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當車輛通過大半徑彎道時,駕駛員無需打開靜壓傳遞開關,車輛只用Ⅰ橋轉向機構、Ⅱ橋轉向機構、Ⅲ橋轉向機構參與轉向。當車輛通過小半徑彎道時,駕駛員打開靜壓傳遞開關,Ⅲ橋轉向機構和Ⅴ橋轉向機構之間通過III橋液壓缸和V橋液壓缸之間產生聯動關系,Ⅰ橋轉向機構、Ⅱ橋轉向機構、Ⅲ橋轉向機構、Ⅴ橋轉向機構、Ⅵ橋轉向機構、Ⅶ橋轉向機構、Ⅷ橋轉向機構全部參與轉向,此時車輛通過彎道能力強,靈活機動,與原轉向機構相比,具有轉彎半徑更小、最大轉角更小、非轉向橋車輪磨損量更小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Ⅳ橋和Ⅴ橋輪胎磨損嚴重、Ⅰ橋和Ⅷ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
【專利說明】
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現有的八軸超重型越野車底盤轉向機構采用分組轉向,I橋、π橋、m橋為一組,VI橋、W橋、VI橋為一組,IV橋和V橋為非轉向橋,瞬時轉向中心在IV橋和V橋中間位置的延長線上。這種轉向機構存在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缺點。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申請提供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的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
[0004]本申請提供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所述轉向裝置包括:
[0005]轉向驅動機構;
[0006]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連接,在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驅動下帶動I橋車輪轉向;
[0007]Π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I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II橋車輪轉向;
[0008]In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II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III橋車輪轉向;
[0009]V橋轉向機構,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之間設置有靜壓傳遞開關,在所述靜壓傳遞開關打開時,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發生聯動運動;
[0010]V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帶動VI橋車輪轉向;
[0011 ] V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橋車輪轉向;
[0012]VI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I橋車輪轉向。
[0013]優選地,所述轉向驅動機構包括固定于所述車架上的轉向器、一端固定于所述轉向器上的轉向搖臂、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的聯動臂、連接所述聯動臂一端和所述轉向搖臂另一端的前拉桿。
[0014]優選地,所述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聯動臂的另一端的I橋轉向前拉桿、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的且一端與所述I橋轉向前拉桿的另一端連接的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I橋U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I橋V形臂、連接所述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I橋V形臂和所述I橋U形臂的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I橋U形臂的I橋液壓缸。
[0015]優選地,所述Π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與所述I橋U形臂的端部連接的中間拉桿、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中間拉桿另一端的II橋弧形聯動臂、一端連接所述II橋弧形聯動臂的中部的II橋轉向后拉桿、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且一端與所述II橋轉向后拉桿另一端連接的I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I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I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I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II橋V形臂、連接所述I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I橋車輛的第二車輪的I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II橋V形臂和所述II橋U形臂的I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II橋U形臂的II橋液壓缸,其中,所述I橋U形臂的所述端部與所述I橋轉向前拉桿連接。
[0016]優選地,所述m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與所述11橋U形臂的端部連接的Iπ橋轉向拉桿、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且一端與所述III橋轉向拉桿另一端連接的II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II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III橋車輛的第一車輪的II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III橋V形臂、連接所述II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I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II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III橋V形臂和所述III橋U形臂的II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III橋U形臂的III橋液壓缸,其中,所述II橋U形臂的端部與所述11橋轉向后拉桿連接。
[0017]優選地,所述V橋轉向機構包括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V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橋V形臂、連接所述V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V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V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橋V形臂和所述V橋U形臂的V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V橋U形臂的V橋液壓缸。
[0018]優選地,所述轉向裝置還包括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對中液壓缸,所述橋U形臂與所述對中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
[0019]優選地,所述V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V橋U形臂上與所述對中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的端部的VI橋轉向中間拉桿、一端連接于所述VI橋轉向中間拉桿的另一端且鉸接于車架上的VI橋U形臂、連接所述V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I橋V形臂、連接所述V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V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V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I橋V形臂和所述VI橋U形臂的V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VI橋U形臂的VI橋液壓缸。
[0020]優選地,所述VI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VI橋U形臂上與所述VI橋轉向中間拉桿連接的端部的VII橋轉向中間拉桿、連接于所述VII橋轉向中間拉桿的另一端且鉸接于車架上的VI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VII橋U形臂另一端和所述VI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II橋轉向側拉桿一、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W橋V形臂、連接所述VII橋V形臂一端和所述VI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w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II橋V形臂和所述VII橋U形臂的w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VII橋U形臂的另一端的VII橋液缸。
[0021 ]優選地,所述VII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VII橋U形臂上與所述VII橋轉向中間拉桿連接的端部的VIII橋轉向中間拉桿、與所述VIII橋轉向中間拉桿的另一端連接且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III橋弧形擺動臂、一端與所述VIII橋弧形擺動臂的另一端連接的VIII橋轉向后拉桿、鉸接于所述車架上且一端與所述VIII橋轉向后拉桿另一端連接的VIII橋U形臂、連接所述VII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I11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II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III橋V形臂、連接所述VIII橋V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II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VII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III橋U形臂和所述VI11橋V形臂的VII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VIII橋U形臂上的VIII橋液壓缸;
[0022]其中,所述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π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m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V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νπ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位于所述車架的一側,所述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π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m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V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νπ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位于車架的另一側。
[0023]本申請有益效果如下:
[0024]當車輛通過大半徑彎道時,駕駛員無需打開靜壓傳遞開關,車輛只用前組轉向機構(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參與轉向。當車輛通過小半徑彎道時,駕駛員打開靜壓傳遞開關,m橋轉向機構和V橋轉向機構之間通過111橋液壓缸和V橋液壓缸之間產生聯動關系,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V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νπ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全部參與轉向,此時車輛通過彎道能力強,靈活機動,與原轉向機構相比,具有轉彎半徑更小、最大轉角更小、非轉向橋車輪磨損量更小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
【附圖說明】
[0025]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
[0026]圖1為本申請較佳實施方式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7]圖2為圖1中的轉向裝置的轉向原理圖;
[0028]圖3為圖1中的轉向裝置的III橋液壓缸與V橋液壓缸的靜壓力傳遞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9]本申請實施例通過提供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
[0030]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總體思路如下:
[0031 ] —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所述轉向裝置包括:轉向驅動機構;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連接,在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驅動下帶動I橋車輪轉向;π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I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π橋車輪轉向;In橋轉向機構,與所述11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π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111橋車輪轉向;V橋轉向機構,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之間設置有靜壓傳遞開關,在所述靜壓傳遞開關打開時,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發生聯動運動;V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帶動VI橋車輪轉向;V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橋車輪轉向;VI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I橋車輪轉向。
[0032]當車輛通過大半徑彎道時,駕駛員無需打開靜壓傳遞開關,車輛只用前組轉向機構(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參與轉向。當車輛通過小半徑彎道時,駕駛員打開靜壓傳遞開關,m橋轉向機構和V橋轉向機構之間通過111橋液壓缸和V橋液壓缸之間產生聯動關系,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V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W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全部參與轉向,此時車輛通過彎道能力強,靈活機動,與原轉向機構相比,具有轉彎半徑更小、最大轉角更小、非轉向橋車輪磨損量更小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
[0033]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以及具體的實施方式對上述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說明。
[0034]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本申請提供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如圖1所示,所述轉向裝置包括:前組轉向機構和后組轉向機構。所述前組轉向機構包括轉向驅動機構、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所述后組轉向機構包括對中液壓缸19、VI橋轉向機構、νπ橋轉向機構、νπι橋轉向機構。在本實施方式中,I橋、π橋、m橋、V橋、VI橋、νπ橋、νπι橋為轉向橋,IV橋為非轉向橋,瞬時轉向中心始終保持在IV橋中心延長線上。
[0035]轉向驅動機構包括固定于車架上的轉向器1、一端固定于轉向器I上的轉向搖臂2、轉動地固定于車架上的Al點的聯動臂4、連接所述聯動臂4的一端和所述轉向搖臂2的另一端的前拉桿3。
[0036]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連接,在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驅動下帶動I橋車輪轉向。具體地,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聯動臂4的另一端的I橋轉向前拉桿5、轉動地固定于車架上的Α2點且一端與所述I橋轉向前拉桿5的另一端連接的I橋U形臂6、轉動連接所述I橋U形臂6的另一端和I橋第一車輪的I橋轉向側拉桿一 7、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的A3點上的I橋V形臂57、連接所述I橋V形臂57另一端和I橋第二車輪的I橋轉向側拉桿二 55、連接所述I橋V形臂57和所述I橋U形臂6的I橋轉向橫拉桿56、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Α4點活塞桿固定于I橋U形臂6的I橋液壓缸8。
[0037]Π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I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II橋車輪轉向。具體地,Π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與I橋U形臂6的端部連接的中間拉桿9、一端鉸接于車架上Α5點另一端連接于所述中間拉桿9另一端的II橋弧形聯動臂10、一端連接II橋弧形聯動臂10的中部的II橋轉向后拉桿11、轉動地固定于車架上的Α6點且一端與所述II橋轉向后拉桿11另一端連接的II橋U形臂14、轉動連接所述II橋U形臂14的另一端和II橋第一車輪的II橋轉向側拉桿一 12、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的Α7點上的11橋V形臂52、連接所述II橋V形臂52另一端和II橋第二車輪的II橋轉向側拉桿二 54、連接所述II橋V形臂52和所述II橋U形臂14的II橋轉向橫拉桿53、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Α8點活塞桿固定于II橋U形臂14的11橋液壓缸13,其中,所述I橋U形臂6的所述端部與所述I橋轉向前拉桿5連接。
[0038]In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II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III橋車輪轉向。具體地,m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與11橋U形臂14的端部連接的III橋轉向拉桿15、轉動地固定于車架上的A9點且一端與所述III橋轉向拉桿15另一端連接的III橋U形臂18、轉動連接所述III橋U形臂18的另一端和III橋第一車輪的III橋轉向側拉桿一 16、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的AlO點上的III橋V形臂49、連接所述III橋V形臂49另一端和III橋第二車輪的III橋轉向側拉桿二51、連接所述III橋V形臂49和所述III橋U形臂18的III橋轉向橫拉桿50、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Al I點活塞桿固定于III橋U形臂18的III橋液壓缸17,其中,所述II橋U形臂14的所述端部與所述II橋轉向后拉桿11連接。
[0039]以下先對前組轉向機構的工作原理進行介紹,請同時參閱圖2,在駕駛員轉動方向盤將轉向運動傳遞至轉向器I時,轉向器I將轉向運動傳遞給轉向搖臂2使之繞轉向器I輸出軸轉動;在轉向搖臂2作用下,前拉桿3推動聯動臂4繞點Al轉動,聯動臂4轉動時,轉向運動通過I橋轉向前拉桿5傳遞至Π橋轉向中間拉桿9,接收轉向運動后,I橋轉向前拉桿5推動I橋U形臂6繞點A2轉動,I橋液壓缸8—端與車架鉸接于點A4,另一端與I橋U形臂6連接,從而將助力作用于I橋U形臂6,I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接著,Π橋轉向中間拉桿9推動Π橋聯動臂10繞點A5轉動,Π橋轉向后拉桿11一端與Π橋聯動臂10連接,另一端與Π橋U形臂14連接,Π橋聯動臂10繞點A5轉動時,轉向運動傳遞至Π橋轉向后拉桿11,從而推動Π橋U形臂14繞點A6轉動,Π橋液壓缸13—端與車架鉸接于點A8,另一端與Π橋U形臂14連接,從而將助力作用于Π橋U形臂14,Π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In橋轉向拉桿15—端與Π橋U形臂14連接,另一端與m橋U形臂18連接,Π橋U形臂14繞點A6轉動時,轉向運動傳遞給m橋轉向拉桿15從而推動m橋U形臂18繞點A9轉動,m橋液壓缸17—端與車架鉸接于點AU,另一端與m橋U形臂18連接,從而將助力作用于m橋U形臂18,m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
[0040]以下介紹后組轉向機構。
[0041 ]對中液壓缸19的缸體鉸接于車架的A14點上。
[0042]V橋轉向機構,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之間設置有靜壓傳遞開關,在所述靜壓傳遞開關打開時,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發生聯動運動,在所述靜壓傳遞開關關閉時,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停止發生聯動。具體地,V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對中液壓缸19的活塞桿上且鉸接于車架的A13點的V橋U形臂48、轉動連接所述V橋U形臂48的另一端和V橋第二車輪的V橋轉向側拉桿一 46、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的A12點上的V橋V形臂21、連接所述V橋V形臂21另一端和V橋第一車輪的V橋轉向側拉桿二 22、連接所述V橋V形臂21和所述V橋U形臂48的V橋轉向橫拉桿47、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A15點活塞桿固定于V橋U形臂48的V橋液壓缸20。
[0043]V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帶動VI橋車輪轉向。具體地,V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V橋U形臂48上與所述對中液壓缸19的活塞桿連接的端部的VI橋轉向中間拉桿23、一端連接于VI橋轉向中間拉桿23的另一端且鉸接于車架的A17點的VI橋U形臂45、轉動連接所述VI橋U形臂45的另一端和VI橋第二車輪的VI橋轉向側拉桿一 43、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的A16點上的VI橋V形臂24、連接所述VI橋V形臂24另一端和VI橋第一車輪的VI橋轉向側拉桿二 26、連接所述VI橋V形臂24和所述VI橋U形臂45的VI橋轉向橫拉桿44、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Al 8點活塞桿固定于VI橋U形臂45的VI橋液壓缸25。
[0044]V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橋車輪轉向。具體地,VI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VI橋U形臂45上與所述VI橋轉向中間拉桿23連接的端部的VII橋轉向中間拉桿27、端連接于VII橋轉向中間拉桿27的另一端且鉸接于車架的A20點的VII橋U形臂42、轉動連接所述VII橋U形臂42的另一端和VII橋第二車輪的VII橋轉向側拉桿一 40、鉸接于所述車架的A19點上的W橋V形臂
28、連接所述VII橋V形臂28—端和VII橋第一車輪的W橋轉向側拉桿二29、連接所述VII橋V形臂28和所述VII橋U形臂42的W橋轉向橫拉桿41、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A21點活塞桿固定于VII橋U形臂42的另一端的VII橋液缸30。
[0045]VI11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I橋車輪轉向。具體地,VII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VII橋U形臂42上與所述VII橋轉向中間拉桿27連接的端部的VIII橋轉向中間拉桿31、與所述VIII橋轉向中間拉桿31的另一端連接且一端鉸接于車架的A22點的VIII橋弧形擺動臂32、一端與VIII橋弧形擺動臂32的另一端連接的VIII橋轉向后拉桿33、鉸接于車架的A24點且一端與VIII橋轉向后拉桿33的另一端連接的VIII橋U形臂37、連接所述VIII橋U形臂37的另一端和VIII橋第二車輪的VIII橋轉向側拉桿一38、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的A23點上的VI11橋V形臂35、連接VI11橋V形臂35的另一端和VIII橋第一車輪的VI11橋轉向側拉桿二34、連接VIII橋U形臂37和VIII橋V形臂35的VIII橋轉向橫拉桿39、以及缸體鉸接于車架上的A25點活塞桿固定于VIII橋U形臂37上的VIII橋液壓缸36
[0046]其中,I橋第一車輪、Π橋第一車輪、m橋第一車輪、V橋第一車輪、VI橋第一車輪、νπ橋第一車輪、VI橋第一車輪位于車架的一側,I橋第二車輪、π橋第二車輪、m橋第二車輪、V橋第二車輪、VI橋第二車輪、W橋第二車輪、VI橋第二車輪位于車架的另一側。
[0047]以下介紹后組轉向機構的工作原理:
[0048]對中液壓缸19具有對中鎖止功能,W橋液壓缸30具有對中及助力功能。當底盤靜壓傳遞開關關閉時,對中液壓缸19對中鎖止,保證V橋梯形機構及車輪處于對中位置。當底盤靜壓傳遞開關打開時,ΙΠ橋液壓缸17與對中液壓缸19之間靜壓傳遞并發生定比例聯動運動,如圖3所示,從而推動V橋U形臂48繞點Α13轉動,由此轉向運動由ΙΠ橋轉向機構傳遞至V橋轉向機構,V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同理,V橋U形臂48繞點Al3轉動轉動時,轉向運動由VI橋轉向中間拉桿23傳遞至VI橋U形臂45,VI橋液壓缸25將助力作用于VI橋U形臂45,VI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VI橋U形臂45繞點Α17轉動時,轉向運動由W橋轉向中間拉桿27傳遞至W橋U形臂42,W橋液壓缸30將助力作用于W橋U形臂42,W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W橋U形臂42繞點Α20轉動時,轉向運動由VI橋轉向中間拉桿31、VI橋擺動臂32、VI橋轉向后拉桿33傳遞至VI橋U形臂37,VI橋液壓缸36將助力作用于VI橋U形臂37,VI橋轉向機構完成轉向運動。
[0049]當車輛通過大半徑彎道時,駕駛員無需打開靜壓傳遞開關,車輛只用前組轉向機構(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參與轉向。當車輛通過小半徑彎道時,駕駛員打開靜壓傳遞開關,m橋轉向機構和V橋轉向機構之間通過I π橋液壓缸17和V橋液壓缸20之間產生聯動關系,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V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W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全部參與轉向,此時車輛通過彎道能力強,靈活機動,與原轉向機構相比,具有轉彎半徑更小、最大轉角更小、非轉向橋車輪磨損量更小的優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的轉向機構存在IV橋和V橋輪胎磨損嚴重、I橋和VI橋最大轉角較大、通過性差的技術問題。
[0050]另外,根據各轉向橋的軸荷、輪胎氣壓、摩擦系數等參數計算出轉向橋的轉向阻力距;根據各轉向橋的轉向阻力距設定系統最大壓力,且根據各轉向橋梯形機構極限轉角設計并布置液壓缸;根據m橋轉向機構和V橋轉向機構的理論轉角關系及兩橋梯形機構,設計并布置用來實現靜壓傳遞的液壓缸,靜壓傳遞原理如圖3所示。靜壓傳遞開關打開且當前組轉向機構運動時,在其助力作用下,后組轉向梯形機構完成轉向。
[0051 ] I橋轉向機構、π橋轉向機構、m橋轉向機構轉向輪轉角方向與V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w橋轉向機構、VI橋轉向機構轉向輪轉角方向相反。
[0052]盡管已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但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一旦得知了基本創造性概念,則可對這些實施例作出另外的變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權利要求意欲解釋為包括優選實施例以及落入本實用新型范圍的所有變更和修改。
[0053]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實用新型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主權項】
1.一種多軸分組車輛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裝置包括: 轉向驅動機構; 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連接,在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驅動下帶動I橋車輪轉向; Π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I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II橋車輪轉向; In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11橋轉向機構帶動下帶動III橋車輪轉向; V橋轉向機構,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之間設置有靜壓傳遞開關,在所述靜壓傳遞開關打開時,所述V橋轉向機構與所述III橋轉向機構發生聯動運動; V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帶動VI橋車輪轉向; V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橋車輪轉向; VIII橋轉向機構,與所述VII橋轉向機構連接,在所述V橋轉向機構作動時,隨著所述VII橋轉向機構帶動VIII橋車輪轉向。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驅動機構包括固定于車架上的轉向器、一端固定于所述轉向器上的轉向搖臂、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的聯動臂、連接所述聯動臂一端和所述轉向搖臂另一端的前拉桿。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固定于所述聯動臂的另一端的I橋轉向前拉桿、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的且一端與所述I橋轉向前拉桿的另一端連接的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I橋U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I橋V形臂、連接所述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I橋V形臂和所述I橋U形臂的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I橋U形臂的I橋液壓缸。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Π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與所述I橋U形臂的端部連接的中間拉桿、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另一端連接于所述中間拉桿另一端的II橋弧形聯動臂、一端連接所述II橋弧形聯動臂的中部的II橋轉向后拉桿、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且一端與所述II橋轉向后拉桿另一端連接的I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I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π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11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11橋V形臂、連接所述I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I橋車輛的第二車輪的I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II橋V形臂和所述II橋U形臂的I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II橋U形臂的II橋液壓缸,其中,所述I橋U形臂的所述端部與所述I橋轉向前拉桿連接。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m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與所述II橋U形臂的端部連接的111橋轉向拉桿、轉動地固定于所述車架上且一端與所述III橋轉向拉桿另一端連接的II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II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III橋車輛的第一車輪的II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III橋V形臂、連接所述II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II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111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III橋V形臂和所述III橋U形臂的II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III橋U形臂的III橋液壓缸,其中,所述II橋U形臂的所述端部與所述II橋轉向后拉桿連接。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橋轉向機構包括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V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橋V形臂、連接所述V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V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V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橋V形臂和所述V橋U形臂的V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V橋U形臂的V橋液壓缸。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裝置還包括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對中液壓缸,所述橋U形臂與所述對中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V橋U形臂上與所述對中液壓缸的活塞桿連接的端部的VI橋轉向中間拉桿、一端連接于所述VI橋轉向中間拉桿的另一端且鉸接于車架上的VI橋U形臂、連接所述V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I橋V形臂、連接所述VI橋V形臂另一端和所述V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V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I橋V形臂和所述VI橋U形臂的V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VI橋U形臂的VI橋液壓缸。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I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VI橋U形臂上與所述VI橋轉向中間拉桿連接的端部的VII橋轉向中間拉桿、連接于所述VII橋轉向中間拉桿的另一端且鉸接于車架上的VII橋U形臂、轉動連接所述VII橋U形臂另一端和所述VI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II橋轉向側拉桿一、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W橋V形臂、連接所述VII橋V形臂一端和所述VI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W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II橋V形臂和所述VII橋U形臂的w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VII橋U形臂的另一端的VII橋液缸。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VIII橋轉向機構包括一端連接于所述VII橋U形臂上與所述VII橋轉向中間拉桿連接的端部的VIII橋轉向中間拉桿、與所述VIII橋轉向中間拉桿的另一端連接且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III橋弧形擺動臂、一端與所述VIII橋弧形擺動臂的另一端連接的VIII橋轉向后拉桿、鉸接于所述車架上且一端與所述VIII橋轉向后拉桿另一端連接的VIII橋U形臂、連接所述VIII橋U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II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的VIII橋轉向側拉桿一、一端鉸接于所述車架上的VIII橋V形臂、連接所述VIII橋V形臂的另一端和所述VII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的VIII橋轉向側拉桿二、連接所述VIII橋U形臂和所述VIII橋V形臂的VIII橋轉向橫拉桿、以及缸體鉸接于所述車架上活塞桿固定于所述VIII橋U形臂上的VIII橋液壓缸; 其中,所述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Π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m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V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W橋車輪的第一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一車輪位于所述車架的一側,所述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Π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m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V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w橋車輪的第二車輪、所述VI橋車輪的第二車輪位于車架的另一側。
【文檔編號】B62D5/06GK205554313SQ201521136505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1日
【發明人】毛恒, 馮煒, 何建國, 袁大學, 虞漢中, 胡素文
【申請人】湖北航天技術研究院特種車輛技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