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潛水艇水下事故人員應急自救裝置的制作方法
去年十一月,俄羅斯海軍最新型的導彈核潛艇“庫爾斯克”號在演習的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全艇上一百一十多名艇員及兩位實驗專家都塟身海底無一生還,引起了世界的震驚;今年的四、五月份,駐大連的我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三六一”號常規潛艇在執行任務的時候,也同樣遭遇海上意外事故,致使七十多名艇上官兵都奉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軍委主席江澤民、胡錦濤等都親赴大連慰問家屬及部隊。這不禁勾起我們一些不安的思緒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這類問題。這應當說是絕非偶然。回想起歷年來世界各國有關軍方海難事故案例中,具我們所掌握資料表明一些特種船只在緊急情況下的安全防范、應變措施確有不完善的方面。例如現代潛水艇的水下緊急情況之際人員救生裝備方面的設計與配套,就存在著一定的漏洞。不然,就絕不會三番兩次地發生上述事件。這可是以眾多年輕的生命為代價;更以現代高科技的海軍裝備水平來突現;又以本國軍事實力大小來衡量其能力與威望,樹立國際的外在形象問題,絕不可小視。然而,如此問題又并不能完全說明當今的潛艇制造技術存在問題,只不過是屬于其個別附助設施還不夠完善罷了。只要我們汲取各方面的經驗與教訓,真正從要確立祖國的國際聲望著想和盡量減少我們戰士所付出生命的代價方面著眼,我們就一定會克服困難。我本人在這方面新近就構思出了一整套專門用于潛水艇在水下緊急情況時,艇內人員實施自救的全新裝置。可用來令戰士們徹底擺脫事故發生過程中只能坐以待斃的被動狀態,做到邊等待救援邊施行自救,以使挽救寶貴生命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戰士們自己手中。希望由此能夠使今后所有遭遇到各種各樣的水下海難事故的潛艇內部人員盡早尋求到外來的幫助或者說只要能夠做到盡可能地減少一名官兵的傷亡,那我們就將造福于一個家庭的社會責任;同時也更可為避免對于其事故原因的調查取證、研究探討方面也只是在日后再去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工作,莫不如來個早預防、先配套的好。以及對于前來實施救援工作的無論他是水面上的也好、空中的也罷,各方面人員能夠做到早定位、早發現目標,盡快確定最佳營救方案,盡快實施全方位救助等方面都將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在這里我們就暫且稱它為“潛水艇水下事故人員應急自救裝置”吧!(其實,如果條件允許的話,能夠真正實現配備更多一些該裝置,可望使事故過程中所有艇內存活的人員都重返水面,其意義將是極其深遠、其作用也更會是不可估量的呀!)該裝置是由三大部分組合而成。這第一大部分是發射倉系列。之所以稱其為系列就是說它仍屬組合體。它是由經過改造后的、可由艇內自由開啟、閉合的新式倉門(類似于導彈倉蓋的啟閉功能)。在倉門內下口加裝防水封閉沿口以及圍繞著改造了的爬梯(改造后爬梯扶手兼做發射滑道)所形成的可分解成三部分、具有閉合成一個筒狀,開啟后又不會影響倉口正常出入的多功能發射倉。它的作用就是在緊急情況下,將我們的一名戰士經倉口用彈射器彈射出潛艇之外并安全送至水面去尋求外來幫助。(也可稱其為“放生”)該發射倉依據實際條件分別配套于現代各類潛艇的前、中、后部三個倉門口,以適應各種不同事故狀況時之需。當然,一旦真的出現了水下事故如果三個倉口都同時啟用向外疏散人員,那可真是發揮其最大潛能了。這樣還會給予暫留在艇內的人員創造出更多一些供氧的機會,使之能夠堅持得更長的時間待援,也就是說因此可營造出雙重的生存空間;這第二大部分就是與前面所介紹的發射倉直接配套使用的彈射器了。該彈射器則是一只具有一定厚度的鋼板經壓制成兩個半圓型,能扣合成桶狀,內配三道橫向、兩道縱向的抗壓箍,有一定的水下耐壓能力;內部還襯有不怕水泡的軟體纖維做的隔溫、減震材料,使人藏于其中完全不至于遭受巨大海水壓力的傷害以及彈射器在向外發射過程中的磕碰、冷熱致傷等。其外型酷似一顆大號炸彈,但由于內空份量較輕。它的功能是與發射倉作配合,一次一人地將我們的水兵戰士經倉口,由水下安全送至水面。在彈射器的內部還分別配置有兩套小型氧氣供給裝備(一套為備用)、減震頭盔、信號槍等一些必備物品。并制造成內開啟式。當我們的一名戰士接受派遣進入彈射器內,他要根據當時事故潛艇所處水下深度及其彈射器的彈射速度,自行掌握彈射器的打開時間(如果在彈射器上加裝耐壓觀察孔的話,亦可通過觀察瞭望掌握具體開啟時間)。防止由于重量等原因,彈射器重新墜回水下。如果彈射器打開及時,海面上再無太大風浪,不至于使已打開的彈射器進水的話,完全可以當小船使用。否則那就只能依靠救生衣和個人的泳技來與大海抗爭了。(在戰士進入彈射器之前就要穿好救生衣;一旦彈射器進水還可摘下一些配置裝備使用。例如氧氣設備、信號槍等)當然,我們還應當在彈射器內加裝海水染色劑,一經開啟能夠自動施放。在彈射器頂部還配置有信號發生器,這樣才有利于專項救助和回收再利用。而彈射器的強大彈射動力則來源于第三大部分,那就是專用配套的發射彈。該發射彈的基本工作原理類似于民用的射釘槍彈。當然,它的實際工作能力與形狀是都要遠遠大于真的民用射釘槍彈許多倍的。其外觀呈扁圓狀,無彈頭,彈體上口為緊縮型防水浸,但并不會影響火藥的噴發。底平,可直接坐地發射。我們可以將彈射器直接放坐在彈藥噴射口上,然后再關閉發射倉門,打開潛艇外倉門。此時已可以任由海水進入發射倉中,(只有這樣才可使彈射器進入水中,此時發射倉完全阻隔海水進艇,類似發射魚雷一樣)當我們引發發射引信之際其火藥燃燒產生的強大推力迫使彈射器飛出倉口,并借助慣性由水下直達水面,完成整個發射過程。另外,由于該發射彈的能力大小直接決定彈射器的作用是否發揮到位,因此,應直接以與其相配套的潛艇的最大潛水能力來考慮進行藥力配置設計。并還要全面按排預備在不同的水深、不同的彈射重量等方面因素,分別擬定出多種規格、大小不等的發射彈藥以備急需。而更為關鍵之處還在于該發射彈的發火裝置必須應當設計成彈體底側面引發,最好能為四面引發型。這才好配以最為簡潔方便的踢、踏式發射裝置做為理想的發射方式。這一切又都是基于假定海上事故已造成全艇的無電、無動力狀態下,仍不至于無法實施正常發射以進行自救的最為困難時刻所想象得到的。如果,當真的能夠在此時還可發揮艇內正常其他動力源來完成彈射那才是再好不過了的。而上述無奈的理念,卻能夠真正做到只要還有人在就完全可以進行操作,只要我們活著徒手就可以采用緊急自救措施的緣故。這樣無論海上事故惡劣到何種程度,我們的官兵就絕不會坐以待斃;不管是在多深的海下都會令我們的戰士具有生還的希望和可能。(起碼不至于是全軍覆沒的結局)該裝置的研發與設置純屬針對前面所列舉的嚴重事故而采取的無奈之舉,平時或一般性事故是無需動此干戈。但是,我們要這樣、也必須做好如此有目的的準備,這才是遵循要打有準備之仗的現代軍事理念和戰略可能所做的長遠考慮;并為我們海軍潛艇官兵無論在平時還是為戰時生命負責而采取較為完美又最實際的安排。
下面請讓我參照所配附圖再向各位專家詳細說明“潛水艇水下事故人員應急自救裝置”的工作原理和操作程序。附圖中,
圖1、為整體位置圖;圖2、圖3、分別是潛艇內部發射倉展開與關閉狀態圖型。從這里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該發射倉完全是圍繞著倉口爬梯進行的設計與安排,其實這也正是潛艇唯一的最方便的出入口。據我們所知艇上魚雷發射管就是橫向結構,不利于上行,我們不采用。圖4、則是讓我們從另一角度觀察發射倉的狀態圖型。應當說打開了的發射倉,平時是絲毫不會影響艇上正常出入的。而圖5、圖7、圖8、分別為該裝置設計中的六視圖。圖5、是發射倉部分;圖7、是彈射器部分;圖8、是發射彈部分。圖6、中我們單獨再現了彈射器內部結構與其配置。應當說明的是其配置還要視作用和現代科技開發水平來決定的。根據圖形我們就更加了解該裝置并不復雜,原理也很簡單。但是,如果真正的要發揮其作用應該是不容忽視的。緊急時刻派上用場,關鍵地方發揮作用是我們的設計初衷。因此,我們的裝置全部圍繞潛艇的前、中、后部三個倉口而配備,也同時可說算是遍布整條艇的布局,只有這樣才能夠無論艇上的任何一方出現問題時,艇內其他人員均可以或是共同利用適合于自己的條件,充分采取相應的緊急措施展開自救。確實的,又實在的生命保障。本裝置的操作又極其簡單便利。我們的發射倉完全的是一級發射炮筒的職能,還兼具備有徹底隔斷由于外倉門的開啟涌進艇內的海水(并且只有如此設計進來的海水才最少)。而彈射器則攜帶著被解救、待出水人員飛升出水面,找尋所有水下人員生存的希望。發射彈以最大的力量送彈射器安全快速出水,各司其責,又密切配合。還有如果第一次發射成功之后,艇內人員還需重新關閉倉門,打開發射倉放掉內進的海水,取出已經發射過的彈殼,作好第二次發射的準備工作(如有備份的彈射器與彈藥的話),直至剩下最后一人。(這一點還需要說明的就是我們的裝備一人是無法操作的)這就是我設計的潛水艇水下事故人員應急自救裝置的自救全過程。相信事故是誰也并不愿意出現的,但是一旦真正的出現了問題,那我們必須坦然相對,只有積極主動、認真地實施自救或求救,這才是唯一的出路。今天我們這套裝置的研發成功,一定會使我海軍在今后的一個時期內海上事故有一個明顯的減少。可以確保類似于“庫爾斯克”號的案件絕不再會在我們的部隊中重現。更為珍惜我們海軍潛艇官兵的生命,也更為進一部捍衛祖國遼闊的海疆之安全,全面促進祖國經濟的日益繁榮昌盛,盡早解放寶島臺灣實現祖國統一,發揮出不可磨滅的作用。
權利要求
一套專用于配合潛水艇水下事故艇內人員施行自救的全新裝置。其特征是應用于潛水艇前、中、后部三個直接出入艇內、外的倉口部位,分別由發射倉部分、彈射器部分以及專用配套的發射彈三部分組合而成。其功能是將身處水下、因事故不能動的潛水艇內部的尚存活人員直接解救出水面,及時報警和逃生的專用工具。該裝置為金屬結構具有抗水壓能力。它攜搭乘人員可由幾百米深的水下重返水面,使人不致于遭受超高水壓的傷害。是特殊情況下,解救戰士生命的必備裝置。
全文摘要
一種配套于潛水艇倉內的新裝置。它是圍繞潛艇的前、中、后部三個出入艇的倉口所設置。當潛水艇遭遇意外沉浮于海底時艇內人員應用這套裝置一次一人地將水兵由水下發送回水面尋求幫助或“放生”。因此可避免全艇人員在海難事故過程中,當外部人員尚不知道意外或難以找尋方位甚至于無能為力之際,只能坐以待斃的極其被動狀況施行積極主動自救的水下救生器材。如果條件具備多一些配置,可成為水下意外棄艇逃生的必要工具。
文檔編號B63G8/40GK1603206SQ0314374
公開日2005年4月6日 申請日期2003年8月4日 優先權日2003年8月4日
發明者田樹倫 申請人:田樹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