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及其折疊機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應用于車體的折疊機構以及包含該折疊機構的電動自行車,屬于車輛工程領域。該折疊機構包括相互交叉設置的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以及定位機構,第一支撐臂、第二支撐臂通過樞轉結交叉連接,樞轉結包括設置于第一支撐臂上的第一樞轉部、設置于第二支撐臂上的第二樞轉部,且第一樞轉部設置于第二樞轉部內,第一樞轉部、第二樞轉部可相對轉動,定位機構設置于樞轉結上用以使第一樞轉部、第二樞轉部之間相對定位。本實用新型的車體折疊機構,能夠快速完成車體的折疊工作,簡單易操作,節省時間。
【專利說明】
電動自行車及其折疊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自行車,尤其涉及一種可折疊的電動自行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全球溫室效應日益加劇,人們對環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各種機動車尾氣排放問題亟待解決。電動自行車作為綠色朝陽產業,以其價廉、便捷、環保的功能優勢,受到城市中低收入階層青睞。中國的電動自行車從研制開發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小批量投放市場,至2012年以來的生產和銷售,一直呈逐年大幅增長的勢頭。由于需求旺盛,近幾年中國電動自行車市場一直保持跨越式增長。
[0003]但是,由于傳統的電動車一般為固定式的設計,類似于自行車的結構,其放置占據的空間大,便攜性能不佳,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不便之處。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方便使用者攜帶的可折疊的電動自行車。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應用于車體的折疊機構,包括相互交叉設置的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以及定位機構,第一支撐臂、第二支撐臂通過樞轉結交叉連接,樞轉結包括設置于第一支撐臂上的第一樞轉部、設置于第二支撐臂上的第二樞轉部,且第一樞轉部設置于第二樞轉部內,第一樞轉部、第二樞轉部可相對轉動,定位機構設置于樞轉結上用以使第一樞轉部、第二樞轉部之間相對定位。
[0006]進一步地,第二樞轉部包括可拆卸地組裝于一起的第一分體和第二分體。
[0007]進一步地,第一分體設有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第二分體設有與第一缺口相對的第三缺口及與第二缺口相對的第四缺口,第一缺口對接第三缺口形成第一通口,第二缺口對接第四缺口形成第二通口,第一支撐臂包括貫穿第一通口的第一支臂、貫穿第二通口的第二支臂。
[0008]進一步地,第二支撐臂包括自第一分體延伸的第三支臂及自第二分體延伸的第四支臂,且第三支臂與第一缺口相對、第四支臂與第三缺口相對。
[0009]進一步地,第一樞轉部與第二樞轉部之間設置有軸承或潤滑件。
[0010]進一步地,定位機構包括安裝于第二樞轉部上的定位件及設置于第一樞轉部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在兩樞轉部相對樞轉的方向上間隔設置。
[0011 ]進一步地,第一樞轉部及第二樞轉部均呈套筒狀。
[0012]進一步地,第二樞轉部的兩個端部均設有套于第二樞轉部外側的緊固件。
[0013]進一步地,包括轉向部、車輪、車座及權利要求1-9任一項的折疊機構,車輪包括后輪和前輪,第二支臂可樞轉地連接于轉向部上,第三支臂的自由端通過一滑筒與轉向部相連接,第三支臂可樞轉地連接于滑筒上,滑筒可滑動地套置于轉向部上,前輪設置于轉向部,第四支臂的自由端連接有后輪,車座設置于第一支臂的自由端處。
[0014]進一步地,轉向部包括一把手和一前管,把手置于前管的頂端,前輪置于前管的底端。
[0015]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實用型的折疊機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可以輕松實現電動自行車的折疊,快速高效的收納起來,極大的提高了電動自行車的便攜性。且該折疊機構在展開使用時能夠起到穩固支撐的作用,能夠增加電動自行車在騎行過程中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折疊機構立體示意圖;
[0017]圖2為圖1所示折疊機構部分結構分解示意圖;
[0018]圖3為第二支撐臂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4為第二支撐臂結構分解示意圖;
[0020]圖5第一支撐臂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1 ]圖6圖1所不折置機構處于折置狀態時的立體不意圖;
[0022]圖7為潤滑件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3]圖8為定位件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電動自行車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5 ]圖1O為圖9所示電動自行車部分結構拆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詳細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是為了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解釋說明,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限制。
[0027]實施例一
[0028]請參閱圖1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折疊機構10包括相互交叉設置的第一支撐臂101、第二支撐臂102以及定位機構。所述第一支撐臂101與所述第二支撐臂102通過樞轉結103交叉連接。所述樞轉結103包括設置于第一支撐臂101上的第一樞轉部1010和設置于第二支撐臂102上的第二樞轉部1020,且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設置于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內,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可相對轉動。
[0029]如圖3和圖4所示,其中圖3為第二支撐臂102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第二支撐臂102結構拆分示意圖。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包括第一分體1021和第二分體1022,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通過螺釘或者螺栓連接件可拆卸組裝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如此設置,是為了方便將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安置于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內。即安裝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時,只需將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對接在一起,同時將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置于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對接后形成的容納空間里,再通過螺釘或者螺栓連接件將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固定在一起即可。所述第一分體1021設有第一缺口 1023和第二缺口 1024,所述第二分體1022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缺口 1023相對的第三缺口 1025和與所述第二缺口 1024相對的第四缺口 1026,當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組裝在一起時,所述第一缺口 1023對接第三缺口 1025形成第一通口 1027,所述第二缺口 1024對接第四缺口 1026形成第二通口 1028。
[0030]此外,為了使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之間的固定的更加牢固,在將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組裝在一起形成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后,還可以在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的兩個端部均設有套于第二樞轉部外側的緊固件106,所述緊固件106套設在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的兩個端部后,通過螺釘或螺栓連接件固定。
[0031]如圖4所示,所述第二支撐臂102還包括第三支臂1029和第四支臂1030,所述第三支臂1029自第一分體1021延伸,且與所述第一缺口 1023相對;所述第四支臂1030自第二分體1022延伸,且與所述第三缺口 1025相對。
[0032]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支撐臂101包括自第一樞轉部1010延伸的第一支臂1011和第二支臂1012,當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設置于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內時,所述第一支臂1011貫穿第一通口 1027延伸至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外,所述第二支臂1012貫穿第二通口 1028延伸至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外。
[0033]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以及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均呈套筒狀,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均是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沿軸向平分成的第一半圓弧套筒和第二半圓弧套筒,如圖2所示。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以及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也可以均設置成球狀,那么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即是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沿過球心的任一平面平分成的第一半球和第二半球。
[0034]在本實施中,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安裝于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上的定位件104,以及設置于第一樞轉部1010上的第一定位孔1013和第二定位孔1014。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上開設有安裝孔105,所述定位件104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孔105內。如圖8所示,所述定位件104包括與所述安裝孔105螺紋連接的螺紋部1042以及拉伸部,所述螺紋部1042沿軸向開設有貫穿兩端部的通孔,所述拉伸部套設在所述螺紋部1042的軸向通孔內。所述拉伸部包括拉環1041和伸縮端頭1043,所述拉環1041和所述伸縮端頭1043之間通過彈簧件連接,所述彈簧件隱藏置于所述螺紋部1042的軸向通孔內,受到拉力或拉力消失時能夠在所述通孔內伸縮,且即使受到壓力也不會脫離所述通孔。所述定位件104通過螺紋部1042螺紋連接在所述安裝孔105內,當所述拉環1041沒有受到任何拉力時,所述伸縮端頭1043能夠伸出所述安裝孔105外,所述伸縮端頭1043伸出所述安裝孔105外的部分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1013或所述第二定位孔1014,使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不再發生相對樞轉,從而起到定位作用。當所述拉環1041受到拉力,使得所述拉環1041沿所述螺紋部1042的軸向且遠離所述伸縮端頭1043運動時,在彈簧件的作用下,所述伸縮端頭1043也會伸縮回到所述安裝孔105內,此時所述定位件104不再起到定位作用,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能夠發生相對樞轉。需要說明的是,當拉環1041受到的拉力消失后,所述伸縮端頭1043能夠在彈簧件的作用下重新復位。
[0035]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定位孔1013、第二定位孔1014在兩樞轉部相對樞轉的方向上間隔設置。所述折疊機構10處于展開狀態時,所述第二安裝孔1014對準所述安裝孔105,所述伸縮端頭1043伸出所述安裝孔105的部分插入所述第二安裝孔1014,此時所述定位件104起到定位作用,使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不再發生相對樞轉,此時所述折疊機構10處于展開狀態。當需要將所述折疊機構10折疊起來時,需要首先拉動所述拉環1041,使得所述拉環1041沿所述螺紋部1042的軸向且遠離所述伸縮端頭1043運動,使所述伸縮端頭1043伸縮回到所述安裝孔105內,所述定位件104暫時不再起到定位作用,從而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可以相對樞轉,然后對所述第一支臂1011和所述第四支臂1030施加力,使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發生相對轉動,當樞轉至所述第一定位孔1013正好對準所述安裝孔105時,撤銷拉動所述拉環1041的拉力,使所述伸縮端頭1043復位。復位后的伸縮端頭1043會插入所述第一安裝孔1013,重新起到定位作用,使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不再發生相對樞轉,此時所述折疊機構1處于折疊狀態。
[0036]此外,為了減小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之間的相對樞轉時的摩擦力,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之間還設置有潤滑件,如圖4和圖7所示。優選地在本實施例中,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潤滑件為環形件107,所述環形件107為兩個,分別沿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兩個端部的內壁設置,且突出于所述二樞轉部1020內壁設置。所述環形件107也可拆分為兩個半環形件,第一半環形件沿第一分體1021的內壁設置,第二半環形件沿所述第二分體1022的內壁設置,當所述第一分體1021和所述第二分體1022對接固定在一起后,第一半環形件和第二半環形件也隨之對接構成一個完整的環形件107。由于環形件107突出于所述二樞轉部1020內壁設置,因此在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相對樞轉的過程中,只有環形件107與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之間存在接觸摩擦,因而減小了摩擦力,更加有利于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的相對樞轉。
[0037]當然,還可以在所述環形件107與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之間涂潤滑油,更進一步減小摩擦。
[0038]在其他實施方式中,所述潤滑件也可以采用軸承連接件,所述軸承連接件的外圈與所述第二樞轉部1020的內壁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連接件的內圈與所述第一樞轉部1010的外壁固定連接,如此也可以減小第一樞轉部1010和第二樞轉部1020之間相對樞轉時的摩擦力。
[0039]實施例二
[°04°]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動自行車20,如圖9和圖10所示。所述電動自行車20包括轉向部201、車輪、車座204及實施例一中的所述折疊機構10。所述車輪包括后輪203和前輪202,其中所述后輪203為主動輪,所述前輪202為從動輪。
[0041 ] 所述轉向部201包括把手2011、前管2016以及電池2014,所述把手2011設置于前管2016的頂端,供用戶控制電動自行車的行駛方向,所述電池2014固定于前管2016上,用于給所述后輪203提供動力。所述第二支臂1012的自由端通過第一連接件2012可樞轉地與所述前管2016相連,即所述第二支臂1012能夠以所述前管2016為軸轉動。所述第三支臂1029的自由端通過第二連接件2015與所述前管2016相連,所述第三支臂1029與所述第二連接件2015可樞轉地連接。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連接件2015為一可沿所述前管2016上下滑動的滑筒,如此設置可以保證在折疊機構10折疊的過程中,所述第二連接件2015能夠隨著第三支臂1029移動。第四支臂1030的自由端處設置有后叉206,所述后叉206與所述后輪203的輪軸固定連接。所述前管2016的底端設置有一前叉2013,所述前叉2013與所述前輪202的輪軸固定連接.
[0042]所述第一支臂1011的自由端設置一套管207,且與所述第一支臂1011 —體成型。所述車座204連接有一安裝桿205,所述安裝桿205插入在所述套管207內后通過螺釘螺栓連接件固定即可完成所述車座204的安裝,且插入深度可以調節,從而可以滿足用戶對不同高度車座的需求。
[0043]需要說明的,本實用新型所說的“前”、“后”均是當用戶騎在電動自行車上時的“前”、“后”,僅為了更好地說明本實用新型而定義,并不能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0044]當然,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交叉設置的第一支撐臂和第二支撐臂以及定位機構,所述第一支撐臂、第二支撐臂通過樞轉結交叉連接,所述樞轉結包括設置于所述第一支撐臂上的第一樞轉部、設置于所述第二支撐臂上的第二樞轉部,且所述第一樞轉部設置于所述第二樞轉部內,所述第一樞轉部、第二樞轉部可相對轉動,所述定位機構設置于樞轉結上用以使第一樞轉部、第二樞轉部之間相對定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樞轉部包括可拆卸地組裝于一起的第一分體和第二分體。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體設有第一缺口及第二缺口,所述第二分體設有與第一缺口相對的第三缺口及與第二缺口相對的第四缺口,第一缺口對接第三缺口形成第一通口,第二缺口對接第四缺口形成第二通口,第一支撐臂包括貫穿第一通口的第一支臂、貫穿第二通口的第二支臂。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臂包括自第一分體延伸的第三支臂及自第二分體延伸的第四支臂,且第三支臂與第一缺口相對、第四支臂與第三缺口相對。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樞轉部與第二樞轉部之間設置有軸承或潤滑件。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機構包括安裝于第二樞轉部上的定位件及設置于第一樞轉部上的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孔在兩樞轉部相對樞轉的方向上間隔設置。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樞轉部及第二樞轉部均呈套筒狀。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動自行車的折疊機構,其特征在于:第二樞轉部的兩個端部均設有套于第二樞轉部外側的緊固件。9.一種電動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包括轉向部、車輪、車座及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折疊機構,所述車輪包括后輪和前輪,所述第二支臂可樞轉地連接于轉向部上,所述第三支臂的自由端通過一滑筒與所述轉向部相連接,第三支臂可樞轉地連接于滑筒上,滑筒可滑動地套置于轉向部上,所述前輪設置于所述轉向部,所述第四支臂的自由端連接有后輪,所述車座設置于所述第一支臂的自由端處。10.根據權利9所述的電動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部包括一把手和一前管,所述把手置于所述前管的頂端,所述前輪置于所述前管的底端。
【文檔編號】B62K15/00GK205554454SQ201620184577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0日
【發明人】不公告發明人
【申請人】常州愛爾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