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飛機強度試驗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飛機結構強度試驗的防作動筒扭轉裝置。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包括第一對接法蘭、第二對接法蘭、軸承、第三對接法蘭、承力桿和承力雙耳。其中,所述第一對接法蘭與第二對接法蘭對接,承力干一端依次穿過軸承和第三對接法蘭,并設置在第二對接法蘭,承力桿另一端連接承力雙耳。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與安裝在作動筒上的傳感器連接,然后將加載鋼絲繩與承力雙耳連接,在試驗加載與退載過程中,該裝置可以隨鋼絲繩的轉動而隨動,具有結構簡單,加工方便,成本低廉的特點。
【專利說明】一種防作動筒扭轉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飛機強度試驗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飛機結構強度試驗的防作動筒扭轉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動筒加載是飛行器地面強度試驗中主要采用的,用以模擬飛行器實際受載的方法。隨著對試驗載荷更貼近真實受載情況要求的增加,必然帶來載荷情況更復雜、試驗工況更增多,從而導致飛機地面強度試驗用到作動筒的數量日益增加。
[0003]在全尺寸飛機結構靜力/疲勞強度試驗的中,經常會用到鋼絲繩連接試驗件與液壓作動筒進行加載。在加載過程中,鋼絲繩會產生不同程度的轉動,驅動液壓作動筒轉動使傳感器線崩斷,導致試驗保護,帶來很大的試驗風險。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全尺寸飛機結構靜力/疲勞試驗中,防止鋼絲繩驅動液壓作動筒轉動的防作動筒扭轉裝置。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其包括第一對接法蘭,第二對接法蘭,軸承,第三對接法蘭,承力桿和承力雙耳,其中,所述第一對接法蘭與第二對接法蘭對接,第二對接法蘭與第三對接法蘭對接,軸承與承力桿下端封裝于法蘭腔體內,承力桿一端依次穿過軸承和第三對接法蘭,在承力桿上端連接承力雙耳,其中,所述軸承表面與法蘭腔體內壁之間留有間隙,且承力桿與第三對接法蘭之間為活動密封。
[0006]第一對接法蘭與安裝在作動筒上的傳感器連接,承力雙耳與加載鋼絲繩連接。
[0007]軸承為中空圓柱結構。
[0008]本發明的優點是: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可隨鋼絲繩的轉動而隨動,從而避免了作動筒活塞桿的轉動;可滿足試驗垂向及側向、航向加載需求,可廣泛應用于結構強度試驗中,通用性強;采用螺栓及軸承組成,加工快捷簡便,安裝工藝簡單、實用性強,避免了加工大量專用防扭鋼絲繩,節約大量經費,成本低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9]圖1是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的零件分解圖;
[0010]圖2是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軸向截面圖;
[0011]其中,1-第一對接法蘭、2-第二對接法蘭、3-軸承、4-第三對接法蘭、5-承力桿、
6-承力雙耳。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說明:
[0013]請參閱圖1和圖2,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包括第一對接法蘭1、第二對接法蘭2、軸承3、第三對接法蘭4、承力桿5和承力雙耳6。其中,所述第一對接法蘭I與第二對接法蘭2對接,第二對接法蘭2與第三對接法蘭4對接形成一法蘭腔體。所述軸承3與承力桿5下端密閉于法蘭腔體內,承力桿一端依次穿過軸承和第三對接法蘭,在承力桿上端連接承力雙耳。其中,軸承3為中空圓柱結構,其表面與法蘭腔內壁之間均存在安裝間隙,承力桿與第三對接法蘭之間為活動密封,使得二者可以相對轉動。
[0014]實際工作時,將防作動筒扭轉裝置的第一對接法蘭與安裝在作動筒上的傳感器連接,二者可通過第一對接法蘭上的螺紋孔與傳感器螺接。然后將加載鋼絲繩設置在承力雙耳上,以提供加載力。在試驗加載與退載的過程鋼絲繩產生的扭力驅動與承力桿相接觸的軸承轉動,從而避免了作動筒活塞桿的轉動。
[0015]本發明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可隨鋼絲繩的轉動而隨動,從而避免了作動筒活塞桿的轉動;可滿足試驗垂向及側向、航向加載需求,可廣泛應用于結構強度試驗中,通用性強;采用螺栓及軸承組成,加工快捷簡便,安裝工藝簡單、實用性強,避免了加工大量專用防扭鋼絲繩,節約大量經費,成本低廉,具有較大的實際應用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對接法蘭,第二對接法蘭,軸承,第三對接法蘭,承力桿和承力雙耳,其中,所述第一對接法蘭與第二對接法蘭對接,第二對接法蘭與第三對接法蘭對接,軸承與承力桿下端封裝于法蘭腔體內,承力桿一端依次穿過軸承和第三對接法蘭,在承力桿上端連接承力雙耳,其中,所述軸承表面與法蘭腔體內壁之間留有間隙,且承力桿與第三對接法蘭之間為活動密封。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對接法蘭與安裝在作動筒上的傳感器連接,承力雙耳與加載鋼絲繩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作動筒扭轉裝置,其特征在于,軸承3為中空圓柱結構。
【文檔編號】B64F5/00GK104386265SQ201410777706
【公開日】2015年3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5日
【發明者】宋鵬飛, 鄭龍剛, 王耀華, 杜峰, 任紅云, 王海 申請人:中國飛機強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