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一種兩輪摩托車,特別是一種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
【背景技術】
[0002]兩輪摩托車是我國城鄉大量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其主要由發動機、前后輪、方向把、座墊、腳蹬、車架等組成。摩托車的主要評價指標包括售價、外觀、性能和使用壽命。但隨著人們對摩托車要求的提高,其駕乘舒適性、轉向靈活性以及行駛平穩性等直接關乎行車安全方面的綜合性能越來越受到駕乘人員的關注。摩托車駕乘的舒適性、轉向靈活性和行駛平穩性主要受車輛尺寸分配、造型、零部件匹配、位置布設和前后輪的載荷分布等因素綜合影響,如駕乘舒適性主要由駕駛姿勢確定,而形成良好的駕駛姿勢除需要選擇合理的關聯尺寸外,還與駕駛人員的身高、臂長和腿長等諸多因數相關,包括摩托車外廓尺寸、坐高、前腳蹬離地高度等參數。而轉向靈活性與行駛平穩性是兩個相互矛盾的性能,其影響因素包括摩托車前傾角、前后輪軸距、基準質量在前后輪載荷分配、輪胎胎面結構形式等,需要獲得二者兼顧的卓越性能,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必須付出具有創造性的勞動而進行大量理論計算和多次數、長時間和長距離的試驗驗證才能獲得。因此,雖然我國現有摩托車數量龐大,外觀和使用壽命尚可,但由于關乎行車安全及乘騎舒適性的綜合性能的研宄和資源投入相對較少,其綜合性能水平相對較低,如現有發動機排量為150CC的兩輪摩托車,其軸距通常在1350mm左右,雖其騎行平穩性較好,但操控特別是轉彎靈活性尚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為此,需對現有摩托車的結構參數進行優選、搭配,以獲得綜合性能的提高。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兩輪摩托車,其通過合理的載荷分配、良好的操作位置布設獲得理想的結構參數匹配,以及恰當的前后輪軸距及輪胎斷面形狀選擇,實現駕乘舒適、轉向靈活和行駛平穩的目的。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種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包括通過方向柱與車架連接的方向把,以及通過車架連接的發動機、前輪、后輪、座墊和前擱腳等,摩托車方向柱軸線與過方向柱軸線的垂線之間的夾角Θ為26?29° ;前后輪軸距為1160?1200mm,所述前輪和后輪均采用GB/T 2983—2008中直徑為525?565mm,斷面寬度為109?129mm中胎面型式為A型、C型和D型中的任一種輪胎;摩托車基準質量的前輪和后輪載荷分配比為1: 1.7?1.8 ;所述方向把的寬度為700?720mm,方向把離地高度為1000?IlOOmm ;所述座墊坐高為680?720mm ;所述前擱腳離地高度為280?290mm。
[0006]采用前述技術方案的本實用新型兩輪摩托車,由于按照人機工程理論的要求選擇了合理的方向把寬度、前后輪軸距與車輪直徑、摩托車與坐高的高度差以及坐高與前擱腳高度差,形成理想的結構參數匹配,使駕駛人員駕駛時操作方便、省力、舒適,實現了駕駛操作方便、省力和平穩舒適的目的;同時,通過摩托車前傾角、前后輪載荷分配、前后輪軸距以及前后輪胎斷面形式的優異搭配,實現既駕乘舒適、轉向靈活,又行駛平穩的目的。
[0007]本實用新型經過本領域技術人員付出創造性的勞動獲得摩托車多個參數的優化組合,并以此獲得一款操作靈活性和行駛平穩性均優越的摩托車,其優越的性能經過可靠性及耐久性的驗證,獲得了試駕人員的高度評價。
[0008]優選的,所述前、后輪軸距為1180mm,前、后輪輪輞名義直徑為305mm,前、后輪配用輪胎直徑為544mm,斷面寬度120mm。相對傳統的相同排量的兩輪摩托車,其結構更加緊湊,駕乘舒適性、轉向靈活性以及行駛平穩更加卓越;車輛輪胎直徑大小的選擇與車輛行駛的道路條件相關,其直徑越大通過性越好,但相應車輛重心越高,行駛的平穩性越差;本實用新型在前后輪軸距僅為1180mm下采用了 305mm的輪輞和544mm直徑的輪胎,在保證了車輛具有良好通過性的同時獲得了適宜的車輛重心高度,進一步確保了兼顧行駛穩定性和操作靈活性的綜合性能。
[0009]優選的,所述摩托車方向柱軸線與過方向柱軸線的垂線之間的夾角Θ為28° ;所述摩托車基準質量在前、后輪載荷分配比為1:1.74。通過合理的前后輪載荷分配和理想的前傾角設置,進一步兼顧了行駛穩定性和操作靈活性的綜合性能。
[0010]優選的,所述方向把寬度為710mm,方向把離地高度為1050mm,摩托車與座墊坐高的高差為350?380mm,坐高與所述前擱腳的高度差為400?420mm。通過對影響騎行坐姿參數的優化選擇,進一步確保適合大眾駕駛人群體的駕乘姿勢,減緩駕乘疲勞程度,提高駕乘舒適性。
[0011]進一步優選的,所述前擱腳的離地高度為285mm。進一步通過合理的前腳蹬高度獲得減緩腿部疲勞度的駕駛姿勢,同時,便于在緊急情況下駕駛人形成腳底觸地的安全支撐,以提高行車安全性。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合理的載荷分配、良好的操作位置布設獲得理想的結構參數匹配,以及恰當的軸距、輪胎尺寸及斷面形狀選擇,實現了駕乘舒適、轉向靈活,以及行駛平穩的目的。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圖1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0016]參見圖1、圖2,一種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包括通過方向柱與車架連接的方向把1,以及通過車架連接的發動機2、前輪3、后輪4、座墊5和前擱腳6,摩托車方向柱軸線與過方向柱軸線的垂線之間的夾角Θ為28° ;前輪3與后輪4的軸距B為1180mm,前輪3和后輪4輪輞名義直徑305臟,且均采用直徑為544臟,斷面寬度為120mm的GB/T 2983—2008中的A型胎面的輪胎;摩托車基準質量197kg,基準質量在前輪3和后輪4載荷分別為72kg和125kg,相當于車輛基準質量的前后輪載荷分配比為1:1.74 ;方向把I的寬度C為710mm,方向把I的離地高度為1050mm,摩托車與座墊5的高度差D為400?420mm,坐高與前擱腳6的高度差E為400?420mm ;其中,座墊5的坐高為680?720mm,前擱腳6離地高度為285mm。本車適合于身高適中的大眾駕駛人員。
[0017]在本實施例中,前后輪軸距B還可選擇1160?1200mm中除1180mm以外的任意值;方向把離地高度還可選擇1000?IlOOmm中除1050mm以外的任意值;方向把I的寬度C還可選擇700?720mm中除710mm以外的任意值;前擱腳6離地高度還可選擇280?290mm中除285mm以外的任意值;車輛基準質量的前后輪載荷分配比還可采用1: 1.7?1.8中除1:1.74以外的任意值;前輪3和后輪4的輪胎還可采用GB/T 2983— 2008中直徑除544mm以外的525?565mm中的任意值,斷面寬度除120mm以外的109?129mm中的任意值,胎面型式除A型以外的C型和D型胎面。
[0018]以上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包括通過方向柱與車架連接的方向把(I),以及通過車架連接的發動機(2)、前輪(3)、后輪(4)、座墊(5)和前擱腳¢),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車方向柱軸線與過方向柱軸線的垂線之間的夾角Θ為26?29° ;所述前輪(3)和后輪(4)均采用直徑為525?565mm,斷面寬度為109?129mm的輪胎,其中,前輪(3)與后輪(4)軸距⑶為1160?1200_ ;摩托車基準質量在前輪(3)和后輪⑷載荷分配比為1:1.7?1.8 ;所述方向把⑴寬度(C)為700?720mm,方向把⑴的離地高度為1000?IlOOmm ;所述座墊(5)坐高為680?710mm ;所述前擱腳(6)離地高度為280?290mmo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3)和后輪(4)軸距(B)為1180mm,前輪(3)、后輪(4)輪輞名義直徑為305mm,前輪(3)、后輪(4)配用輪胎直徑為544mm,斷面寬度120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托車方向柱軸線與過方向柱軸線的垂線之間的夾角Θ為28° ;所述摩托車基準質量在前輪(3)和后輪(4)載荷分配比為1:1.74。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把(I)的寬度(C)為710mm,方向把(I)的離地高度為1050mm,摩托車與座墊(5)的高度差(D)為350?380mm,坐高與所述前擱腳(6)的高度差(E)為400 ?420mm。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擱腳(6)的離地高度為285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轉向靈活且行駛平穩的兩輪摩托車,包括連接在車架上的發動機、前輪、后輪、座墊和前擱腳,以及通過方向柱與車架連接的方向把,摩托車的前傾角為26~29°;前后輪軸距為1160~1200mm,其中,前輪和后輪均采用GB/T 2983—2008中直徑為525~565mm,斷面寬度為109~129mm、胎面型式為A型、C型和D型中的任一種輪胎;摩托車基準質量在前輪和后輪載荷分配比為1:1.7~1.8;方向把寬度為700~720mm,方向把離地高度為1000~1100mm;座墊坐高為680~720mm;前擱腳離地高度為280~290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合理的尺寸匹配、載荷分配、良好的操作位置布設獲得理想的結構參數匹配,以及恰當的輪胎斷面形狀選擇,達到了駕乘舒適、轉向靈活,以及行駛平穩的目的。
【IPC分類】B62K11-00
【公開號】CN204587161
【申請號】CN201520167897
【發明人】伍毅, 鄧長春, 范昊
【申請人】重慶銀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