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包括車架、前叉套管、轉向立桿以及前車輪,前叉套管固定在所述車架的前部,轉向立桿通過軸承安裝在前叉套管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轉向支架、轉向軸、前輪支架、減震彈簧和轉向擺桿,轉向支架的后端固定在車架上,轉向支架的前端通過軸承安裝轉向軸,轉向軸的上端聯接轉向立桿;轉向軸通過轉向擺桿聯接前車輪;前車輪通過前輪支架安裝在車架上;減震彈簧設置在前輪支架與所述車架之間。本發明可以大幅度延長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三輪車的使用壽命且安全性能強。
【專利說明】
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屬于自行車和三輪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電動車包括電動自行車和電動三輪車,電動車具有節能環保,方便快捷能優點。隨著電動車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提高,電動車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在日常生活中被廣泛使用。
[0003]電動自行車與電動三輪車各具優缺點,電動自行車體積小、方便快捷,但是其搭載能力差。電動三輪車搭載能力強,行駛穩定,但是其體積大。電動自行車與電動三輪車均具有前叉。現有技術中,電動自行車和電動三輪車的前叉均安裝在車架上。前叉立管通過軸承安裝在車架前部的前叉套管上,前叉立管傾斜設置。車體自身重力部分轉化為對所述軸承的徑向以及軸向的壓力,軸承大部分時間在高壓力下工作,軸承的使用壽命難以保證,從而縮短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三輪車的使用壽命。另外,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三輪車的前輪受到突然撞擊時,沖擊力會大量反饋給所述軸承,容易對軸承造成損傷。尤其是負載較大的電動三輪車,前輪沖擊力不僅會使所述軸承損傷,且嚴重會令前叉變形,存在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旨在解決現有前叉中軸承的使用壽命短,且前叉支撐部件在收到較大沖擊力容易變形的技術問題而提供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
[0005]本發明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包括車架、前叉套管、轉向立桿以及前車輪,所述前叉套管固定在所述車架的前部,所述轉向立桿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前叉套管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轉向支架、轉向軸、前輪支架、減震彈簧和轉向擺桿;所述前車輪包括輪轂和輪圈,所述輪圈通過軸承配裝在所述輪轂上,所述輪轂上具有轉向槽孔,所述轉向槽孔內安裝有輪軸,所述輪軸的軸線豎直設置,所述輪軸的兩端通過壓力軸承安裝在所述輪轂上;所述轉向支架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車架上,所述轉向支架的前端通過軸承安裝所述轉向軸,所述轉向軸的上端通過萬向連接器聯接所述轉向立桿;所述轉向擺桿由上橫桿、中間桿和下連桿組成,所述上橫桿固定在所述轉向軸的下端,所述中間桿的上端與所述上橫桿固定,所述中間桿的下端與所述下連桿鉸接,所述下連桿與所述前車輪的輪轂固定;所述前輪支架包括前橫架和后撐架,所述前橫架與所述輪軸固定連接,所述后撐架的前端與所述前橫架固定,所述后撐架的后端通過銷軸鉸接在所述車架上;所述減震彈簧設置在所述前輪支架與所述車架之間,所述減震彈簧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前輪支架和車架連接。
[0006]本發明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0007]述輪轂由澆鑄尼龍制成。
[0008]所述轉向軸的軸線豎直設置。
[0009]所述車架包括前立管和后平架。
[0010]所述減震彈簧的下端與所述后撐架的前部鉸接,所述減震彈簧的上端與所述車架的前立管鉸接;所述后撐架的后端通過銷軸鉸接在所述后平架上。
[0011 ]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0012]本發明設計用于支撐前車輪的前輪支架,前輪支架與減震彈簧構成可以吸收前車輪撞擊的緩沖型彈性構架,且避免作為易損件的軸承受壓力,可以大幅度延長軸承的使用壽命,從而延長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三輪車的使用壽命。另外,電動自行車或者電動三輪車的本前叉結構為彈性構架,任何部件均不會因撞擊而變形,安全性能強。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1、車架;1-1、前立管;1-2、后平架;2、前叉套管;3、轉向立桿;4、前車輪;4-1、輪轂;4-2、輪圈;4-3、轉向槽孔;4-4、輪軸;5、轉向支架;6、轉向軸;7、前輪支架;7-1、前橫架;7-2、后撐架;8、減震彈簧;9、轉向擺桿;9-1、上橫桿;9-2、中間桿;9-3、下連桿;10、萬向連接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15]為能進一步了解本發明的
【發明內容】
、特點及功效,茲例舉以下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0016]請參閱圖1,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包括車架1、前叉套管2、轉向立桿3以及前車輪4,所述前叉套管2固定在所述車架I的前部,所述轉向立桿3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前叉套管2上。所述車架I包括前立管1-1和后平架1-2,本實施例中,前立管1-1的下端焊接在后平架1-2上。所述轉向立桿3的上端安裝轉把。
[0017]還包括轉向支架5、轉向軸6、前輪支架7、減震彈簧8和轉向擺桿9。
[0018]其中,所述前車輪4包括輪轂4-1和輪圈4-2。所述輪圈4-2通過軸承配裝在所述輪轂4-1上,即輪圈4-2套裝輪轂4-1轉動。所述輪轂4-1上具有轉向槽孔4-3,所述轉向槽孔4_3內安裝有輪軸4-4,所述輪軸4-4的軸線豎直設置,所述輪軸4-4的兩端通過壓力軸承安裝在所述輪轂4-1上。本實施例中,述輪轂4-1由澆鑄尼龍制成。
[0019]所述轉向支架5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車架I上,所述轉向支架5的前端通過軸承安裝所述轉向軸6。所述轉向軸6的上端通過萬向連接器1聯接所述轉向立桿3 ο此結構令轉把的動作傳遞至轉向軸6。所述轉向軸6的軸線豎直設置。本實施例中,所述轉向支架5的后端焊接在所述車架I的前立管1-1上
[0020]所述轉向擺桿9由上橫桿9-1、中間桿9-2和下連桿9-3組成。所述上橫桿9-1固定在所述轉向軸6的下端,所述中間桿9-2的上端與所述上橫桿9-1固定。所述中間桿9-2的下端與所述下連桿9-3鉸接,所述下連桿9-3與所述前車輪4的輪轂4-1固定。轉向軸的6轉動動作可以通過所述轉向擺桿9撥動所述前車輪4以所述輪軸4-4為軸心進行轉動。中間桿9-2的下端與所述下連桿9-3之間為軟連接,以保證前車輪4的受力或者沖擊力不會傳遞至軸承。
[0021]所述前輪支架7包括前橫架7-1和后撐架7-2。所述前橫架7-1與所述輪軸4-4固定連接。所述后撐架7-2的前端與所述前橫架7-1固定,所述后撐架7-2的后端通過銷軸鉸接在所述車架I上。所述減震彈簧8設置在所述前輪支架7與所述車架I之間,所述減震彈簧8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前輪支架7和車架I連接。所述前輪支架7為前車輪4的主要支撐部件,所述減震彈簧8為前車輪4的減震部件。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減震彈簧8的下端與所述后撐架7-2的前部鉸接,所述減震彈簧8的上端與所述車架I的前立管1-1鉸接。所述后撐架7-2的后端通過銷軸鉸接在所述后平架卜2上。
[0023]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先實施例,并不限于本發明,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尚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包括車架(I)、前叉套管(2)、轉向立桿(3)以及前車輪(4),所述前叉套管(2)固定在所述車架(I)的前部,所述轉向立桿(3)通過軸承安裝在所述前叉套管(2)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轉向支架(5)、轉向軸(6)、前輪支架(7)、減震彈簧(8)和轉向擺桿(9); 所述前車輪(4)包括輪轂(4-1)和輪圈(4-2),所述輪圈(4-2)通過軸承配裝在所述輪轂(4-1)上,所述輪轂(4-1)上具有轉向槽孔(4-3),所述轉向槽孔(4-3)內安裝有輪軸(4-4),所述輪軸(4-4)的軸線豎直設置,所述輪軸(4-4)的兩端通過壓力軸承安裝在所述輪轂(4-1)上; 所述轉向支架(5)的后端固定在所述車架(I)上,所述轉向支架(5)的前端通過軸承安裝所述轉向軸(6),所述轉向軸(6)的上端通過萬向連接器(10)聯接所述轉向立桿(3); 所述轉向擺桿09由上橫桿(9-1)、中間桿(9-2)和下連桿(9-3)組成,所述上橫桿(9-1)固定在所述轉向軸(6)的下端,所述中間桿(9-2)的上端與所述上橫桿(9-1)固定,所述中間桿(9-2)的下端與所述下連桿(9-3)鉸接,所述下連桿(9-3)與所述前車輪(4)的輪轂(4-1)固定; 所述前輪支架(7)包括前橫架(7-1)和后撐架(7-2),所述前橫架(7-1)與所述輪軸(4-4)固定連接,所述后撐架(7-2)的前端與所述前橫架(7-1)固定,所述后撐架(7-2)的后端通過銷軸鉸接在所述車架(I)上; 所述減震彈簧(8)設置在所述前輪支架(7)與所述車架(I)之間,所述減震彈簧(8)的兩端分別與所述前輪支架(7)和車架(I)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轂(4-1)由澆鑄尼龍制成。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軸(6)的軸線豎直設置。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包括前立管(1-1)和后平架(1_2)。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緩沖前叉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彈簧(8)的下端與所述后撐架(7-2)的前部鉸接,所述減震彈簧(8)的上端與所述車架(I)的前立管(1-1)鉸接;所述后撐架(7-2)的后端通過銷軸鉸接在所述后平架(1-2)上。
【文檔編號】B62K25/24GK106080926SQ201610602668
【公開日】2016年11月9日
【申請日】2016年7月24日 公開號201610602668.2, CN 106080926 A, CN 106080926A, CN 201610602668, CN-A-106080926, CN106080926 A, CN106080926A, CN201610602668, CN201610602668.2
【發明人】肖西濤
【申請人】天津同瑞祥和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