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旋翼直升機,進一步涉及一種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
技術背景如附圖4所示,現有技術中的無人駕駛直升機的機身結構是在遙控模型的基礎上改進來的,沿襲了這種側板受力的設計方法。這種結構造成空間較為狹窄,機身強度較低, 不能給機載設備提供很好的保護。有待改進。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無人駕駛直升機的留空時間和工作效率,并對它的控制系統(tǒng)起到了保護作用得機身結構。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包括從上至下依次分布,且均為水平放置的上層板101、中層板102和下層板103 ;前端板201,位于機身前部,垂直放置,連接上層板、中層板和下層板;機身隔框301,位于機身中部,垂直放置,連接上層板和中層板;后端板202,位于機身尾部,垂直放置,連接中層板和下層板,所述后端板在超過中層板的垂直延長線方向還有一個圓形的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701 ;發(fā)動機安裝隔框302,位于隔框和后端板之間,下部與中層板固定連接,其上有一個與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同心的第二發(fā)動機固定孔702 ;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第三尾管安裝隔框403,垂直放置于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間,從前到后依次放置,三者與后端板均有一個形狀相同、且在同一軸線上的尾管穿孔;兩塊側板601,垂直放置,分別位于機身兩側,與上層板、中層板和下層板固定連接。本發(fā)明相對于現有技術的優(yōu)點在于本發(fā)明摒棄了傳統(tǒng)的結構,采用了高層建筑和橋梁的框架式結構,形成一個箱式的整體。這種結構強度大,重量輕,承載了無人機百分之九十的強度,比傳統(tǒng)的側板結構減輕了百分之三十的重量,有效的提升了無人機的留空時間和工作效率,并且對它的控制系統(tǒng)起到了保護的作用,它的側板失去了傳統(tǒng)受力的功能,只起著附著控制系統(tǒng)和美觀的作用。
圖I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01代表上層板,102代表中層板,103代表下層板,201代表前端板,202代表后端板,301代表機身隔框,302代表發(fā)動機安裝隔框,401代
表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2代表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3代表第三尾管安裝隔框,501代表主軸,502代表設備安裝孔,503代表定位孔,601代表側板,701代表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702代
表第二發(fā)動機固定孔。圖2是實施例I的工作狀態(tài)示意圖。圖3是傳動減速機 構原理示意圖。圖4是現有技術中的無人駕駛直升機機身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包括從上至下依次分布,且均為水平放置的上層板101、中層板102和下層板103 ;前端板201,位于機身前部,垂直放置,連接上層板、中層板和下層板;機身隔框301,位于機身中部,垂直放置,連接上層板和中層板;后端板202,位于機身尾部,垂直放置,連接中層板和下層板,所述后端板在超過中層板的垂直延長線方向還有一個圓形的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701 ;發(fā)動機安裝隔框302,位于隔框和后端板之間,下部與中層板固定連接,其上有一個與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同心的第二發(fā)動機固定孔702 ;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第三尾管安裝隔框403,垂直放置于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間,從前到后依次放置,三者與后端板均有一個形狀相同、且在同一軸線上的尾管穿孔;兩塊側板601,垂直放置,分別位于機身兩側,與上層板、中層板和下層板固定連接。所述前端板、中層板、第一尾管安裝隔框、下層板圍成的空間用于放置齒輪減速傳動機構。所述上層板與前端板呈“丁”字形連接,前端板位于上層板之下。所述機身隔框與中層板呈“丁”字形連接,機身隔框位于中層之上,機身隔框與上層板為直角連接。所述后端板與下層板為直角連接,所述后端板與中層板呈現“丁”字形連接,后端板位于中層板后部。所述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與中層板和下層板的連接呈“H”形,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位于中層板和上層板之間。所述上層板、中層板、下層板、前端板、機身隔框、后端板、發(fā)動機安裝隔框、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以及兩塊側板均為鏤空結構。所述上層板、中層板、下層板、前端板、機身隔框、后端板、發(fā)動機安裝隔框、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以及兩塊側板的連接方式均為螺絲連接。通過幾十個定位孔及螺絲把橋梁結構連接到一起,組成框架式結構,在各個板上的每一個螺孔分別起著定位和緊固的作用。本橋梁結構為保持傳動齒輪的尺寸,不變形,對發(fā)動機發(fā)揮強大的馬力,能夠流暢地輸出動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連接的具體過程為以下層板為基準,利用螺絲和下層板上103的定位孔將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和第三尾管安裝隔框403固定在下層板103上。其中,下層板103的定位孔I和定位孔2與第三尾管安裝隔框的定位孔I'和定位孔2'連接;下層板103的定位孔3和定位孔4與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的定位孔3'和定位孔4'連接;下層板的定位孔5和定位孔6與尾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的定位孔5'和定位孔6'連接。確保第一、 二、三尾管安裝隔框401、402、403已正確定位并固定在下層板103上。利用3個尾管安裝隔框上的定位孔和螺絲連接中層板102。其中,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的定位孔13'和定位孔14'與中層板102的定位孔13和定位孔14連接;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的定位孔11'和定位孔12'與中層板的定位孔11和定位孔12連接;第三尾管安裝隔框403的定位孔9'和定位孔10'與中層板的定位孔9和定位孔10連接。將發(fā)動機安裝隔框302套在發(fā)動機上,發(fā)動機安裝隔框的定位孔15'和定位孔 16'由螺絲固定在中層板102的定位孔15和定位孔16的位置。機身隔框301通過定位孔19'和定位孔20'與中層板102連接。后端板202需要與中層板102和下層板103的連接。用螺絲將后端板上的定位孔 T和定位孔8'分別連接到中層板102的定位孔7和定位孔8上,用螺絲將后端板202上的定位孔2廣和定位孔22!連接到下層板103的定位孔21和定位孔22上。主軸501通過軸承連接到放置在下層板和中層板之間的傳動齒輪。利用螺絲將側板601以及上層板101與主體進行固定連接。側板上留出設備安裝孔502用于傳動齒輪與舵機的連接。本發(fā)明摒棄了傳統(tǒng)的結構,采用了高層建筑和橋梁的框架式結構,這種結構強度大,重量輕,承載了無人機百分之九十的強度,比傳統(tǒng)的側板結構減輕了百分之三十的重量,有效的提升了無人機的留空時間和工作效率,并且對它的控制系統(tǒng)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它的側板失去了傳統(tǒng)受力的功能,只起著附著控制系統(tǒng)和美觀的作用。
權利要求1.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上至下依次分布,且均為水平放置的上層板(101)、中層板(102)和下層板(103);前端板(201),位于機身前部,垂直放置,連接上層板、中層板和下層板;機身隔框(301),位于機身中部,垂直放置,連接上層板和中層板;后端板(202),位于機身尾部,垂直放置,連接中層板和下層板,所述后端板在超過中層板的垂直延長線方向還有一個圓形的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701);發(fā)動機安裝隔框(302),位于隔框和后端板之間,下部與中層板固定連接,其上有一個與第一發(fā)動機固定孔同心的第二發(fā)動機固定孔(702);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第三尾管安裝隔框(403),垂直放置于前端板和后端板之間,從前到后依次放置,三者與后端板均有一個形狀相同、且在同一軸線上的尾管穿孔;兩塊側板¢01),垂直放置,分別位于機身兩側,與上層板、中層板和下層板固定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板、中層板、第一尾管安裝隔框、下層板圍成的空間用于放置齒輪減速傳動機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板與前端板呈“丁”字形連接,前端板位于上層板之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身隔框與中層板呈“丁”字形連接,機身隔框位于中層之上,機身隔框與上層板為直角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板與下層板為直角連接,所述后端板與中層板呈現“丁”字形連接,后端板位于中層板后部。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與中層板和下層板的連接呈“H” 形,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位于中層板和上層板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I至6任何一項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板、中層板、下層板、前端板、機身隔框、后端板、發(fā)動機安裝隔框、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以及兩塊側板均為鏤空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I至6任何一項所述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層板、中層板、下層板、前端板、機身隔框、后端板、發(fā)動機安裝隔框、第一尾管安裝隔框、第二尾管安裝隔框、第三尾管安裝隔框以及兩塊側板的連接方式均為螺絲連接。
專利摘要發(fā)明涉及一種旋翼直升機,進一步涉及一種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渦輪軸無人駕駛直升機橋梁式機身結構,包括上層板101、中層板102和下層板103;前端板201;機身隔框301;后端板202;發(fā)動機安裝隔框302;第一尾管安裝隔框401、第二尾管安裝隔框402、第三尾管安裝隔框403;兩塊側板601;本實用新型結構強度大,重量輕,載了無人機百分之九十的強度,比傳統(tǒng)的側板結構減輕了百分之三十的重量,有效的提升了無人機的留空時間和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64C1/06GK202464119SQ20112054379
公開日2012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2日
發(fā)明者李哲, 趙曙光 申請人:天津曙光敬業(y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