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繞線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繞線器,特別涉及一種可用于收集線纜的繞線器。
背景技術:
現今,隨著科技的進步,電腦及其周邊電子設備早已滲入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電腦及與之相連接的攝像頭就是近年來出現的一個例子。攝像頭原理類似數碼攝像機,通過電子快門采集連續的影像,然后通過USB(UniversalSerial Bus)接口將這些影像送出到電腦中的應用程序進行處理。不同的應用程序設計,可以實現不同的用途。通常攝像頭被用來進行視頻電話、拍攝照片等圖片/視頻處理工作。攝像頭作為電腦的附屬產品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輕巧的體積,個性化的外觀和低廉的價格,相對輕便易用。
然而,這些周邊設備與電腦之間傳輸信號的線纜比較長,比如攝像頭上的線纜常常與其它線纜如電源線、鼠標線、打印機信號線等纏繞在一起,在取放時相當不便,而且還可能鉤掛周圍的物品,容易造成意外。
常見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一種繞線器收集過長的線纜,避免線纜與線纜或線纜與物品之間的纏繞。這種繞線器通常為一殼體,其內部設有繞線轉盤及別桿。沿著繞線轉盤中心軸連接有彈簧,沿著繞線轉盤圓周設有卡塊,別桿上設有扭力彈簧,并且別桿的一端與繞線轉盤的圓周接觸。在殼體的一側壁上設置制動按鈕,按鈕一端伸入殼體內并與別桿接觸。使用時,直接將連有線纜的USB插頭從殼體中拉出合適長度,別桿一端被扭力彈簧抵頂在繞線轉盤上的卡塊,繞線轉盤停轉,線纜保持拉出的長度。此后可將USB插頭連接在電腦主機的USB接口上。回收線纜時推動按鈕,按鈕施加轉動力矩于別桿使之與卡塊松開,彈簧帶動繞線轉盤回轉,從而使被拉出的線纜重新繞在繞線轉盤上,實現收線操作。這種繞線器能夠解決線纜混雜纏繞的問題,但是收線時需要手工推動按鈕,使用時還是不夠便利。
實用新型內容有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便于操作的繞線器。
一種繞線器,其包括殼體、并排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和第三安裝部、收容于殼體內的線軸以及連接殼體與線軸的回轉部件。線軸具有第一軸端、第二軸端,第一軸端、第二軸端分別由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支承。第一安裝部上設置并排的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以及連通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的滑槽,鄰近第一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固設可沿滑槽在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之間變換位置的若干導向齒,第二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凸設若干第一卡齒,在第二安裝部、第三安裝部之間安裝有可與第一卡齒卡合及分離的卡鎖。
與現有技術相比,所述的繞線器利用導向齒引導線軸在軸向上移動,利用第一卡齒與卡鎖卡合與分離,不必借助于傳統的按鈕,只需拽拉繞于線軸上的線纜即可便利地實現拽線、收線。
圖1是本實用新型繞線器的較佳實施方式的立體分解圖。
圖2是圖1第一殼的俯視圖。
圖3是圖1第一殼的局部放大圖。
圖4是圖1線軸的立體放大圖。
圖5是圖1卡鎖的立體放大圖。
圖6是圖1本實用新型繞線器的較佳實施方式及攝像頭的立體圖。
圖7是圖6攝像頭及線纜被拉出時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繞線器的較佳實施方式包括殼體2、線軸4、回轉部件6以及卡鎖8。殼體2分成第一殼2a、第二殼2b兩部分,第一殼2a與第二殼2b可結合在一起。線軸4、回轉部件6及卡鎖8均收容于殼體2內,回轉部件6連接第一殼2a與線軸4以提供線軸4回轉的力,本較佳實施方式中的回轉部件6為一發條。
請同時參閱圖2、圖3,第一殼2a內具有第一安裝部20、第二安裝部22和第三安裝部24、壓板26及折板28。第一安裝部20、第二安裝部22和第三安裝部24依次并排設置,其上分別開設若干供線軸4穿設的安裝孔(未標示),第一安裝部20上設置并排的第一收容槽200、第二收容槽202以及間隔第一收容槽200、第二收容槽202的楔塊204。楔塊204上開設一滑槽206,滑槽206貫穿楔塊204以連通第一收容槽200、第二收容槽202,滑槽206的兩端入口處作修圓處理。滑槽206的中心線與線軸4軸向成第一夾角α,并將楔塊204分割成第一分楔塊204a、第二分楔塊204b。第一分楔塊204a、第二分楔塊204b錯開一定距離,也就是說第一分楔塊204a較第二分楔塊204b朝向第一收容槽200方向凸出,而朝向第二收容槽202則第二分楔塊204b較第一分楔塊204a朝向第二收容槽202方向凸出(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的凸出距離均為0.4mm)。相應地,滑槽206在第一分楔塊204a上形成的槽壁較在第二分楔塊204b上形成的槽壁向第一收容槽200凸出,滑槽206在第二分楔塊204b上形成的槽壁較在第一分楔塊204a上形成的槽壁向第二收容槽202凸出。第一分楔塊204a、第二分楔塊204b具有錯開的分別朝向第一收容槽200、第二收容槽202的二楔形面204c、204d。二楔形面204c、204d與線軸4徑向平面之間均形成第二夾角β。壓板26中部底面與安裝壓板26處的第一殼2a內壁之間留有狹長的間隙。折板28連接第二安裝部22、第三安裝部24,其具有相互成一定夾角而形成L形狀的第一擋片280、第二擋片282。
請同時參閱圖4,線軸4具有第一軸端40、第二軸端42,第一軸端40、第二軸端42分別由第一安裝部20、第二安裝部22支承。鄰近第一軸端40處的線軸4的圓周面上等圓周角度(120度)間隔地凸設三個導向齒44。導向齒44可沿滑槽206在第一收容槽200、第二收容槽202之間變換位置。導向齒44具有與線軸4軸向垂直的兩個相對的第一平行面440以及與線軸4軸向成第三夾角γ的兩個相對的第二平行面442。第三夾角γ基本等于第一夾角α,小于或等于第二夾角β。第二軸端42的圓周面上等圓周角度(120度)間隔地凸設三個第一卡齒46。
請同時參閱圖5,卡鎖8具有轉軸80、第二卡齒82以及回彈片84。第二卡齒82與回彈片84成一定圓周角度凸設于轉軸80圓周面上,第二卡齒82偏向轉軸80的一端。轉軸80的兩端嵌插于第二安裝部22、第三安裝部24上的安裝孔內。因第二卡齒82偏向轉軸80的一端,其與第二安裝部22之間留有一定大小的間隔,該間隔略大于第一卡齒46的沿線軸4軸向上的長度,可保證在線軸4未完全進入第二收容槽202時第一卡齒46不會與第二卡齒82干涉。第二卡齒82一側被折板28的第一擋片280止擋,回彈片84彈性抵頂折板28的第二擋片282,從而轉軸80只可以單向旋轉。
請繼續參閱圖6,回轉部件6繞在第一軸端40上,其自由端60嵌入壓板26與第一殼2a內壁之間的間隙,并卷起一部分從而形成卷邊。回轉部件6的寬度比壓板26與第一殼2a內壁之間的間隙在線軸4軸向上的長度小至少2mm,因而回轉部件6可以沿著線軸4的軸向移動至少2mm。
請同時參閱圖6、圖7,初始時,線纜12處于完全回縮狀態時,線軸4的第一卡齒46與卡鎖8分離,其三個導向齒44卡在第一安裝部20的第一收容槽200內,回轉部件6處于較放松狀態。
當向外拖動攝像頭10時,線纜12帶動線軸4轉動,回轉部件6被旋緊。由于線軸4、安裝孔的制造精度以及線纜12的摩擦作用,線軸4轉動時的徑向跳動與軸向的串動總是存在的。以三個第一卡齒46中任意一個與第二擋片282成一定角度的夾角(本實施方式優選角度為31度)的位置作為基準,將該第一卡齒46設為初始的第一卡齒46,此時第一軸端40附近的一個導向齒44到達滑槽206的入口附近,由于滑槽206的入口處修圓處理,并且第一分楔塊204a、第二分楔塊204b錯開一定距離,滑槽206在第一分楔塊204a上形成的槽壁較在第二分楔塊204b上形成的槽壁向第一收容槽200凸出,因此,拽拉線纜12帶動線軸4轉動時只需輕微的串動就可以使該鄰近入口處的導向齒44被止擋,并在線纜12施加的作用力下進入滑槽206。第二分楔塊204b的楔形面204d可以避免沒有進入滑槽206的其它兩個導向齒44在空間上與楔塊204干涉,并且能夠幫助導向齒44順利進入滑槽206。由于第二卡齒82與第二安裝部22之間留有一定大小的間隔,因此在線軸4未完全進入第二收容槽202時第一卡齒46不會與第二卡齒82干涉。當導向齒44在滑槽206內隨著線軸4繼續轉過60度,導向齒44會卡入第二收容槽202內。此時整個線軸4右移2mm,初始的第一卡齒46在空間上干涉到卡鎖8的第二卡齒82,接續初始的第一卡齒46的第二個第一卡齒46轉過91度后將在空間上干涉到卡鎖8的第二卡齒82。
若要更長的線纜12,則繼續拽拉線纜12,三個導向齒44將依次在第二收容槽202內轉動,第二個第一卡齒46會從折板28的第一擋片280到第二擋片282的方向(也就是與線軸4此時轉向相反的方向)抵壓第二卡齒82,致使回彈片84收縮,進而迫使卡鎖8繞轉軸80轉動以讓開第一卡齒46,此后其它兩個第一卡齒46重復該動作,保證線軸4一直轉動釋放出線纜12,此過程中回轉部件6被收緊。當線纜12達到需要的長度后,不再拽動線纜12,在沒有人力拽拉的情況下,回轉部件6提供回力作用使第一卡齒46抵靠第二卡齒82,但回轉部件6的回力不能克服回彈片84的彈力,使得線纜12可以保持所需要的長度。
使用完要回收線纜12時,繼續拽拉線纜12使線軸4(或者第一卡齒46)轉動92~120度之間松開線纜12,線軸4將在回轉部件6回力作用下轉動,同樣地,由于線軸4轉動的同時伴隨軸向的串動,導向齒44沿著原先的路徑逆向進入滑槽206。在第一卡齒46的邊緣與第二卡齒82的邊緣即將干涉時,導向齒44恰好從第二收容槽202回到第一收容槽200內,使第一卡齒46與第二卡齒82不會發生干涉。第一分楔塊204a的楔形面204a可以避免沒有進入滑槽206的其它兩個導向齒44在空間上與楔塊204干涉。此后,線軸4將在回轉部件6回力作用下旋轉回收線纜12直至線纜12完全被收回。
可以理解,上述繞線器的導向齒44與第一卡齒46的數目不限于三個,其可以根據需要作適當改變,如改為兩個或者四個,相應的間隔角度變為180度或者90度。回轉部件6不限于采用上述的發條機構,也可以其他可促使線軸4回轉的機構,如采用微型電機經齒輪組與第一軸端40連接,驅動線軸4回轉,齒輪之間的嚙合不會妨礙線軸4的軸向移動。安裝回轉部件6的結構也不限于使用壓板26,也可以在回轉部件6自由端60邊緣開設一長槽,插入銷釘,并使長槽的長度足夠大以保證回轉部件6不影響線軸4的軸向移動即可。此外,繞線器不限于與攝像頭10搭配使用,其也可以與鼠標、鍵盤、打印機、電話及多用插座等搭配使用,以達到線纜回收方便,易于整理的效果。收線器的殼體2可以設計成不同種形狀,直接作為鼠標、鍵盤、打印機、電話等的殼體使用。
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其它等同替換或應用于相近領域,而所有這些替換或應用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繞線器,包括殼體、并排設置在所述殼體內的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收容于所述殼體內的線軸以及連接殼體與線軸的回轉部件,所述線軸具有第一軸端、第二軸端,所述第一軸端、第二軸端分別由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上設置并排的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以及連通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的滑槽,鄰近第一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固設可沿滑槽在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之間變換位置的若干導向齒,所述第二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凸設若干第一卡齒,所述殼體具有與第二安裝部并排設置的第三安裝部,在第二安裝部、第三安裝部之間安裝有可與第一卡齒卡合及分離的卡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之間具有一楔塊,所述滑槽貫穿所述楔塊,所述滑槽中心線與所述線軸軸向成一第一夾角。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將所述楔塊分割成第一分楔塊、第二分楔塊,所述第一分楔塊、第二分楔塊錯開設置第一楔形面、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一楔形面、第二楔形面分別朝向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一楔形面、第二楔形面與所述線軸徑向平面之間形成第二夾角。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楔塊較所述第二分楔塊朝向第一收容槽方向凸出,所述第二分楔塊較第一分楔塊朝向第二收容槽方向凸出,所述滑槽在第一分楔塊上形成的槽壁較在第二分楔塊上形成的槽壁向第一收容槽凸出,所述滑槽在第二分楔塊上形成的槽壁較在第一分楔塊上形成的槽壁向第二收容槽凸出。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齒等圓周角度間隔地凸設在鄰近第一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其具有與所述線軸軸向成第三夾角的兩個平行面。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夾角基本等于所述第三夾角,所述第二夾角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夾角。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齒等圓周角度間隔地凸設在第二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鎖具有轉軸、第二卡齒以及回彈片,所述第二卡齒與回彈片成一定圓周角度地凸設于所述轉軸圓周面上,所述第二卡齒偏向所述轉軸的一端,其與所述第二安裝部之間留有一定大小的間隔,該間隔略大于所述第一卡齒的沿線軸軸向上的長度。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裝部、第三安裝部之間設置一折板,所述折板具有二彼此成一定大小夾角的擋片,所述回彈片與第二卡齒分別被所述折板的兩擋片所止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繞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轉部件為一發條,其卷繞于第一軸端,回轉部件自由端可沿線軸軸向滑動地連接于殼體內側。
專利摘要一種繞線器,包括殼體、并排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和第三安裝部、收容于殼體內的線軸以及連接殼體與線軸的回轉部件。線軸具有第一軸端、第二軸端,第一軸端、第二軸端分別由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支承。第一安裝部上設置并排的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以及連通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的滑槽,鄰近第一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固設可沿滑槽在第一收容槽、第二收容槽之間變換位置的若干導向齒,第二軸端的線軸圓周面上凸設若干第一卡齒,在第二安裝部、第三安裝部之間安裝有可與第一卡齒卡合及分離的卡鎖。采用上述結構后,只需拽拉繞于線軸上的線纜即可便利地實現拽線、收線。
文檔編號B65H75/34GK2885796SQ20052012056
公開日2007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2005年12月16日
發明者張俊, 施政, 蔡建立, 梁群吉 申請人: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