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充氣囊體裝置及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充氣囊體裝置及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尤其關于一 種包覆物品的保護裝置,其具有防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
背景技術:
貴重的、精密的物品在運輸或攜帶時,必須額外使用包裝盒將物品放置于內部。包 裝盒內放置有多個充氣囊體,利用充氣囊體將物品固定,以獲得減震、防壓效果,防止物品 受外力碰撞或壓迫而損壞。然而,公知的充氣囊體裝置是將充氣囊體放置于包裝盒內部,包裝盒的大小必須 隨著物品的大小而更換,造成使用上的不方便。再者,包裝盒具有固定的尺寸,不方便隨身 攜帶使用,且需使用較大的收納空間。因而,在此需要提出一種設計合理、且能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充氣囊體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充氣囊體裝置及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 其中利用組接部重復地組接,快速地組合擴充成適當大小的充氣囊體裝置,以包覆不同體 積大小的物品,達到防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充氣囊體裝置,其包括一充氣囊體;兩個第 一組接部,所述兩個第一組接部分別固設于所述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以及兩個第二組接 部,所述兩個第二組接部分別固設于所述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所述兩個第二組接部 對應于所述兩個第一組接部。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充氣囊體裝置,其具有多個充氣囊體,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可 分離地組接另一個所述充氣囊體,所述充氣囊體界定形成一封閉空間。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 供一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一組接 部,且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二組接部;將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 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以及將組合擴充成的所述充氣囊體周緣的第一組接部與第二組 接部相互組接以形成一封閉空間,而將物品封閉地包覆于所述充氣囊體裝置內部。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 供一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一組接 部,且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二組接部;將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 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提供另一個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并將所述充氣 囊體可分離地組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以及將所述充氣囊體裝置的組合擴充成的充氣 囊體與另一個所述充氣囊體裝置的組合擴充成的充氣囊體相互組接,使組接后的兩個充氣 囊體裝置形成一封閉空間,而將物品封閉地包覆于充氣囊體裝置內部。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
一、根據物品體積的大小,第一組接部及第二組接部可重復地組接以組合擴充成 適當大小的充氣囊體裝置。包覆于物品外部的充氣囊體具有良好的緩沖、吸震效果,達到防 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二、第一組接部及第二組接部可快速地拆開,使組合擴充的充氣囊體方便于收納 以便攜帶使用,且節省所占空間。為使能更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發明的詳細說 明與附圖,然而所附的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發明加以限制。
圖1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立體圖。圖2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示意圖。圖3是本發明的第一組接部及第二組接部相互組接的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的第一組接部及第二組接部相互組接的另一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另一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的又一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二優選實施例的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二優選實施例的另一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的組合擴充的充氣囊體的立體圖。圖10是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三優選實施例的示意圖。圖11是本發明的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的步驟流程圖。圖12是本發明的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的另一步驟流程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充氣囊體1本體11 片狀體111固接部112 氣室12充氣口Π第一組接部2維可牢粘扣毛面2A第一拉鏈條2B凸部2C第二組接部3維可牢粘扣刺面3A第二拉鏈條3B凹槽 3C物品具體實施例方式請參閱圖1,本發明提供一種充氣囊體裝置,該充氣囊體裝置包括有至少一充氣囊 體1、至少兩個第一組接部2及至少兩個第二組接部3。
充氣囊體1由可撓性材質制成,充氣囊體1具有一本體11、一氣室12及一充氣口 13。本體11是由兩片片狀體111結合而成,所述兩片狀體111周緣彼此固接以形成固接部 112,并界定形成氣室12,使位于本體11內部的氣室12與外部環境形成隔絕。充氣口 13設 于本體11表面,且充氣口 13連通氣室12與外部環境,外部環境的空氣可通過充氣口 13進 入氣室12,將空氣填充于本體11內部。然而,外部環境的空氣可通過打氣裝置(圖未示) 或口吹的方式吹入充氣口 13。由此,本體11內部所填充的空氣充氣量可決定充氣囊體1的 膨脹程度,而空氣的可壓縮性使充氣囊體1具有足夠的表面柔軟度,以獲得良好的減震、防 壓效果。第一組接部2可與第二組接部3相互組接。這些第一組接部2及這些第二組接部 3固設于充氣囊體1的固接部112,第一組接部2及第二組接部3對稱地設置于充氣囊體1 周緣,使得充氣囊體1可組接另一個充氣囊體1而擴充成為較大的充氣囊體1。例如,兩個 第一組接部2分別固設于充氣囊體1的上側緣及左側緣,兩個第二組接部3分別位于充氣 囊體1的下側緣及右側緣。使用時,充氣囊體1用以包覆物品(如手機、PDA、隨身聽、筆記本電腦或行李箱), 而第一組接部2組接第二組接部3,使物品穩固地放置于充氣囊體1內部,以防止物品碰撞 或受外力壓迫。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一優選實施例是將一個充氣囊體1對折,并將 第一組接部2組接第二組接部3。第一組接部2與第二組接部3可作不同的變化設計,例 如,第一組接部2與第二組接部3可分別設計為維可牢粘扣(魔鬼沾)毛面2A與維可牢粘 扣刺面3A (請參閱圖2),當充氣囊體裝置包覆于物品4外部時,充氣囊體1上側緣的維可牢 粘扣毛面2A組接充氣囊體1下側緣的維可牢粘扣刺面3A ;或是將充氣囊體1左側緣的維 可牢粘扣毛面2A組接充氣囊體1右側的維可牢粘扣刺面3A緣,用以防止包覆于充氣囊體 裝置內部的物品4受外力撞擊或壓迫。又如,第一組接部2與第二組接部3可分別設計為 第一拉鏈條2B與第二拉鏈條3B (請參閱圖3),通過拉鏈頭(圖未示)將第一拉鏈條2B與 第二拉鏈條3B組接,也可達到相同的功效。再如,第一組接部2與第二組接部3可分別設 計為凸部2C與凹槽3C(請參閱圖4),將凸部2C壓合于凹槽3C內以形成組接,也可達到相 同的功效。然而,充氣囊體1的大小可依據實際使用情形而改變,請參閱圖5及圖6,充氣囊 體1可包覆較大體積的筆記本電腦或行李箱,以防止物品4碰撞或受外力壓迫。再者,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二優選實施例是利用兩個充氣囊體1來包覆物 品。例如,物品4兩側分別設有一個充氣囊體1 (請參閱圖7),這兩個充氣囊體1的其中之 一的第一組接部2與第二組接部3分別組接于另一個充氣囊體1的第二組接部3與第一組 接部2以界定形成封閉空間,而將物品4放置于封閉空間內,使充氣囊體裝置包覆物品4,達 到防止物品4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又如,先將兩個充氣囊體1可分離地組接以組合擴 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1(請參閱圖8),再將充氣囊體1對折以包覆物品4。然而,第一組接 部2與第二組接部3可為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如此均可達到相同的功效。另外,本發明的充氣囊體裝置的第三優選實施例是利用四個或四個以上充氣囊體 1來包覆物品。例如,先將一個充氣囊體1的上、下側緣及左、右側緣各自可分離地組接一 個充氣囊體1以組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1(請參閱圖9及圖10),使充氣囊體裝置具有 四個或四個以上充氣囊體1來包覆物品4。從而,每一個充氣囊體1的第一組接部2與第 二組接部3分別組接于另一個充氣囊體1的第二組接部3與第一組接部2,使得充氣囊體1界定形成封閉空間,而將物品4封閉地包覆于充氣囊體裝置內部,達到防止物品4碰撞、防 水及防潮的功能。然而,第一組接部2與第二組接部3可為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如 此均可達到相同的功效。請參閱圖11,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如下步驟S101,提供一具有數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各 固接一第一組接部,且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二組接部。然而,第一組 接部與第二組接部之間利用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來相互組接。S103,將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每一個充氣囊體的第一 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分別組接于另一個充氣囊體的第二組接部與第一組接部。S105,將組合擴充成的充氣囊體周緣的第一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相互組接以形成 一封閉空間,而將物品封閉地包覆于充氣囊體裝置內部,達到防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 功能。請參閱圖12,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 如下步驟S201,提供一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各 固接一第一組接部,且每一個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二組接部。然而,第一組 接部與第二組接部之間利用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來相互組接。S203,將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每一個充氣囊體的第一 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分別組接于另一個充氣囊體的第二組接部與第一組接部。S205,提供另一個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并將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 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S207,將所述充氣囊體裝置的組合擴充成的充氣囊體與所述另一個充氣囊體裝置 的組合擴充成的充氣囊體相互組接,使組接后的兩個充氣囊體裝置形成一封閉空間,而將 物品封閉地包覆于充氣囊體裝置內部,達到防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效果一、根據物品體積的大小,第一組接部及第二組接部可重復地組接以組合擴充成 適當大小的充氣囊體裝置。包覆于物品外部的充氣囊體具有良好的緩沖、吸震效果,達到防 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二、第一組接部及第二組接部可快速地拆開,使組合擴充的充氣囊體方便于收納 以便攜帶使用,且節省所占空間。然而,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并非旨在局限本發明的專利保護范圍, 故凡是運用本發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等效變化,均同理地包含于本發明的權利保護 范圍內,在此一并予以聲明。
權利要求
一種充氣囊體裝置,包括一充氣囊體;兩個第一組接部,所述兩個第一組接部分別固設于所述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以及兩個第二組接部,所述兩個第二組接部分別固設于所述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所述兩個第二組接部對應于所述兩個第一組接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囊體具有一本體、一氣室 及一充氣口,所述氣室設于所述本體內部且與外部環境隔絕,所述充氣口設于所述本體,所 述充氣口連通所述氣室與外部環境。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接部及所述第二組接 部為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接另一 充氣囊體,所述另一充氣囊體具有兩個第一組接部及兩個第二組接部,所述充氣囊體的第 一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分別組接于所述另一充氣囊體的第二組接部與第一組接部,所述充 氣囊體與所述另一充氣囊體界定形成一封閉空間。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空間放置有一物品,所述 充氣囊體裝置包覆所述物品。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為手機、PDA、隨身聽、筆 記本電腦或行李箱。
7.一種充氣囊體裝置,具有多個充氣囊體,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 組接另一個所述充氣囊體,所述充氣囊體界定形成一封閉空間。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包括有兩個 第一組接部及兩個第二組接部,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的第一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分別組接 于所述另一個充氣囊體的第二組接部與第一組接部,所述充氣囊體界定形成所述封閉空 間。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接部及所述第二組接 部為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充氣囊體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閉空間放置有一物品,所 述充氣囊體裝置包覆所述物品。
11.一種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供一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各固接一 第一組接部,且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二組接部;將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以及將所述組合擴充成的充氣囊體周緣的第一組接部與第二組接部相互組接以形成一封 閉空間,而將物品封閉地包覆于所述充氣囊體裝置內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組接部與所述第二組接部之間利用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來相互組接。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 為手機、PDA、隨身聽、筆記本電腦或行李箱。
14.一種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提供一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各固接一 第一組接部,且每一個所述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各固接一第二組接部;將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合擴充成較大的充氣囊體;提供另一個具有多個充氣囊體的充氣囊體裝置,并將所述充氣囊體可分離地組合擴充 成較大的充氣囊體;以及將所述充氣囊體裝置的組合擴充成的充氣囊體與所述另一個充氣囊體裝置的組合擴 充成的充氣囊體相互組接,使組接后的兩個充氣囊體裝置形成一封閉空間,而將物品封閉 地包覆于充氣囊體裝置內部。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組接部與所述第二組接部之間利用維可牢粘扣、拉鏈條或壓條來相互組接。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物品 為手機、PDA、隨身聽、筆記本電腦或行李箱。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充氣囊體裝置以及利用充氣囊體裝置包裝物品的方法,該充氣囊體裝置包括有一充氣囊體、兩個第一組接部及兩個第二組接部。所述兩個第一組接部分別固設于充氣囊體的兩個側緣,所述兩個第二組接部分別固設于充氣囊體的另外兩個側緣,所述兩個第二組接部對應于所述兩個第一組接部。由此,利用組接部重復地組接,快速地組合擴充成適當大小的充氣囊體裝置,以包覆不同體大小的物品,達到防止物品碰撞、防水及防潮的功能。
文檔編號B65D81/03GK101955018SQ20091013995
公開日2011年1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7日
發明者林碧芬 申請人:林碧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