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汽車后減震器的安裝結構中輪罩受到的沖擊力較大等技術問題。該連接結構包括輪罩內板、后減震器安裝板和后縱梁,后減震器安裝板固定在輪罩內板上,輪罩內板與后縱梁相固連,該連接結構還包括連接板三,連接板三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相固連,且連接板三的上端與輪罩內板相固連,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相固連。本實用新型能夠有效的降低汽車后減震器對輪罩的沖擊力。
【專利說明】
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般汽車的后減震器安裝板直接焊接后輪罩局部區域,然而在汽車行駛過程中,后減震器會受到來自路面的較大的沖擊力大,尤其是各種惡劣路面時,沖擊力會更加的大,該沖擊力直接傳遞給安裝板,安裝板直接傳遞給輪罩,輪罩區域長期受到較大的沖擊力,這樣容易造成輪罩的鈑金開裂失效,嚴重威脅駕駛安全。目前業界關于解決后減震器區域應力集中和抗瞬間沖擊力的問題有如下方法:對減震器安裝板和加強板更換強度更高的材料、增加材料料厚等,然而這些方法極大的增加了制造成本。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授權公告號為CN101797934 B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轎車的后減震器座的車身結構,該后減震器座的車身結構由后輪罩內板總成、后輪罩外板總成、連接板、底板總成以及衣帽架總成連接而成。后輪罩內板總成與后輪罩在翻邊處直接焊接起來。連接板一側翻邊連接在后輪罩內板上,下部再焊接一段帶有翻邊的支撐板連接到后底板本體上方,連接板還伸出另一側翻邊與衣帽架總成也焊接在一起。另外還可以在左右減震器座之間連接一 X型或V型連接板,并與底板相連。
[0004]上述的汽車后減震器座的車身結構可以更充分的傳遞整車扭轉載荷和橫向載荷,改善局部區域應力集中的現象。然而,其不足之處是:傳力路徑不合理,導致輪罩受到的沖擊力較大。
【發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降低汽車后減震器對輪罩的沖擊力。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
[0007]—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包括輪罩內板、后減震器安裝板和后縱梁,所述后減震器安裝板固定在輪罩內板上,所述輪罩內板與后縱梁相固連,其特征在于,該連接結構還包括連接板三,所述連接板三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相固連,且連接板三的上端與輪罩內板相固連,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相固連。
[0008]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汽車后減震器安裝在后減震器安裝板上,后減震器安裝板固定在輪罩內板上,連接板三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相固連,且連接板三的上端與輪罩內板相固連,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相固連,后減震器產生的沖擊力一方面通過輪罩內板傳遞,一方面通過連接板三傳遞至后縱梁,通過后縱梁吸能減震,有效的降低了汽車后減震器對輪罩的沖擊力。
[0009]在上述的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中,所述連接板三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為面接觸,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為面接觸。連接板三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為面接觸,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為面接觸,能夠增大連接板三與后減震器安裝板及后縱梁的接觸面積,帶來更好的傳力效果。
[0010]在上述的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中,所述后減震器安裝板的下端彎折成第一彎折板,后減震器安裝板的上端彎折成第二彎折板,所述第一彎折板與輪罩內板為面接觸且相固連。第一彎折板與輪罩內板為面接觸,能夠增大后減震器安裝板與輪罩內板的接觸面積,增強二者之間連接的穩定性。
[0011]在上述的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中,該連接結構還包括加強板一,所述加強板一的上端與輪罩內板相固連,加強板一的下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相固連。通過設置加強板一,能夠增加后減震器安裝板與輪罩內板之間的連接強度。
[0012]在上述的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中,所述加強板一包括第三彎折板、第四彎折板和連接板二,所述連接板二的下端與第三彎折板固連,所述連接板二的上端與第四彎折板固連,所述第三彎折板與第一彎折板貼靠且相固連,所述第四彎折板的下側與第二彎折板貼靠且相固連,第四彎折板的上側與輪罩內板相固連,所述連接板二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的中部貼靠且相固連。該結構能夠進一步增大后減震器安裝板與加強板一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強二者之間連接的穩固性;此外,第三彎折板、第四彎折板和連接板二形成的彎折結構能夠帶來良好的吸能減震效果。
[0013]在上述的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中,所述輪罩內板上還固定有加強板二,所述加強板二與第四彎折板相固連。通過設置加強板二,可以進一步提高加強板一與輪罩內板的連接強度。
[0014]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如下:
[0015]1、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板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相固連,且連接板三的上端與輪罩內板相固連,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相固連,汽車后減震器產生的沖擊力一方面通過輪罩內板傳遞,一方面通過連接板三傳遞至后縱梁,通過后縱梁吸能減震,有效的降低了汽車后減震器對輪罩的沖擊力。
[0016]2、本實用新型的連接板三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為面接觸,連接板三的下端與后縱梁為面接觸,能夠增大連接板三與后減震器安裝板及后縱梁的接觸面積,帶來更好的傳力效果。
[0017]3、本實用新型設置有加強板一,能夠增加后減震器安裝板與輪罩內板之間的連接強度。
[0018]4、本實用新型的加強板一包括第三彎折板、第四彎折板和連接板二,第三彎折板、第四彎折板和連接板二形成的彎折結構能夠帶來良好的吸能減震效果。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本連接結構與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示意圖。
[0021]圖3是圖2中A-A剖視圖。
[0022]圖4是圖3中B部放大圖。
[0023]圖5是圖3中C部放大圖。
[0024]圖中,1、輪罩內板;2、后減震器安裝板;21、第一彎折板;22、第二彎折板;3、后縱梁;4、連接板三;5、加強板一;51、第三彎折板;52、第四彎折板;53、連接板二; 6、加強板二 ; 7、汽車后減震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0026]如圖1-2所示,該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包括輪罩內板1、后減震器安裝板2、后縱梁3和連接板三4,汽車后減震器7安裝在后減震器安裝板2上,后減震器安裝板2固定在輪罩內板I上,輪罩內板I與后縱梁3相固連,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相固連,且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輪罩內板I相固連,連接板三4的下端與后縱梁3相固連。作為優選,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為面接觸,連接板三4的下端與后縱梁3為面接觸。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為面接觸,連接板三4的下端與后縱梁3為面接觸,能夠增大連接板三4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及后縱梁3的接觸面積,帶來更好的傳力效果。連接板三4的上端可以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后減震器安裝板2上,連接板三4的下端可以通過焊接或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后縱梁3上。
[0027]如圖3-4所示,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下端彎折成第一彎折板21,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上端彎折成第二彎折板22,第一彎折板21與輪罩內板I為面接觸且相固連。第一彎折板21與輪罩內板I為面接觸,能夠增大后減震器安裝板2與輪罩內板I的接觸面積,增強二者之間連接的穩定性。
[0028]如圖2所示,該連接結構還包括加強板一5,加強板一 5的上端與輪罩內板I相固連,加強板一 5的下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相固連。通過設置加強板一 5,能夠增加后減震器安裝板2與輪罩內板I之間的連接強度。
[0029]如圖3-5所示,作為優選,加強板一5包括第三彎折板51、第四彎折板52和連接板二53,連接板二 53的下端與第三彎折板51固連,連接板二 53的上端與第四彎折板52固連,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彎折板51、第四彎折板52和連接板二53為一體成型的結構。第三彎折板51與第一彎折板21貼靠且相固連,第四彎折板52的下側與第二彎折板22貼靠且相固連,第四彎折板52的上側與輪罩內板I相固連,連接板二 53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中部貼靠且相固連,連接板二 53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中部可以通過焊接固定,也可以通過螺栓、螺母固定,螺栓、螺母還可以起到對汽車后減震器7的定位作用。上述結構能夠進一步增大后減震器安裝板2與加強板一5之間的接觸面積,增強二者之間連接的穩固性;此外,第三彎折板51、第四彎折板52和連接板二 53形成的彎折結構能夠帶來良好的吸能減震效果。
[0030]如圖1、5所示,輪罩內板I上還可以固定有加強板二6,加強板二6與第四彎折板52相固連。加強板二 6可以通過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輪罩內板I和第四彎折板52上。通過設置加強板二 6,可以進一步提高加強板一 5與輪罩內板I的連接強度。
[0031]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該連接結構包括輪罩內板(I)、后減震器安裝板(2)和后縱梁(3),所述后減震器安裝板(2)固定在輪罩內板(I)上,所述輪罩內板(I)與后縱梁(3)相固連,其特征在于,該連接結構還包括連接板三(4),所述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相固連,且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輪罩內板(I)相固連,連接板三(4)的下端與后縱梁(3)相固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板三(4)的上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為面接觸,連接板三(4)的下端與后縱梁(3)為面接觸。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下端彎折成第一彎折板(21),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上端彎折成第二彎折板(22),所述第一彎折板(21)與輪罩內板(I)為面接觸且相固連。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連接結構還包括加強板一 (5),所述加強板一 (5)的上端與輪罩內板(I)相固連,加強板一 (5)的下端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相固連。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板一(5)包括第三彎折板(51)、第四彎折板(52)和連接板二(53),所述連接板二(53)的下端與第三彎折板(51)固連,所述連接板二 (53)的上端與第四彎折板(52)固連,所述第三彎折板(51)與第一彎折板(21)貼靠且相固連,所述第四彎折板(52)的下側與第二彎折板(22)貼靠且相固連,第四彎折板(52)的上側與輪罩內板(I)相固連,所述連接板二(53)與后減震器安裝板(2)的中部貼靠且相固連。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后減震器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輪罩內板(I)上還固定有加強板二 (6),所述加強板二 (6)與第四彎折板(52)相固連。
【文檔編號】B62D25/08GK205524505SQ201620164795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3日
【發明人】魯金賀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