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及車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車身領域,具體涉及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及車身。
【背景技術】
[0002]受到造型的制約,有時白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存在較大的涂膠間隙,即通常所稱的“老鼠洞”,受制于產品設計結構及沖壓件翻邊R角等限制,該處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只能通過涂裝工藝優化,影響涂裝工藝節拍。
[0003]現有技術中解決“老鼠洞”問題的解決方案是從以下兩方面出發:其一,在產生“老鼠洞”處增加刷膠工位;其二,最大限度減小后橫梁翻邊R角,以及翻邊R角間的修邊R角。如涂裝車間增加工位,刷膠解決,會增加了涂裝成本、影響涂裝節拍;如減小翻邊R角,按照設計準則翻邊R不能小于3mm,加上產品厚度1mm,另外加上兩個翻邊R角交匯處的修邊R角,間隙仍然無法滿足要求,并且若進一步減小翻邊R角,則翻邊處R角將產生應力集中,易產生撕裂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保證受力強度的前提下消除“老鼠洞”問題,為此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包括車身后門柱下封板和后橫梁,所述后橫梁具有第一翻邊、第二翻邊和第三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相鄰,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相鄰,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直線,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應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凸臺,所述直線與所述凸臺形狀配合從而封閉所述后橫梁與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之間的空隙。
[0006]優選地,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相切的直線段和圓弧線段。
[0007]優選地,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應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附加凸臺,所述直線段和所述弧線段與所述附加凸臺形狀配合從而封閉所述后橫梁與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之間的空隙。
[0008]—種車身,所述車身采用如上所述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
[0009]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從后橫梁的翻邊出的修邊線形狀、車身后門柱下封板兩方面考慮,通過兩個構件的優化而非單獨考慮修邊線,來解決“老鼠洞”問題,在消除“老鼠洞”的同時保證了翻邊交接處不會產生應力集中,避免了開裂風險。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后橫梁的主視圖;
[0011]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主視圖;
[0012]圖3是現有技術的后橫梁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后橫梁的對比圖;
[0013]圖4是現有技術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比圖。
[0014]圖中標記說明:1、后橫梁,2、第一翻邊,3、第二翻邊,4、第三翻邊,5、直線,51、直線,52、直線,6、直線段,61、直線段,7、弧線段,71、弧線段,8、車身后門柱下封板,9、凸臺,10、附加凸臺,I’、后橫梁,2’、第一翻邊,3’、第二翻邊,4’、第三翻邊,5’、弧線段,6’、弧線段。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參考圖1,本實施例中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所采用的后橫梁I具有第一翻邊2、第二翻邊3和第三翻邊4。第一翻邊2與第二翻邊3相鄰,第二翻邊3與第三翻邊4相鄰,第一翻邊2與第二翻邊3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直線5,第二翻邊3與第三翻邊4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相切的直線段6和圓弧線段7。
[0016]參考圖2,本實施例中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所采用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8的對應第一翻邊2與第二翻邊3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凸臺9,凸臺9的邊緣線形狀為直線51和直線52,該形狀與圖1中的后橫梁I修邊線形狀直線5 (事實上也為兩條直線)相配合。在車身后門柱下封板8的對應第二翻邊3與第三翻邊4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附加凸臺10,該附加凸臺10的邊緣線形狀為相切的直線段61和弧線段71。附加凸臺10的直線段61和弧線段71與后橫梁I的直線段6和弧線段7形狀配合。
[0017]凸臺9的邊緣線形狀為直線51和直線52與圖1中后橫梁I的修邊線形狀直線5 (事實上也為兩條直線)相配合、附加凸臺10的直線段61和弧線段71與后橫梁I的直線段6和弧線段7形狀配合,能夠封閉后橫梁I與車身后門柱下封板8之間的空隙,即消除“老鼠洞”。
[0018]為了更好地闡明本實施例的有益效果,現將現有技術與本實施例進行如圖3和圖4所示的對比。
[0019]從圖3可見,現有技術中的后橫梁I’的第一翻邊2’與第二翻邊3’之間的交接處標識為I區,在此位置,修邊線采用的是弧線段5’,如果為了消除老鼠洞而將此弧線段5’的R角無限減小的話,易造成開裂。同理,第二翻邊3’與第三翻邊4’的交接處II區也采用的是弧線段6’的修邊線,該修邊線的R角也不能無限減小。而本實施例中的I區所采用的是直線5的修邊線,II區采用的是相切的直線段6與弧線段7的組合修邊線,形狀與現有技術不同。
[0020]由圖4可見,將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應圖3中后橫梁的I區的位置標記為III區,而對應圖3中的II區的位置標記為IV區。現有技術中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8’的III區和IV區為平板;而本實施例中的III區起凸臺9,IV區起附加凸臺10,凸臺9的邊緣線形狀為直線51和直線52,附加凸臺10的邊緣線形狀為相切的直線段61和弧線段71,形狀也與現有技術不同。
[0021]也就是說,本實施例利用車身后門柱下封板8上的凸臺9和附加凸臺10,來配合后橫梁I的I區和II區的修邊線形狀改變,既解決了“老鼠洞”問題,消除了間隙,而且保證了連接處的強度,防止了開裂,因此車身采用本實施例中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8與后橫梁I的連接結構后,車身質量更加可靠,而且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涂膠工序。
[0022]雖然本實用新型是結合以上實施例進行描述的,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而只受權利要求的限定,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容易地對其進行修改和變化,但并不離開本實用新型的實質構思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車身后門柱下封板和后橫梁,所述后橫梁具有第一翻邊、第二翻邊和第三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相鄰,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相鄰,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直線,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應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凸臺,所述直線與所述凸臺形狀配合從而封閉所述后橫梁與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之間的空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相切的直線段和圓弧線段。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應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附加凸臺,所述直線段和所述弧線段與所述附加凸臺形狀配合從而封閉所述后橫梁與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之間的空隙。4.一種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采用如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車身后門柱下封板與后橫梁的連接結構,包括車身后門柱下封板和后橫梁,所述后橫梁具有第一翻邊、第二翻邊和第三翻邊,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相鄰,所述第二翻邊與所述第三翻邊相鄰,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的交接處的修邊線為直線,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的對應所述第一翻邊與所述第二翻邊的交接處的位置形成凸臺,所述直線與所述凸臺形狀配合從而封閉所述后橫梁與所述車身后門柱下封板之間的空隙。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采用上述連接結構的車身。本實用新型在消除“老鼠洞”的同時能夠保證連接強度,防止開裂。
【IPC分類】B62D25/00
【公開號】CN204726517
【申請號】CN201520454384
【發明人】張穩定, 袁坤, 佘威, 黃永生, 周昌樂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請日】201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