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救生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體(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救生圈本體(2)外設有與其連接的擴展圈(3)。此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的改型救生圈,實現一個救生圈滿足多人使用,在緊急情況下為營救爭取時間,增加了落水者獲救的可能性,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專利說明】一種救生圈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水上救生用品領域,涉及一種救生圈,更具體地說,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在緊急情況下可供多人使用的救生圈。
【背景技術】
[0002]游泳是最好的健身方式之一,經常在江、河、湖、海自然水域游泳鍛煉身體的人成千上萬,意外突發事故增多,救生圈是水上救援必不可少的救生用品,而目前市場上的救生圈大多只能滿足一個人使用,當遇多人落水,救生圈又缺乏的情況下就會出現很多問題,落水者分散各處,還易被水流沖走,不僅增加了落水者的恐懼感,還增大營救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在緊急情況下可供多人使用的救生圈,能幫助減少營救時間,增加了落水者獲救的可能性。
[0004]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所提供的這種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體,在所述的救生圈本體外設有與其連接的擴展圈。
[0005]為使上述技術方案更加詳盡和具體,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以下更進一步的優選技術方案,以獲得滿意的實用效果:
[0006]所述救生圈本體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沿周向均勻分布的連接點,所述擴展圈連接在所述連接點上。
[0007]所述救生圈本體的外圈直徑小于所述擴展圈的內圈直徑。
[0008]在所述救生圈本體及擴展圈外表面設一層熒光層。
[0009]所述的救生圈內置密度小于水的軟木或泡沫塑料,或者為充氣式。
[0010]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救生圈本體外加設一擴展圈,改進結構簡單,在緊急情況下可實現一個救生圈供多人使用,增加了落水者獲救的可能性,有較強的實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1]下面對本說明書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0012]圖1和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中標記為:1、連接點,2、救生圈本體,3、擴展圈。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5]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救生圈,與普通的救生圈相比,改進之處在于,在救生圈本體2外延伸出一擴展圈3,在擴展圈3與救生圈本體2之間設有若干沿周向均勻分布的連接點1,通過連接點I將擴展圈3與救生圈本體2連接起來。圖1所示實施例中給出四個連接點1,四個連接點I將救生圈本體I及擴展圈3分成四個區域,可供I至4個人使用。
[0016]由于加設了擴展圈3使得救生圈浮力增大,根據擴展圈外圈的大小來確定可承重的多少,所述救生圈本體2的外圈直徑小于擴展圈3的內圈直徑,這樣就會在救生圈本體2與擴展圈3之間留有一定空間,方便人手抓握。
[0017]所述救生圈本體的外表面設有一層可在夜晚發光的熒光層,通過熒光層可使救生圈在夜晚能夠整體發光,便于發現,為救援人員提供救援信號,使其快速準確的找到救援目標,增大獲救可能性。
[0018]如遇多個落水者需營救,救生圈個數有限的緊急情況,將本實用新型救生圈投向落水者,由于本實用新型救生圈有一擴展圈使其浮力增大,相對于救生圈本體圓周長度也變大,能夠容得下多個人抓握,保證多個人在水中臨時的安全,為營救人員爭取時間將落水者救到安全的地方。
[0019]本改進后的救生圈,可實現一圈多人用,在緊急情況下營救落水人員使用,為營救爭取時間,同時將多個落水者聯系在一起,形成較大的目標,即減少他們的恐懼感,又提高了被發現的幾率,營救人員可集中進行營救,創造了良好的營救條件,減少營救時間,增加了落水者獲救的可能性。
[0020]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示例性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受限于上述方式,只要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落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救生圈,包括救生圈本體(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救生圈本體(2)外設有與其連接的擴展圈(3)。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體(2)的外壁上設有若干沿周向均勻分布的連接點(I ),所述擴展圈(3)連接在所述連接點(I)上。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救生圈本體(2)的外圈直徑小于所述擴展圈(3)的內圈直徑。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救生圈,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救生圈本體(2)及所述擴展圈(3)外表面設一層突光層。
5.按照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救生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救生圈本體(2)及擴展圈(3)內置密度小于水的軟木或泡沫塑料,或者為充氣式。
【文檔編號】B63C9/135GK203544356SQ20132070454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8日
【發明者】史一豐, 梁軍, 姜皓, 吳東澤, 尹水強, 單夫艷, 粟登桂, 黃風婷 申請人:黃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