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包括后截面梁結構以及分別對稱設置在后截面梁結構上的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左后氣囊支架總成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左氣囊罩支架總成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具有通用化程度好、結構強度高,適宜批量和規模化生產及備件,同時也適宜機器人焊接的應用,有效降低生產周期和勞動強度。
【專利說明】
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客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
【背景技術】
[0002]全承載客車由于其結構強度、被動安全性好的特點,在現在的高端大型客車上被廣泛采用。全承載客車骨架是一種整體桁架式閉環結構,其主體是由大量的小矩形管焊接而成,因此,全承載客車在生產制造過程中存在焊接勞動強度高、工作量大、焊接精度等需要各種工裝保證的難題。而在一輛全承載客車五大片骨架中,底架焊接難度最大、結構也最為復雜,其主要是有由從前往后依次排列的截面梁總成通過縱向連接梁總成連接在一起組成整個底架,而每個截面梁的焊接精度決定了整個底架的質量,特別是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其涉及到后懸后減震器及后懸后氣囊的安裝連接,因此對精度的要求尤其高,因此每一個后懸后截面梁的焊接都需要高精度的工裝保證。然而由于客車車型的多樣化,在配備相同后懸掛的客車其底架也不同,因此導致后懸后截面梁也不同,因此就需要不同的高精度的工裝來保證焊接精度,備料也較困難。假設有兩輛不同的客車,一輛客車的底架高度為
1.2m、另一輛客車的底架高度為1.5m。假設說這兩輛客車配備了相同的后懸掛〈后橋通過后懸掛連接在后懸梁上〉,這意味著后懸后減震器及后懸后氣囊的安裝位置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兩輛客車的底架高度不同,一個1.2m,一個1.5m,因此,就需要設計兩個后懸后截面梁總成。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該后懸后截面總成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適用于配備用相同后懸掛的底架,從而降低全承載客車底架的焊接難度,提高全承載客車底架的裝配精度。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0005]—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包括后截面梁結構以及分別對稱設置在后截面梁結構上的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左后氣囊支架總成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左氣囊罩支架總成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
[0006]所述后截面梁結構包括中間后截面梁結構和對稱設置在中間后截面梁結構左右兩端的左后截面梁結構與右后截面梁結構;所述中間后截面梁結構包括第二左立柱、第二右立柱、連接在第二左立柱頂端與第二右立柱頂端之間的第二上橫梁、連接在第二左立柱中段與第二右立柱中段之間的第二中間橫梁、連接在第二上橫梁與第二中間橫梁之間的若干第一加強縱梁、安裝在第二左立柱中下端內側的第二中左立柱以及安裝在第二右立柱中下端內側的第二中右立柱;所述第二中間橫梁的左右兩端與第二中左立柱、第二中右立柱之間均設有第二立柱加強筋;所述左后截面梁結構和右后截面梁結構均包括第三上橫梁、垂直連接在第三上橫梁底部的縱向立柱、連接在縱向立柱中段與第二左立柱或第二右立柱之間的第三中間橫梁、連接在第三上橫梁外端部與縱向立柱外側面之間的縱向立柱加強筋以及連接在第三上橫梁與第三中間橫梁之間的若干個第二加強縱梁;所述第三上橫梁的內端與第二左立柱或第二右立柱之間設有第三立柱加強筋;所述縱向立柱為L型。
[0007]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的結構相同,均包括由左側板、后側板、右側板圍成的開口向前的U型件以及設置在U型件頂部的頂板;所述頂板上開設有后減震器裝配孔;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分別焊接在左后截面梁結構、右后截面梁結構的第三上橫梁和第三中間橫梁上。
[0008]所述左后氣囊支架總成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的結構相同,均包括后氣囊盤和對稱安裝在后氣囊盤上方的兩個后氣囊加強斜撐;所述后氣囊盤上開設有后氣囊裝配孔;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傾斜安裝在后氣囊盤的上方;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的上端焊接在第三上橫梁上;所述后氣囊盤位于第三中間橫梁的下方。
[0009]所述左氣囊罩支架總成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的結構相同,均包括上橫板和焊接在上橫板底部的下彎板;所述下彎板由依次折彎相連的3塊平板組成;所述上橫板上分別開設有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安裝缺口和后氣囊支架總成安裝缺口;所述上橫板焊接在第三中間橫梁后側的下端。
[0010]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將后懸后截面梁總成下部最復雜的部位獨立出來,并引入極限的理念截取其最低高度,這樣雖然客車底架的高度不同,但是其下部結構是相同的,且只要配備相同后懸掛的底架都可以使用該后懸后截面梁。
【附圖說明】
[0011 ]圖1是后懸后截面梁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2是后懸后截面梁總成(不包含左氣囊罩支架總成和右氣囊罩支架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3]圖3是后懸截面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4是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或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5是左后氣囊支架總成或右后氣囊支架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6是右氣囊罩支架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7]其中:
[0018]61、中間后截面梁結構,611、第二左立柱,612、第二右立柱,613、第二上橫梁,614、第二中間橫梁,615、第二中左立柱,616、第二中右立柱,617、第一加強縱梁,618、第二立柱加強筋,62、左后截面梁結構,621、第三上橫梁,622、縱向立柱,623、第三中間橫梁,624、第二加強縱梁,625、縱向立柱加強筋,626、第三立柱加強筋,63、右后截面梁結構,64、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41、左側板,642、后側板,643、右側板,644、頂板,645、后減震器裝配孔,65、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6、左后氣囊支架總成,661、后氣囊盤,662、后氣囊加強斜撐,663、后氣囊裝配孔,67、右后氣囊支架總成,68、左氣囊罩支架總成,69、右氣囊罩支架總成,691、上橫板,692、下彎板,693、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安裝缺口,694、后氣囊支架總成安裝缺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0020]如圖1-圖2所示的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包括后截面梁結構以及分別對稱設置在后截面梁結構上的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4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5、左后氣囊支架總成66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67、左氣囊罩支架總成68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69。
[0021]如圖3所示,所述后截面梁結構包括中間后截面梁結構61和對稱設置在中間后截面梁結構61左右兩端的左后截面梁結構62與右后截面梁結構63。所述中間后截面梁結構61包括第二左立柱611、第二右立柱612、連接在第二左立柱611頂端與第二右立柱612頂端之間的第二上橫梁613、連接在第二左立柱611中段與第二右立柱612中段之間的第二中間橫梁614、連接在第二上橫梁613與第二中間橫梁614之間的若干第一加強縱梁617、安裝在第二左立柱611中下端內側的第二中左立柱615以及安裝在第二右立柱612中下端內側的第二中右立柱616;所述第二中間橫梁614的左右兩端與第二中左立柱615、第二中右立柱616之間均設有第二立柱加強筋618。所述左后截面梁結構和右后截面梁結構均包括第三上橫梁621、垂直連接在第三上橫梁621底部的縱向立柱622、連接在縱向立柱622中段與第二左立柱611或第二右立柱612之間的第三中間橫梁6、連接在第三上橫梁621外端部與縱向立柱622外側面之間的縱向立柱加強筋625以及連接在第三上橫梁621與第三中間橫梁623之間的若干個第二加強縱梁624。所述第三上橫梁的內端與第二左立柱或第二右立柱之間設有第三立柱加強筋626。所述縱向立柱為L型。所述后懸后截面梁總成為由若干橫梁和斜撐組成的多接口截面梁。所述第二上橫梁,作為本實用新型與客車底架上端連接的連接接口。所述第二左立柱、第二右立柱,一方面分別用于連接左連接縱梁總成、右連接縱梁總成的后端;另一方面分別作為本實用新型與客車底架7后立面左右縱梁連接的連接接口。
[0022]如圖4所示,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4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5的結構相同,均包括由左側板641、后側板642、右側板643圍成的開口向前的U型件以及設置在U型件頂部的頂板644。所述頂板644上開設有后減震器裝配孔645。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4、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65分別焊接在左后截面梁結構62、右后截面梁結構63的第三上橫梁621和第三中間橫梁623上。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和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能夠在固定安裝減震器的同時,對減震器進行密封,無需在減震器安裝結構之外再添加其他的密封罩,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等特點。本實用新型將左、右減震器支架采用反U型設計,能夠實現自身包裹減震器,美觀大方,與此同時,左、右減震器支架的安裝面和安裝孔直接與車內連通,安裝和拆卸便利,檢修也很方便。
[0023]如圖5所示,所述左后氣囊支架總成66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67的結構相同,均包括后氣囊盤661和對稱安裝在后氣囊盤661上方的兩個后氣囊加強斜撐662。所述后氣囊盤661上開設有后氣囊裝配孔663。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662傾斜安裝在后氣囊盤661的上方。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662的上端焊接在第三上橫梁623上;所述后氣囊盤661位于第三中間橫梁623的下方。
[0024]如圖6所示,所述左氣囊罩支架總成68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69的結構相同,均包括上橫板691和焊接在上橫板691底部的下彎板692。所述下彎板692由依次折彎相連的3塊平板組成。所述上橫板691上分別開設有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安裝缺口 693和后氣囊支架總成安裝缺口 694。所述上橫板691焊接在第三中間橫梁623后側的下端。所述后氣囊盤位于上橫板的下方,且后氣囊盤與上橫板緊密配合,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從后氣囊支架總成安裝缺口伸出,位于上橫板的上方。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和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的底部焊接在所述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安裝缺口的上方。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左氣囊罩支架總成和右氣囊罩支架總成,形成了閉環機構,一方面提高了后氣囊盤的結構強度,使結構功能件與受力件相統一,另一方面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0025]在傳統的客車底架結構中,后懸后氣囊盤是通過在氣囊盤上搭建一個橫跨后懸后截面梁與其附近縱梁(后懸后截面梁與更后的截面梁之間的連接縱梁)的空間結構,結構非常復雜笨重。而且傳統客車底架中后減震器支架為正U型結構,減震器裝上后整體裸露的,為保證美觀性會設計一個大的焊接氣囊罩將減震器及氣囊安裝結構整體包裹住,這樣不僅占用空間大且氣囊及減震器的安裝和檢修都不方便。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左、右氣囊支架總成與氣囊罩支架總成,充分利用了空間位置關系,設計第三中間橫梁和第三上橫梁直接橫在氣囊盤之上,承擔氣囊盤向上的受力,另設計兩后氣囊加強斜撐予以加強,結構簡單可靠。同時,本實用新型設計實現的左、右氣囊罩支架總成,直接壓在氣囊盤之上,占用了最小的空間,同時氣囊罩支架總成也能夠承擔和分解氣囊盤的受力,氣囊盤的安裝小圓孔直接與車內連通,安裝和拆卸便利,檢修也很方便。
[0026]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截面梁結構以及分別對稱設置在后截面梁結構上的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左后氣囊支架總成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左氣囊罩支架總成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截面梁結構包括中間后截面梁結構和對稱設置在中間后截面梁結構左右兩端的左后截面梁結構與右后截面梁結構;所述中間后截面梁結構包括第二左立柱、第二右立柱、連接在第二左立柱頂端與第二右立柱頂端之間的第二上橫梁、連接在第二左立柱中段與第二右立柱中段之間的第二中間橫梁、連接在第二上橫梁與第二中間橫梁之間的若干第一加強縱梁、安裝在第二左立柱中下端內側的第二中左立柱以及安裝在第二右立柱中下端內側的第二中右立柱;所述第二中間橫梁的左右兩端與第二中左立柱、第二中右立柱之間均設有第二立柱加強筋;所述左后截面梁結構和右后截面梁結構均包括第三上橫梁、垂直連接在第三上橫梁底部的縱向立柱、連接在縱向立柱中段與第二左立柱或第二右立柱之間的第三中間橫梁、連接在第三上橫梁外端部與縱向立柱外側面之間的縱向立柱加強筋以及連接在第三上橫梁與第三中間橫梁之間的若干個第二加強縱梁;所述第三上橫梁的內端與第二左立柱或第二右立柱之間設有第三立柱加強筋;所述縱向立柱為L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與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的結構相同,均包括由左側板、后側板、右側板圍成的開口向前的U型件以及設置在U型件頂部的頂板;所述頂板上開設有后減震器裝配孔;所述左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右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分別焊接在左后截面梁結構、右后截面梁結構的第三上橫梁和第三中間橫梁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后氣囊支架總成與右后氣囊支架總成的結構相同,均包括后氣囊盤和對稱安裝在后氣囊盤上方的兩個后氣囊加強斜撐;所述后氣囊盤上開設有后氣囊裝配孔;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傾斜安裝在后氣囊盤的上方;所述后氣囊加強斜撐的上端焊接在第三上橫梁上;所述后氣囊盤位于第三中間橫梁的下方。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客車后懸后截面梁總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氣囊罩支架總成與右氣囊罩支架總成的結構相同,均包括上橫板和焊接在上橫板底部的下彎板;所述下彎板由依次折彎相連的3塊平板組成;所述上橫板上分別開設有后減震器支架總成安裝缺口和后氣囊支架總成安裝缺口;所述上橫板焊接在第三中間橫梁后側的下端。
【文檔編號】B62D21/00GK205440535SQ201521083316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3日
【發明人】熊成林, 王孝來, 嚴偉, 汪儉, 朱錦
【申請人】安徽安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