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將工作液體預先浸泡在蘸吸體內、然后用鋁塑包裝袋封裝的產品,如預先浸泡藥液的棉簽、棉球等,使用很方便。但是,這種預先浸泡的方式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藥液會與棉體中植物纖維中脂肪類物質發生緩慢的化學反應,長期浸泡會使藥液的性質發生改變,影響了產品的保質期;第二,長期浸泡藥液使得棉質纖維體失去良好的彈性;第三,因產品無法達到無菌級要求而不能用于人體皮膚和粘膜的傷口和創面。按照國家相關標準的要求,此類產品所含的棉簽、棉球等必須達到無菌級才能用于傷口和創面,因此,其必須采用環氧乙烷或γ射線輻照這兩種滅菌方式之一,對產品進行滅菌處理。普通棉簽、棉球用塑料袋封裝后,一般均采用環氧乙烷方式進行滅菌而達到無菌要求,用環氧乙烷滅菌后,放置一周待環氧乙烷解析完畢后方可使用。但是,將棉簽或棉球等預先浸泡藥液后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因為,為了防止浸泡在棉簽或棉球中的藥液揮發,其不能采用具有較強透氣性的塑料薄膜封裝濕棉簽等,而采用氣密性非常好的鋁塑復合膜,這樣,袋內的液體揮發不出去了,同樣,用于滅菌的環氧乙烷氣體也進入不了袋內而發揮滅菌作用;γ射線輻照對液態藥物的選擇性非常強,大多數液態藥物經γ射線滅菌后,均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藥效喪失,有的甚至完全喪失藥效。所以,這兩種滅菌方式均不適合預先浸泡藥液的棉簽、棉球等產品的滅菌處理,其滅菌方式成為工藝難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預先浸泡藥液類的產品所存在的三個方面的不足,提供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產品在使用前,其蘸吸體與工作液體不接觸,避免了藥液預先浸泡蘸吸體所固有的問題,可靈活選用適合的滅菌方式而使產品達到無菌要求,其生產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使用安全、衛生、便捷。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包括至少有一個數量單位的蘸吸體、適量的工作液體以及將它們密封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的內腔至少被分隔成二個腔室;所述蘸吸體與工作液體被分別置于包裝袋內腔中的不同腔室。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實現
所述包裝袋的材料為鋁箔、鋁塑、鋁塑紙、紙塑及塑料之一。
所述蘸吸體為棉簽、棉球、塊狀天然織物、塊狀合成纖維織物、無紡布塊、天然纖維紙片之一。
所述包裝袋內腔設有二個分置隔開并上下排列的腔室。
所述包裝袋內腔中腔室與腔室之間的分隔粘合面小于包裝袋周邊的密封粘合面。
所述包裝袋上沿部留有便于撕揭打開包裝的邊口。
所述包裝袋內腔設有二個分置隔開的腔室,其中一個腔室位于另一個腔室的中間。
所述包裝袋內腔設有三個分置隔開的腔室。
所述包裝袋的材料在置有工作液體腔室的部分含有鋁膜、而在置有蘸吸體的部分則不含鋁膜。
所述包裝袋內的蘸吸體相互排列成斜向上狀。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圖2和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中數字表示的各部位名稱為10-包裝袋11-密封粘合面12-分隔粘合面13-包裝袋上易撕揭邊口20-蘸吸體30-工作液體實施例之一請參閱
圖1、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包括至少有一個數量單位的蘸吸體20、適量的工作液體30以及將它們密封的包裝袋10,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10的內腔至少被分隔成二個腔室;所述蘸吸體20與工作液體30被分別置于包裝袋內腔中的不同腔室。
所述包裝袋10的材料為鋁箔、鋁塑、鋁塑紙、紙塑及塑料之一。
所述蘸吸體20為棉簽、棉球、塊狀天然織物、塊狀合成纖維織物、無紡布塊、天然纖維紙片之一。
所述包裝袋10內腔設有二個分置隔開并上下排列的腔室。
所述包裝袋10內腔中腔室與腔室之間的分隔粘合面12小于包裝袋周邊的密封粘合面11。
所述包裝袋10上沿部留有便于撕揭打開包裝的邊口13。
實施例之二請參閱圖4,與實施例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包裝袋10內腔設有二個分置隔開的腔室,其中一個腔室位于另一個腔室的中間。
實施例之三請參閱圖5,與實施例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包裝袋10內腔設有三個分置隔開的腔室。
實施例之四請參閱圖6,與實施例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包裝袋10的材料在置有工作液體腔室的部分含有鋁膜、而在置有蘸吸體的部分則不含鋁膜。
實施例之五請參閱圖7,與實施例之一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包裝袋內的蘸吸體相互排列成斜向上狀。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及其積極效果本實用新型將普通密封包裝袋的內腔,用窄小且易被破壞的分隔粘合面分隔成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腔室,使得蘸吸體與工作液體在一個包裝袋內也可以分置貯存,避免了預先浸泡包裝方式的不足。使用時只需先破壞蘸吸體與工作液體所在腔室之間的分隔粘合面,工作液體便可以浸入蘸吸體內,撕揭開包裝袋,取出已浸泡有工作液體的蘸吸體,即可涂抹擦拭。
請參閱
圖1、圖2和圖3,實施例之一,包裝袋的材料選用鋁塑復合材料。其生產設備與普通鋁塑包裝袋相比,只需在加熱壓合模具上留出適合的分隔壓合模面即可。包裝袋周邊被加熱壓合粘接成較寬的環狀密封粘合面,包裝袋內被加熱壓合粘接成較窄小且易被破壞的分隔粘合面,而將包裝袋內腔分隔成上、下二個腔室。上面的腔室內置有棉簽或棉球等,下面的腔室內置有工作液體如藥液、消毒劑等。若置入的工作液體耐輻照,則可將蘸吸體和工作液體包裝完好后再用γ射線輻照滅菌;反之,則可先將蘸吸體先密封在其所處的腔室內,在待置入工作液體腔室下方的包裝袋密封粘合面上,預留一適合的通道,使該腔室與外界相通,用γ射線輻照滅菌后,再經該通道灌入工作液體,然后,加熱壓合該通道使得置有工作液體的腔室被密封。使用前,棉簽、棉球等與藥液、消毒劑等不接觸,可長期安全儲存,使用時,用手指捏擠如囊狀、內含工作液體的腔室外壁,由于分隔粘合面較窄,而密封粘合面較寬,所以,包裝袋周邊的密封粘合面不會被損壞,而分隔粘合面則被擠壓撐破,二個腔室被貫通,液體隨之進入蘸吸體內,從易撕揭邊口13處撕開包裝袋,產品即可使用。當蘸吸體為棉簽時,也可隔著包裝袋捏住簽桿,向下捅破腔室之間分隔粘合面12;請參閱圖4,實施例之二,置有工作液體的腔室處于中間,使用時可直接從易撕揭邊口將包裝袋的二面揭開,工作液體會隨其所在腔室被撕破而自然流下并浸入蘸吸體內;請參閱圖5,實施例之三,其在使用時,一部分棉簽接觸藥液而另一部分不會接觸藥液,這樣可方便獲得干棉簽以備用;請參閱圖6,實施例之四,其置有棉簽的上部腔室的材料不含鋁膜而可通過環氧乙烷,而置有工作液體的下部腔室的材料含有鋁膜,可保持工作液體不揮發變質;請參閱圖7,實施例之五,在使用時用手先取桿體露出較長的棉簽,可方便無菌操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包裝袋的材料可根據需要,選擇各種常用的包裝材料或其他復合包裝材料;包裝袋內腔所分隔的腔室的數目、以及腔室與腔室之間的相對位置也可作多種同原理的選擇;其工作液體可以是藥液、消毒劑、清洗劑、液態化妝品等,亦可選擇涂膜劑、油劑和膏劑等,此類變化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將普通的包裝袋內腔分隔成二個或更多的腔室,使蘸吸體和工作液體能被密封保存在一個包裝袋內卻互不接觸,避免了預先浸泡方式所固有的缺點;使用時只需破壞腔室與腔室之間的較窄的分隔粘合面,工作液體便會浸泡到蘸吸體內,產品即可使用。其工藝、設備成熟,生產成本低廉、品質可靠、使用方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權利要求1.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包括至少有一個數量單位的蘸吸體、適量的工作液體以及將它們密封的包裝袋,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的內腔至少被分隔成二個腔室;所述蘸吸體與工作液體被分別置于包裝袋內腔中的不同腔室。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的材料為鋁箔、鋁塑、鋁塑紙、紙塑及塑料之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蘸吸體為棉簽、棉球、塊狀天然織物、塊狀合成纖維織物、無紡布塊、天然纖維紙片之一。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內腔設有二個分置隔開并上下排列的腔室。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內腔中腔室與腔室之間的分隔粘合面小于包裝袋周邊的密封粘合面。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上沿部留有便于撕揭打開包裝的邊口。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內腔設有二個分置隔開的腔室,其中一個腔室位于另一個腔室的中間。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內腔設有三個分置隔開的腔室。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的材料在置有工作液體腔室的部分含有鋁膜、而在置有蘸吸體的部分則不含鋁膜。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裝袋內的蘸吸體相互排列成斜向上狀。
專利摘要一種蘸吸體與工作液體的組合包裝,其將普通的包裝袋內腔分隔成二個或更多的腔室,使蘸吸體和工作液體能被密封保存在一個包裝袋內卻互不接觸;使用時只需破壞腔室與腔室之間較窄的分隔粘合面,工作液體便會浸泡到蘸吸體內,產品即可涂擦使用。其生產工藝、設備成熟,成本低廉、品質可靠、使用方便,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文檔編號B65D77/08GK2618879SQ03244790
公開日2004年6月2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8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8日
發明者吳振東, 高勝林 申請人:吳振東, 高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