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人機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
背景技術:
常見的固定翼無人機起飛與降落都需要特定的跑道供其滑行,但民用領域多數并不具備足夠的起飛空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固定翼無人機在民用領域的大范圍推廣。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又衍生出了垂直起飛、軌道彈射起飛、手拋等固定翼無人機起飛方式,但這些方式也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缺陷,比如制作成本高、運載麻煩、操作復雜、技術不成熟等等問題,另外回收降落難也是行業難題。
怎樣提供一種適用于固定翼無人機的機動靈活,操作簡單的起降方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通過伺服器控制的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在固定翼無人機起飛時,多旋翼無人機直升起飛帶動固定翼無人機至空中,使得固定翼無人機在空中起飛加速或降落減速,解決了無人機起飛地面跑道建設的投入高,對起飛條件要求嚴格的問題。
為達此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包括:至少一架固定翼無人機和至少一架多旋翼無人機,所述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之間通過可拆卸連接件連接,且所述可拆卸連接件由伺服器控制其閉合或打開。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包括設置在所述固定翼無人機的兩側機翼上的凸起,設置在所述多旋翼無人機上與凸起相對應的抓手,所述抓手與伺服器連接,且由伺服器控制其閉合或張開。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固定翼無人機的兩側機翼上分別設置有與機身中軸線相平行的延伸軸,所述凸起設置在延伸軸上,以便于抓手抓握。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延伸軸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所述凸起,所述凸起可伸縮的設置在延伸軸上,所述多旋翼無人機的下方以重心為基點均勻分布有與凸起相對應的機械抓手。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包括分別設置在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的第一電磁件和第二電磁件,所述第一電磁件和第二電磁件相吸附,且第一電磁件和/或第二電磁件通過伺服器控制其磁性。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所述第一電磁件的外側設置有喇叭口狀的導向筒,所述第二電磁件為與導向筒內結構相適配的圓臺結構。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還包括攔截網,所述攔截網設置在至少兩個多旋翼無人機之間,且所述攔截網的邊緣設置有可通過伺服器進行抽拉收網的抽繩。
還提供了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方法,通過可拆卸連接件將多旋翼無人機與固定翼無人機可拆卸連接,所述多旋翼無人機帶動固定翼無人機于空中起飛加速,待固定翼無人機的螺旋槳旋轉至設定轉速時,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實現固定翼無人機的無跑道垂直起飛。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當固定翼無人機需要降落時,由伺服器控制多旋翼無人機靠近固定翼無人機且通過閉合可拆卸連接件使得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相連接,至少在降落前關閉固定翼無人機的電機,在固定翼無人機落至地面后,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以分離多旋翼無人機和固定翼無人機。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優選方案之一,當固定翼無人機需要降落時,連接在至少兩個多旋翼無人機之間的攔截網,通過多旋翼無人機保持在空中設定高度懸停,由伺服器將固定翼無人機的速度減小到一定數值后關閉其發動機,所述固定翼無人機落向攔截網的網面,并通過抽繩將固定翼無人機兜起,由多旋翼無人機通過攔截網將固定翼無人機帶回地面。
有益效果:通過伺服器控制的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在固定翼無人機起飛時,通過多旋翼無人機直升起飛帶動固定翼無人機至空中,以使得固定翼無人機在空中起飛加速或降落減速,減少了地面起飛跑道的設置,降低了固定翼無人機1的使用成本,操作簡單,起飛和降落更為靈活。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的結構示意圖一;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提供的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的結構示意圖二。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供的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固定翼無人機;2、多旋翼無人機;3、攔截網;11、延伸軸。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如圖1-2所示,包括:一架固定翼無人機1和兩架多旋翼無人機2,所述固定翼無人機1和多旋翼無人機2之間通過可拆卸連接件連接,所述固定翼無人機的兩側機翼上分別設置有與機身中軸線相平行的延伸軸11,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包括設置在延伸軸11上的凸起,所述延伸軸1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所述凸起,所述多旋翼無人機2的下方以重心為基點均勻分布有與凸起相對應的機械抓手,以便于抓手抓握。所述抓手與伺服器連接,且由伺服器控制其閉合或張開。
通過伺服器控制的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在固定翼無人機1起飛時,通過兩架多旋翼無人機2直升起飛帶動固定翼無人機1至空中,以使得固定翼無人機1在空中起飛加速或降落減速,減少了地面起飛跑道的設置,降低了固定翼無人機1的使用成本,操作簡單,起飛和降落更為靈活。所述延伸軸的設置使得凸起高于固定翼無人機1的頂部,與抓手的配合連接更為容易和準確,提高了凸起和抓手的連接效率。
具體實施時,所述固定翼無人機1上也可以不設置延伸軸11,還可以不設置起落架及滑輪。當固定翼無人機是一個時,所述多旋翼無人機也可以是2N個,其中N為自然數,均可以達到固定翼無人機1的無起飛跑道的垂直起飛和降落。當固定翼無人機是一個時,所述多旋翼無人機也可以是一個,所述延伸軸11設置在固定翼無人機1的頂部,且對應固定翼無人機1的重心,所述多旋翼無人機2也可以是多個,則所述延伸軸11的數量與多旋翼無人機2數量相同,所述延伸軸11均勻設置在固定翼無人機1的重心的周圍。所述凸起上還設置有防滑凸棱或凹槽,以利于抓手的抓取和定位。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方法,通過凸起和抓手的配合將多旋翼無人機2與固定翼無人機1可拆卸連接,所述多旋翼無人機2帶動固定翼無人機1于空中起飛加速,待固定翼無人機1的螺旋槳旋轉至設定轉速時,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實現固定翼無人機1的無跑道垂直起飛。所述凸起的設置為具有設定傾斜角度的凸起,以便于抓手在伺服器控制下與其抓緊連接。
當固定翼無人機1需要降落時,由伺服器控制多旋翼無人機2靠近固定翼無人機1,當抓手靠近凸起時,通過伺服器閉合抓手,使得固定翼無人機1和多旋翼無人機2相連接,可以隨即關閉固定翼無人機1的電機,也可以在降落前關閉固定翼無人機1的電機,在固定翼無人機1落至地面后,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以分離多旋翼無人機2和固定翼無人機1。
通過抓手和凸起的相配合的結構,使得固定翼無人機1在起飛和降落時,由多旋翼無人機2提供使其懸停于空中的動力,在不需建設地面起飛跑道的基礎上,完成固定翼無人機1在空中的起飛和降落,并在起飛和降落后及時與多旋翼無人機2分離,操作簡單方便。
實施例2
與實施例1不同的是,所述可拆卸連接件包括分別設置在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的第一電磁件和第二電磁件,所述第一電磁件和第二電磁件相吸附,且第一電磁件和/或第二電磁件通過伺服器控制其磁性。所述第一電磁件和第二電磁件至少其中一個為電磁鐵,另一個可以是電磁鐵,也可以是能被電磁鐵吸附的金屬。
所述由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組成的可拆卸組件,在連接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時,對位更為準確,連接更為方便,減少了伺服器操作的難度;在分離固定翼無人機1和多旋翼無人機時,分離更為迅速,安全。
具體實施時,所述第一電磁件的外側設置有喇叭口狀的導向筒,所述第二電磁件為與導向筒內結構相適配的圓臺結構。所述導向筒和圓臺結構的設計,使得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在磁吸連接時對位更為便利且準確,分離時更為方便。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方法,通過第一電磁件和第二電磁件的配合將多旋翼無人機與固定翼無人機可拆卸連接,所述多旋翼無人機帶動固定翼無人機于空中起飛加速,待固定翼無人機旋轉至設定轉速時,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實現固定翼無人機的無跑道起飛。所述凸起的設置為具有設定傾斜角度的凸起,以便于抓手在伺服器控制下與其抓緊連接。
當固定翼無人機需要降落時,由伺服器控制多旋翼無人機靠近固定翼無人機,當第一電磁件靠近第二電磁件時,通過伺服器閉合第一電磁件和/或第二電磁件,使得固定翼無人機和多旋翼無人機相連接,可以隨即關閉固定翼無人機的電機,也可以在降落前關閉固定翼無人機的電機,在固定翼無人機落至地面后,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以分離多旋翼無人機和固定翼無人機。
實施例3
與實施例1和實施例2不同的是,所述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系統還包括攔截網3,如圖1-3所示,所述攔截網3設置在至少兩個多旋翼無人機2之間,且所述攔截網3的邊緣設置有可通過伺服器進行抽拉收網的抽繩。所述攔截網3的設置,解決了降落時,通過可拆卸組件連接均處于飛行狀態的固定翼無人機1和多旋翼無人機2之間連接難度較高的問題,通過攔截網3的設置,使得固定翼無人機1在降落時,降落的方式更為簡單,更易操作。
還提供了一種固定翼無人機的起飛與降落方法,通過可拆卸連接件將多旋翼無人機2與固定翼無人機1可拆卸連接,所述多旋翼無人機2帶動固定翼無人機1于空中起飛加速,待固定翼無人機1旋轉至設定轉速時,通過伺服器控制可拆卸連接件斷開連接,實現固定翼無人機1的無跑道起飛。
當固定翼無人機1需要降落時,連接在至少兩個多旋翼無人機之間的攔截網,通過多旋翼無人機2保持在空中設定高度懸停,由伺服器將固定翼無人機1的速度減小到一定數值后關閉其發動機,所述固定翼無人機落向攔截網3的網面,并通過抽繩將固定翼無人機1兜起,由多旋翼無人機2通過攔截網3將固定翼無人機1帶回地面。
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