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立柱,公開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包括車頂橫梁(10)、B柱(15)和底板(11),車頂橫梁(10)兩端均連接有B柱(15),B柱(15)與底板(11)固定連接,車頂橫梁(10)與底板(11)之間設有中間立柱(12),中間立柱(12)均垂直于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中間立柱(12)分別與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中設有中間立柱(12),增強汽車頂部抗壓性,汽車在發生側翻時中間立柱(12)防止車頂不會發生巨大的變形,保證汽車內乘客和駕駛人員的生命安全。
【專利說明】
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立柱,尤其涉及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工業快速發展,汽車持有量逐年上升,同時交通事故也逐年增多,汽車的安全性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現階段對汽車改進也越來越多,使得汽車更加的安全,例如現在的汽車前后都會安裝防撞鋼板,增強汽車前后的防撞性,但汽車車頂的抗彎強度比較低,在汽車發生側翻或者重物擠壓時車頂變形量大,變形量大奪取了人們的生存空間。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車頂抗壓強度低的缺點,提供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種。
[0004]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得以解決:
[0005]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包括車頂橫梁、B柱和底板,車頂橫梁兩端均連接有B柱,B柱與底板固定連接,車頂橫梁與底板之間設有中間立柱,中間立柱均垂直于車頂橫梁和底板,中間立柱分別與車頂橫梁和底板固定連接。本實用新型在汽車內部設有中間立柱,增強了車頂的抗壓強度和抗扭強度,中間立柱與車頂橫梁、B柱、底板形成兩個閉合回路,車頂橫梁和B柱是汽車側翻主要承載部件,直接關系到車體變形量,中間立柱的加入能夠分擔擠壓力,使得汽車在發生側翻或者受到重物擠壓時車頂變形量不會太大,給人們提供生命的空間,中間立柱設在車頂橫梁和底板之間,使得中間立柱的抗壓、抗扭性能更加的高。
[0006]作為優選,中間立柱內部為空心。中間立柱內部的空心結構方便安裝電纜線。
[0007]作為優選,中間立柱外形為圓柱形或者橢圓柱形。圓柱形或者橢圓柱形的中間立柱使得中間立柱四周沒有突起的棱角,當人們碰到中間立柱上時不會輕易的受傷,保證乘客的安全。
[0008]作為優選,中間立柱頂部包括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均與車頂橫梁固定連接。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同時與車頂橫梁固定連接,進一步增加了車頂的抗壓強度,使得中間立柱在發生擠壓的時候不會輕易的彎曲變形。
[0009]作為優選,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的拐角處為弧形曲面。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上的弧形曲面一方面防止人們碰撞而受傷,另一方面減少銜接處應力集中,增加中間立柱整體的強度。
[0010]作為優選,中間立柱上端部設有LED燈。LED燈給汽內提供照明。
[0011 ]作為優選,LED燈分別設在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上。方便LED燈安裝和拆卸,同時給LED燈提供一個大的照明角度。
[0012]作為優選,中間立柱上設有空調出風口。該空調出風口能快速將暖氣或者冷氣傳遍整個車內。
[0013]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以上技術方案,具有顯著的技術效果:增加了中間立柱,使得車頂的抗壓強度更加的高,有效的保證了車內人員的生命安全,中間立柱上的空調出風口使得暖氣或者冷氣能快速的傳遍整個車內,從而無需在車門布設多個出風口,中間立柱上設有LED燈,方便LED燈安裝和拆卸。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7]圖4是圖1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0018]以上附圖中各數字標號所指代的部位名稱如下:其中,10—車頂橫梁、11一底板、12一中間立柱、13—LED燈、14一空調出風口、15—B柱、121—第一支桿、122—第二支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0020]實施例1
[0021]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如圖1-4所示,包括車頂橫梁10、B柱15和底板11,B柱15設在汽車本體的兩側,車頂橫梁10兩端均連接有B柱15,B柱15與底板11固定連接,車頂橫梁10、兩側的B柱15和底板11三者直接形成一個閉合回路,車頂橫梁10與底板11之間設有中間立柱12,中間立柱12設在這個閉合回路的中間,使得車頂的抗壓、抗扭能力更加的強,中間立柱12可采用鋁合金材料制造,不僅可以保證中間立柱12的抗壓、抗扭強度,同時也減輕中間立柱12的重量,使得汽車更加的輕量化,中間立柱12均垂直于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中間立柱12不會輕易的傾斜安全,而增強了抗壓、抗扭強度,中間立柱12分別與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中間立柱12分別與車頂橫梁1和底板11粘合連接。
[0022]中間立柱12內部為空心,使得汽車內的一些電線可以通過中間立柱12內部,使得汽車底部電線走線更加的清晰。
[0023]中間立柱12外形為橢圓柱形,中間立柱12的外形為橢圓形,使得中間立柱12沒有鋒利的棱角,保證車內小孩子及大人的安全。
[0024]中間立柱12頂部包括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對稱設計,使得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受力均勻,支撐強度也更加的高,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均與車頂橫梁10固定連接。
[0025]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的拐角處為弧形曲面,使得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均沒有鋒利的棱角,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弧形曲面也使得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更加的美觀。
[0026]中間立柱12上端部設有LED燈13,LED燈13分別設在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上,本實施例LED燈13安裝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的弧形曲面上,使得LED燈獲得一個更廣的照明。
[0027]中間立柱12上設有空調出風口14,該空調出風口 14設在中間立柱12的中部,當空調開啟的時候,暖氣或者冷氣能夠迅速的傳遍整個車廂。
[0028]實施例2
[0029]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如圖1-4所示,包括車頂橫梁10、B柱15和底板11,B柱15設在汽車本體的兩側,車頂橫梁10兩端均連接有B柱15,B柱15與底板11固定連接,車頂橫梁10、兩側的B柱15和底板11三者直接形成一個閉合回路,車頂橫梁10與底板11之間設有中間立柱12,中間立柱12設在這個閉合回路的中間,使得車頂的抗壓、抗扭能力更加的強,中間立柱12可采用鋁合金材料制造,不僅可以保證中間立柱12的抗壓強度,同時也減輕中間立柱12的重量,使得汽車更加的輕量化,中間立柱12均垂直于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中間立柱12不會輕易的傾斜安全,而減輕抗壓強度,中間立柱12分別與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固定連接,本實施例中中間立柱12分別與車頂橫梁1和底板11粘合連接。
[0030]中間立柱12內部為空心,使得汽車內的一些電線可以通過中間立柱12內部,使得汽車底部電線走線更加的清晰。
[0031]中間立柱12外形為圓柱形,中間立柱12的外形為圓形,使得中間立柱12沒有鋒利的棱角,保證車內小孩子及大人的安全。
[0032]中間立柱12頂部包括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對稱設計,使得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受力均勻,支撐強度也更加的高,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均與車頂橫梁10固定連接。
[0033]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的拐角處為弧形曲面,使得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均沒有鋒利的棱角,保證車內人員的安全,弧形曲面也使得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更加的美觀。
[0034]中間立柱12上端部設有LED燈13,LED燈13分別設在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上,本實施例LED燈13安裝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的弧形曲面上,使得LED燈獲得一個更廣的照明。
[0035]中間立柱12上設有空調出風口14,該空調出風口 14設在中間立柱12的中部,當空調開啟的時候,暖氣或者冷氣能夠迅速的傳遍整個車廂。
[0036]總之,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涵蓋范圍。
【主權項】
1.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包括車頂橫梁(10)、B柱(15)和底板(11),車頂橫梁(10)兩端均連接有B柱(15),B柱(I 5)與底板(11)固定連接,其特征在于:車頂橫梁(1)與底板(I I)之間設有中間立柱(12),中間立柱(12)均垂直于車頂橫梁(10)和底板(11),中間立柱(12)分別與車頂橫梁(1)和底板(11)固定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中間立柱(12)內部為空心。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中間立柱(12)外形為圓柱形或者橢圓柱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中間立柱(12)頂部包括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均與車頂橫梁(10)固定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的拐角處為弧形曲面。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中間立柱(12)上端部設有LED燈(13)。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LED燈(I3)分別設在第一支桿(121)和第二支桿(122)上。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中間立柱的汽車,其特征在于:中間立柱(I2)上設有空調出風口(14)。
【文檔編號】B62D27/02GK205524515SQ201620083482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7日
【發明人】潘之杰, 石虎, 望雄波
【申請人】杭州云樂車輛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