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轉向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車的轉向功能是通過轉向系統實現的,轉向系統由轉向盤、轉向管柱、轉向器等組成;駕駛員轉動轉向盤,通過轉向管柱心軸傳遞扭矩給轉向器,轉向器把轉動轉化成齒條的左右移動,進而實現整車的左右轉向。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是控制器根據扭矩變化控制電機正反轉動,通過蝸輪蝸桿的轉動提供相應的助力;蝸輪蝸桿配合轉動,扭矩特別大,因為磨損使間隙變大,進而產生異響,影響顧客的舒適性。
[0003]目前常用的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電機都是在轉向管柱的末端,如圖1所示,轉向盤轉動轉向管柱第一心軸1,轉向管柱第一心軸1帶動扭桿2扭變,控制器接收到扭桿2的扭變信號后,控制電機帶動蝸桿11轉動;蝸桿11驅動蝸輪7,蝸輪7將扭矩傳遞給轉向管柱第二心軸9,通過轉向管柱第二心軸9將扭矩傳遞給轉向器。其中第一軸承8固定在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支撐上殼體3,第二軸承10固定在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支撐的支撐板5 ;支撐板5外邊緣與蝸輪殼體6過盈配合,蝸輪殼體6與上殼體3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波形彈簧4設置于蝸輪殼體6與支撐板5之間,起到磨損補償作用,電器件12固定于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
[0004]現技術的缺點是,當蝸桿驅動蝸輪運動時,轉向管柱第二心軸在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的支撐下轉動,由于蝸輪蝸桿扭矩較大,對軸承產生的作用力也較大。第一軸承固定于上殼體上,相對磨損較小,第二軸承固定于支撐板上,雖然支撐板與蝸輪殼體的配合為過盈配合,但是在蝸輪較大作用力下,支撐板與蝸輪殼體之間依然會產生相對運動,產生磨損,容易產生間隙,為了補償其間隙,在支撐板與蝸輪殼體之間增加了波形彈簧,但受限于波形彈簧的剛度等因素的影響,雖然對支撐板與蝸輪殼體之間的間隙異響有一定作用,但是卻不能根除。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對現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提出改進技術方案,通過本技術方案能夠解決支撐板與蝸輪殼體之間產生的間隙異響問題。
[0006]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7]—種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包括有轉向管柱第一心軸、扭桿、蝸桿、蝸輪、轉向管柱第二心軸、蝸輪上殼體、蝸輪下殼體、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及第三軸承;
[0008]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通過所述扭桿與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連接;
[0009]所述蝸桿與所述蝸輪嚙合;所述蝸輪與轉向管柱第二心軸連接;
[0010]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固定連接;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穿過所述蝸輪上殼體;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穿過所述蝸輪下殼體;所述蝸桿及所述蝸輪設置于由所述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組成的空間內;
[0011]所述第一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
[0012]所述第二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
[0013]所述第三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連接。
[0014]進一步的,還包括有電器件;所述電器件固定于所述轉向管第一心軸上。
[0015]進一步的,所述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
[0016]進一步的,所述蝸輪上殼體包括有上殼體本體和安裝板;所述上殼體本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相鄰;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依次穿過所述上殼體本體和所述安裝板。
[0017]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軸承與所述安裝板連接;所述第二軸承與所述上殼體本體連接。
[0018]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現技術的蝸輪上殼體與支撐板設計為一體結構,并取消了波形彈簧的使用,當蝸輪受到力矩對轉向管第二心軸的作用時,由蝸輪上殼體和蝸輪下殼體共同起到支撐作用,減小了轉向管第二心軸對下殼體的磨損,從而避免了磨損間隙異響。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現技術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示意圖。
[0022]附圖標記說明
[0023]1轉向管柱第一心軸,2扭桿,3上殼體,4波形彈簧,5支撐板,6蝸輪殼體,7蝸輪,8第一軸承,9轉向管柱第二心軸,10第二軸承,11蝸桿,12電器件,01轉向管柱第一心軸,02扭桿,03第一軸承,04安裝板,05蝸輪上殼體,06蝸輪下殼體,07蝸桿,08轉向管柱第二心軸,09第三軸承,010蝸輪,011第二軸承,012電器件。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通過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以下的實施例僅是示例性的,僅能用來解釋和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不能解釋為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
[0025]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如圖2所述,包括有轉向管柱第一心軸01、扭桿02、蝸桿07、蝸輪010、轉向管柱第二心軸08、蝸輪上殼體05、蝸輪下殼體06、第一軸承03、第二軸承011及第三軸承09。
[0026]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01通過所述扭桿02與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08連接?’轉向盤轉動時,帶動轉向管柱第一心軸01轉動,轉向管柱第一心軸轉動時,帶動扭桿扭變,控制器在接收到扭變信號后,控制助力電機動作。
[0027]所述蝸桿07與所述蝸輪010嚙合;所述蝸輪010與轉向管柱第二心軸08連接;助力電機的輸出軸與蝸桿固定為一體結構或者在輸出軸的端部設置為蝸桿結構。蝸桿轉動驅動蝸輪轉動,將助力電機的助力傳遞給轉向管柱第二心軸,通過轉向管柱第二心軸把扭矩傳遞給轉向器。
[0028]蝸輪上殼體05與所述蝸輪下殼體06通過螺栓固定連接;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穿過所述蝸輪上殼體;在本申請中,所述蝸輪上殼體包括有上殼體本體和安裝板04 ;所述上殼體本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相鄰;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依次穿過所述上殼體本體和所述安裝板。該蝸輪上殼體的雙層結構也提高了對轉向管柱第二心軸的支撐強度。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穿過所述蝸輪下殼體;所述蝸桿及所述蝸輪設置于由所述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組成的空間內。
[0029]所述第一軸承03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01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
[0030]所述第二軸承011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08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
[0031]所述第三軸承09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08上,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連接。
[0032]進一步的,還包括有電器件012 ;所述電器件012固定于所述轉向管第一心軸01上。
[0033]所述第一軸承與所述安裝板連接;所述第二軸承與所述上殼體本體連接。
[0034]本申請將現技術的支撐板與蝸輪上殼體設計成一個整體結構,當蝸輪受到力矩對心軸產生力時,由蝸輪上殼體和蝸輪下殼體共同起到支撐作用,不會產生磨損間隙異響。
[0035]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限定。
【主權項】
1.一種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轉向管柱第一心軸、扭桿、蝸桿、蝸輪、轉向管柱第二心軸、蝸輪上殼體、蝸輪下殼體、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及第三軸承; 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通過所述扭桿與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連接; 所述蝸桿與所述蝸輪嚙合;所述蝸輪與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連接; 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固定連接;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穿過所述蝸輪上殼體;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穿過所述蝸輪下殼體;所述蝸桿及所述蝸輪設置于由所述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組成的空間內; 所述第一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 所述第二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 所述第三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有電器件;所述電器件固定于所述轉向管第一心軸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蝸輪上殼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通過螺栓固定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蝸輪上殼體包括有上殼體本體和安裝板;所述上殼體本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相鄰;所述轉向管柱第一心軸依次穿過所述上殼體本體和所述安裝板。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軸承與所述安裝板連接;所述第二軸承與所述上殼體本體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轉向管柱蝸輪蝸桿結構,包括有轉向管柱第一心軸、扭桿、蝸桿、蝸輪、轉向管柱第二心軸、蝸輪上殼體、蝸輪下殼體、第一軸承、第二軸承及第三軸承;所述第二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上殼體連接;所述第三軸承固定于所述轉向管柱第二心軸上,且與所述蝸輪下殼體連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現技術的蝸輪下殼體與支撐板設計為一體結構,并取消了波形彈簧的使用,當蝸輪受到力矩對轉向管第二心軸的作用時,由蝸輪上殼體和蝸輪下殼體共同起到支撐作用,減小了轉向管第二心軸對下殼體的磨損,從而避免了磨損間隙異響。
【IPC分類】B62D3/10
【公開號】CN204978817
【申請號】CN201520776524
【發明人】楊華興, 唐學東, 丁玲, 汪朋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20日
【申請日】2015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