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車架后邊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部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副車架后邊梁。
【背景技術】
[0002]在汽車領域中,目前高級別轎車的前副車架多為框形副車架,副車架邊梁主要為控制臂提供安裝點,以及提供前懸架縱向剛度。同時,在車輛行駛中邊梁承受控制臂傳遞的各種載荷,其剛度、強度及模態是考核副車架設計的重要目標。
[0003]隨著客戶要求及環保要求的不斷提高,對于副車架設計而言,除了原先剛度強度性能要求外,對重量目標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性能要求和重量目標存在矛盾。因此,對副車架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
[0004]圖1為傳統副車架邊梁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副車架邊梁10由邊梁中間片
11、邊梁后片12及定位基準支架13拼焊構成。這種傳統邊梁結構上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0005]—、三副沖片模具投入較一副模具投入大;
[0006]二、邊梁中間片和邊梁后片,以及邊梁后片和定位基準支架間需增加拼焊工裝,以及焊絲物料投入;
[0007]三、邊梁中間片和邊梁后片拼焊后易焊接變形,控制臂安裝孔位置度較難保證;
[0008]四、這種結構較重,原材料投入較大。
【實用新型內容】
[0009]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副車架后邊梁容易焊接變形,且原材料投入較大等缺陷,提供一種副車架后邊梁。
[0010]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副車架后邊梁,其特點在于,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為一體式成型,且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厚度為2.3_,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內側控制臂安裝孔中間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為臺階式。
[0011]較佳地,所述加強筋的臺階高度差為6.3mm。
[0012]較佳地,所述加強筋的下端面和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控制臂的后安裝面共面。
[0013]較佳地,所述加強筋延伸至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后端的特征孔處。
[0014]較佳地,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前外側處設有第一變倒角,所述第一變倒角由半徑35mm過渡至半徑15mm,再平滑過渡至半徑35mm。
[0015]較佳地,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中間段外側處設有第二變倒角,所述第二變倒角由半徑15_過渡至半徑6_,再平滑過渡至半徑22_。
[0016]較佳地,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中間段與所述加強筋連接處設有第三變倒角,所述第三變倒角由半徑6_平滑過渡至半徑13_。
[0017]較佳地,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內側控制臂的前安裝孔和后安裝孔之間的中間段上設有凸臺。
[0018]較佳地,所述凸臺的高度為3mm,寬度為20mm。
[0019]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
[0020]本實用新型副車架后邊梁不僅增強了副車架的局部剛度,更有效地提高了副車架總成的疲勞壽命。所述副車架邊梁較傳統邊梁在原材料(板材、沖片模具、焊絲)上投入較少,材料利用率較之前提高約3%。此外,所述副車架后邊梁還具有質量輕、定位方便且剛度高等特點。
【附圖說明】
[0021]本實用新型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質和優勢將通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的描述而變的更加明顯,在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始終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0022]圖1為傳統副車架邊梁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2為本實用新型副車架邊梁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
[0025]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0026]圖2為本實用新型副車架邊梁的結構示意圖。
[0027]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公開了一種副車架后邊梁20,其設置為一體式成型。此處的副車架后邊梁20的厚度為2.3_。
[0028]本實施例中的副車架后邊梁20由傳統的三片式改成為了一片式,相較于傳統邊梁中間片、邊梁后片、定位基準支架板厚分別為4.2mm、l.9mm、2.1mm,總重量為2.3Kg,所述副車架后邊梁20的厚度設置為2.3mm,其總重量為1.66Kg。總質量減輕了 0.64Kg,則兩個副車架后邊梁(左、右兩邊)共減輕了 1.28Kg,即總重量減輕了 27.8%。本實用新型副車架后邊梁與傳統邊梁相比,其原材料(板材、沖片模具、焊絲)投入較少,材料利用率較之前提尚約3 %。
[0029]同時,在副車架后邊梁20的內側控制臂安裝孔中間設有加強筋21,將加強筋21設置為臺階式,加強筋21的臺階高度差為6.3mm。加強筋21的下端面和副車架后邊梁20的控制臂的后安裝面共面,上面高度不變,使得加強筋21延伸至副車架后邊梁20的后端的特征孔22處。
[0030]進一步地,在副車架后邊梁20的前外側處設置第一變倒角23,第一變倒角23由半徑35mm過渡至半徑15mm,再平滑過渡至半徑35mm。在副車架后邊梁20的中間段外側處設置第二變倒角24,第二變倒角24由半徑15mm過渡至半徑6mm,再平滑過渡至半徑22mm。在副車架后邊梁20的中間段與加強筋21連接處設有第三變倒角25,第三變倒角25由半徑6_平滑過渡至半徑13_。
[0031]另外,在副車架后邊梁20的內側控制臂的前安裝孔26和后安裝孔27之間的中間段上設有凸臺28。這里的凸臺28高度優選為3mm,寬度優選為20mm。
[0032]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副車架后邊梁不僅增強了副車架的局部剛度,更有效地提高了副車架總成的疲勞壽命。所述副車架邊梁較傳統邊梁在原材料(板材、沖片模具、焊絲)上投入較少,材料利用率較之前提高約3%。此外,所述副車架后邊梁還具有質量輕、定位方便且剛度高等特點。
[0033]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些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作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為一體式成型,且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厚度為2.3mm,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內側控制臂安裝孔中間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為臺階式。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的臺階高度差為6.3mmο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的下端面和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控制臂的后安裝面共面。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強筋延伸至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后端的特征孔處。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前外側處設有第一變倒角,所述第一變倒角由半徑35mm過渡至半徑15mm,再平滑過渡至半徑35mm。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中間段外側處設有第二變倒角,所述第二變倒角由半徑15_過渡至半徑6_,再平滑過渡至半徑22_。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中間段與所述加強筋連接處設有第三變倒角,所述第三變倒角由半徑6mm平滑過渡至半徑13mm。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內側控制臂的前安裝孔和后安裝孔之間的中間段上設有凸臺。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副車架后邊梁,其特在于,所述凸臺的高度為3_,寬度為20_。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副車架后邊梁,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為一體式成型,且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厚度為2.3mm,所述副車架后邊梁的內側控制臂安裝孔中間設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為臺階式。本實用新型副車架后邊梁不僅增強了副車架的局部剛度,更有效地提高了副車架總成的疲勞壽命。所述副車架邊梁較傳統邊梁在原材料(板材、沖片模具、焊絲)上投入較少,材料利用率較之前提高約3%。此外,所述副車架后邊梁還具有質量輕、定位方便且剛度高等特點。
【IPC分類】B62D21/00
【公開號】CN205087023
【申請號】CN201520845414
【發明人】朱碩
【申請人】上海匯眾汽車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3月16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