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真空密封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裝袋,尤其是一種使包裝物品得以在真空狀態中存放的真空密封袋。
背景技術:
目前真空包裝袋已普遍用于需要密封包裝的物品,譬如食品、衣服以及其他可以真空方式包裝的物品。一般的真空包裝袋由兩面袋皮邊緣對接上形成一個袋狀儲物空間,物品放在其中后再接上一個真空裝置,然后通過真空裝置將袋中的空氣排出達到真空存儲的效果,這樣,當袋中的空氣被排出后就形成一個所謂的真空環境的包裝袋,使存放物品在體積最小化的同時又起到防止細菌滋生的作用。譬如,排空包裝中的空氣,服裝體積可達最小,這有利于儲存;真空儲物空間的另一用途是包裝食物,當真空密封袋中空氣被排出后,食物便可在沒有細菌繁殖的環境下得以保存。
然而,一般的真空包裝袋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儲物空間中的空氣不能完全被抽出。由于物品形狀不規則,真空袋在抽真空過程中,相當數量的空氣仍然殘留在包裝袋的角落或是袋皮和物品之間。抽真空過程會在袋皮之間形成氣泡,而要將儲物空間中的氣泡排出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如果儲物空間中存有空氣,那用這種包裝來保存食物是不安全的。換言之,傳統的真空方式不能使真空包裝袋達到其應有的效果。由Kristen持有的美國專利4756422,在該項專利中,Kristen發明了改進真空密封袋,這種真空密封袋由兩個袋皮所組成,袋皮之間形成儲存空間,大量網格狀隆凸成為了一個袋皮,其上構成了許多互通的氣槽,這種方式下,儲物空間中的空氣可以從互通的通道中被抽出,故這樣可以防止袋皮之間形成氣泡。由于這些網格形成了隆凸,儲物空間中的空氣將從互通的排氣槽中紊流的被抽出。因此,完全抽出空氣所需要的時間會大大的延長;另一種沒有隆凸的袋皮被密封連接于物品的表面,這樣仍會在物品表面和袋皮之間形成氣泡。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的是提供一種空氣能被較快地完全抽出、使包裝物品得以在絕對真空環境下保存的真空密封袋。
為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真空密封袋,由第一袋皮和第二袋皮邊對邊的粘接在一起構成,第一袋皮和第二袋皮之間構成儲物空間,所述真空密封袋的第一袋皮內側和第二袋皮內側均設有真空氣密結構,該真空氣密結構由密集排列的排氣槽構成。
本實用新型所述真空氣密結構的第一袋皮內側的縱向第一排氣槽和第二袋皮內側的橫向第二排氣槽相互垂直交迭相通。
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分別以分段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內側和第二袋皮內側,每一個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都與儲物空間相通。
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排氣槽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內側;第二排氣槽也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內側。
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袋皮有多個縱向導氣部分和縱向密封部分,每個密封部分位于兩個導氣部分之間,每個密封袋第一袋皮上縱向密封部分設有一個平坦密封面,密封面與儲物空間內物品密封連接在一起,同時,第一排氣槽相互分隔的分布在第一袋皮縱向導氣部分。
本實用新型所述每個第一袋皮導氣部分要寬于密封部分。
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二袋皮有多個橫向導氣部分和橫向密封部分,每個密封部分位于兩個導氣部分之間,每個密封袋第二袋皮上橫向密封部分設有一個平坦密封面,密封面與儲物空間內物品密封連接在一起,同時,第二排氣槽相互分隔的位于第二袋皮橫向導氣部分。
本實用新型所述每個第二袋皮導氣部分要寬于密封部分。
本實用新型所述真空氣密結構的第一袋皮內側的縱向第一排氣槽和第二袋皮內側的縱向第二排氣槽相互平行。
本實用新型所述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分別以分段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內側和第二袋皮內側,每一個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都與儲物空間相通;所述第一排氣槽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內側;第二排氣槽也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內側。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較快地完全抽出包裝袋中的空氣,可將儲物空間中的空氣有效抽空,不會在儲物空間角落中或是物品與袋皮之間產生氣泡,使被包裝物品得以在絕對真空環境下保存的真空密封袋。本實用新型無需使用其他昂貴的或機械的結構,即能達到上述效果和目標,故不僅提供了一種快速真空密封方法,而且增強了真空密封袋的實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透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真空氣密結構的局部透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中物品以真空密封方式置于真空密封袋內的局部透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具體實施例的透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具體實施例的真空氣密結構的局部透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物品以真空密封方式置于真空密封袋內的局部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真空密封袋,由第一袋皮10和第二袋皮20邊對邊的重疊粘接在一起構成,第一袋皮10和第二袋皮20之間構成儲物空間101,所述真空密封袋的第一袋皮10內側和第二袋皮20內側均設有真空氣密結構30,該真空氣密結構30由密集排列的排氣槽構成;真空氣密結構30的第一袋皮10內側11的縱向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的橫向第二排氣槽32相互垂直交迭相通;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分別以分段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每一個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都與儲物空間101相通;第一排氣槽31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第二排氣槽32也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20內側21。
真空氣密結構30由許多第一袋皮10上縱向第一排氣槽31和許多第二袋皮20上橫向第二排氣槽32構成,這種方式下,當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疊交在一起時,第一排氣槽31與第二排氣槽32交叉連通起來,如此可以將儲物空間101中空氣導出,使氣密儲物空間101成為真空狀態。
第一袋皮10和第二袋皮20是由不漏氣材料制成,以防止第一袋皮10和第二袋皮20密封后,空氣進入儲物空間101中,從圖1中可以看出,第一袋皮10的外緣部分和第二袋皮20的外緣部分粘連在一起,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形成了儲物空間101,同時第一袋皮一邊和第二袋皮之相應邊不密封,形成了開口102,通儲物空間。
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分別以分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每一個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都與儲物空間101相通,如此可將儲物空間101中空氣導出袋外。
第一排氣槽31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第二排氣槽32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20內側21。當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交疊在一起時,則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成十字交叉,可引導空氣從其中流出。
大量縱向、橫向嵌入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的凹槽分別形成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如此,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就分別整合嵌入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
如圖1和圖2所示,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相互垂直,所以,當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相交時,儲物空間101中空氣就可從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之間順利被抽出。第一袋皮10有多個縱向導氣部分12和密封部分13,每個密封部分位13于兩個導氣部分12中間,其中,每個第一袋皮10縱向密封部分13有一個平坦的密封面,密封面與儲物空間101內物品密封連接在一起,同時,第一排氣槽31相互隔開的位于第一袋皮10縱向導氣部分12,使得空氣可從縱向密封部分13抽出,每個第一袋皮導氣部分12要寬于密封部分13,這樣可防止第一袋皮10縱向密封部分13中殘留氣泡。
另外,第二袋皮20有多個橫向導氣部分22和橫向密封部分23,每個密封部分23位于兩個導氣部分22中間,其中,每個第二袋皮20橫向密封部分23有一個平坦密封面,密封面與儲物空間101內物品密封連接在一起,同時,第二排氣槽32相互隔開的位于第二袋皮20橫向導氣部分22,使得空氣可從橫向密封部分23抽出。同樣,每個第二袋皮導氣部分22要寬于密封部分23,這樣可防止第二袋皮20橫向密封部分23中殘留氣泡。
如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所示,為了生產這種真空密封袋,需加長袋皮料,大量凹槽縱向分布在袋皮料上,切割袋皮料成為許多相應尺寸和形狀的第一、第二袋皮10,20,在第一袋皮10上形成之凹槽就為第一排氣槽31,相應,在第二袋皮20上形成之凹槽為第二排氣槽32。因此,第二袋皮20對齊的折疊于一位置,在這個位置上,第一袋皮10疊于第二袋皮20之上,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垂直交叉。換言之,這種新型包裝袋的生產被簡化了,故降低了本發明之生產成本。
因此,為了把物品密封包裝在這種新型包裝袋中,用戶可將物品放入儲物空間101中,物品表面分別與第一、第二兩袋皮內側11,21相對。再用傳統真空泵將儲物空間101中空氣從開口處102抽出,直到物品表面與第一、第二袋皮內側11,21貼在一起。同時,儲物空間101中空氣從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中被導出,直到其中的空氣完全被抽干。
值得一提的是,當物品表面分別與第一、第二袋皮內側11,21密封連接時,因空氣從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中被導出,所以不會在物品表面和包裝袋皮10,20之間殘留氣泡。另外,當包裝袋之第一袋皮和第二袋皮內側11,21交迭時,第一、第二排氣槽31,32交叉相通,空氣被順著排氣槽抽出,這樣便不會有氣泡殘留在包裝袋的第一,第二袋皮10,20之間,尤其包裝袋袋角。
如圖4、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具體實施例的透視圖和真空氣密結構的局部透視圖,在圖4、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真空氣密結構30的第一袋皮10內側11的縱向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的縱向第二排氣槽32’相互平行。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分別以分段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每一個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都與儲物空間101相通;所述第一排氣槽31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第二排氣槽32’也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20內側21。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密封袋,其中空氣能完全被抽出,使被包裝物品能在絕對真空的環境下保存,它在包裝袋一個袋皮上形成大量縱向第一排氣槽,同時在另一袋皮形成橫向第二排氣槽,這種方式下,當兩袋皮重疊時,第一排氣槽和第二排氣槽相通,真空密封袋中的空氣就通過第一、第二排氣槽被完全抽出。當物品包在兩個袋皮中時,第一、第二排氣槽相通或與物品的表面相連,這樣,氣泡就不會形成于儲物空間角落中或是物品與袋皮之間。袋中空氣是沿著第一、第二排氣槽被導出,如此就無湍流形成于袋皮之間,故可將儲物空間中的空氣有效抽空。本真空密封袋可適用任何一種真空裝置,同時本真空密封袋無需改變原有袋皮結構,這樣就使生產帶有內置第一、第二排氣槽真空袋的成本得以降低。本實用新型無需使用其他昂貴的或機械的結構,即能達到上述效果和目標,故不僅提供了一種快速真空密封方法,而且增強了真空密封袋的實用性。
權利要求1.一種真空密封袋,由第一袋皮(10)和第二袋皮(20)邊對邊的粘接在一起構成,第一袋皮(10)和第二袋皮(20)之間構成儲物空間(101),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密封袋的第一袋皮(10)內側和第二袋皮(20)內側均設有真空氣密結構(30),該真空氣密結構(30)由密集排列的排氣槽構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氣密結構(30)的第一袋皮(10)內側(11)的縱向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的橫向第二排氣槽(32)相互垂直交迭相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分別以分段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每一個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都與儲物空間(101)相通。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氣槽(31)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第二排氣槽(32)也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20)內側(21)。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袋皮(10)有多個縱向導氣部分(12)和縱向密封部分(13),每個密封部分(13)位于兩個導氣部分(12)之間,每個密封袋第一袋皮(10)上縱向密封部分(13)設有一個平坦密封面,密封面與儲物空間(101)內物品密封連接在一起,同時,第一排氣槽(31)相互分隔的分布在第一袋皮(10)縱向導氣部分(12)。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第一袋皮導氣部分(12)要寬于密封部分(13)。
7.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袋皮(20)有多個橫向導氣部分(22)和橫向密封部分(23),每個密封部分(23)位于兩個導氣部分(22)之間,每個密封袋第二袋皮(20)上橫向密封部分(23)設有一個平坦密封面,密封面與儲物空間(101)內物品密封連接在一起,同時,第二排氣槽(32)相互分隔的位于第二袋皮(20)橫向導氣部分(22)。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每個第二袋皮導氣部分(22)要寬于密封部分(23)。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氣密結構(30)的第一袋皮(10)內側(11)的縱向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的縱向第二排氣槽(32’)相互平行。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真空密封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分別以分段隔開的形式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和第二袋皮(20)內側(21),每一個第一排氣槽(31)和第二排氣槽(32’)都與儲物空間(101)相通;所述第一排氣槽(31)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一袋皮(10)內側(11);第二排氣槽(32’)也互相平行且貫穿分布于第二袋皮(20)內側(21)。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包裝袋,尤其是一種使包裝物品得以在真空狀態中存放的真空密封袋。它由第一袋皮和第二袋皮邊對邊的粘接在一起構成,第一袋皮和第二袋皮之間構成儲物空間,真空密封袋的第一袋皮內側和第二袋皮內側均設有真空氣密結構,該真空氣密結構由密集排列的排氣槽構成,其第一袋皮內側的縱向第一排氣槽和第二袋皮內側的橫向第二排氣槽相互垂直交迭相通。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能較快地完全抽出包裝袋中的空氣,可將儲物空間中的空氣有效抽空,不會在儲物空間角落中或是物品與袋皮之間產生氣泡,使被包裝物品得以在絕對真空環境下保存的真空密封袋。本實用新型增強了真空密封袋的實用性。
文檔編號B65D30/10GK2736281SQ20042004712
公開日2005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4年6月14日
發明者劉港平 申請人:劉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