于該產品檢 測機構的產品的檢測,對各旋轉部件11、各承接側板28以及各按壓側板29的動作進行控 制。如圖1和圖3所示,產品搬送機構5,由板狀的搬出推桿46和驅動源(未圖示)構 成,上述搬出推桿46在底座15的側方(產品供給機構2側)且在長邊方向大致中央沿與 底座15的長邊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上述驅動源使該搬出推桿46以橫切底座15的長邊方 向大致中央的上方的方式移動。搬出推桿46形成為與預定個數集聚的產品的全部厚度相當的長度。接著,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的作用進行說明。另外,在產品集聚裝置1的初始狀態下,第一和第二保持機構25、26的各承接側板 28,配置在接近設置于第一和第二集聚單元6、7的各旋轉部件11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 的位置,并且第一和第二保持機構25、26的各按壓側板29配置在與第一和第二集聚單元6、 7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大致相同的平面上。首先,產品依次從產品加工機沿縱向投入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搬送路徑77。接著,產品依次從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搬送路徑77利用一對引導板79按照預 定個數交替供給到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另外,當利用一對引導板79的前端開口所 處的各搬送路徑101具備的產品檢測機構,被檢測的產品的個數達到預定個數時,將其信 號發送到一對引導板79的驅動源,一對引導板79的前端開口擺動,將預定個數的產品交替 供給至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接著,從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搬送路徑77利用一對引導板79供給至第二產品 供給機構52a的預定個數的產品,依次沿著搬送路徑101、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的搬送路 徑100、第三產品供給機構53a的搬送路徑121、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a的搬送路徑125、第 五產品供給機構55a的搬送路徑136被搬送。接著,產品被依次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 的搬送路徑136的搬出口橫切產品檢測機構后供給至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的 產品接觸面10和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的最大間隙部位14,如圖10 (b)所示,載置在底座 15的上表面,并且成為產品的一側面以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接觸的 狀態。另外,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由于配置成其產品供給方向與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 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呈銳角狀交叉,所以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的搬送路徑136 的搬出口向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和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 之間的最大間隙部位14勢頭良好地供給的產品,首先被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接 住,并且與設置于底座15的產品引導件18的端部的引導板部20發生干涉,在底座15的上 表面朝向縱向載置,并且成為產品的一側面以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 接觸的狀態。此時,當產品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檢測時,將其信號發送到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 旋轉部件用伺服電機17、第一保持機構25的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以及按壓側板用伺服 電機45。此外,在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以及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的控制盤中分別對 來自產品檢測機構的發送個數進行計數。然后,如圖10(b) (e)所示,作為第一集聚機構6的結構的上下一對旋轉部件11 通過各旋轉部件用伺服電機17的驅動沿相反的方向旋轉。即,上側的旋轉部件11沿逆時 針方向(與從棒狀部件13的一端向另一端的螺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而下側的 旋轉部件11沿順時針方向(與從棒狀部件13的一端向另一端的螺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 向)旋轉。于是,如圖10(b) (e)所示,以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接觸 的產品,以引導至旋轉的螺旋狀的各棒狀部件13的方式,從各產品接觸面10沿著相對于各 產品接觸面10呈大致垂直的方向朝向承接側板28移動。
另外,各旋轉部件用伺服電機17設定成,當產品橫切產品檢測機構后,基于來自 產品檢測機構的信號,在產品與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位置接觸的時刻被 驅動。與此同時,作為第一保持機構25的結構的承接側板28,通過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 34的驅動,在底座15上相對于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沿遠離后退方向移動預定距離 (與產品的厚度相當的距離)并接住從各旋轉部件11移動而來的產品。接著,按照產品被依次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的搬送路徑136的搬出口供給至 第一集聚機構6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和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的最大間隙 部位14,反復進行上述動作,產品依次被承接側板28接住,被排列集聚預定個數。接著,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的搬送路徑136的搬出口搬出預定個數的產品的 最后的產品,當產品檢測機構對該最后的產品進行檢測時,將其信號發送至承接側板用伺 服電機34以及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于是,首先,如上所述,各旋轉部件11旋轉,最后的產品以被引導至旋轉的螺旋狀 的各棒狀部件13的方式,從各產品接觸面10朝向承接側板28移動,承接側板28接住最后 的產品。接著,作為第一保持機構25的結構的按壓側板29,通過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的 驅動,在底座15上沿著接近承接側板28的方向移動而與最后的產品接觸。接著,一邊利用 承接側板28和按壓側板29夾持預定個數的產品一邊在底座15上搬送至該底座15的長邊 方向大致中央部位。另外,在承接側板用伺服電機34以及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的控制盤中,預先輸 入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搬出的產品的預定個數,因此當各控制盤利用來自產品檢測機 構的發送個數識別為最后的產品時,利用各控制盤選擇與該最后的產品對應的承接側板用 伺服電機34以及按壓側板用伺服電機45的驅動方式。接著,搬出推桿46以從產品供給機構2側橫切底座15的上方的方式移動,將集聚 了預定個數的產品從底座15推出,搬送到包裝機。之后,第一保持機構25的承接側板28 和按壓側板29返回到初始狀態。接著,從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搬送路徑77利用一對引導板79供給至第二產品 供給機構52b的產品,依次沿著搬送路徑101、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b的搬送路徑100、第三 產品供給機構53b的搬送路徑121、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b的搬送路徑125、第五產品供給 機構55b的搬送路徑136被搬送。接著,產品依次被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的搬送路徑136 的搬出口橫切產品檢測機構后供給至第二集聚機構7的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和 各棒狀部件13的最大間隙部位14,載置在底座15的上表面并成為以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 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接觸的狀態。之后的第二集聚機構7、第二保持機構26以及搬出推桿46的作用,由于與上述的 第一集聚機構6、第一保持機構25以及搬出推桿46的作用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說明。這樣,從產品加工機經由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搬送路徑77利用一對引導板79 供給至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a的預定個數的產品,利用第一集聚機構6和第一保持機構25, 在預定個數的產品集聚的狀態下搬送至底座15的長邊方向大致中央部位,利用產品搬出 機構5搬送至包裝機,接著,從產品加工機經由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的搬送路徑77利用一 對引導板79供給至第二產品供給機構52b的預定個數的產品,利用第二集聚機構7和第二保持機構26,在預定個數的產品集聚的狀態下搬送至底座15的長邊方向大致中央部位,利 用產品搬出機構5搬送至包裝機,反復進行上述動作。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集聚機構3由旋轉部 件11和棒狀部件13構成,其中,旋轉部件11具有與從產品供給機構2供給的產品接觸的 產品接觸面10,棒狀部件13的一端固定在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外周端,從該 一端沿著相對于產品接觸面10呈大致垂直的方向螺旋狀延伸大致一周,此外,旋轉部件11 以產品跨越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上下配置一對,并且上側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 和從固定于該旋轉部件11的一端沿順時針方向螺旋狀延伸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之間的 最大間隙部位14,配置成指向產品供給側,下側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和從固定于 該旋轉部件11的一端沿逆時針方向螺旋狀延伸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之間的最大間隙部 位14也配置成指向產品供給側。由此,產品被依次從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55b供給至集聚機構3的各旋轉部件 11的產品接觸面10和各棒狀部件13的最大間隙部位14,載置在底座15的上表面并且以 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接觸面10的方式接觸。之后,各旋轉部件11沿著與從棒狀部件 13的一端向另一端螺旋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即如果上側的旋轉部件11沿著逆時 針方向旋轉,并且下側的旋轉部件11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則以跨越各旋轉部件11的產品 接觸面10的方式接觸的產品,以被引導至旋轉的螺旋狀的各棒狀部件13的方式,從各產品 接觸面10朝向承接側板28移動,被承接側板28依次接住而排列集聚。 此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由于具備將被集聚機構3集 聚的產品按照預定個數加以保持并使該產品移動的保持機構4亦即承接側板28和按壓側 板29,所以能夠將產品按照預定個數順暢地搬出至下一個工序的包裝機。而且,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由于能夠起到上述的作用 效果,所以即使在對象產品變更的情況下,只要基于該對象產品的厚度,決定各旋轉部件11 的產品接觸面10和各棒狀部件13的另一端的最大間隙部位14的寬度等即可,通用性優升。另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由螺旋狀延伸的棒狀部件 13構成引導部件12,但也可以采用螺旋狀延伸的葉片狀部件。此外,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由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第 二產品供給機構52a、52b,第三產品供給機構53a、53b,第四產品供給機構54a、54b和第五 產品供給機構55a、55b構成產品供給機構2,但也可以僅由第一產品供給機構50和第二產 品供給機構52a、52b構成產品供給機構2,并不對產品供給機構2的結構加以限定。進而,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上下配置一對旋轉部件11, 但并不是一定為一對,也可以為一個。進而,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涉及的產品集聚裝置1中,是從產品供給機構2供給的 產品,通過集聚機構3和保持機構4集聚保持并搬出至包裝機的結構,但也可以作為將從產 品供給機構2的第五產品供給機構55a或55b供給的產品通過集聚機構3依次沿著一個方 向排列集聚的裝置加以應用。
權利要求
一種產品集聚裝置,其具備使從產品供給機構依次供給的產品集聚的集聚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集聚機構具備旋轉部件,其具有與從所述產品供給機構供給的產品接觸的產品接觸面;和引導部件,其設置于該旋轉部件,通過所述旋轉部件的旋轉使產品從所述產品接觸面沿著相對于該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產品集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件由葉片狀或棒狀部件構成,所述葉片狀或棒狀部件構成為其一端固定于 所述旋轉部件的產品接觸面的外周端,且從該一端朝向相對于所述產品接觸面大致垂直的 方向呈螺旋狀延伸。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產品集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轉部件以供產品跨越產品接觸面的方式配置有一對。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產品集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產品集聚裝置具備保持機構,所述保持機構按照預定個數來保持被具備所述引導 部件的旋轉部件集聚的產品。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產品集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產品供給機構配置成從該產品供給機構供給的產品供給方向相對于所述旋轉部 件的產品接觸面呈銳角狀交叉。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即使對象產品的規格發生變更,也能夠通過一部分結構的變更予以應對的具有通用性的產品集聚裝置。產品集聚裝置(1)的集聚機構(3)具備旋轉部件(11),其具有與從產品供給機構(2)供給的產品接觸的產品接觸面(10);和引導部件(12),其設置于該旋轉部件(11),通過旋轉部件(11)的旋轉使產品從產品接觸面(10)沿著相對于產品接觸面(10)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動,因此即使對象產品的規格發生變更,也能夠通過一部分結構的變更予以應對。
文檔編號B65G33/06GK101977830SQ200980109269
公開日2011年2月16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08年3月18日
發明者巖崎泰行 申請人:奧利安機械工業(日本)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