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物料輸送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物料輸送裝置,包括:兩個間隔設置的轉動輪,兩個轉動輪的轉動軸線平行;環形輸送帶,環繞在兩個轉動輪上;導向結構,包括在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限位部以及在各轉動輪的外周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受限部,兩個環形限位部與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一一對應接觸,兩個環形限位部位于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之間或者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位于兩個環形限位部之間。本實用新型的物料輸送裝置能夠避免環形輸送帶跑偏。
【專利說明】物料輸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運輸裝置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物料輸送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物料輸送裝置主要包括環形輸送帶和兩個轉動輪,環形輸送帶環繞在兩個轉動輪上以實現物料的輸送。但是,上述結構的物料輸送裝置中的環形輸送帶容易跑偏,使得無法正常輸送物料。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避免環形輸送帶跑偏的物料輸送裝置。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物料輸送裝置,包括:兩個間隔設置的轉動輪,兩個轉動輪的轉動軸線平行;環形輸送帶,環繞在兩個轉動輪上,物料輸送裝置還包括:導向結構,包括在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限位部以及在各轉動輪的外周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受限部,兩個環形限位部與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一一對應接觸,兩個環形限位部位于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之間或者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位于兩個環形限位部之間。
[0005]進一步地,兩個環形限位部位于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之間,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環形導向凸起,各轉動輪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容納環形導向凸起的環形導向凹槽,環形導向凸起形成兩個環形限位部并且各轉動輪上的環形導向凹槽形成對應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
[0006]進一步地,兩個環形限位部位于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之間,兩個環形限位部之間的距離以及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在朝向各轉動輪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
[0007]進一步地,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位于兩個環形限位部之間,兩個環形限位部之間的距離以及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在朝向遠離各轉動輪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
[0008]進一步地,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位于兩個環形限位部之間,各轉動輪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導向凸起,環形輸送帶上設置有容納各轉動輪上的環形導向凸起的環形導向凹槽,環形導向凹槽形成兩個環形受限部并且各轉動輪上的環形導向凸起形成對應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
[0009]進一步地,還包括環形儲料槽,各轉動輪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或者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
[0010]進一步地,各轉動輪的外周面上的環形儲料槽為多個或者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的環形儲料槽為多個。
[0011]進一步地,導向結構為多個,多個導向結構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間隔設置。
[0012]進一步地,相鄰兩個導向結構之間具有環形儲料槽,各轉動輪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或者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
[0013]進一步地,環形輸送帶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兩個環形止擋凸起,兩個環形止擋凸起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間隔設置。
[0014]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由于環形輸送帶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環形限位部以及各轉動輪的外周上固定設置兩個環形受限部,兩個環形限位部與各轉動輪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一一對應接觸,因此,當環形輸送帶將要跑偏,也就是說,將要在各轉動輪的軸向上移動時,各轉動輪的外周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會阻擋環形輸送帶上的兩個環形限位部,從而避免環形輸送帶跑偏。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實用新型的物料輸送裝置能夠避免環形輸送帶跑偏。
【附圖說明】
[0015]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0016]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物料輸送裝置的實施例的主視剖視示意圖;
[0017]圖2示出了圖1的物料輸送裝置中環形輸送帶的某段的側視剖視示意圖;
[0018]圖3示出了圖1的物料輸送裝置中轉動輪的側視剖視示意圖。
[0019]其中,上述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0020]1、物料;100、轉動輪;120、環形輸送帶;130、環形導向凸起;131、環形限位部;140、環形導向凹槽;141、環形受限部;150、環形儲料槽;160、環形止擋凸起。
【具體實施方式】
[0021]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0022]如圖1至圖3所示所示,本實施例的物料輸送裝置包括環形輸送帶120、導向結構和兩個間隔設置的轉動輪100,兩個轉動輪100的轉動軸線平行,兩個轉動輪100在物料輸送裝置的送料方向上間隔設置。環形輸送帶120環繞在兩個轉動輪100上。通過某個轉動輪100的轉動來帶動環形輸送帶120轉動,進而實現輸送物料。導向結構包括在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以及在各轉動輪100的外周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兩個環形限位部131與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 一一對應接觸,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位于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作為可行的實施方式,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也可以位于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
[0023]應用本實施例的物料輸送裝置,由于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以及各轉動輪100的外周上固定設置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兩個環形限位部131與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 一一對應接觸,因此,當環形輸送帶120將要跑偏,也就是說,將要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移動時,各轉動輪100的外周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會阻擋環形輸送帶120上的兩個環形限位部131,從而避免環形輸送帶120跑偏。由上述分析可知,本實施例的物料輸送裝置能夠避免環形輸送帶120跑偏。
[0024]如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位于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環形導向凸起130,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容納環形導向凸起130的環形導向凹槽140,環形導向凸起130形成兩個環形限位部131并且各轉動輪100上的環形導向凹槽140形成對應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環形導向凸起130被限定在環形導向凹槽140內,進而使得環形輸送帶120無法在轉動輪100的軸向上移動,避免了環形輸送帶120跑偏。此外,作為可行的實施方式,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第一環形凸起,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固定設置兩個第二環形凸起,環形輸送帶120上的兩個第一環形凸起位于各轉動輪100上第二環形凸起之間。
[0025]如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的距離以及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在朝向各轉動輪100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采用上述結構,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以及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均具有導向作用,能夠很方便地將兩個環形限位部131放置在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具體到環形導向凸起130與環形導向凹槽140的情況而言,環形導向凸起130的寬度以及環形導向凹槽140的寬度在朝向各轉動輪100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
[0026]針對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位于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的結構。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的距離以及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的距離在朝向遠離各轉動輪100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采用上述結構,能夠很方便地將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放置在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此外,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導向凸起,環形輸送帶120上設置有容納各轉動輪100上的環形導向凸起的環形導向凹槽,環形導向凹槽形成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并且各轉動輪100上的環形導向凸起形成對應的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環形導向凸起的寬度以及環形導向凹槽的寬度在朝向遠離各轉動輪100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
[0027]物料I在輸送過程中會掉落到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該掉落的物料I會被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與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擠壓,進而貼附在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增加了環形輸送帶120與各轉動輪100的摩擦力,降低了輸送效率。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如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物料輸送裝置還包括環形儲料槽150,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150。當然,也可以采用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150的方式。采用上述結構,掉落在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的物料I會儲存在環形儲料槽150內,而不會被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與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擠壓,避免輸送效率的降低。
[0028]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的環形儲料槽150為多個,圖3中示出了兩個,各轉動輪100上的多個環形儲料槽150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設置。當然,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的環形儲料槽150也可以為多個,同理,環形輸送帶120上的環形儲料槽150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設置。
[0029]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導向結構為多個,多個導向結構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設置,圖2或3中示出了三個導向結構。也就是說,環形輸送帶120上的環形導向凸起130和各轉動輪100上的環形導向凹槽140均為多個且——對應。
[0030]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相鄰兩個導向結構之間具有環形儲料槽150,各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儲料槽150,也就是說,環形輸送帶120上相鄰的兩個環形導向凸起130之間以及各轉動輪100上相鄰的兩個環形導向凹槽140之間具有環形儲料槽150。當然,環形輸送帶120的外周面上也可以設置有環形儲料槽150。
[0031 ]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環形輸送帶120的外周面上固定設置有兩個環形止擋凸起160,兩個環形止擋凸起160在各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設置,物料I位于兩個環形止擋凸起160之間。
[0032]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物料輸送裝置,包括: 兩個間隔設置的轉動輪(100),所述兩個轉動輪(100)的轉動軸線平行; 環形輸送帶(120),環繞在所述兩個轉動輪(100)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輸送裝置還包括: 導向結構,包括在所述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所述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以及在各所述轉動輪(100)的外周上固定設置的且在各所述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分布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與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一一對應接觸,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位于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或者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位于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位于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所述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固定設置有環形導向凸起(130),各所述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容納所述環形導向凸起(130)的環形導向凹槽(140),所述環形導向凸起(130)形成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并且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所述環形導向凹槽(140)形成對應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位于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之間,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的距離以及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在朝向各所述轉動輪(100)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位于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的距離以及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在朝向遠離各所述轉動輪(100)的軸線的方向上逐漸減小。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位于所述兩個環形限位部(131)之間,各所述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環形導向凸起,所述環形輸送帶(120)上設置有容納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所述環形導向凸起的環形導向凹槽,所述環形導向凹槽形成所述兩個環形受限部(141)并且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所述環形導向凸起形成對應的所述轉動輪(100)上的兩個環形受限部(141)0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環形儲料槽(150),各所述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所述環形儲料槽(150)或者所述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設置有所述環形儲料槽(150)。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的所述環形儲料槽(150)為多個或者所述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的所述環形儲料槽(150)為多個。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結構為多個,所述多個導向結構在各所述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設置。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所述導向結構之間具有環形儲料槽(150),各所述轉動輪(10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所述環形儲料槽(150)或者所述環形輸送帶(120)的內周面上設置有所述環形儲料槽(150)。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輸送帶(120)的外周面上設置有兩個環形止擋凸起(160),所述兩個環形止擋凸起(160)在各所述轉動輪(100)的軸向上間隔設置。
【文檔編號】B65G15-64GK204297507SQ201420723137
【發明者】官炳政, 段春龍, 孫太良, 劉發偉 [申請人]青島軟控機電工程有限公司, 軟控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