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上交通工具,具體涉及一種具有雙船舵多動力的船舶。
背景技術:
船舶和軍艦等水上交通工具的行進都是依靠尾部的螺旋槳來推進的,轉向則是在行進中由螺旋槳的動力配合船尾部的船舵來完成,其轉向速度較慢,只能在行進中轉向。這些水上交通工具都不具有在突發情況急剎車和急轉向的功能,無法避免一些由于不能及時制動和轉向引發的事故。也不能倒航和橫向移動,在倒船靠岸對準船位和小面積水域調整航向時這一缺點顯得尤為突出,這也會導致船舶不能夠快速在碼頭上準確對位和快速駛離碼頭,對提高港口的船舶周轉能力和吞吐能力影響很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轉向速度快、具有急剎車、急轉向和倒航功能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它包括船體,船體后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船舵和右船舵,左船舵和右船舵的前側分別設有軸向豎立的舵軸,左船舵舵軸和右船舵舵軸的分別轉動安裝在船體位于水下的左后下角和右后下角位置,各舵軸的上端分別穿入船體內與轉向動力機構相連,左船舵和右船舵上分別安裝有推進制動器,推進制動器由圓筒形殼體和安裝在殼體內的螺旋推進器構成,螺旋推進器由固定在殼體內的動力機和分別安裝在動力機兩端輸出軸上的前螺旋槳和后螺旋槳構成。本發明的技術效果是:它轉向速度快,具有急剎車、急轉向和反向航行功能,它起航和提速更快,航速也更快,反向倒船和轉向更加方便。由于制動和急轉向能力更好,可以避免由于不能及時制動和轉向釀成的事故。它在倒船靠岸對準船位和小面積水域調整航向時更加機動、靈活、準確,耗時更短,可以大幅度降低大型船舶靠近碼頭和駛離碼頭的時間,從而顯著提高港口的船舶周轉能力和吞吐能力。它具有以下特點:
1、左船舵和右船舵上的推進制動器與左船舵和右船舵一起在轉向時擺動并沿船舵的導流方向推動水流,因此轉向推動效果更好,轉向速度更快。2、在起動和需要加速航行時,其左右兩側的助力制動器一起向后推動水流時起到加速助力的作用,比普通同級別船舶的起動和加速速度更快。在主推進器故障不能正常航行時,左右兩側的助力制動器可做備用,讓船舶繼續航行。3、需要緊急制動時,將船體螺旋槳停機,左右兩側的推進制動器一起向前推動水流時可以實現緊急制動,還可以實現倒行,使用起來更加方便。4、將船體螺旋槳停機,一側推進制動器向后、另一側推進制動器向前推動水流時,可以實現在狹窄水域小回轉半徑回轉(如果結合發明人的前轉向式船舶的技術方案則可以實現360度原地快速回轉和橫向移動。)船體螺旋槳不停機,與推進制動器相配合轉彎半徑也會更小,轉向更靈活。5、它比普通船舶更加機動靈活,在船舶停泊靠岸和離開碼頭時,船體螺旋槳與左右兩側的推進制動器配合使用,對準船位比普通船舶更加平穩、準確,離港時間也更快。6、左右兩側的推進制動器為無級變速,可以正反向旋轉,轉速可調,加速、制動和轉向速度可隨意控制,操控更加方便。7、兩個船舵同步擺動配合進行轉向,轉向更加穩定可靠。8、兩個船舵上的推進制動器可以幫助進入狹窄死航道的船舶倒航脫離困境。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立體結構剖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推進制動器立體結構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所示,它包括船體I,船體I后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船舵2和右船舵3,左船舵2和右船舵3的前側分別設有軸向豎立的舵軸21、31,左船舵舵軸21和右船舵舵軸31的分別轉動安裝在船體I位于水下的左后下角和右后下角位置,各舵軸21、31的上端分別穿入船體I內與轉向動力機構相連,左船舵2和右船舵3上分別安裝有推進制動器4,推進制動器4由圓筒形殼體41和安裝在殼體41內的螺旋推進器42構成,螺旋推進器42由固定在殼體41內的動力機43和分別安裝在動力機43兩端輸出軸上的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構成。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分別由錐形分水頭46和若干片槳葉47構成,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上的槳葉47的螺旋傾斜方向相同,以保證動力機43轉動時兩端的螺旋槳向同方向推動水流。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的錐形分水頭46分別朝向動力機43的反方向,朝向動力機43反方向側的槳葉47葉面為內凹弧形、朝向動力機43方向側的槳葉47葉面為外凸弧形。殼體41朝向各船舵后部一側的筒口上邊部設有向船體I后下方導水流、軸向朝向殼體41后下方的半環形導流罩48。動力機43為電動機或液壓馬達。船體I后部位于水面以下中間的位置安裝有船體螺旋槳5,船體螺旋槳5安裝在設于船體I后部內凹入船體I內的船體螺旋槳槽11內。動力機43通過沿殼體41軸向橫截面為T形的支架49安裝在殼體41內,支架49由橫板50和豎板構成,橫板50和豎板的板身方向分別與殼體41軸向相同,豎板的上邊固定在橫板50下板面的中部,豎板的下邊沿殼體41的軸向固定在殼體41下側的內壁上,橫板50的左邊和右邊分別沿殼體41的軸向固定在殼體41左下側和右下側的內壁上,動力機43安裝在橫板50的上板面上。船體I后部安裝舵軸的位置分別設有位于船體I左側面尾部、右側面尾部的可以增大左船舵2和右船舵3轉向角度、船體I角部位置深對側淺的斜槽12,船體I后側面左側、后側面右側分別設有可以增大左船舵2和右船舵3轉向角度的直槽13。左船舵舵軸21和右船舵舵軸31位于船體I內的上端部分別安裝有蝸輪蝸桿減速器6,蝸輪61分別安裝在左船舵舵軸21和右船舵舵軸31上、蝸桿62分別與船體I內的轉向動力機構相連。左船舵2和右船舵3上分別沿船舵順水的方向設有若干條加強筋32,左船舵2和右船舵3位于舵軸后側的后下部向斜下方向延伸并低于船體I的底部。轉向動力機構為發動機、電動機或液壓馬達。
左船舵2和右船舵3的回轉角度可達0-160度,更有利于船體轉向。
權利要求
1.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它包括船體(1),其特征在于:船體(I)后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船舵(2)和右船舵(3),左船舵(2)和右船舵(3)的前側分別設有軸向豎立的舵軸(21、31),左船舵舵軸(21)和右船舵舵軸(31)的分別轉動安裝在船體(I)位于水下的左后下角和右后下角位置,各舵軸(21、31)的上端分別穿入船體(I)內與轉向動力機構相連,左船舵(2)和右船舵(3)上分別安裝有推進制動器(4),推進制動器(4)由圓筒形殼體(41)和安裝在殼體(41)內的螺旋推進器(42)構成,螺旋推進器(42)由固定在殼體(41)內的動力機(43)和分別安裝在動力機(43)兩端輸出軸上的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分別由錐形分水頭(46)和若干片槳葉(47)構成,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上的槳葉(47)的螺旋傾斜方向相同,以保證動力機(43)轉動時兩端的螺旋槳向同方向推動水流。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螺旋槳(44)和后螺旋槳(45)的錐形分水頭(46)分別朝向動力機(43)的反方向,朝向動力機(43)反方向側的槳葉(47)葉面為內凹弧形、朝向動力機(43)方向側的槳葉(47)葉面為外凸弧形。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41)朝向各船舵后部一側的筒口上邊部設有向船體(I)后下方導水流、軸向朝向殼體(41)后下方的半環形導流罩(48)。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43)為電動機或液壓馬達。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I)后部位于水面以下中間的位置安裝有船體螺旋槳(5),船體螺旋槳(5)安裝在設于船體(I)后部內凹入船體(I)內的船體螺旋槳槽(11)內。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機(43)通過沿殼體(41)軸向橫截面為T形的支架(49 )安裝在殼體(41)內,支架(49 )由橫板(50 )和豎板構成,橫板(50 )和豎板的板身方向分別與殼體(41)軸向相同,豎板的上邊固定在橫板(50)下板面的中部,豎板的下邊沿殼體(41)的軸向固定在殼體(41)下側的內壁上,橫板(50)的左邊和右邊分別沿殼體(41)的軸向固定在殼體(41)左下側和右下側的內壁上,動力機(43)安裝在橫板(50)的上板面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船體(I)后部安裝舵軸的位置分別設有位于船體(I)左側面尾部、右側面尾部的可以增大左船舵(2)和右船舵(3)轉向角度、船體(I)角部位置深對側淺的斜槽(12),船體(I)后側面左側、后側面右側分別設有可以增大左船舵(2)和右船舵(3)轉向角度的直槽(13)。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船舵舵軸(21)和右船舵舵軸(31)位于船體I內的上端部分別安裝有蝸輪蝸桿減速器(6),蝸輪(61)分別安裝在左船舵舵軸(21)和右船舵舵軸(31)上、蝸桿(62)分別與船體(I)內的轉向動力機構相連。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船舵(2)和右船舵(3 )上分別沿船舵順水的方向設有若干條加強筋(32 ),左船舵(2 )和右船舵(3 )位于舵軸后側的后下部向斜下方向延伸并低于船體(I)的底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船舵多動力可制動船舶,它包括船體(1),船體(1)后部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左船舵(2)和右船舵(3),左船舵(2)和右船舵(3)上分別安裝有推進制動器(4)。它轉向速度快,具有急剎車、急轉向和反向航行功能,它起航和提速更快,航速也更快,反向倒船和轉向更加方便。由于制動和急轉向能力更好,可以避免由于不能及時制動和轉向釀成的事故。它在倒船靠岸對準船位和小面積水域調整航向時更加機動、靈活、準確,耗時更短,可以大幅度降低大型船舶靠近碼頭和駛離碼頭的時間,從而顯著提高港口的船舶周轉能力和吞吐能力。
文檔編號B63H25/42GK103112578SQ20131009086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6日
發明者王軍輝 申請人:王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