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輸送固體的輸送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在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中特征的用于輸送固 體的輸送管。
背景技術:
一種這樣的輸送管例如通過DE 198 09 529 C2視為現有技術。這 種輸送管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的區域內具有兩個依次設置的磨損環。
輸送管廣泛使用在汽車式混凝土泵的布料桿的管道中。在汽車式 混凝土泵中的基本準則除了泵功率或者輸送功率之外是布料桿的作用 高度或者作用距離以及在此管道的大的耐磨性。
必然地在運行時輸送管遭受磨損現象。尤其在輸送管的管身的入 口側確定提高的磨損。該磨損不相同地高于在輸送管的其余區域中的 磨損。
在DE 197 35 335 C2的范圍內設定,為了減小在輸送管的入口側 的端部上的磨損在那兒存在的聯接凸肩設計成比設置在出口側的端部 上的聯接凸肩更寬。
在管端部上具有集成磨損環的雙層輸送管由EP 1 653 140 Al已知。
發明內容
因此由現有技術出發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實現用于輸送固體的具
有提高的壽命的輸送管。
該目的的解決方案按本發明在于按權利要求1的特征的輸送管。 輸送管具有一個管身,該管身在兩側配備有聯接凸肩。它們允許
輸送管能夠組合成管道,其中單個的輸送管從在其它情況下保持封閉
的管道中的更換也是可能的。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的區域內沿管身的 縱向依次設置一個第一磨損環和一個第二磨損環。現在本發明的核心 在于,位于內部的第二磨損環具有一個長度,該長度設計成大于或者 等于管身的二分之一的內徑。因此能夠降低入口側的磨損現象并且下 降到使得在第二磨損環的區域內的磨損大致等于沿輸送方向上看在其 余管身中產生的磨損。這通過第二磨損環實現,其長度至少等于或者 大于管身的二分之一的內徑。因此按本發明的輸送管的采用是與輸送 方向相關的。第二磨損環設計成這樣長,使得因為在內圓周上向前推 進的凌亂輸送物在兩個輸送管之間的過渡部上被剪切而在入口側構成 的渦流在第二磨損環的區域內又平靜下來。總體上能夠明顯提高輸送 管的平均壽命。
入口側的聯接凸肩相應設計成這樣長,使得該聯接凸肩接納第一 磨損環以及第二磨損環并且保證在管身上的可靠的固定。
原則上的本發明構思的有利的進一步方案和結構是從屬權利要求
2至15的主題。
在實際嘗試中已經顯示,第二磨損環至少應該為80mm長。因此 可靠地實現第二磨損環的按本發明力求的功能。
優選地第二磨損環由鋼構成,尤其是由淬火的鋼構成。設置在輸 送管的通口側的第一磨損環由耐磨的且耐沖擊的材料構成,例如由陶 瓷的磨損材料、碳化鉻鑄件或者馬氏體的鎳白口鑄鐵構成。因此第一 磨損環和第二磨損環由不同的材料構成。
第 一磨損環的內徑設計成小于第二磨損環的內徑。第二磨損環的 內徑又設計成小于管身的的內徑。結果輸送管的內徑從入口側由第一 磨損環出發經過第二磨損環朝管身那邊增大,使得沿輸送方向沒有伸 出的棱邊。這種措施支持在管道內層狀的流動情況并且有助于磨損降 低。
按本發明的輸送管可以構成單層的,尤其有利地也可以構成雙層 的。在輸送管的雙層的實施形式中,該輸送管包括一個高耐磨的淬火 的內管和一個耐壓的外管。由淬火的鋼構成的內管對于待輸送的固體
應該提供盡可能長且高的耐磨性。外管相對于內管是較軟的且較耐沖 擊的。這尤其鑒于輸送以及裝配過程和拆卸過程是有利的,因為輸送 管通常經受粗暴的操縱。
外管作為撞擊保護件和沖擊保護件起包絡功能的作用。為此足夠 的是,外管構成薄壁的。內管和第二磨損環適宜地由相同的材料構成。 在此第二磨損環的壁厚應該等于管身的壁厚。優選地第二磨損環的壁
厚比內管的壁厚至少厚30%、優選100%。
在第二磨損環與管身之間集成一個密封件。
當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的內圓周上設置一個環繞的凸緣時,在裝 配技術上是有利的。該凸緣用作為對于在聯接凸肩內定位第一磨損環 和第二磨損環的止擋。第一磨損環和第二磨損環分別由聯接凸肩的彼 此對置的敞開的側面導入到該聯接凸肩內并且然后貼靠在凸緣上。
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上的端側上設置一個徑向向內定向的環繞的 卡圏。因此第一磨損環固定在聯接凸肩內。實際上卡圏通過聯接凸肩 的端側的材料移動或者材料沖壓產生。
在管身的入口側的端部上的第一磨損環和長的第二磨損環的采用 實現在壽命方面明顯改善的輸送管。附加地也可以在管身的出口側的 端部上設置一個磨損環,以便反作用于在輸送管的出口側的端部上的 可能的磨損現象。但是原則上按本發明的輸送管在管身的出口側的端 部上沒有磨損環的情況下也能應付。這有助于用于對于額外成本的成 本補償,所述額外成本通過在入口側上的按本發明設置的長的第二磨 損環產生。
按本發明的輸送管的其它改善的實際方面可以如下實現,即在內 管與外管之間設置一個由隔熱的材料構成的層。在內管與外管之間的 隔熱層保證,在隨后的焊接操縱中,例如為了固定聯接凸肩,防止對 內管的不利的熱影響。
優選地在內管與外管之間的層通過施加到內管的外表面上的和/ 或外管的內表面上的涂層構成,該涂層由可燃燒的非金屬材料構成。 因此防銹涂料可以施加到內管的外表面上。防銹涂料在硬化雙層管時
燃燒并且構成在內管與外管之間的期望的分離層。
下面借助于在附圖中描述的實施例說明本發明。其中
圖1以縱剖視圖的形式顯示按本發明的輸送管,
圖2顯示按本發明的輸送管的第二實施形式的出口側的端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和2中相應地通過箭頭FR表示輸送方向。 在圖1中描述一個具有雙層的管身2的輸送管1,該管身包括一 個高耐磨的淬火的內管3和一個耐壓的外管4。內管3的壁厚用s,表 示,外管4的壁厚用S2表示。可見內管3的壁厚s,大于外管4的壁厚 s2。
在入口側的管端5上并且在出口側的管端6上固定一個聯接凸肩 7或者8。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7內接納沿管身2的縱向依次設置的一 個第一磨損環9和一個第二磨損環10。第一密封環9由耐磨的且抗撞 擊的材料構成,例如由陶瓷的材料、碳化鉻鑄件、馬氏體的鎳白口鑄 鐵(Nihard)等類似的磨損材料構成。第二磨損環10由淬火的鋼構成 并且具有長度L,該長度設計成大于或者等于管身2的二分之一的內 徑ID。在例如125mm的管身2內徑10的情況下,第二磨損環10的長 度L至少為62.5mm。對于實際情況給出,第二磨損環10的長度L優 選為80mm或者更多。
聯接凸肩7和聯接凸肩8具有一個端側的法蘭11以及一個朝管身 2的方向延伸的接管12、 13。每個接管12、 13與管身2的管端5或6 交搭并且以其端部段14或者15通過一個焊縫16與外管4的外表面焊 接。與端側的法蘭11間隔距離地在接管12、 13的外表面上分別設置 一個在橫截面上為三角形的間隔環17。間隔環17的外徑設計成大于 法蘭ll的外徑,使得間隔環17以其尖端略微伸出法蘭11。按這樣的 方法彼此堆疊的輸送管1僅點狀接觸。這樣避免或者減少輸送管1的
涂漆的表面的損壞。
在法蘭11與間隔環17之間構成一個聯接槽18。用于將輸送管1 聯接成管道的在此未描述的卡子嵌接在聯接槽18內。
第一磨損環9構成短的并且在法蘭11的長度區域內延伸。第二磨 損環IO構成較長的并且如已經提及的那樣具有長度L,該長度至少等 于管身2的二分之一的內徑lD。與此對應地聯接凸肩7的長度L,也這 樣設計,使得第一磨損環9和第二磨損環10接納在聯接凸肩7內,其 中聯接凸肩7以其端部段14還與管身2交搭。
第一磨損環9的內徑101設計成小于第二磨損環10的內徑Id2,相 反第二磨損環10的內徑Io2又小于管身2的內徑Id。結果輸送管1的 內徑由第一磨損環9出發經過第二磨損環10朝管身2那邊增大。因此 沿輸送方向FR看可以避免伸出的棱邊,這支持在管道內層狀的流動 情況并且有助于磨損降低。
第二磨損環10的壁厚s3大致等于管身2的壁厚s4。
在聯接凸肩7的端側19上設置徑向向內定向的環繞的卡圏20。 該卡圏通過材料沖壓在端側19上產生。卡圏20構成一個止擋并且在 前側固定第一磨損環9。另外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7的內圓周上設置 一個環繞的凸緣21,該凸緣設置在第一磨損環9與第二磨損環10之 間。凸緣21構成一個用于磨損環9或者IO的止擋,所述磨損環分別 從聯接凸肩7的彼此對置的開口裝配。第二磨損環IO可以粘入聯接凸 肩7的接管13內。在第二磨損環10與管身2之間集成一個密封件22。
在內管3與外管4之間存在一個隔熱層23。層23由可燃燒的非 金屬材料例如防銹涂料構成,該層在裝配外管4之前施加到內管3的 外表面上。緊接著內管3通過至少一個硬化過程固定在外管4內。在 此防銹涂料燃燒并且構成層23。
在此輸送管1中沒有磨損環設置在出口側的管端6上。
輸送管24如圖2可見的那樣與輸送管1的區別在于,在那兒也在 出口側的管端6上設置一個由耐磨的且耐撞擊的材料構成的磨損環 25,該磨損環在裝入密封件26的情況下在管身2之前固定在聯接凸肩
8內。在其它方面輸送管24等于輸送管1,因此可以放棄該結構的重 復解釋。
附圖標記列表1輸送管
2管身
3內管
4外管
5入口側的管端
6出口側的管端
7聯接凸肩
8聯接凸肩
9第一磨損環
10第二磨損環
11法蘭
12接管
13接管
14聯接凸肩7的端部段
15聯接凸肩8的端部段
16焊縫
17間隔環
18聯接槽
19聯接凸肩7的端側
20卡圏
21凸緣
22密封件
23層
24輸送管
25磨損環26 密封件
L 第二磨損環10的長度
L, 聯接凸肩7的長度
Id 管身2的內徑
Idi第一磨損環9的內徑
ID2第二磨損環10的內徑
st 內管3的壁厚
s2 外管4的壁厚
s3 第二磨損環10的壁厚
s4 管身2的壁厚
FR輸送方向
權利要求
1.用于輸送固體的輸送管,包括一個管身(2),該管身在入口側的管端(5)上和在出口側的管端(6)上分別設置一個聯接凸肩(7、8),其中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7)的區域內沿管身(2)的縱向依次設置一個第一磨損環(9)和一個第二磨損環(10),其特征在于位于內部的第二磨損環(10)具有長度(L),該長度設計成大于或者等于管身(2)的內徑(ID)的二分之一。
2.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第二磨損環(IO) 的長度(L)大于或者等于80mm。
3. 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第二磨損環(10) 由鋼構成。
4. 按權利要求1至3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第一 磨損環(9)和第二磨損環(10)由不同的材料構成。
5. 按權利要求1至4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第一 磨損環(9)的內徑(Iw)設計成小于第二磨損環(10)的內徑(ID2)。
6. 按權利要求1至5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第二 磨損環(10)的內徑(ID2)設計成小于管身(2)的內徑(ID)。
7. 按權利要求1至6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管身 (2)由內管(3)和外管(4)構成。
8. 按權利要求7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第二磨損環(IO) 的壁厚(s3)等于管身(2)的壁厚(s4)。
9. 按權利要求1至8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第 二磨損環(10)與管身(2)之間設置一個密封件(22)。
10. 按權利要求1至9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 入口側的聯接凸肩(7)的內圓周上設置一個凸緣(21),該凸緣設置 在第一磨損環(9)與第二磨損環(10)之間。
11. 按權利要求1至IO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 入口側的聯接凸肩(7)的端側上設置一個徑向向內定向的環繞的卡圏 (20 )。
12. 按權利要求l至ll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 管身(2)的出口側的管端(6)上設置一個磨損環(25)。
13. 按權利要求1至12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 管身(2)的出口側的管端(6)上不設置磨損環。
14. 按權利要求7至13至少一項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 內管(3)與外管(4)之間設置一個由隔熱的材料構成的層(23)。
15. 按權利要求14所述的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在內管(3)與 外管(4)之間的層(23)通過施加到內管(3)的外表面上的和/或外 管(3)的內表面上的涂層構成,該涂層由可燃燒的非金屬的材料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輸送固體的輸送管(1)。輸送管(1)具有一個雙層的管身(2),該管身在入口側的管端(5)上并且在出口側的管端(6)上分別設置一個聯接凸肩(7、8)。在入口側的聯接凸肩(7)的區域內沿管身(2)的縱向依次設置一個第一磨損環(9)和一個第二磨損環(10)。另外位于內部的第二磨損環(10)具有長度(L),該長度設計成大于或者等于管身(2)的二分之一的內徑(I<sub>D</sub>)。因此能夠降低在輸送管(1)的入口側的區域內的磨損現象并且明顯提高輸送管(1)壽命。
文檔編號B65G53/52GK101360671SQ200780001577
公開日2009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7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06年8月21日
發明者A·埃塞爾 申請人:埃塞爾工廠有限及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