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了一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它綜合了盤翼的出氣特點,設計了兩種飛行姿態(tài)的切換,可以同時完成高空和地空飛行的任務,屬于航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飛艇曾經(jīng)作為第一批上天的飛行器,有著久遠的歷史。后因其航速、操控性等問題逐漸淡出了主流航空器。近年來,能源問題備受矚目,飛艇,特別是現(xiàn)代組合式飛艇,以其較
為低廉的價格和適中的性能,與其它航空器相比又重新突顯其實用價值。與此同時ー種稱為盤翼的動カ方案誕生,它可以提供上升力和近地、近海的氣墊效應,使得將飛艇、飛機、氣墊船的融合成為可能。根據(jù)目前國內(nèi)外飛行器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發(fā)展方向,一為微型(或極微型)飛行器方向、ニ為中小型飛行器方向、三為大型(或巨型)飛行器方向。微型(或極微型)飛行器方向主要是開放一種面向間諜行動的飛行器,美國國防預研局(DARPA)曾提出其基本技術指標為其機身各項尺寸不能超過150mm,重量為10 20g,續(xù)航時間20 60min,巡航速度30 60km/h,平臺有效載荷l_18g,飛行距離1-lOkm,能自主飛行。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微型固定翼飛行器(典型代表為是美國Aero Viroment公司研制的“ Black Windows”微型飛行器以及桑德斯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聯(lián)合研制的“ Micro Star”微型飛行器)、微型旋翼飛行器(典型代表為微型旋翼飛行器的典型代表是洛克尼克公司研制的“Kolibri”和斯坦福大學研制的“Mesicopter”)、微型撲翼飛行器(典型代表為由加州理工學院Aero ViiOment公司及加州大學共同研制的“MicroBat”和斯坦福研究中心(SRI)和多倫多大學共同研制的“Mentor”)。中小型飛行器目前主要致力于航模應用、山區(qū)近海搜救探索等可以適應多種復雜情況的飛行器研究。目前主要方向按升カ方式有滑翔機、輕于空氣飛行器(飛艇、組合式飛艇)、重于空氣飛行器。其中重于空氣的飛行器機翼種類分有固定翼機、旋翼機、撲翼機、直升機。其中固定翼飛機發(fā)展較快,其利用自身特定翼型,當其在發(fā)動機驅動下向前飛行時,流過上下翼面的氣流速度不一致,機翼上側的空氣流速較下側快,根據(jù)流動力學的原理,機翼上側空氣壓カ要小于下側,使飛機產(chǎn)生靜升力。但是飛機必須在滑行到一定速度時,才能升空,對跑道和天氣情況要求嚴格。該領域中各種技術交織,十分活躍,故其余各種機型不再贅述。其中已經(jīng)研究出多種形式的単一或者組合形式的飛行器,針對多種不同的飛行任務都有相應的飛行器予以完成。大型飛行器(或巨型飛行器)主要對象為大型飛艇或者高空氣球。其中飛艇分為硬式、半硬式、非硬式。飛艇由巨大的流線型艇體、位于艇體下面的吊艙、起穩(wěn)定控制作用的尾面和推進裝置組成。艇體的氣囊內(nèi)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浮升氣體(氫氣或氦氣)借以產(chǎn)生浮力使飛艇升飛艇,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尾面用來控制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wěn)定。近地研制方向中,飛艇主要設計為滿足表演和運輸?shù)男枨蟆1硌蒿w艇分為室內(nèi)、室外,室內(nèi)飛行條件穩(wěn)定,主要是要求控制性好,利于形成固定的飛行軌跡;室外飛行氣候條件較差,表演用飛艇要求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同時場地擴大,速度也需相應上升,并且要求一定的抗風能力。運輸飛艇要求具有大載荷、較快的航速、較好的穩(wěn)定性和高安全性。高空研制方向中,飛艇和高空氣球都需達到大氣層中上部或臨近空間,這些停留層條件復雜、惡劣,對飛行器的綜合性能和抗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見的飛艇獲得的升力主要來自其內(nèi)部充滿的比空氣輕的氣體,如氫氣、氦氣等,滯空能力很強。飛機自身密度比空氣大,由動カ驅動前進;其固定的機翼提供升力使飛機翱翔于天空,所以飛機速度和方向機動性十分優(yōu)越,但是對飛行速度有嚴格限制。本專利申請在現(xiàn)有的飛艇、飛機基礎上,克服其自身不足,結合現(xiàn)代組合飛艇、全墊升氣墊船的外形結構特點,采用盤翼技術和可變翼技術,制造一種可以全天候,在一定高度范圍內(nèi)自由停留,可垂直起飛、水平飛行、在海面快速漂浮前進并提供了一定的有效載荷的中型飛行器。本發(fā)明裝置可以適用于海難搜救,可以低高空巡航,還可以在海面、陸地復雜地形行進,能滿足多種任務需求
發(fā)明內(nèi)容
I、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這是ー種需要一定高度巡航,同時又需要近地飛行的飛行器解決方案。它可以在地面垂直起飛,便于投放升空。而且本機氣囊、機身和載荷空間的比例可以根據(jù)任務需要和載荷由用戶進行適當調整,利于完成任務或增加載重。由于氣囊作用,飛行平穩(wěn),在一定氣象條件下以絕對水平的方向前進,利于采集數(shù)據(jù)或完成投放任務。而且它能在特定區(qū)域實現(xiàn)穩(wěn)定的懸浮,便于在特定點采集一定量數(shù)據(jù)或投放任務。在水面或地面可以進行氣墊懸浮飛行,并且在氣墊保護下可以克服一定的地形缺陷,一方面利于節(jié)約能源,另ー方面便于采集近地數(shù)據(jù)或者完成近地投放任務??傊朔艘酝槍Υ朔N任務的飛機無法在垂直起飛、定點停留、極近地飛行、復雜地形前進的問題,在農(nóng)林偵測、農(nóng)林噴灑、海洋探索、海洋搜救等方面具有較高實用價值與經(jīng)濟性。2、技術方案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本發(fā)明ー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它是由I尾翼部分、II可變翼部分、III盤翼部分和IV支座部分構成;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I尾翼部分通過II可變翼部分大梁底座上的大梁限位孔固定在IV支座部分的底座上;11可變翼部分位于III盤翼部分上部,通過縱向穿越螺栓穿過大梁底座上的大梁六角限位孔,使得大梁底座與III盤翼部分的內(nèi)殼體上表面、外側面配合,并實現(xiàn)II可變翼部分與III盤翼部分的固定連接。III盤翼部分位于IV支座部分上部,III盤翼部分的6個縱向穿越螺栓穿過IV支座部分的底座6個等分限位孔,實現(xiàn)III盤翼部分與IV支座部分的連接。所述I尾翼部分包括橫向尾翼副翼I、垂直尾翼副翼2、橫向尾翼47、垂直尾翼48和尾翼副翼轉動軸49。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橫向尾翼副翼I通過ー根尾翼副翼轉動軸49連接于橫向尾翼47上,其內(nèi)側面相互配合。垂直尾翼副翼2通過ー根尾翼副翼轉動軸49連接于垂直尾翼48上,其內(nèi)側面相互配合。橫向尾翼47和垂直尾翼48兩者的位置相互垂直,互為90度。該橫向尾翼副翼I的擺動采用市面上典型的航模舵機、舵角和連桿組合方式控制,按具體情況選購,其為飛行器飛行當中提供俯仰カ矩。該垂直尾翼副翼2的擺動采用市面上典型的航模舵機、舵角和連桿組合方式控制,按具體情況選購,其為飛行器飛行當中提供偏航カ矩。該橫向尾翼47是橫向固連于大梁底座3尾部的尾翼,其斷面可采用市面上的普適尾翼翼型或無翼型(平板)。厚度為I 4mm,材料為桐木(或塑制),短邊沿翼展方向內(nèi)側邊30 120mm,夕卜側邊20 IlOmm,單側長邊100 1800mm。該垂直尾翼48是縱向固連于大梁底座3尾部的尾翼,其斷面可采用市面上的普適尾翼翼型或無翼型(平板)。厚度為I 4mm,材料為桐木(或塑制),短邊沿翼展垂直方向內(nèi)側邊30 120mm,外側邊20 IIOmm,單側長邊110 1900mm。該尾翼副翼轉動軸49是穿過橫向尾翼副翼I (或垂直尾翼副翼2)內(nèi)部,并與其相固連,通過伸出部分軸向配合內(nèi)聯(lián)于橫向尾翼47 (或垂直尾翼48),可以實現(xiàn)-90° +90°自由轉動。采用復合材料制造(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l M4選用。
所述II可變翼部分包括大梁底座3、縱向穿越螺母4、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可動機翼滑軌6、可動機翼7、可動機翼副翼8、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前向推進器10、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前向推進器槳葉12、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前向推進器電機14、前向推進器撥片15、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和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大梁底座3下方與內(nèi)殼體40通過縱向穿越螺母4固連,前方兩側開可動機翼滑軌6和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契合,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通過螺栓配合實現(xiàn)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的固定,實現(xiàn)可動機翼7的角幅度旋轉,后方連接尾翼部分??蓜訖C翼副翼8通過嵌在可動機翼7上的轉動軸安裝定位,其相互連接和控制驅動方式可以參考橫向尾翼副翼I、橫向尾翼47、尾翼副翼轉動軸49的配合安裝方式。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通過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于可動機翼7下方,從而實現(xiàn)前向推進器10的定位。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內(nèi)固定前向推進電機14,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連接于前向推進器電機14輸出軸上,同時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下方連接有前向推進器撥片15。相應的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則是作為固定件通過其兩側的通孔固定于大梁底座3上,其凸出部分還與可動機翼滑軌6配合。該大梁底座3,采用可動機翼固定支座連接一體化設計,下方與內(nèi)殼體40固連,前方兩側開有縱向穿越孔和可動機翼滑軌6,實現(xiàn)可動機翼的角幅度旋轉,該大梁底座主要用于定位和固連作用,對機械強度有要求,采用厚度為4 6mm的桐木(或塑制);該縱向穿越螺母4,穿過大梁底座3上的縱向穿越孔與縱向穿越螺栓21連接,起緊固連接大梁底座3與內(nèi)殼體40的作用,根據(jù)國家標準采用GB/T 6173-2000M2 MlO相適應的螺母;該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為圓柱形,可直接與可動機翼7固連,為可動機翼7的角幅度旋轉,即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可變機翼滑軌6中滑動起導向作用,要求與可變機翼滑軌6有相應的齒嚙合或者間隙配合;該可動機翼滑軌6為> 90°的弧形槽,與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配合使用,使得可動機翼實現(xiàn)> 90°平穩(wěn)轉動;該可動機翼7,其翼型剖面下弧線為一條直線的平凸翼型,升阻比大,飛行時較容易控制,適宜慢速飛行,滑翔性能好,為飛行器升降與平飛提供升力。在山地崎嶇路面近地飛行時,實現(xiàn)繞大梁中靠后的一對對稱六角限位孔的轉動,并沿可動機翼滑軌6轉動收攏至后方。其旋轉收攏過程通過驅動內(nèi)部嚙合齒輪和可動機翼滑軌導端6與可動機翼滑軌的配合(齒嚙合、間隙配合)實現(xiàn)??蓜訖C翼內(nèi)部采用翼梁和桁條固定的翼片制作,并用復合材料制作蒙皮。該可動機翼翼片采用厚度為3mm的桐木(或塑制)制作,采用平凸翼型,弦長為50 500mm,等距分布。該可動機翼副翼8,其兩端轉動軸(同尾翼副翼轉動軸49)與可動機翼連接。該可動機翼副翼的翼片采用厚度為3 5mm的桐木(或塑制),采用平凸翼型,弦長為10 100mm。可動機翼副翼在增升的基礎上,實現(xiàn)飛行器的俯仰、滾轉和偏航;該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實現(xiàn)可動機翼7與前向推進器10的連接,具體規(guī)格根據(jù)飛行速度、電機功率等具體需求而定;該前向推進器10,即為總體水平推進系統(tǒng),包含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前向推進器槳葉12、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前向推進器電機14和前向推進器撥片15等結構;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前向推進器電機14根據(jù)其自身特點安裝于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上,與推進器整體連接,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被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固定而連接于前向推進器電機14主轉軸上。前向推進器撥片15固連于推進器外売上。該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用于前向推進電機的固定,具體規(guī)格根據(jù)電機規(guī)格而定,外徑30 120mm,內(nèi)徑25 100mm,長30 300_,底部為凹面的流線型設計,固定可靠;該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槳葉水平推力實現(xiàn)電機回轉運動轉換為飛行器水平運動,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其為槳葉上的結構,通過該孔與電機輸出軸連接,并在其側面開孔固定于電機輸出軸,帶動螺旋槳旋轉,亦可選取市面上成熟的槳保護器;該前 向推進器電機14,其為螺旋槳回轉能的能量輸出裝備,固定在前向推進器電機座中,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前向推進器撥片15,流線體造型,可以在可動機翼7收攏后接觸到水平面等,邊面起到降阻的作用;該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通過內(nèi)孔與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的緊固配合,以及與可動機翼滑軌6的下表面、槽內(nèi)側面的表面配合,以期限制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可動機翼滑軌6內(nèi)運動;其滑軌為90 120°的弧形槽,寬度為2 5_ ;該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是凸臺形狀,通過兩側対稱的限位孔與大梁底座3相適應的位置的限位孔通過螺栓連接,其內(nèi)的突出端進入可動機翼滑軌6,限制可動機翼滑軌導5端在可動機翼滑軌6內(nèi)的運動范圍,防止可動機翼7飛出。所述III盤翼部分包括內(nèi)殼體定位孔18、盤翼扇葉19、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縱向穿越螺栓21、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底座導氣槽23、盤翼電機25、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盤翼主轉軸27、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盤翼傳動軸30、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盤翼電機限位片32、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縱向穿越螺母36、盤翼導氣片37、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內(nèi)殼體40和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6。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縱向穿越螺栓21依次穿過底座24上均布的6個定位孔、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盤翼導氣片37、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內(nèi)殼體40、大梁底座3,一方面被縱向穿越螺母36固定于底座24上,另ー方面被縱向穿越螺母4固定于大梁底座3上,同時大梁底座3與內(nèi)殼體40上表面實現(xiàn)配合、底座24與內(nèi)殼體40下表面實現(xiàn)配合。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分別被其上相対的ー組柔性的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固定于縱向穿越螺栓21上。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分別依次穿過盤翼電機25的4個均布定位孔、底座24,盤翼電機限位片32被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固定于底座24上并且與盤翼電機限位片32固連。3片盤翼扇葉19通過兩組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固定于盤翼主轉軸27上,盤翼主轉軸27通過與盤翼傳動軸30的螺紋配合與盤翼電機25電機軸相連接。盤翼傳動軸30通過盤翼電機限位片32的中心孔而被限位。該內(nèi)殼體定位孔18,其以60°的幅角均勻分布于內(nèi)殼體40上表面上,并且與內(nèi)殼體40上表面留有> 5mm的凸臺以便于與氣囊42限位孔配合,縱向穿越螺栓21將穿過內(nèi)殼體定位孔18進而配合。該盤翼扇葉19,其在圖上只為ー種實現(xiàn)方式,可以選用市面上成熟的帶翼型扇葉或者“軸流式”扇型,要求對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可以產(chǎn)生升力;其可以采用鑄鋁(或者塑制),長度要求距離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至少IOmm距離,寬度根據(jù)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選擇的翼型和內(nèi)殼體40的設計而定,從20mm IOOmm不等,厚度為為宜;該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其可以按照圖7方式設計,采用橡膠制造,可以適當變形以適應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的翼型,固定后具有一定抗沖擊、固定作用。該縱向穿越螺栓21,其依次穿過底座24、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內(nèi)殼體定位孔18、縱向穿越螺母4,通過螺栓配合,對其上的連接件起到固定作用,采用鑄鋁或者炭基復合材料制作,內(nèi)徑為2mm 10mm,長度以適應垂直尾翼副翼2、底座24、內(nèi)殼體40高度為宜;該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穿過底座24、內(nèi)殼體40通過螺栓配合將二者緊固,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2 MlO選用,伸出長度以旋合后稍露出螺栓為宜;該底座導氣槽23,在底座24上以接近60°的圓弧均布,寬度為5mm 20mm,其每兩段圓弧的間隙以滿足結構強度為宜;該盤翼電機25,其為盤翼扇葉19、盤翼主轉軸27、盤翼傳動軸30回轉的能量輸出裝備,通過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穿過均布4個通孔的螺栓配合固定,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配合,固定盤翼電機25,采用GB/T中相應的M3 MlO選用;該盤翼主轉軸27,通過兩組一對盤翼扇葉19、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的螺栓配合 固定于盤翼主轉軸27上,盤翼主轉軸27通過螺紋配合固定于盤翼傳動軸30上,接受電機傳來的扭矩,采用鑄鋁或塑制,高度需要適應內(nèi)殼體40,徑向滿足盤翼扇葉19的配合要求;該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與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配合,固定盤翼扇葉19于盤翼主轉軸上27,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選擇M2 M5選用;該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與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配合,固定盤翼扇葉19于盤翼主轉軸上27,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選擇M2 M5選用;該盤翼傳動軸30,通過螺紋副連接盤翼主轉軸27,并且根據(jù)盤翼電機25的傳動軸配合,傳遞扭轉,其位置被盤翼電機25所限定,只能在電機中軸線上作轉動,采用鑄鋁或塑制,高度以滿足盤翼主轉軸27的配合要求為宜;該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通過與盤翼電機限位螺母螺栓33配合固定底座24、盤翼電機、盤翼電機限位片32的相對位置,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3 MlO選用;該盤翼電機限位片32,其形狀為正方形,中心開有與盤翼傳動軸30相配合的中心孔(可以添加適當?shù)幕瑒虞S承潤滑,視實際情況而定),四角處均勻分布4個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相適應的通孔,上有均布的四個與盤翼電機31固定螺栓相配合的空孔,位置被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和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所限定。中心處有ー個與盤翼傳動軸30上部相適應的經(jīng)過精加工的限位孔,下表面與盤翼傳動軸軸肩30 (或其上的滑動軸承)配合并具有較高表面粗糙度,具體根據(jù)GB/T參照盤翼電機轉速25選擇,采用鑄招或塑制,長寬均為30mm 50mm,厚度2mm 5mm為宜;該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其通過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的螺紋配合將盤翼電機25固定于底座24上,米用鑄招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3 MlO選用;該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其通過與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的螺紋配合將內(nèi)殼體40固定于底座24上,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2 MlO選用;該縱向穿越螺母36,與縱向穿越螺栓21的螺紋配合,完成縱向穿越螺栓21的相應配合任務,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2 MlO選用;該盤翼導氣片37,其實際為與內(nèi)殼體40統(tǒng)ー鋳造或者一體成型而成,為內(nèi)殼體40的一部分,因為其有功能上的特殊性,而將其単獨列出。其與內(nèi)殼體40之間有ー異形槽,可以將下部氣流導入上部通過與內(nèi)殼體40上部的極窄縫流出,改善盤翼進氣ロ的氣體流動情況;該盤翼翼片38,其斷面形狀為典型大升カ系數(shù)翼型,由設計需要可以略増大其彎度以改善其升力系數(shù),其根據(jù)工作條件和實際情況確定,或者適當設計的大升力系數(shù)翼型,在實施中,參照需求選用大升力系數(shù)的機翼翼型,盡量增大升力,采用普通機翼的蒙皮骨架結構,或者用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環(huán)形內(nèi)徑根據(jù)內(nèi)殼體40的情況和需求確定,流經(jīng)它的氣體通過翼型產(chǎn)生的升力是盤翼升力的直接和主要來源;該盤翼擾片39,其斷面形狀為彎度< 5%,厚度< 12%的常規(guī)翼型,如NACA0012,參照需求選用一定升力系數(shù)的薄翼型或者無翼型,采用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環(huán)形內(nèi)徑根據(jù)盤翼翼片38選擇,可以改善盤翼翼片38下的氣體流場并附帶ー些升力;該內(nèi)殼體40,其外形是呈帶內(nèi)部空腔的殼體結構,其下部沿縱向有一突緣可以與底座導氣槽23徑向外側配合,下部沿徑向有一伸出突緣可以與底座24配合,并用螺栓穿過通孔連接二者,上部有6個均布的筋類結構,并有6個均布的通孔,可以與縱向穿越螺栓21配合,內(nèi)部與盤翼導氣片37實為一體結構(通過筋類結構延伸固定),并且與盤翼導氣片37構成特形空腔,通過縱向穿越螺栓21依次穿過內(nèi)殼體定位孔18、大梁底座3,與縱向穿越螺母4形成螺栓配合,從而與大梁底3座相連接。另ー方面,通過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與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形成螺栓配合,從而 與底座24連接。采用鑄鋁或塑制,殼體內(nèi)徑與底座24相適應,殼體最小厚度為2mm 5mm為宜;該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6,其讓Ml M2的螺釘通過以便固定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于縱向穿越螺栓21上。所述IV支座部分包括底座24、氣囊定位孔34、氣囊41、氣囊限位孔42、氣囊固定孔43和大梁限位孔44 ;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底座24上的氣囊定位孔34與氣囊固定孔43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中部和氣囊下部的定位。大梁底座3上的6個均布定位孔與氣囊限位孔42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氣囊與大梁底座3的上表面和內(nèi)側面配合。該底座24,其中心有一與盤翼電機25相適應的通孔,沿徑向有4個均布的通孔與盤翼電機25的定位孔相配合,使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通過底座24、盤翼電機25可以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相配合。其內(nèi)有6個等幅角分布的底座導氣槽23,以供氣流導出,沿徑向有6個等幅角與6個底座導氣槽23相錯30度的通孔,使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可以通過并與盤翼電機25配合。在底座24邊緣處,有6個等幅角與6個底座導氣槽23相錯30度分布的異形伸出板,在其上有6個位于中心線出的直徑為4mm IOmm的通孔,其可以與氣囊固定孔43配合,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采用鑄鋁或塑制,厚度為2mm 5mm為宜;該氣囊定位孔34,與氣囊固定孔43配合,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字睆揭?mm IOmm為宜。該氣囊41,尼龍制表層,厚約2mm 4mm,近地一方貼有2mm的加厚防磨貼片,內(nèi)充He氣(或氫氣),保持一定氣壓。內(nèi)有氣囊固定孔43、氣囊限位孔42結構;該氣囊限位孔42,其可以讓縱向穿越螺栓21穿過,并其內(nèi)表面與內(nèi)殼體定位孔上18表面配合,實現(xiàn)氣囊上部分的固定;該氣囊固定孔43,與氣囊34定位孔配合,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孔直徑以4mm IOmm為宜;該大梁限位孔44,與底座相應處的預留孔相配合,使用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大梁底座3的連接,孔直徑以4mm IOmm為宜。3、優(yōu)點及功效本發(fā)明ー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的優(yōu)點是一、通過充氣程度不同,變換氣囊與整機比例來調整環(huán)繞;內(nèi)殼體的充有氦氣40的氣囊41,使其用于平衡飛行器載荷自重,從而減輕動カ設備的負擔,滿足完成多種任務的需求,實現(xiàn)飛行器的高機動性、懸浮能力以及垂直升降能力。ニ、采用ー種上下端面水平,帶有內(nèi)部特定異形空腔的薄壁殼體,空腔構型為下部導流端、頂部開闊腔、內(nèi)側面收縮端,空腔內(nèi)還有異型穩(wěn)流端。其可以改善盤翼輸入氣流流場情況。三、氣囊41的浮力作用下,主升力由盤翼提供。內(nèi)殼體殼體內(nèi)部即為盤翼翼型,中心旋轉扇葉產(chǎn)生強大氣流沖擊盤翼翼型可產(chǎn)生靜升力。盤翼經(jīng)由上部分輸入氣流,在底座24中的底座導氣槽23流出后形成氣墊,為整個飛行器的懸浮提供動力,沖擊地面使得整機懸浮,能適應復雜地形或水面。四、對于可動機翼7,通過舵機控制齒輪系統(tǒng)、可動機翼滑軌6的定位作用實現(xiàn)可動機翼7的展開和收攏,并保證前向推進器10始終平行于整機軸線。可動機翼7收納后可以與橫向尾翼47契合,形成流線體形,同時對整機重心產(chǎn)生一向下的傾角,便于氣墊作用和水平推進作用,并增加迎角,使得前進時可以提供更大的浮力。垂直升降及水平前進時,兩側機翼的收放以及盤翼中心槳葉轉速的調整,相互獨立又能相互協(xié)調,可實現(xiàn)原地轉向, 從而提高其在復雜地形表面行進的性能。
圖I為本發(fā)明的可動機翼展開裝配軸測視2為本發(fā)明的可動機翼束尾裝配軸測視3為本發(fā)明的可動機翼展開整機爆炸視4為本發(fā)明的殼內(nèi)配合5為本發(fā)明的大梁底座仰視6為本發(fā)明的前向推進器側向視7為本發(fā)明的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軸測視8為本發(fā)明的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軸測視9為本發(fā)明的尾翼部分局部透視10為本發(fā)明的一種可動機翼傳動方式說明中具體標號如下I——橫向尾翼副翼2——垂直尾翼副翼3——大梁底座4——縱向穿越螺母5——可動機翼滑軌導端6——可動機翼滑軌7——可動機翼8——可動機翼副翼9——前向推進器定位孔10——前向推進器11——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2——前向推進器槳葉13——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 14——前向推進器電機15——前向推進器撥片16——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7——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 18——內(nèi)殼體定位孔19——盤翼扇葉20——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1——縱向穿越螺栓22——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3——底座導氣槽24——底座
25——盤翼電機26——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7——盤翼主轉軸28——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9——盤翼扇葉固定螺栓30——盤翼傳動軸31——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2——盤翼電機限位片33——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4——氣囊定位孔35——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6——縱向穿越螺母37——盤翼導氣片38——盤翼翼片39——盤翼擾片40——內(nèi)殼體41——氣囊42——氣囊限位孔43——氣囊固定孔44——大梁限位孔45——大梁六角限位孔46——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7——橫向尾翼48——垂直尾翼49——尾翼副翼轉動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ー步描述,但本實施例雖是采用本發(fā)明的小型機,但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凡是采用本發(fā)明的相似整體構型或關鍵性局部構型及其相似變化,均應列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見圖I-圖3,本發(fā)明ー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它是由I尾翼部分、II可變翼部分、III盤翼部分和IV支座部分構成。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I尾翼部分通過II可變翼部分大梁底座3上的大梁限位孔44固定在IV支座部分的底座24上;11可變翼部分位于III盤翼部分上部,通過縱向穿越螺栓20穿過大梁底座3上的大梁六角限位孔45,使得大梁底座3與III盤翼部分的內(nèi)殼體40上表面、外側面配合,并實現(xiàn)II可變翼部分與III盤翼部分的固定連接。III盤翼部分位于IV支座部分上部,III盤翼部分的6個縱向穿越螺栓20穿過IV支座部分的底座24上的6個等分限位孔,實現(xiàn)III盤翼部分與IV支座部分的連接。見圖9,所述I尾翼部分包括橫向尾翼副翼I、垂直尾翼副翼2、橫向尾翼47、垂直尾翼48和尾翼副翼轉動軸49。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橫向尾翼副翼I通過ー根尾翼副翼轉動軸49連接于橫向尾翼47上,其內(nèi)側面相互配合。垂直尾翼副翼2通過ー根尾翼副翼轉動軸49連接于垂直尾翼48上,其內(nèi)側面相互配合。橫向尾翼47和垂直尾翼48兩者的位置相互垂直,互為90度。該橫向尾翼副翼I :尾翼副翼轉動軸49采用鑄鋁(或塑制),M3的螺紋桿,實現(xiàn)與大梁底座3上的橫向尾翼47的連接。橫向尾翼副翼的擺動采用市面上典型的航模舵機、舵角和連桿組合方式控制,按具體情況選購,其為飛行器飛行當中提供俯仰カ矩。橫向尾翼采用厚度為2_的桐木(或塑制),短邊20mm,單側長邊700_。該橫向尾翼舵機扭矩> 15kg,精度< 1°。該垂直尾翼副翼2 :尾翼副翼轉動軸49采用鑄鋁(或塑制),M3的螺紋桿,實現(xiàn)與大梁底座上的垂直尾翼48的連接。垂直尾翼副翼的擺動采用市面上典型的航模舵機、舵角和連桿組合方式控制,按具體情況選購,其為飛行器飛行當中提供偏航カ矩。該垂直尾翼采用厚度為2mm的桐木(或塑制),短邊20mm,長邊900mm。該、垂直尾翼舵機扭矩> 15kg,精度< 1°。該橫向尾翼47是橫向固連于大梁底座3尾部的尾翼,其斷面可采用市面上的普適尾翼翼型或無翼型(平板)。厚度為2_,材料為桐木(或塑制),短邊沿翼展方向內(nèi)側邊40mm,外側邊30mm,單側長邊900mm。該垂直尾翼48是縱向固連于大梁底座3尾部的尾翼,其斷面可采用市面上的普適尾翼翼型或無翼型(平板)。厚度為2mm,材料為桐木(或塑制),短邊沿翼展垂直方向內(nèi)側邊40mm,外側邊25mm,單側長邊900_。該尾翼副翼轉動軸49是穿過橫向尾翼副翼I (或垂直尾翼副翼2)內(nèi)部,并與其相固連,通過伸出部分軸向配合內(nèi)聯(lián)于橫向尾翼47 (或垂直尾翼48),可以實現(xiàn)-90° +90°自由轉動。采用復合材料制造(或塑制),參照GB/T 6173-2000按照Ml選用。見圖3、圖6、圖8,所述II可變翼部分包括大梁底座3、縱向穿越螺母4、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可動機翼滑軌6、可動機翼7 、可動機翼副翼8、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前向推進器10、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前向推進器槳葉12、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前向推進器電機14、前向推進器撥片15、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和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大梁底座3下方與內(nèi)殼體40通過縱向穿越螺母4固連,前方兩側開可動機翼滑軌6和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契合,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通過螺栓配合實現(xiàn)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的固定,實現(xiàn)可動機翼7的角幅度旋轉,后方連接尾翼部分??蓜訖C翼副翼8通過嵌在可動機翼7上的轉動軸安裝定位,其中其相互連接和控制驅動方式可以參考橫向尾翼副翼I、橫向尾翼47、尾翼副翼轉動軸49的配合安裝方式。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通過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于可動機翼7下方,從而實現(xiàn)前向推進器10的定位。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內(nèi)固定前向推進電機14,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連于前向推進器電機14輸出軸上,同時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下方連接有前向推進器撥片15。相應的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則是作為固定件通過其兩側的通孔固定于大梁底座3上,其凸出部分還與可動機翼滑軌6配合。該大梁底座3 :其采用尾翼與可動機翼固定支座連接一體化設計,下方與內(nèi)殼體40如前所述固連,前方兩側開有偏移距離為30mm的直徑為2_的縱向穿越孔和可動機翼滑軌6,實現(xiàn)可動機翼的角幅度旋轉,后方連接尾翼部分,該大梁底座主要用于定位和固連作用,對機械強度有一定要求,采用厚度為4mm的桐木(或塑制)。該縱向穿越螺母4 :穿過大梁底座3上的縱向穿越孔與縱向穿越螺栓21連接,起緊固連接大梁底座3與內(nèi)殼體40的作用,采用符合GB/T 6173-2000M2相適應的螺母。該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 :其為圓柱形,直徑為2mm,可直接與可動機翼7固連,為可動機翼7的角幅度旋轉,即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6可變機翼滑軌中滑動起到導向作用。要求與6可變機翼滑軌有相應的齒嚙合或者間隙配合。該可動機翼滑軌6 :可動機翼滑軌為110°的弧形槽,寬度為2_,與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配合使用,使得可動機翼實現(xiàn)0° 110°平穩(wěn)轉動。該可動機翼7 :剖面翼型下弧線為一條直線的平凸翼型,升阻比大,飛行時較容易控制,適宜慢速飛行,滑翔性能好,用于實現(xiàn)飛行器升降與平飛是提供升力。在山地崎嶇路面近地飛行時,實現(xiàn)繞大梁中靠后的一對對稱六角限位孔的轉動,并沿可動機翼滑軌6轉動收攏至后方。其旋轉收攏過程通過內(nèi)部嚙合齒輪、舵機驅動和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與可動機翼滑軌6的配合(齒嚙合、間隙配合)實現(xiàn)。機翼內(nèi)部采用翼梁和桁條固定的翼片,并用復合材料制作蒙皮。該機翼可動機翼翼片采用厚度為Imm的桐木(或塑制),采用克拉克ーY型翼型,弦長為50mm,蒙皮骨架構造,翼展為250mm,展弦比為5。該可動機翼副翼8 :其兩端轉動軸采用鑄鋁,M2的螺紋桿,實現(xiàn)與可動機翼的連接。該副翼翼片采用厚度為1_的桐木(或塑制),采用克拉克ーY型翼型,弦長為10mm。副翼在增升的基礎上,實現(xiàn)飛行器的俯仰、滾轉和偏航。該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 :實現(xiàn)可動機翼7與前向推進器10的連接,直徑為3mm。該前向推進器10 :即為總體水平推進系統(tǒng),包含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前向推進器槳葉12、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前向推進器電機14和前向推進器撥片15等結構。該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 :用于前向推進電機的固定,具體規(guī)格根據(jù)電機規(guī)格而定,外徑30_,內(nèi)徑25mm,長50mm,底部為凹面的流線型設計,固定可靠。該前向推進器槳葉12 :通過槳葉水平推力實現(xiàn)電機回轉運動轉換為飛行器水平運動。該推進電機扇葉為成熟葉型,慢速直驅翼型。該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 :其為槳葉上的結構,通過該孔與電機輸出軸連接,并在其側面開孔固定于電機輸出軸,帶動螺旋槳旋轉。其直徑為1mm。該前向推進器電機14:其為螺旋槳回轉能的能量輸出裝備,固定在前向推進器電機座中。選用電壓24V,轉速為2000r/min的航模電機。該前向推進器撥片15 :流線體造型,可以在可動機翼7收攏后,近地近水飛行時,接觸或者進入到表面起到降阻的作用。其高度為10_。該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 :通過內(nèi)孔與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的緊固配合,以及與可動機翼滑軌6的下表面、槽內(nèi)側面的表面配合,以期限制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可動機翼滑軌6內(nèi)運動。內(nèi)徑為2_,夕卜徑為3_。該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 :通過兩側対稱的限位孔與大梁底座3相適應的位置 的限位孔通過螺栓連接,其內(nèi)的突出端進入可動機翼滑軌6,限制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可動機翼滑軌6內(nèi)的運動范圍,防止可動機翼7飛出。其凸端直徑為2_,伸出O. 5mm。展端長為4mm,寬為3mm,倒圓角為O. 5mm。兩側限位片相距3mm,直徑為O. 5mm。見圖3、圖4、圖7,所述III盤翼部分包括內(nèi)殼體定位孔18、盤翼扇葉19、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縱向穿越螺栓21、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底座導氣槽23、盤翼電機25、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盤翼主轉軸27、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盤翼傳動軸30、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盤翼電機限位片32、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縱向穿越螺母36、盤翼導氣片37、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內(nèi)殼體40和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6。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縱向穿越螺栓21依次穿過底座24上均布的6個定位孔、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盤翼導氣片37、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內(nèi)殼體40、大梁底座3,一方面被縱向穿越螺母36固定于底座24上,另ー方面被縱向穿越螺母4固定于大梁底座3上,同時大梁底座3與內(nèi)殼體40上表面實現(xiàn)配合、底座24與內(nèi)殼體40下表面實現(xiàn)配合。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分別被其上相対的ー組柔性的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固定于縱向穿越螺栓21上。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分別依次穿過盤翼電機25的4個均布定位孔、底座24、盤翼電機限位片32被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固定于底座24上并且與盤翼電機限位片32固連。3片盤翼扇葉19通過兩組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固定于盤翼主轉軸27上,盤翼主轉軸27通過與盤翼傳動軸30的螺紋配合與盤翼電機25電機軸相連接。盤翼傳動軸30通過盤翼電機限位片32的中心孔而被限位。該內(nèi)殼體定位孔18,其以60°的幅角均勻分布于內(nèi)殼體40上表面上,并且與內(nèi)殼體40上表面留有6_的凸臺以便干與氣囊42限位孔配合,縱向穿越螺栓21將穿過內(nèi)殼體定位孔18進而配合。該盤翼扇葉19,其在圖上只為ー種實現(xiàn)方式,可以選用市面上成熟的帶翼型扇葉或者“軸流式”扇型,要求對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可以產(chǎn)生升力;其可以采用鑄鋁,長度要求距離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達5mm距離,寬度根據(jù)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選擇的翼型和內(nèi)殼體40的設計而定,徑向長度為28mm,高度為20mm,厚度以4mm為宜;該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其可以按照圖7方式設計,采用橡膠制造,可以適當變形以適應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的翼型,固定后具有一定抗沖擊、固定作用。該縱向穿越螺栓21,其依次穿過底座24、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內(nèi)殼體定位孔18、縱向穿越螺母4,通過螺栓配合,對其上的連接件起到固定作用,采用鑄鋁或者炭基復合材料制作,內(nèi)徑為2mm,長度以適應垂直尾翼副翼2、底座24、內(nèi)殼體40、高度為宜;該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穿過底座24、內(nèi)殼體40通過螺栓配合將二者緊固,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 6173-2000按照M2選用,伸出長度以旋合后稍露出螺栓為宜;該底座導氣槽23,在底座24上以接近60°的圓弧均布,寬度為5mm,其每兩段圓弧的間隙以滿足結構強度為宜;該盤翼電機25,其為盤翼扇葉19、盤翼主轉軸27、盤翼傳動軸30回轉的能量輸出裝備,通過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穿過均布4個通孔的螺栓配合固定,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配合,固定盤翼電機25,采用GB/T 6173-2000中相應的M3 MlO選用;該盤翼主轉軸27,通過兩組一對盤翼扇葉19、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的螺栓配合固定于盤翼主轉軸27上,盤翼主轉軸27通過螺紋配合固定于盤翼傳動軸30上,接受電機傳來的扭矩,采用鑄鋁或塑制,高度需要適應內(nèi)殼體40,徑向滿足盤翼扇葉19的配合要求;該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與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配合,固定盤翼扇葉19于盤翼主轉軸上27,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 6173-2000按照M3選用;該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與盤 翼扇葉固定螺母28配合,固定盤翼扇葉19于盤翼主轉軸上27,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6173-2000按照M3選用;該盤翼傳動軸30,通過螺紋副連接盤翼主轉軸27,并且根據(jù)盤翼電機25的傳動軸配合,傳遞扭轉,其位置被盤翼電機25所限定,只能在電機中軸線上作轉動,采用鑄鋁或塑制,高度以滿足盤翼主轉軸27的配合要求為宜;該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通過與盤翼電機限位螺母螺栓33配合固定底座24、盤翼電機、盤翼電機限位片32的相對位置,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 6173-2000按照M3選用;該盤翼電機限位片32,其形狀為正方形,中心開有與盤翼傳動軸30相配合的中心孔(可以添加適當?shù)幕瑒虞S承潤滑,視實際情況而定),四角處均勻分布4個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相適應的通孔,上有均布的四個與盤翼電機31固定螺栓相配合的空孔,位置被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和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所限定。中心處有ー個與盤翼傳動軸30上部相適應的經(jīng)過精加工的限位孔,下表面與盤翼傳動軸軸肩30 (或其上的滑動軸承)配合并具有較高表面粗糙度,具體根據(jù)GB/T6173-2000參照盤翼電機轉速25選擇,采用鑄鋁或塑制,長寬均為30mm,厚度2mm為宜;該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其通過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的螺紋配合將盤翼電機25固定于底座24上,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6173-2000按照M3選用;該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其通過與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的螺紋配合將內(nèi)殼體40固定于底座24上,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6173-2000按照M2選用;該縱向穿越螺母36,與縱向穿越螺栓21的螺紋配合,完成縱向穿越螺栓21的相應配合任務,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 6173-2000按照M2選用;該盤翼導氣片37,其實際為與內(nèi)殼體40統(tǒng)ー鑄造或者一體成型而成,為內(nèi)殼體40的一部分,因為其有功能上的特殊性,而將其単獨列出。其與內(nèi)殼體40之間有ー異形槽,可以將下部氣流導入上部通過與內(nèi)殼體40上部的極窄縫流出,改善盤翼進氣ロ的氣體流動情況;該盤翼翼片38,其斷面形狀為典型大升カ系數(shù)翼型,由設計需要可以略増大其彎度以改善其升力系數(shù),其根據(jù)工作條件和實際情況確定,或者適當設計的大升力系數(shù)翼型,在實施中,參照需求選用大升力系數(shù)的機翼翼型,盡量増大升力,采用普通機翼的蒙皮骨架結構,或者用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環(huán)形內(nèi)徑根據(jù)內(nèi)殼體40的情況和需求確定,流經(jīng)它的氣體通過翼型產(chǎn)生的升力是盤翼升力的直接和主要來源;該盤翼擾片39,其斷面形狀為彎度<5%,厚度< 12%的常規(guī)翼型,如NACA0012,參照需求選用一定升力系數(shù)的薄翼型或者無翼型,采用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環(huán)形內(nèi)徑根據(jù)盤翼翼片38選擇,可以改善盤翼翼片38下的氣體流場并附帶ー些升力;該內(nèi)殼體40,其外形是呈帶內(nèi)部空腔的殼體結構,其下部沿縱向有一突緣可以與底座導氣槽23徑向外側配合,下部沿徑向有一伸出突緣可以與底座24配合,并用螺栓穿過通孔連接二者,上部有6個均布的筋類結構,并有6個均布的通孔,可以與縱向穿越螺栓21配合,內(nèi)部與盤翼導氣片37實為一體結構(通過筋類結構延伸固定),并且與盤翼導氣片37構成特形空腔,通過縱向穿越螺栓21依次穿過內(nèi)殼體定位孔18、大梁底座3,與縱向穿越螺母4形成螺栓配合,從而與大梁底3座相連接。另ー方面,通過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與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形成螺栓配合,從而與底座24連接。采用鑄鋁或塑制,殼體內(nèi)徑與底座24相適應,殼體最小厚度為3mm為宜;該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6,其讓M2的螺釘通過以便固定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于縱向穿越螺栓21上。、見圖3、圖5,所述IV支座部分包括底座24、氣囊定位孔34、氣囊41、氣囊限位孔42、氣囊固定孔43和大梁限位孔44 ;它們之間的位置連接關系是底座24上的氣囊定位孔34與氣囊固定孔43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中部和氣囊下部的定位。大梁底座3上的6個均布定位孔與氣囊限位孔42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氣囊與大梁底座3的上表面和內(nèi)側面配合。該底座24 :其中心有一與盤翼電機25相適應的通孔,略沿徑向有4個距中心6mm均布M2配合的通孔與25的定位孔相配合,使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通過底座24、盤翼電機25可以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相配合。其內(nèi)有6個等幅角分布的底座導氣槽23,以供氣流導出,略沿徑向有6個等幅角與6個底座導氣槽23相錯30度的通孔,使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可以通過并與盤翼電機25配合。在底座24邊緣處,有6個等幅角與6個底座導氣槽23相錯30度分布的異形伸出板,在其上有6個位于中心線出的直徑為2mm的通孔,其可以與氣囊固定孔43配合,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采用鑄鋁或塑制,厚度為2mm。該氣囊定位孔34 :與氣囊固定孔43配合,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字睆綖?_。該氣囊41 :尼龍制表層,厚約2_im,近地一方貼有2mm的加厚防磨貼片,內(nèi)充He氣(或氫氣),保持一定氣壓。內(nèi)有43、42結構。該氣囊限位孔42 :其可以讓縱向穿越螺栓21穿過,并其內(nèi)表面與內(nèi)殼體定位孔18上表面配合,實現(xiàn)氣囊上部分的固定??字睆綖?mm。該氣囊固定孔43 :與氣囊定位孔34配合,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字睆綖?_。該大梁限位孔44:與底座相應處的預留孔相配合,使用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大梁底座3的連接??字睆綖?_。盤翼電機25啟動后,氣體在盤翼扇葉19帶動下流向內(nèi)部翼型,由于負壓上部分氣體流向盤翼,產(chǎn)生連續(xù)氣流。盤翼翼片38和盤翼擾片39在連續(xù)氣流沖擊下,由于上下翼面氣壓和氣體流動狀況不同,產(chǎn)生升力,但由于盤翼為圓形,故氣流產(chǎn)生的阻力可以在周向平衡,故在翼型迎角范圍內(nèi),可以將盤翼翼片38的迎角調至最大升力點處對應的迎角。盤翼擾片39則改善盤翼翼片38下方氣體流向,減少擾流,同時自身也具有一定升力。流經(jīng)盤翼翼片38下方的氣體經(jīng)過盤翼擾片39后一小部分進入盤翼翼片38和盤翼擾片39的收縮縫隙,大部分沖擊盤翼擾片39后流向盤翼擾片39與底座24的底座導氣槽23,沖擊而出,形成氣墊。流經(jīng)盤翼翼片38上方的氣體在內(nèi)殼體40的限制下流向氣流交匯處,流經(jīng)盤翼擾片39與盤翼翼片38間收縮縫隙的氣流亦在此交匯。此處大部分氣體流向盤翼翼片38與底座24的底座導氣槽23,沖擊而出,形成氣墊。另外小部分氣體隨著內(nèi)殼體40內(nèi)部腔體向上流動,在頂部有一開闊腔體,氣體在此囤積,一定時間后,氣體連續(xù)地流向收縮端,高速噴出,此氣體改善盤翼上方氣體流向,造成低壓帶動更多的氣體流向中心盤翼扇葉28,這些氣體帶動周圍的氣體,使得形成遠大于從分叉處進入氣體的氣流量,并借此增大盤翼內(nèi)部氣流量和從底座導氣槽23噴出的氣體,增加升カ并加強氣墊效應。飛行器可動機翼7為展開狀態(tài)時是水平飛行狀態(tài),可動機翼7為收攏狀態(tài)時為近地飛行狀態(tài)。圖10為ー種實現(xiàn)方法可動翼的傳動方法。采用傳動軸配合齒輪周轉傳動方式,可以參見市面上相關標準。其傳動要求無論可動機翼7轉過何種角度,保證前向推進器10的軸線指向為整機軸向方向,即向前推進。可動機翼舵機轉過一定角度后,可動機翼7可以收入到與橫向尾翼47契合,此時在盤翼的升力和可動機翼7轉動重心改變作用下,整機與水平面形成一定正角度。在氣墊作用下,整機懸浮于地表平面,在不換向的前向推進器作用下,整機向前推進,此為近地飛行狀態(tài)??墒箍蓜訖C翼7回至極限位置,此時機翼展向打開,在水平推進作用下,可動機翼7可產(chǎn)生一定升力,此時可以降低盤翼的轉速,節(jié)省能源。
可動機翼7上的左右可動機翼副翼8偏轉,左右氣流作用力方向不一致,使飛行器產(chǎn)生偏角,可以完成大半徑轉彎。橫向尾翼副翼I俯仰運動,可以對于整機重心產(chǎn)生向上或向下的カ矩,改變整機俯仰。垂直尾翼副翼2轉過一定角度,在左右氣流作用カ不均下,對于整機產(chǎn)生ー個橫向力,可以使整機橫向移動。所有舵機通過市面上典型的遙控器接收器控制,推薦采用PWM信號控制,電機、電調等選用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整機電池、負載、遙控器接收器安裝在底座內(nèi)殼體40上、氣囊41內(nèi)或者大梁底座3上,并實現(xiàn)配重。
權利要求
1.一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尾翼部分、可變翼部分、盤翼部分和支座部分構成;尾翼部分通過可變翼部分大梁底座上的大梁限位孔固定在支座部分的底座上;可變翼部分位于盤翼部分上部,通過縱向穿越螺栓穿過大梁底座上的大梁六角限位孔,使得大梁底座與盤翼部分的內(nèi)殼體上表面、外側面配合,并實現(xiàn)可變翼部分與盤翼部分的固定連接;盤翼部分位干支座部分上部,盤翼部分的6個縱向穿越螺栓穿過支座部分的底座6個等分限位孔,實現(xiàn)盤翼部分與支座部分的連接;所述尾翼部分包括橫向尾翼副翼(I)、垂直尾翼副翼(2)、橫向尾翼(47)、垂直尾翼(48)和尾翼副翼轉動軸(49);橫向尾翼副翼(I)通過ー根尾翼副翼轉動軸(49)連接于橫向尾翼(47)上,其內(nèi)側面相互配合;垂直尾翼副翼(2)通過ー根尾翼副翼轉動軸(49)連接于垂直尾翼(48)上,其內(nèi)側面相互配合;橫向尾翼(47)和垂直尾翼(48)兩者的位置相互垂直,互為(90)度;該橫向尾翼副翼(I)的擺動采用市面上典型的航模舵機、舵角和連桿組合方式控制,按具體情況選購,其為飛行器飛行提供俯仰力矩;該垂直尾翼副翼(2)的擺動采用市面上典型的航模舵機、舵角和連桿組合方式控制,按具體情況選購,其為飛行器飛行提供偏航力矩;該橫向尾翼(47)是橫向固連于大梁底座(3)尾部的尾翼,其斷面采用市面上的普適尾翼翼型或無翼型,厚度為I 4mm,材料為桐木或塑制,短邊沿翼展方向內(nèi)側邊30 120mm,外側邊20 110mm,單側長邊100 1800mm ;該垂直尾翼(48)是縱向固連于大梁底座(3)尾部的尾翼,其斷面采用市面上的普適尾翼翼型或無翼型,厚度為I 4mm,材料為桐木或塑制,短邊沿翼展垂直方向內(nèi)側邊30 120mm,外側邊20 110mm,單側長邊110 1900mm ;該尾翼副翼轉動軸49是穿過橫向尾翼副翼I或垂直尾翼副翼(2)內(nèi)部,并與其相固連,通過伸出部分軸向配合內(nèi)連于橫向尾翼(47)或垂直尾翼(48),實現(xiàn)-90° +90°自由轉動,采用復合材料制造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l M4選用; 所述II可變翼部分包括大梁底座(3)、縱向穿越螺母(4)、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可動機翼滑軌(6)、可動機翼(7)、可動機翼副翼(8)、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前向推進器(10)、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前向推進器槳葉(12)、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前向推進器電機(14)、前向推進器撥片(15)、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和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大梁底座(3)下方與內(nèi)殼體(40)通過縱向穿越螺母(4)固連,前方兩側開可動機翼滑軌(6)和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契合,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通過螺栓配合實現(xiàn)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的固定,實現(xiàn)可動機翼(7)的角幅度旋轉,后方連接尾翼部分;可動機翼副翼(8)通過嵌在可動機翼(7)上的轉動軸安裝定位,其相互連接和控制驅動方式參考橫向尾翼副翼(I)、橫向尾翼(47)、尾翼副翼轉動軸(49)的配合安裝方式;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通過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于可動機翼(7)下方,從而實現(xiàn)前向推進器(10)的定位;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內(nèi)固定前向推進電機(14),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連接于前向推進器電機(14)輸出軸上,同時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下方連接有前向推進器撥片(15),相應的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則是作為固定件通過其兩側的通孔固定于大梁底座(3)上,其凸出部分還與可動機翼滑軌(6)配合;該大梁底座(3),采用可動機翼固定支座連接一體化設計,下方與內(nèi)殼體(40)固連,前方兩側開有縱向穿越孔和可動機翼滑軌(6),實現(xiàn)可動機翼的角幅度旋轉,該大梁底座用于定位和固連作用,采用厚度為4 6_的桐木或塑制;該縱向穿越螺母(4),穿過大梁底座(3)上的縱向穿越孔與縱向穿越螺栓(21)連接,起緊固連接大梁底座(3)與內(nèi)殼體(40)的作用,根據(jù)國家標準采用GB/T 6173-2000M2 MlO相適應的螺母;該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為圓柱形,直接與可動機翼(7)固連,為可動機翼(7)的角幅度旋轉,即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可變機翼滑軌(6)中滑動起導向作用,要求與可變機翼滑軌(6))有相應的齒嚙合或者間隙配合;該可變機翼滑軌(6)為大于90°的弧形槽,與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配合使用,使得可動機翼實現(xiàn)>90°平穩(wěn)轉動;該可動機翼(7),其翼型剖面下弧線為一條直線的平凸翼型,升阻比大,飛行時較容易控制,適宜慢速飛行,滑翔性能好,為飛行器升降與平飛提供升力;在山地崎嶇路面近地飛行時,實現(xiàn)繞大梁中靠后的一對對稱六角限位孔的轉動,并沿可動機翼滑軌(6)轉動收攏至后方;其旋轉收攏過程通過驅動內(nèi)部嚙合齒輪和可動機翼滑軌導端(6)與可動機翼滑軌的配合實現(xiàn);可動機翼內(nèi)部采用翼梁和桁條固定的翼片制作,并用復合材料制作蒙皮;該可動機翼的翼片采用厚度為3_的桐木或塑制制作,采用平凸翼型,弦長為50 500mm,等距分布;該可動機翼副翼(8),其兩端轉動軸同尾翼副翼轉動軸(49),與可動機翼連接;該可動機翼副翼的翼片采用厚度為3 5_的桐木或塑制,采用平凸翼型,弦長為10 100mm;可動機翼副翼在增升的基礎上,實現(xiàn)飛行器的俯仰、滾轉和偏航;該前向推進器定位孔(9),實現(xiàn)可動機翼(7)與前向推進器(10)的連接,具體規(guī)格根據(jù)飛行速度、電機功率具體需求而定;該前向推進器(10),即為總體水平推進系統(tǒng),包含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前向推進器槳葉(12)、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前向推進器電機(14)和前向推進器撥片(15)結構;前向推進器電機(14)根據(jù)其自身特點安裝于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上,與推進器整體連接,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被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固定而連接于前向推進器電機(14)主轉軸上,前向推進器撥片(15)固連于推進器外売上;該前向推進器電機座(11),用于前向推進電機的固定,具體規(guī)格根據(jù)電機規(guī)格而定,外徑30 120mm,內(nèi)徑25 100mm,長30 300mm,底部為凹面的流線型設計,固定可靠;該前向推進器槳葉(12),通過槳葉水平推力實現(xiàn)電機回轉運動轉換為飛行器水平運動,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前向推進器槳葉定位孔(13),其為槳葉上的結構,通過該孔與電機輸出軸連接,并在其側面開孔固定于電機輸出軸,帶動螺旋槳旋轉,亦可選取市面上成熟的槳保護器;該前向推進器電機(14),其為螺旋槳回轉能的能量輸出裝備,固定在前向推進器電機座中,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前向推進器撥片(15),流線體造型,在可動機翼(7)收攏后接觸到水平面,邊面起到降阻的作用;該可動機翼滑軌導端固定片(16),通過內(nèi)孔與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的緊固配合,以及與可動機翼滑軌(6)的下表面、槽內(nèi)側面的表面配合,以期限制可動機翼滑軌導端(5)在可動機翼滑軌¢)內(nèi)運動;其滑軌為90 120°的弧形槽,寬度為2 5_;該可動機翼滑軌限位片(17),是凸臺形狀,通過兩側對稱的限位孔與大梁底座(3)相適應的位置的限位孔通過螺栓連接,其內(nèi)的突出端進入可動機翼滑軌(6),限制可動機翼滑軌導(5)端在可動機翼滑軌(6)內(nèi)的運動范圍,防止可動機翼 (7)飛出;所述III盤翼部分包括內(nèi)殼體定位孔(18)、盤翼扇葉(19)、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縱向穿越螺栓(21)、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底座導氣槽(23)、盤翼電機(25)、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盤翼主轉軸(27)、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盤翼傳動軸(30)、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盤翼電機限位片(32)、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縱向穿越螺母(36)、盤翼導氣片(37)、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內(nèi)殼體(40)和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6);縱向穿越螺栓(21)依次穿過底座(24)上均布的6個定位孔、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盤翼導氣片(37)、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內(nèi)殼體(40)、大梁底座(3),一方面被縱向穿越螺母(36)固定于底座(24)上,另一方面被縱向穿越螺母(4)固定于大梁底座(3)上,同時大梁底座(3)與內(nèi)殼體(40)上表面實現(xiàn)配合,底座(24)與內(nèi)殼體(40)下表面實現(xiàn)配合;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分別被其上相対的ー組柔性的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固定于縱向穿越螺栓(21)上;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分別依次穿過盤翼電機(25)的4個均布定位孔、底座(24)、盤翼電機限位片(32),被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固定于底座(24)上并且與盤翼電機限位片(32)固連;3片盤翼扇葉(19)通過兩 組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固定于盤翼主轉軸(27)上,盤翼主轉軸(27)通過與盤翼傳動軸(30)的螺紋配合與盤翼電機(25)電機軸相連接;盤翼傳動軸(30)通過盤翼電機限位片(32)的中心孔而被限位;該內(nèi)殼體定位孔(18),其以60°的幅角均勻分布于內(nèi)殼體(40)上表面上,并且與內(nèi)殼體(40)上表面留有大于5mm的凸臺以便干與氣囊(42)限位孔配合,縱向穿越螺栓(21)將穿過內(nèi)殼體定位孔(18)進而配合;該盤翼扇葉(19),其在圖上為一種實現(xiàn)方式,選用市面上成熟的帶翼型扇葉或者“軸流式”扇型,要求對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產(chǎn)生升力;其采用鑄鋁或者塑制,長度要求距離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至少IOmm距離,寬度根據(jù)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選擇的翼型和內(nèi)殼體(40)的設計而定,在20mm IOOmm之間,厚度為為宜;該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采用橡膠制造以適應盤翼翼片(38)、盤翼擾片(39)的翼型,固定后具有一定抗沖擊、固定作用;該縱向穿越螺栓(21),其依次穿過底座(24)、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內(nèi)殼體定位孔(18)、縱向穿越螺母(4),通過螺栓配合,對其上的連接件起到固定作用,采用鑄鋁或者炭基復合材料制作,內(nèi)徑為2mm 10mm,長度以適應垂直尾翼副翼(2)、底座(24)、內(nèi)殼體(40)高度為宜;該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穿過底座(24)、內(nèi)殼體(40)將二者緊固,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2 MlO選用,伸出長度以旋合后露出螺栓為宜;該底座導氣槽(23),在底座(24)上以接近60°的圓弧均布,寬度為5mm 20mm,其每兩段圓弧的間隙以滿足結構強度為宜;該盤翼電機(25),其為盤翼扇葉(19)、盤翼主轉軸(27)、盤翼傳動軸(30)回轉的能量輸出裝備,通過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穿過均布4個通孔的螺栓配合固定,具體規(guī)格按需在市場選購;該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配合,固定盤翼電機(25),在GB/T中相應的M3 MlO選用;該盤翼主轉軸(27),通過兩組一對盤翼扇葉(19)、固定螺母(28)、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的螺栓配合固定于盤翼主轉軸(27)上,盤翼主轉軸(27)通過螺紋配合固定于盤翼傳動軸(30)上,接受電機傳來的扭矩,采用鑄鋁或塑制,高度需要適應內(nèi)殼體(40),徑向滿足盤翼扇葉(19)的配合要求;該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與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配合,固定盤翼扇葉(19)于盤翼主轉軸(27)上,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選擇M2 M5選用;該盤翼扇葉固定螺栓(29),與盤翼扇葉固定螺母(28)配合,固定盤翼扇葉(19)于盤翼主轉軸上(27),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選擇M2 M5選用;該盤翼傳動軸(30),通過螺紋副連接盤翼主轉軸(27),并且根據(jù)盤翼電機(25)的傳動軸配合,傳遞扭轉,其位置被盤翼電機(25)所限定,只能在電機中軸線上作轉動,采用鑄鋁或塑制,高度以滿足盤翼主轉軸(27)的配合要求為宜;該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通過與盤翼電機限位螺母螺栓(33)配合固定底座(24)、盤翼電機、盤翼電機限位片(32)的相對位置,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3 MlO選用;該盤翼電機限位片(32),其形狀為正方形,中心開有與盤翼傳動軸(30)相配合的中心孔,四角處均勻分布4個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相適應的通孔,上有均布的四個與盤翼電機(31)固定螺栓相配合的空孔,位置被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和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所限定;中心處有ー個與盤翼傳動軸(30)上部相適應的經(jīng)過精加工的限位孔,下表面與盤翼傳動軸軸肩(30)配合并具有較高表面粗糙度,具體根據(jù)GB/T參照盤翼電機轉速(25)選擇,采用鑄鋁或塑制,長寬均為30mm 50mm,厚度2mm 5mm為宜;該盤翼電機限位螺母(33),其通過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的螺紋配合將盤翼電機(25固定于底座(24)上,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3 MlO選用;該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其通過與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的螺紋配合將內(nèi)殼體(40)固定于底座(24)上,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2 MlO選用;該縱向穿越螺母(36),與縱向穿越螺栓(21)的螺紋配合,完成縱向穿越螺栓(21)的相應配合任務,采用鑄鋁或塑制,參照GB/T按照M2 MlO選用;該盤翼導氣片(37),其實際為內(nèi)殼體(40)的一部分,因為其有功能上的特殊性,而將其単獨列出,其與內(nèi)殼體(40)之間有ー異形槽,可以將下部氣流導入上部通過與內(nèi)殼體(40)上部的極窄縫流出,改善盤翼進氣ロ的氣體流動情況;該盤翼翼片(38),其斷面形狀為典型大升カ系數(shù)翼型,由設計需要増大其彎度以改善其升力系數(shù), 其根據(jù)工作條件和實際情況確定,在實施中,參照需求選用大升力系數(shù)的機翼翼型,増大升力,采用普通機翼的蒙皮骨架結構,或者用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環(huán)形內(nèi)徑根據(jù)內(nèi)殼體(40)的情況和需求確定,流經(jīng)它的氣體通過翼型產(chǎn)生的升力是盤翼升力的直接來源;該盤翼擾片(39),其斷面形狀為彎度< 5%,厚度< 12%的常規(guī)翼型,如NACA0012,參照需求選用ー定升カ系數(shù)的薄翼型或者無翼型,采用復合材料一體成型,環(huán)形內(nèi)徑根據(jù)盤翼翼片(38)選擇,改善盤翼翼片(38)下的氣體流場并附帶ー些升力;該內(nèi)殼體(40),其外形是呈帶內(nèi)部空腔的殼體結構,其下部沿縱向有一突緣與底座導氣槽(23)徑向外側配合,下部沿徑向有一伸出突緣與底座(24)配合,并用螺栓穿過通孔連接二者,上部有6個均布的筋類結構,并有6個均布的通孔,與縱向穿越螺栓(21)配合,內(nèi)部與盤翼導氣片(37)實為一體結構并且與盤翼導氣片(37)構成特形空腔,通過縱向穿越螺栓(21)依次穿過內(nèi)殼體定位孔(18)、大梁底座(3),與縱向穿越螺母(4)形成螺栓配合,從而與大梁底(3)座相連接;另一方面,通過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與內(nèi)殼體固定螺母(35)形成螺栓配合,從而與底座(24)連接;采用鑄鋁或塑制,殼體內(nèi)徑與底座(24)相適應,殼體最小厚度為2mm 5mm為宜;該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固定孔(46),其讓Ml M2的螺釘通過以便固定縱向穿越螺栓限位器(20)于縱向穿越螺栓(21)上; 所述IV支座部分包括底座(24)、氣囊定位孔(34)、氣囊(41)、氣囊限位孔(42)、氣囊固定孔(43)和大梁限位孔(44);底座(24)上的氣囊定位孔(34)與氣囊固定孔(43)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中部和氣囊下部的定位;大梁底座(3)上的6個均布定位孔與氣囊限位孔(42)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氣囊與大梁底座(3)的上表面和內(nèi)側面配合;該底座(24),其中心有一與盤翼電機(25)相適應的通孔,沿徑向有4個均布的通孔與盤翼電機(25)的定位孔相配合,使盤翼電機固定螺栓(31)通過底座(24)、盤翼電機(25),與盤翼電機固定螺母(26)相配合,其內(nèi)有6個等幅角分布的底座導氣槽(23),以供氣流導出,沿徑向有6個等幅角與6個底座導氣槽23)相錯30度的通孔,使內(nèi)殼體固定螺栓(22)通過并與 盤翼電機(25)配合;在底座(24)邊緣處,有6個等幅角與6個底座導氣槽(23)相錯30度分布的異形伸出板,在其上有6個位于中心線出的直徑為4mm IOmm的通孔,其與氣囊固定孔(43)配合,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采用鑄鋁或塑制,厚度為2mm 5mm為宜;該氣囊定位孔(34),與氣囊固定孔(43)配合,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孔直徑以4mm IOmm為宜;該氣囊(41),尼龍制表層,厚約2mm 4mm,近地一方貼有2_的加厚防磨貼片,內(nèi)充He氣或氫氣,保持一定氣壓,內(nèi)有氣囊固定孔(43)、氣囊限位孔(42)結構;該氣囊限位孔(42),讓縱向穿越螺栓(21)穿過,并其內(nèi)表面與內(nèi)殼體定位孔 上(18)表面配合,實現(xiàn)氣囊上部分的固定;該氣囊固定孔(43)與氣囊(34)定位孔配合,通過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氣囊(41)的連接,孔直徑以4mm IOmm為宜;該大梁限位孔(44),與底座相應處的預留孔相配合,使用螺栓連接,實現(xiàn)底座(24)與大梁底座(3)的連接,孔直徑以4mm IOmm為宜。
全文摘要
一種采用盤翼結合可變翼與氣囊布局的小型組合式飛行器,它由尾翼部分、可變翼部分、盤翼部分和支座部分構成;尾翼部分通過可變翼部分大梁底座上的大梁限位孔固定在支座部分的底座上;可變翼部分位于盤翼部分上部,通過縱向穿越螺栓穿過大梁底座上的大梁六角限位孔,使得大梁底座與盤翼部分的內(nèi)殼體上表面、外側面配合,并實現(xiàn)可變翼部分與盤翼部分的固定連接。盤翼部分位于支座部分上部,盤翼部分的6個縱向穿越螺栓穿過底座的6個等分限位孔,實現(xiàn)盤翼部分與支座部分的連接。本發(fā)明采用盤翼技術和可變翼技術,是一種全天候的垂直起飛、水平飛行、海面快速漂浮的中型飛行器。它適用于海難搜救,低高空巡航和復雜地形行進,能滿足多種任務需求。
文檔編號B64C39/06GK102673787SQ20121012245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24日
發(fā)明者周號益, 李人杰, 王新升, 王曉慧, 羅帥民, 高藝航 申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