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括摩擦構件、基體構件和活塞。基體構件包括液壓缸。活塞能夠在液壓缸中沿移動方向移動,以使摩擦構件朝向可旋轉構件運動。在基體構件附接到自行車車架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活塞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中。
【專利說明】
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騎自行車正在變成越來越流行的娛樂形式和運輸方式。而且,騎自行車已經變成對于業余運動員和專業運動員都非常流行的競技運動。無論自行車是用于娛樂、運輸還是競技,自行車行業都一直在改進自行車的各種部件。已經廣泛地被重新設計的一個自行車部件是自行車制動器裝置。
【發明內容】
[0003]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括摩擦構件、基體構件和活塞。基體構件包括液壓缸。活塞能夠在液壓缸中沿移動方向移動,以使摩擦構件朝向可旋轉構件運動。在基體構件附接到自行車車架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活塞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中。
[0004]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活塞具有中心軸線,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該中心軸線布置在車架區域中。
[0005]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活塞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中。
[0006]根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活塞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布置凹部中。
[0007]根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活塞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內部空間中。
[0008]根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布置凹部中。
[0009]根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液壓缸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內部空間中。
[0010]根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沿著移動方向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摩擦構件和自行車車架之間。
[0011]根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還包括構造為相對于液壓缸調節摩擦構件的靜止位置的間隙調節構件。
[0012]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間隙調節構件包括操作部,該操作部構造為由使用者操作來調節摩擦構件的靜止位置。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操作部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中。
[0013]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活塞聯接到摩擦構件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
[0014]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活塞和摩擦構件之間的中間構件,使得中間構件響應于活塞的移動而移動所述摩擦構件。
[0015]根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構造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觀察時,車架區域由自行車車架的前叉的輪廓限定。
【附圖說明】
[0016]通過參考下面當結合附圖考慮時的詳細描述,由于本發明及其許多伴隨優點變得更好理解,因此將容易獲得對本發明及其許多伴隨優點的更完整認識,其中:
圖1為設置有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后視圖;
圖2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立體圖;
圖3為沿著圖2的線II1-1II剖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4為設置有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側視圖;
圖5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6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7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8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側視圖;
圖9為沿著圖8的線IX-1X剖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10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1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2為設置有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側視圖;
圖13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4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15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6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側視圖;
圖17為沿著圖16的線XVI1-XVII剖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18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19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立體圖;
圖20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21為如圖1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22為設置有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后視圖;
圖23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24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25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局部立體圖;
圖26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局部立體圖;
圖27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局部立體圖;
圖28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立體圖;
圖29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30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側視圖;
圖31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32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剖視圖; 圖33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局部立體圖;
圖34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局部立體圖;
圖35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局部立體圖;
圖36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立體圖;
圖37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圖38為設置有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側視圖;
圖39表示如圖22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制動操作;
圖40為設置有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后視圖;
圖41為如圖40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俯視圖;
圖42為設置有如圖40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側視圖;以及圖43為如圖40所示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現在將參考附圖描述實施例,其中相同的參考標記在所有各個附圖中表示相應或相同的元件。
[0018]第一實施例
首先參考圖1,根據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構造為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 O雖然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在圖示實施例中是前制動器裝置,但是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的結構也能夠應用于后制動器裝置。
[0019]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的前叉3并且構造為向可旋轉構件4施加制動力,該可旋轉構件4例如是能夠旋轉地附接到前叉3的自行車車輪。可旋轉構件4也能夠稱為自行車車輪4。在圖示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構造為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裝置。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的結構能夠應用于自行車盤式制動器裝置。
[0020]在本申請中,下面的方向性術語“前”、“后”、“向前”、“向后”、“左”、“右”、“橫向”、
“向上”和“向下”以及任何其他相似的方向性術語是指基于面向車把(未示出)坐在自行車的車座(未示出)上的使用者(例如騎車者)來確定的那些方向。因而,這些術語當用來描述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時,應該相對于在水平面上以直立騎行位置使用的裝備有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的自行車來解釋。
[0021]如圖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摩擦構件12和基體構件14。摩擦構件12能夠相對于基體構件14運動并且能夠與自行車車輪4的自行車輪緣5 —起滑動。摩擦構件12具有面向可旋轉構件4的摩擦面15。基體構件14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
[0022]如圖2所示,在基體構件14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的附接狀態下,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當將摩擦構件12配置在靜止位置Pll (圖1)時,在附接狀態下,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
[0023]如圖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附加摩擦構件16和附接基體構件18。附加摩擦構件16也能夠稱為摩擦構件16。附加基體構件18也能夠稱為基體構件18。附加摩擦構件16能夠相對于基體構件18運動并且能夠與自行車車輪4的自行車輪緣5 —起滑動。附加摩擦構件16沿著與自行車車輪4的旋轉軸線RAl平行的橫向方向Dl與摩擦構件12間隔開。附加摩擦構件16具有面向可旋轉構件4的附加摩擦面19。附加基體構件18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摩擦構件12和附加摩擦構件16關于與旋轉軸線RAl垂直的中心假想平面PLl對稱。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具有關于中心假想平面PLl對稱的結構。
[0024]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構造為將基體構件14聯接到附加基體構件18的聯接構件20。附加基體構件18沿橫向方向Dl與基體構件14間隔開。在圖示實施例中,聯接構件20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聯接構件20包括第一聯接端22和與第一聯接端22相對的第二聯接端24。基體構件14固定到聯接構件20的第一聯接端22。附加基體構件18固定到聯接構件20的第二聯接端24。S卩,基體構件14經由聯接構件20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附加基體構件18經由聯接構件20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
[0025]如圖2所示,聯接構件20具有構造為將聯接構件20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的安裝結構26。安裝結構26具有沿著安裝軸線Al延伸的安裝開口 28。在圖示實施例中,安裝開口 28沿著橫向方向Dl設置在第一聯接端22和第二聯接端24之間。安裝螺栓(未示出)延伸穿過安裝開口 28。聯接構件20經由安裝結構26和安裝螺栓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
[0026]如圖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連桿結構30。連桿結構30構造為將摩擦構件12聯接到基體構件14,以使摩擦構件12相對于基體構件14在靜止位置Pll和制動位置P12之間運動。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構造為經由制動器操作裝置(未示出)被操作。當不經由制動器操作裝置操作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時,將摩擦構件12配置在靜止位置PU。
[0027]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附加連桿結構32。附加連桿結構32構造為將附加摩擦構件16聯接到附加基體構件18,以使附加摩擦構件16相對于附加基體構件18在附加靜止位置P21和附加制動位置P22之間運動。附加連桿結構32也能夠稱為連桿結構32。附加靜止位置P21也能夠稱為靜止位置P21。附加制動位置P22也能夠稱為制動位置P22。當不經由制動器操作裝置操作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時,將摩擦構件16配置在靜止位置P21。
[0028]如圖3所示,基體構件14包括液壓缸34。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能夠在液壓缸34中沿移動方向D21移動的活塞36,以使摩擦構件12朝向可旋轉構件4運動。液壓缸34包括沿移動方向D21延伸的缸孔38。活塞36能夠移動地設置在缸孔38中。活塞36具有平行于移動方向D21的中心軸線A21。
[0029]附加基體構件18包括附加液壓缸40。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能夠在附加液壓缸40中沿附加移動方向D22移動的附加活塞42,以使附加摩擦構件16朝向可旋轉構件4運動。附加液壓缸40包括沿附加移動方向D22延伸的附加缸孔44。附加活塞42能夠移動地設置在附加缸孔44中。附加活塞42具有平行于附加移動方向D22的附加中心軸線A22。附加液壓缸40也能夠稱為液壓缸40。附加活塞42也能夠稱為活塞42。附加中心軸線A22也能夠稱為中心軸線A22。
[0030]如圖4所示,在基體構件14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圖3)觀察時,活塞3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然而,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能夠部分地設置車架區域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車架區域46由自行車車架2的前叉3的輪廓限定。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的中心軸線A21布置在車架區域46中。
[0031]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液壓缸3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液壓缸34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液壓缸34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
[0032]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基體構件1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基體構件14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基體構件14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
[0033]如圖4所示,在附接狀態下,活塞3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活塞36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活塞36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內部空間7在前叉3的第一叉臂或葉片3a和第二叉臂或葉片3b之間限定并且包括布置凹部6。
[0034]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3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34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34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液壓缸34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液壓缸34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
[0035]在附接狀態下基體構件1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基體構件14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基體構件14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基體構件14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基體構件14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
[0036]如圖3所示,活塞36構造為推動連桿結構30以使摩擦構件12從靜止位置Pl I朝向制動位置P12移動。如圖5所示,連桿結構30構造為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l樞轉地將摩擦構件12聯接到基體構件14。連桿結構30包括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l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4第一連桿構件48。活塞36構造為推動第一連桿構件48以使摩擦構件12從靜止位置Pll朝向制動位置P12移動。
[0037]如圖5所示,連桿結構30包括第一連桿銷50,第一連桿銷50構造為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l樞轉地將第一連桿構件48聯接到基體構件14。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連桿銷50構造為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l樞轉地將第一連桿構件48聯接到基體構件14和聯接構件20。
[0038]如圖5所示,連桿結構30包括第二連桿構件52,第二連桿構件52能夠繞平行于第一樞轉軸線PAll的第二樞轉軸線PA12樞轉地聯接到第一連桿構件48。摩擦構件12附接到第二連桿構件52。連桿結構30包括第二連桿銷54,第二連桿銷54構造為能夠繞第二樞轉軸線PA12樞轉地將第二連桿構件52聯接到第一連桿構件48。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構造為將摩擦構件12聯接到第二連桿構件52的聯接螺栓56 (圖6)。摩擦構件12能夠與第二連桿構件52 —起相對于基體構件14運動。
[0039]如圖6所示,活塞36構造為操作性地聯接到摩擦構件12。具體來說,第一連桿構件48包括能夠與活塞36接觸的接納部58。活塞36構造為推動第一連桿構件48的接納部58。活塞36聯接到第一連桿構件48而沒有固定到第一連桿構件48。在圖示實施例中,活塞36不固定到第一連桿構件48,而只是能夠與連桿構件的接納部58接觸。即,活塞36聯接到摩擦構件12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12。活塞36設置在第一樞轉軸線PAll和摩擦構件12之間。活塞36設置在第一樞轉軸線PAll和第二樞轉軸線PA12之間。
[0040]如圖5所示,第一連桿構件48包括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 I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4的第一車架部60。接納部58固定到第一車架部60。第一車架部60經由第一連桿銷50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l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4。第一車架部60經由第二連桿銷54能夠繞第二樞轉軸線PA12樞轉地聯接到第二連桿構件52。第一車架部60從第一樞轉軸線PAll延伸到第二樞轉軸線PA12。
[0041 ] 如圖7所示,第一連桿構件48包括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 I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4的第二車架部62。接納部58固定到第二車架部62。第二車架部62經由第一連桿銷50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ll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4。第二車架部62經由第二連桿銷54能夠繞第二樞轉軸線PA12樞轉地聯接到第二連桿構件52。第二車架部62從第一樞轉軸線PAll延伸到第二樞轉軸線PA12。
[0042]S卩,如圖6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設置在活塞36和摩擦構件12之間的中間構件64,使得中間構件64響應于活塞36的移動而移動摩擦構件12。在圖示實施例中,中間構件64也能夠稱為第一連桿構件48和第二連桿構件52中的至少一方。
[0043]如圖8所示,第一車架部60沿著與第一樞轉軸線PAll平行的軸向方向D3與第二車架部62間隔開。接納部58沿軸向方向D3設置在第一車架部60和第二車架部62之間,并且將第一車架部60聯接到第二車架部62。
[0044]如圖8所示,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第一連桿構件48的輪廓限定的連桿區域66中。在圖8中,連桿區域66由粗線示出。在圖示實施例中,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中心軸線A21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連桿區域66由接納部58、第一車架部60和第二車架部62限定。
[0045]如圖9所示,摩擦構件12附接到第二連桿構件52,使得能夠調節摩擦構件12相對于第二連桿構件52的朝向。在圖示實施例中,摩擦構件12包括制動靴68、靴附接構件70、緊固件71、調節墊圈72和螺母元件74。制動靴68包括摩擦面15并且附接到靴附接構件70。靴附接構件70包括與摩擦面15相對的第一彎曲面70a。緊固件71附接到靴附接構件70以相對于靴附接構件70定位制動靴68。
[0046]調節墊圈72設置在靴附接構件70和第二連桿構件52之間并且包括第二彎曲面72a。第二彎曲面72a相對于第一彎曲面70a具有互補形狀。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彎曲面70a是凸面,并且第二彎曲面72a是凹面。
[0047]螺母元件74包括具有內螺紋的附接孔74a。聯接螺栓56與螺母元件74的附接孔74a螺紋地接合。第二連桿構件52夾在調節墊圈72和聯接螺栓56的頭部56a之間。能夠沿著第一彎曲面70a和第二彎曲面72a調節制動靴68相對于第二連桿構件52的朝向。
[0048]如圖6和圖10所示,基體構件14構造為引導第二連桿構件52,以在靜止位置PlI和制動位置P12之間維持摩擦構件12的摩擦面15的朝向。基體構件14包括引導面78。連桿結構30包括安裝在第二連桿構件52上的引導構件80。引導構件80能夠旋轉地安裝在第二連桿構件52上。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連桿構件52包括支撐桿82。引導構件80能夠繞引導旋轉軸線A31旋轉地安裝在支撐桿82上。引導構件80與引導面78接觸,以在靜止位置Pll和制動位置P12之間維持摩擦構件12的摩擦面15的朝向。
[0049]如圖1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構造為將第一連桿構件48相對于基體構件14朝向活塞36偏壓的第一偏壓構件84。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偏壓構件84是扭轉彈簧并且安裝到第一連桿銷50。第一偏壓構件84包括第一端84a、第二端84b、第一螺旋體84c、第二螺旋體84d和第一中間部84e。第一端84a從第一螺旋體84c延伸。第二端84b從第二螺旋體84d延伸。第一中間部84e設置在第一螺旋體84c和第二螺旋體84d之間并且將第一螺旋體84c聯接到第二螺旋體84d。第一連桿銷50延伸穿過第一螺旋體84c和第二螺旋體84d。第一端84a和第二端84b與第一連桿構件48的接納部58接合。第一中間部84e與聯接構件20接合。
[0050]如圖8、圖9和圖1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構造為將第二連桿構件52相對于第一連桿構件48朝向基體構件14偏壓的第二偏壓構件86。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偏壓構件86是扭轉彈簧并且安裝到第二連桿銷54。第二偏壓構件86包括第三端86a、第四端86b、第三螺旋體86c、第四螺旋體86d和第二中間部86e (圖11)。第三端86a從第三螺旋體86c延伸。第四端86b從第四螺旋體86d延伸。第二連桿銷54延伸穿過第三螺旋體86c和第四螺旋體86d。第三端86a和第四端86b與第二連桿構件52的支撐桿82接合。
[0051]如圖11所示,第二中間部86e設置在第三螺旋體86c和第四螺旋體86d之間并且聯接第三螺旋體86c和第四螺旋體86d。第二中間部86e與第一連桿構件48的接納部58接合。
[0052]如圖10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構造為相對于液壓缸34調節摩擦構件12的靜止位置Pll的間隙調節構件88。間隙調節構件88包括操作部89,操作部89構造為由使用者操作來調節摩擦構件12的靜止位置PU。在圖示實施例中,操作部89具有盤形形狀,使得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夠操作操作部89。換言之,調節構件88構造為無工具的調節構件。
[0053]如圖10和圖11所示,間隙調節構件88包括能夠繞調節旋轉軸線A41旋轉地安裝到基體構件14的調節桿90。調節桿90包括第一桿端90a和沿著調節旋轉軸線A41與第一桿端90a相對的第二桿端90b。操作部89設置在第一桿端90a處。第二桿端90b與第一連桿構件48接觸。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桿端90b與第一連桿構件48的第一車架部60接觸。
[0054]如圖11所示,調節桿90包括外螺紋。基體構件14包括螺紋孔14a。調節桿90經由外螺紋與螺紋孔14a螺紋地接合。間隙調節構件88相對于基體構件14的旋轉使得間隙調節構件88沿著調節旋轉軸線A41相對于基體構件14移動,從而改變第一連桿構件48相對于基體構件14的位置。這能夠改變摩擦構件12的靜止位置PU。第一偏壓構件84構造為將第一連桿構件48推靠于調節桿90的第二桿端90b。
[0055]如圖4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操作部89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操作部89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操作部89能夠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
[0056]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桿9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桿90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桿90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或者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46之外。雖然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1設置在車架區域46中,但是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1也能夠設置在車架區域46之外。
[0057]如圖8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操作部89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操作部89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操作部89能夠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
[0058]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桿9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桿90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桿90能夠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或者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66之外。雖然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1設置在連桿區域66中,但是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1也能夠設置在連桿區域66之外。
[0059]如圖12所示,在基體構件18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 (圖3)觀察時,活塞4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9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然而,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能夠部分地設置車架區域9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車架區域92由自行車車架2的前叉3的輪廓限定。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的中心軸線A22布置在車架區域92中。
[0060]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液壓缸4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液壓缸40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液壓缸40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
[0061]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基體構件1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基體構件18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基體構件18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
[0062]如圖12所示,在附接狀態下活塞4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活塞42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活塞42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
[0063]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4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40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40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液壓缸40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液壓缸40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
[0064]在附接狀態下基體構件1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基體構件18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基體構件18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布置凹部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基體構件18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基體構件18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的內部空間7中。
[0065]如圖3所示,附加活塞42構造為推動附加連桿結構32以使附加摩擦構件16從附加靜止位置P21朝向附加制動位置P22移動。如圖13所示,連桿結構32構造為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將摩擦構件16聯接到基體構件18。連桿結構32包括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8的第一連桿構件94。活塞42構造為推動第一連桿構件94以使摩擦構件16從靜止位置P21朝向制動位置P22移動。
[0066]如圖13所示,連桿結構32包括第一連桿銷96,第一連桿銷96構造為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將第一連桿構件94聯接到基體構件18。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連桿銷96構造為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將第一連桿構件94聯接到基體構件18和聯接構件20。
[0067]如圖13所示,連桿結構32包括第二連桿構件98,第二連桿構件98能夠繞平行于第一樞轉軸線PA21的第二樞轉軸線PA22樞轉地聯接到第一連桿構件94。摩擦構件16附接到第二連桿構件98。連桿結構32包括第二連桿銷100,第二連桿銷100構造為能夠繞第二樞轉軸線PA22樞轉地將第二連桿構件98聯接到第一連桿構件94。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構造為將摩擦構件16聯接到第二連桿構件98的聯接螺栓102。摩擦構件16能夠與第二連桿構件98 —起相對于基體構件18運動。
[0068]如圖14所示,附加活塞42構造為操作性地聯接到附加摩擦構件16。具體來說,第一連桿構件94包括能夠與活塞42接觸的接納部104。活塞42構造為推動第一連桿構件94的接納部104。活塞42聯接到第一連桿構件94而沒有固定到第一連桿構件94。在圖示實施例中,活塞42不固定到第一連桿構件94,而只是能夠與連桿構件的接納部104接觸。即,活塞42聯接到摩擦構件16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16。活塞42設置在第一樞轉軸線PA21和摩擦構件16之間。活塞42設置在第一樞轉軸線PA21和第二樞轉軸線PA22之間。
[0069]如圖13所示,第一連桿構件94包括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8的第一車架部106。接納部104固定到第一車架部106。第一車架部106經由第一連桿銷96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8。第一車架部106經由第二連桿銷100能夠繞第二樞轉軸線PA22樞轉地聯接到第二連桿構件98。第一車架部106從第一樞轉軸線PA21延伸到第二樞轉軸線PA22。
[0070]如圖15所示,第一連桿構件94包括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8的第二車架部108。接納部104固定到第二車架部108。第二車架部108經由第一連桿銷96能夠繞第一樞轉軸線PA21樞轉地聯接到基體構件18。第二車架部108經由第二連桿銷54能夠繞第二樞轉軸線PA22樞轉地聯接到第二連桿構件98。第二車架部108從第一樞轉軸線PA21延伸到第二樞轉軸線PA22。
[0071]S卩,如圖14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設置在活塞42和摩擦構件16之間的中間構件110,使得中間構件110響應于活塞42的移動而移動摩擦構件16。在圖示實施例中,中間構件110也能夠稱為第一連桿構件94和第二連桿構件98中的至少一方。
[0072]如圖16所示,第一車架部106沿著與第一樞轉軸線PA21平行的軸向方向D3與第二車架部108間隔開。接納部104沿軸向方向D3設置在第一車架部106和第二車架部108之間,并且將第一車架部106聯接到第二車架部108。
[0073]如圖16所示,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第一連桿構件94的輪廓限定的連桿區域112中。在圖16中,連桿區域112由粗線示出。在圖示實施例中,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中心軸線A22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連桿區域112由接納部104、第一車架部106和第二車架部108限定。
[0074]如圖17所示,摩擦構件16附接到第二連桿構件98,使得能夠調節摩擦構件16相對于第二連桿構件98的朝向。在圖示實施例中,摩擦構件16包括制動靴114、靴附接構件116、緊固件117、調節墊圈118和螺母元件120。φ慟靴114包括摩擦面19并且附接到靴附接構件116。靴附接構件116包括與摩擦面15相對的第一彎曲面116a。緊固件117附接到靴附接構件116以相對于靴附接構件116定位制動靴114。
[0075]調節墊圈118設置在靴附接構件116和第二連桿構件98之間并且包括第二彎曲面118a。第二彎曲面118a相對于第一彎曲面116a具有互補形狀。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彎曲面116a是凸面,并且第二彎曲面118a是凹面。
[0076]螺母元件120包括具有內螺紋的附接孔120a。聯接螺栓102與螺母元件120的附接孔120a螺紋地接合。第二連桿構件98夾在調節墊圈118和聯接螺栓102的頭部102a之間。能夠沿著第一彎曲面116a和第二彎曲面118a調節制動靴114相對于第二連桿構件98的朝向。
[0077]如圖14和圖18所示,基體構件18構造為引導第二連桿構件98,以在靜止位置P21和制動位置P22之間維持摩擦構件16的摩擦面15的朝向。基體構件18包括引導面124。連桿結構32包括安裝在第二連桿構件98上的引導構件126。引導構件126能夠旋轉地安裝在第二連桿構件98上。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連桿構件98包括支撐桿128。引導構件126能夠繞引導旋轉軸線A32旋轉地安裝在支撐桿128上。引導構件126與引導面124接觸,以在靜止位置P21和制動位置P22之間維持摩擦構件16的摩擦面15的朝向。
[0078]如圖19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第一偏壓構件130,第一偏壓構件130構造為將第一連桿構件94相對于基體構件18朝向活塞42偏壓。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偏壓構件130是扭轉彈簧并且安裝到第一連桿銷96。第一偏壓構件130包括第一端130a、第二端130b、第一螺旋體130c、第二螺旋體130d和第一中間部130e。第一端130a從第一螺旋體130c延伸。第二端130b從第二螺旋體130d延伸。第一中間部130e設置在第一螺旋體130c和第二螺旋體130d之間并且將第一螺旋體130c聯接到第二螺旋體130d。第一連桿銷96延伸穿過第一螺旋體130c和第二螺旋體130d。第一端130a和第二端130b與第一連桿構件94的接納部104接合。第一中間部130e與聯接構件20接合。
[0079]如圖16、圖17和圖19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第二偏壓構件132,第二偏壓構件132構造為將第二連桿構件98相對于第一連桿構件94朝向基體構件18偏壓。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偏壓構件132是扭轉彈簧并且安裝到第二連桿銷100。第二偏壓構件132包括第三端132a、第四端132b、第三螺旋體132c、第四螺旋體132d和第二中間部132e(圖19)。第三端132a從第三螺旋體132c延伸。第四端132b從第四螺旋體132d延伸。第二連桿銷100延伸穿過第三螺旋體132c和第四螺旋體132d。第三端132a和第四端132b與第二連桿構件98的支撐桿128接合。
[0080]如圖19所示,第二中間部132e設置在第三螺旋體132c和第四螺旋體132d之間并且聯接第三螺旋體132c和第四螺旋體132d。第二中間部132e與第一連桿構件94的接納部104接合。
[0081]如圖18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還包括構造為相對于液壓缸40調節摩擦構件16的靜止位置P21的間隙調節構件134。間隙調節構件134包括操作部135,操作部135構造為由使用者操作來調節摩擦構件16的靜止位置P21。在圖示實施例中,操作部135具有盤形形狀使得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夠操作操作部135。換言之,調節構件134構造為無工具的調節構件。
[0082]如圖18和圖19所示,間隙調節構件134包括能夠繞調節旋轉軸線A42旋轉地安裝到基體構件18的調節桿136。調節桿136包括第一桿端136a和沿著調節旋轉軸線A42與第一桿端136a相對的第二桿端136b。操作部135設置在第一桿端136a處。第二桿端136b與第一連桿構件94接觸。在圖不實施例中,第二桿端136b與第一連桿構件94的第一車架部106接觸。
[0083]如圖19所示,調節桿136包括外螺紋。基體構件18包括螺紋孔18a。調節桿136經由外螺紋與螺紋孔18a螺紋地接合。間隙調節構件134相對于基體構件18的旋轉使得間隙調節構件134沿著調節旋轉軸線A42相對于基體構件18移動,從而改變第一連桿構件94相對于基體構件18的位置。這能夠改變摩擦構件16的靜止位置P21。第一偏壓構件130構造為將第一連桿構件94推靠于調節桿136的第二桿端136b。
[0084]如圖12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操作部135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操作部135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操作部135能夠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
[0085]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桿13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桿136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桿136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或者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92之外。雖然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2設置在車架區域92中,但是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2也能夠設置在車架區域92之外。
[0086]如圖16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操作部135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操作部135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操作部135能夠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
[0087]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桿13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桿136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桿136能夠部分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或者整體地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之外。雖然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2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中,但是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調節旋轉軸線A42也能夠設置在連桿區域112之外。
[0088]如圖20所示,液壓缸34包括流體通路138,流體通路138連接到由液壓缸34和活塞36限定的液壓腔室140。附加液壓缸40包括附加流體通路142,附加流體通路142連接到由附加液壓缸40和附加活塞42限定的附加液壓腔室144。聯接構件20包括構造為將流體通路138連接到附加流體通路142的中間流體通路146。
[0089]在圖示實施例中,中間流體通路146包括入口通路148、第一連接通路150和第二連接通路152。第一連接通路150將入口通路148連接到基體構件14的流體通路138。第二連接通路152將入口通路148連接到基體構件18的附加流體通路142。
[0090]如圖21所示,中間流體通路146至少部分地沿著與安裝軸線Al平行的安裝方向D4延伸。在圖示實施例中,入口通路148沿著安裝方向D4延伸。如圖11所示,安裝軸線Al平行于第一樞轉軸線PAll和第二樞轉軸線PA12。如圖19所示,安裝軸線Al平行于第一樞轉軸線PA21和第二樞轉軸線PA22。聯接構件20包括主體20a和從主體20a沿安裝方向D4延伸的連接管20b。入口通路148部分地設置在連接管20b中。
[0091]換言之,如圖20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包括基體結構154。基體結構154包括液壓缸34、附加液壓缸40和內部流體通路156。如圖20和圖21所示,內部流體通路156包括單個入口端口 156a、出口端口 156b和附加出口端口 156c。出口端口 156b連接到液壓缸34。附加出口端口 156c連接到附加液壓缸40。對接接頭8經由對接接頭附接螺栓9連接到入口端口 156a。
[0092]如圖20和圖21所示,當由使用者操作制動器操作裝置(未示出)時,液壓壓力從制動器操作裝置的主缸(未示出)經由聯接構件20的中間流體通路146傳遞到液壓腔室140和附加液壓腔室144。
[0093]如圖6所示,液壓壓力使得活塞36克服第一偏壓構件84的偏壓力而相對于基體構件14沿移動方向D21朝向連桿結構30的接納部58移動。這使得活塞36相對于基體構件14從靜止位置Pll朝向制動位置P12移動。
[0094]類似地,如圖14所示,液壓壓力使得活塞42克服第一偏壓構件130的偏壓力而相對于基體構件18沿移動方向D22朝向連桿結構32的接納部104移動。這使得活塞42相對于基體構件18從靜止位置P21朝向制動位置P22移動ο因此,自行車輪緣5夾在摩擦構件12和16之間,從而將來自摩擦構件12和16中的每個的制動力施加到自行車車輪4的自行車輪緣5。
[0095]因為沿著基體構件14的引導面78對引導構件80進行引導,所以當摩擦構件12從靜止位置Pll朝向制動位置P12運動時,維持了摩擦構件12的朝向。類似地,因為沿著基體構件18的引導面124對引導構件126進行引導,所以當摩擦構件12從靜止位置P21朝向制動位置P22運動時,維持了摩擦構件12的朝向。
[0096]利用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如圖4所示,在基體構件14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觀察時,活塞3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46中。因此,能夠使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更緊湊。
[0097]類似地,如圖12所示,在基體構件18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觀察時,活塞4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92中。因此,能夠使自行車制動器裝置10更緊湊。
[0098]第二實施例
下面將參考圖22至圖38描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對于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具有基本上相同功能的元件,在這里將標注相同的標記,并且為了簡潔在這里將不再次詳細地描述和/或圖示這些元件。
[0099]首先參考圖22,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構造為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02。在圖示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第一制動器單元BUl和第二制動器單元BU2。雖然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制動器單元BUl與第二制動器單元BU2是分離的,但是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第一制動器單元BUl和第二制動器單元BU2彼此一體地設置。雖然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在圖示實施例中是前制動器裝置,但是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的結構也能夠應用于后制動器裝置。
[0100]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并且構造為向可旋轉構件204施加制動力,該可旋轉構件204例如是能夠旋轉地附接到前叉203的自行車車輪。可旋轉構件204也能夠稱為自行車車輪204。在圖示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構造為自行車輪緣制動器裝置。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的結構能夠應用于自行車盤式制動器裝置。
[0101]如圖22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摩擦構件212。摩擦構件212構造為面向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摩擦構件212能夠與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 —起滑動。摩擦構件212具有面向可旋轉構件204的摩擦面213。摩擦構件212設置在自行車輪緣205和自行車車架202之間。在圖示實施例中,前叉203包括第一叉臂203a和第二叉臂203b。摩擦構件212設置在自行車輪緣205和第一叉臂203a之間。摩擦構件21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凹部202a中。
[0102]如圖22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摩擦構件214。摩擦構件214構造為面向自行車輪緣205。摩擦構件214能夠與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 —起滑動。摩擦構件214能夠與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 —起滑動。摩擦構件214具有面向可旋轉構件204的摩擦面215。摩擦構件214沿著與自行車車輪204的旋轉軸線RA2平行的橫向方向D201與摩擦構件212間隔開。摩擦構件214設置在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和自行車車架202之間。在圖示實施例中,摩擦構件214設置在自行車輪緣205和第二叉臂203b之間。摩擦構件21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凹部202b中。
[0103]摩擦構件212和摩擦構件214關于與旋轉軸線RA2垂直的中心假想平面PL2對稱。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具有相對于中心假想平面PL2對稱的結構。
[0104]如圖22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推動結構216。推動結構216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2推靠于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推動結構216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02。在圖示實施例中,推動結構216安裝到前叉203的第一叉臂203a。具體來說,推動結構216包括基體構件218。基體構件218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在圖示實施例中,基體構件218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 (例如第一叉臂203a)。
[0105]如圖22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推動結構220。推動結構220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2推靠于自行車車輪204的自行車輪緣205。推動結構220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02。在圖示實施例中,推動結構220安裝到前叉203的第一叉臂203a。具體來說,推動結構220包括基體構件222。基體構件222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在圖示實施例中,基體構件222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 (例如第二叉臂203b)。
[0106]如圖23所示,摩擦構件212包括上游部224和下游部226。在當自行車向前運動時自行車輪緣205旋轉的驅動旋轉方向D202上,下游部226與上游部224相對。
[0107]在圖示實施例中,上游部224是摩擦構件212的上游半部,并且下游部226是摩擦構件212的下游半部。
[0108]如圖23所示,推動結構216構造為向下游部226施加第一推力FlI。推動結構216構造為向上游部224施加第二推力F12。推動結構216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2推靠于可旋轉構件204,使得第一推力Fll大于第二推力F12。
[0109]如圖23所示,基體構件218包括第一液壓缸228和第二液壓缸230。S卩,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基體構件218。第一液壓缸228也能夠稱為液壓缸228。第二液壓缸230也能夠稱為液壓缸230。基體構件218包括液壓缸228和液壓缸230。
[0110]推動結構216包括第一活塞232和第二活塞234。第一活塞232也能夠稱為活塞232。第二活塞234也能夠稱為活塞234。S卩,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活塞232和活塞234。推動結構216構造為經由第一活塞232向下游部226施加第一推力F11。推動結構216構造為經由第二活塞234向上游部224施加第二推力F12。
[0111]如圖23所示,第一活塞232能夠在第一液壓缸228中移動并且相比于上游部224更靠近下游部226。第一活塞232設置成將下游部226推到可旋轉構件204。活塞232能夠在液壓缸228中沿移動方向D211移動,以使摩擦構件212朝向可旋轉構件204移動。第一液壓缸228包括沿移動方向D211延伸的第一缸孔236。第一活塞232能夠移動地設置在第一缸孔236中。
[0112]第二活塞234能夠在第二液壓缸230中移動并且相比于下游部226更靠近上游部224。第二活塞234設置成將上游部224推到可旋轉構件204。活塞234能夠在液壓缸230中沿移動方向D212移動,以使摩擦構件212朝向可旋轉構件204運動。第二液壓缸230包括沿移動方向D212延伸的第二缸孔238。第二活塞234能夠移動地設置在第二缸孔238中。
[0113]如圖23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支撐構件240。支撐構件240能夠移動地安裝到基體構件218。支撐構件240聯接到摩擦構件212以便相對于基體構件218能夠移動地支撐摩擦構件212。支撐構件240設置在第一活塞232和第二活塞234之間。
[0114]如圖23所示,支撐構件240能夠相對于基體構件218沿著與支撐中心軸線A213平行的移動方向D213移動。具體來說,基體構件218包括支撐孔241。支撐構件240能夠移動地設置在支撐孔241中。基體構件218構造為防止支撐構件240相對于基體構件218旋轉。例如,支撐孔241包括引導凹槽(未示出)。支撐構件240包括設置在引導凹槽中的從動件(未示出)。引導凹槽和從動件允許支撐構件240相對于基體構件218沿移動方向移動,同時防止支撐構件240相對于基體構件218旋轉。
[0115]第一活塞232包括第一中心軸線A211。第二活塞234包括平行于第一中心軸線A211的第二中心軸線A212。第一中心軸線A211也能夠稱為中心軸線A211。第二中心軸線A212也能夠稱為中心軸線A212。支撐構件240包括平行于第一和第二中心軸線A211和A212的支撐中心軸線A213。第一中心軸線A211和支撐中心軸線A213之間的第一距離Lll與第二中心軸線A212和支撐中心軸線A213之間的第二距離L12不同。第一距離Lll比第二距離L12長。第一中心軸線A211、第二中心軸線A212和支撐中心軸線A213能夠基本上彼此平行。
[0116]上游部224包括上游端224a。下游部226包括在驅動旋轉方向D202上與上游端224a相對的下游端224b。第一活塞232和下游端224b之間的第三距離L13與第二活塞234和上游端224a之間的第四距離L14不同。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三距離L13比第四距離L14 短。
[0117]如圖23所示,活塞232聯接到摩擦構件212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2。第一活塞232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2推到可旋轉構件204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2。第一活塞232與摩擦構件212接觸。活塞234聯接到摩擦構件212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2。第二活塞234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2推到可旋轉構件204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2。第二活塞234與摩擦構件212接觸。
[0118]下游部226包括第一接納面226b。第一活塞232包括能夠與下游部226的第一接納面226b接觸的第一接觸面232a。當第一活塞232推動下游部226時,第一接觸面232a與第一接納面226b接觸。上游部224包括第二接納面224b。第二活塞234包括能夠與下游部226的第一接納面226b接觸的第二接觸面234a。當第二活塞234推動上游部224時,第二接觸面234a與第二接納面224b接觸。
[0119]如圖24所示,第一活塞232具有第一直徑DMl I。第二活塞234具有不同于第一直徑DMll的第二直徑DM12。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直徑DMll大于第二直徑DM1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第一直徑DMll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二直徑DM12。
[0120]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距離LI I不同于第二距離L12,并且第一直徑DMl I不同于第二直徑DMl2。然而,當第一直徑DMll不同于第二直徑DMl2時,第一距離Lll能夠等于第二距離L12。此外,當第一距離Lll不同于第二距離L12時,第一直徑DMll能夠等于第二直徑DMl 2 ο
[0121]如圖23所示,第一液壓腔室242由第一液壓缸228和第一活塞232限定。第二液壓腔室244由第二液壓缸230和第二活塞234限定。如圖24所示,基體構件218包括將第一液壓腔室242連接到第二液壓腔室244的連接流體通路246。連接流體通路246的端部被端塞塞住。基體構件218包括入口端口 248。在圖示實施例中,入口端口 248連接到第二液壓腔室244。基體構件218包括第一排出端口 250和第二排出端口 252。第一排出端口 250連接到第一液壓腔室242 (圖23)。第二排出端口 252連接到第二液壓腔室244 (圖23)。例如,在第一排出端口 250和第二排出端口 252中的每個附接有排出嘴(未示出)。
[0122]供應至第一液壓腔室242 (圖23)的壓力基本等于供應至第二液壓腔室244 (圖23)的壓力。因為第一直徑DMll大于第二直徑DM12 (圖24),所以第一推力Fll大于第二推力F12 (圖23)。例如,將第一推力Fll設定在第二推力F12的從大約150%到大約200%的范圍內。將第一和第二距離Lll和L12和/或第一和第二活塞232和234的第一和第二直徑DMll和DM12設定為第一推力Fll處于第二推力F12的從大約150%到大約200%的范圍內。
[0123]如圖25所示,第一活塞23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c中。第一液壓缸22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c中。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活塞232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c中。第一液壓缸228部分地設置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c中。第一凹部202c設置在前叉3的第一叉臂203a的前表面203c上,并且沿第一活塞232的移動方向D211延伸。
[0124]如圖26所示,第二活塞23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d中。第二液壓缸23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d中。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活塞234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d中。第二液壓缸230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d中。第二凹部202d設置在前叉3的第一叉臂203a的后表面203d上并且沿第二活塞234的移動方向D212延伸。
[0125]如圖23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構造為相對于液壓缸228調節摩擦構件212的靜止位置P211的間隙調節構件254。間隙調節構件254構造為調節支撐構件240和基體構件218之間的相對位置。支撐構件240包括螺紋孔240a。間隙調節構件254能夠相對于基體構件218旋轉。在圖示實施例中,間隙調節構件254能夠繞支撐旋轉軸線A213相對于基體構件218和支撐構件240旋轉。間隙調節構件254包括螺紋螺栓256。螺紋螺栓256螺紋地設置在螺紋孔240a中,使得間隙調節構件254相對于基體構件218的旋轉改變支撐構件240和基體構件218之間的相對位置。
[0126]間隙調節構件254包括操作部258,操作部258構造為由使用者操作來調節摩擦構件212的靜止位置PU。在圖示實施例中,操作部258具有盤形形狀,使得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夠操作操作部258。換言之,調節構件254構造為無工具的調節構件。螺紋螺栓256包括第一端256a和與第一端256a相對的第二端256b。操作部258設置在螺紋螺栓256的第一端256a處。
[0127]如圖23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調節偏壓構件260,調節偏壓構件260構造為經由間隙調節構件254和支撐構件240將摩擦構件212從制動位置P212朝向靜止位置P211偏壓。在圖示實施例中,調節偏壓構件260設置在基體構件218和間隙調節構件254的操作部258之間。調節偏壓構件260構造為偏壓間隙調節構件254使得操作部258遠離基體構件218運動。間隙調節構件254包括能夠與基體構件218接觸的凸緣262。凸緣262從螺紋螺栓256徑向地延伸并且設置在支撐孔241中。基體構件218包括能夠與凸緣262接觸的止動件264。利用調節偏壓構件254的偏壓力將凸緣262推靠于止動件264。這能夠將摩擦構件212定位在靜止位置P211。
[0128]如圖27所示,基體構件218包括固定部266,固定部266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使得能夠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調節摩擦構件212的朝向。在圖示實施例中,固定部266包括第一固定部分268和第二固定部分270。第一固定部分268安裝到基體構件218并且從基體構件218延伸。第二固定部分270安裝到基體構件218并且從基體構件218延伸。第二固定部分270與第一固定部分268相對。
[0129]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第一調節螺栓272和第二調節螺栓274。第一調節螺栓272構造為將第一固定部分268聯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第二調節螺栓274構造為將第二固定部分270聯接到自行車車架202。
[0130]如圖23所示,在摩擦構件212沒有被推動結構216推動地配置的靜止狀態下,在下游部226和可旋轉構件204之間限定第一間隙CL11。在靜止狀態下在上游部224和可旋轉構件204之間限定第二間隙CL12。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靜止狀態下摩擦構件212配置在靜止位置P211。
[0131]如圖28所示,固定部266包括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的彎曲面,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ll和第二間隙CL12中的至少一個。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分268包括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的第一彎曲面268a,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ll和第二間隙CL12中的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分270包括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的第二彎曲面270a,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ll和第二間隙CL12中的至少一個。具體來說,第一彎曲面268a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ll和第二間隙CL12。第二彎曲面270a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ll和第二間隙CL12。
[0132]如圖29所示,固定部266包括第一調節墊圈276和第二調節墊圈278。第一調節墊圈276包括能夠與第一固定部分268的第一彎曲面268a接觸的第一彎曲接納面276a。第二調節墊圈278包括能夠與第二固定部分270的第二彎曲面270a接觸的第二彎曲接納面278a。第一彎曲接納面276a相對于第一固定部分268的第一彎曲面268a具有互補形狀。第二彎曲接納面278a相對于第二固定部分270的第二彎曲面270a具有互補形狀。
[0133]第一固定部分268包括第一開口 268b。第二固定部分270包括第二開口 270b。自行車車架202包括第一通孔202e和第二通孔202f。第一調節螺栓272延伸穿過第一開口268b和第一通孔202e。第二調節螺栓274延伸穿過第二開口 270b和第二通孔202f。
[0134]固定部266還包括第一補充墊圈280和第二補充墊圈282。第一補充墊圈280設置在第一固定部分268和第一調節螺栓272的第一頭部分272a之間。第二補充墊圈282設置在第二固定部分270和第二調節螺栓274的第二頭部分274a之間。不管基體構件218的朝向如何,第一調節墊圈276和第一補充墊圈280都能夠保持第一調節螺栓272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的朝向(圖27)。不管基體構件218的朝向如何,第二調節墊圈278和第二補充墊圈282都能夠保持第二調節螺栓274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的朝向(圖27)。
[0135]如圖30所示,在基體構件218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 (圖23)觀察時,活塞23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284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 (圖23)觀察時,車架區域284由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的輪廓限定。
[0136]在圖示實施例中,車架區域284由沒有開口(例如第一凹部202c和第二凹部202d)的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的輪廓限定。在圖30中,例如,車架區域284由前叉3的第一叉臂203a的前表面203c和后表面203d限定,使得第一凹部202c和第二凹部202d由前表面203c和后表面203d補充。
[0137]如圖30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活塞23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車架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284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活塞232能夠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284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中心軸線A211布置在車架區域284中。
[0138]如圖30所示,在基體構件218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2 (圖23)觀察時,活塞23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284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2觀察時,活塞234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284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2觀察時,活塞234能夠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284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2觀察時,中心軸線A212布置在車架區域284中。
[0139]如圖30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3 (圖23)觀察時,操作部25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284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3觀察時,操作部258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284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3觀察時,操作部258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284中。
[0140]如圖31所示,摩擦構件214包括上游部286和下游部288。在當自行車向前運動時自行車輪緣205旋轉的驅動旋轉方向D202上,下游部288與上游部286相對。
[0141]在圖示實施例中,上游部286是摩擦構件214的上游半部,并且下游部288是摩擦構件214的下游半部。
[0142]如圖31所示,推動結構220構造為向下游部288施加第一推力F21。推動結構220構造為向上游部286施加第二推力F22。推動結構220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4推靠于可旋轉構件204,使得第一推力F21大于第二推力F22。
[0143]如圖31所示,基體構件222包括第一液壓缸290和第二液壓缸292。S卩,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基體構件222。第一液壓缸290也能夠稱為液壓缸290。第二液壓缸292也能夠稱為液壓缸292。基體構件222包括液壓缸290和液壓缸292。
[0144]推動結構220包括第一活塞294和第二活塞296。第一活塞294也能夠稱為活塞294。第二活塞296也能夠稱為活塞296。S卩,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包括活塞294和活塞296。推動結構220構造為經由第一活塞294向下游部288施加第一推力F21。推動結構220構造為經由第二活塞296向上游部286施加第二推力F22。
[0145]如圖31所示,第一活塞294能夠在第一液壓缸290中移動并且相比于上游部286更靠近下游部288。第一活塞294設置成將下游部288推到可旋轉構件204。活塞294能夠在液壓缸290中沿移動方向D221移動,以使摩擦構件214朝向可旋轉構件204運動。第一液壓缸290包括沿移動方向D221延伸的第一缸孔298。第一活塞294能夠移動地設置在第一缸孔298中。
[0146]第二活塞296能夠在第二液壓缸292中移動并且相比于下游部288更靠近上游部286。第二活塞296設置成將上游部286推到可旋轉構件204。活塞296能夠在液壓缸292中沿移動方向D222移動,以使摩擦構件214朝向可旋轉構件204運動。第二液壓缸292包括沿移動方向D222延伸的第二缸孔300。第二活塞296能夠移動地設置在第二缸孔300中。
[0147]如圖3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支撐構件302。支撐構件302能夠移動地安裝到基體構件222。支撐構件302聯接到摩擦構件214以便相對于基體構件222能夠移動地支撐摩擦構件214。支撐構件302設置在第一活塞294和第二活塞296之間。
[0148]如圖31所示,支撐構件302能夠相對于基體構件222沿著與支撐中心軸線A223平行的移動方向D223移動。具體來說,基體構件222包括支撐孔303。支撐構件302能夠移動地設置在支撐孔303中。基體構件222構造為防止支撐構件302相對于基體構件222旋轉。例如,支撐孔303包括引導凹槽(未示出)。支撐構件302包括設置在引導凹槽中的從動件(未示出)。引導凹槽和從動件允許支撐構件302相對于基體構件222沿移動方向移動,同時防止支撐構件302相對于基體構件222旋轉。
[0149]第一活塞294包括第一中心軸線A221。第二活塞296包括平行于第一中心軸線A221的第二中心軸線A222。第一中心軸線A221也能夠稱為中心軸線A221。第二中心軸線A222也能夠稱為中心軸線A222。支撐構件302包括平行于第一和第二中心軸線A221和A222的支撐中心軸線A223。第一中心軸線A221和支撐中心軸線A223之間的第一距離L21與第二中心軸線A222和支撐中心軸線A223之間的第二距離L22不同。第一距離L21比第二距離L22長。第一中心軸線A221、第二中心軸線A222和支撐中心軸線A223能夠基本彼此平行。
[0150]上游部286包括上游端286a。下游部288包括在驅動旋轉方向D202上與上游端286a相對的下游端286b。第一活塞294和下游端286b之間的第三距離L23與第二活塞296和上游端286a之間的第四距離L24不同。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三距離L23比第四距離L24 短。
[0151]如圖31所示,活塞294聯接到摩擦構件214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4。第一活塞294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4推到可旋轉構件204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4。第一活塞294與摩擦構件214接觸。活塞296聯接到摩擦構件214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4。第二活塞296構造為將摩擦構件214推到可旋轉構件204而沒有固定到摩擦構件214。第二活塞296與摩擦構件214接觸。
[0152]下游部288包括第一接納面288b。第一活塞294包括能夠與下游部288的第一接納面288b接觸的第一接觸面294a。當第一活塞294推動下游部288時,第一接觸面294a與第一接納面288b接觸。上游部286包括第二接納面286b。第二活塞296包括能夠與下游部288的第一接納面288b接觸的第二接觸面296a。當第二活塞296推動上游部286時,第二接觸面296a與第二接納面286b接觸。
[0153]如圖32所示,第一活塞294具有第一直徑DM21。第二活塞296具有不同于第一直徑DM21的第二直徑DM22。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直徑DM21大于第二直徑DM22。然而,如果需要和/或期望,則第一直徑DM21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二直徑DM22。
[0154]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距離L21不同于第二距離L22,并且第一直徑DM21不同于第二直徑DM22。然而,當第一直徑DM21不同于第二直徑DM22時,第一距離L21能夠等于第二距離L22。此外,當第一距離L21不同于第二距離L22時,第一直徑DM21能夠等于第二直徑DM22。
[0155]如圖31所示,第一液壓腔室304由第一液壓缸290和第一活塞294限定。第二液壓腔室306由第二液壓缸292和第二活塞296限定。如圖32所示,基體構件222包括將第一液壓腔室304連接到第二液壓腔室306的連接流體通路308。連接流體通路308的端部被端塞塞住。基體構件222包括入口端口 310。在圖示實施例中,入口端口 310連接到第二液壓腔室306。基體構件222包括第一排出端口 312和第二排出端口 314。第一排出端口 312連接到第一液壓腔室304 (圖31)。第二排出端口 314連接到第二液壓腔室306 (圖31)。例如,在第一排出端口 312和第二排出端口 314中的每個上附接有排出嘴(未示出)。
[0156]供應至第一液壓腔室304 (圖31)的壓力基本等于供應至第二液壓腔室306 (圖31)的壓力。因為第一直徑DM21大于第二直徑DM22 (圖32),所以第一推力F21大于第二推力F22 (圖31)。例如,將第一推力F21設定在第二推力F22的從大約150%到大約200%的范圍內。將第一和第二距離L21和L22和/或第一和第二活塞294和296的第一和第二直徑DM21和DM22設定為第一推力F21處于第二推力F22的從大約150%到大約200%的范圍內。
[0157]如圖33所示,第一活塞29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g中。第一液壓缸29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g中。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活塞294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g中。第一液壓缸290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凹部202g中。第一凹部202g設置在前叉3的第一叉臂203a的前表面203e上并且沿第一活塞294的移動方向D221延伸。
[0158]如圖34所示,第二活塞29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h中。第二液壓缸29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h中。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二活塞296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h中。第二液壓缸292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凹部202h中。第二凹部202h設置在前叉3的第一叉臂203a的后表面203f上并且沿第二活塞296的移動方向D222延伸。
[0159]如圖3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構造為相對于液壓缸290調節摩擦構件214的靜止位置P211的間隙調節構件316。間隙調節構件316構造為調節支撐構件302和基體構件222之間的相對位置。支撐構件302包括螺紋孔302a。間隙調節構件316能夠相對于基體構件222旋轉。在圖示實施例中,間隙調節構件316能夠繞支撐旋轉軸線A223相對于基體構件222和支撐構件302旋轉。間隙調節構件316包括螺紋螺栓318。螺紋螺栓318螺紋地設置在螺紋孔302a中,使得間隙調節構件316相對于基體構件222的旋轉改變支撐構件302和基體構件222之間的相對位置。
[0160]間隙調節構件316包括操作部320,操作部320構造為由使用者操作來調節摩擦構件214的靜止位置PU。在圖示實施例中,操作部320具有盤形形狀,使得不需要任何工具就能夠操作操作部316。換言之,調節構件320構造為無工具的調節構件。螺紋螺栓318包括第一端318a和與第一端318a相對的第二端318b。操作部320設置在螺紋螺栓318的第一端318a處。
[0161]如圖31所示,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調節偏壓構件322,調節偏壓構件322構造為經由間隙調節構件316和支撐構件302將摩擦構件214從制動位置P214朝向靜止位置P211偏壓。在圖示實施例中,調節偏壓構件322設置在基體構件222和間隙調節構件316的操作部320之間。調節偏壓構件322構造為偏壓間隙調節構件316,使得操作部320遠離基體構件222運動。間隙調節構件316包括能夠與基體構件222接觸的凸緣324。凸緣324從螺紋螺栓318徑向地延伸并且設置在支撐孔303中。基體構件222包括能夠與凸緣324接觸的止動件326。利用調節偏壓構件316的偏壓力將凸緣324推靠于止動件326。這能夠將摩擦構件214定位在靜止位置P211。
[0162]如圖35所示,基體構件222包括固定部328,固定部328構造為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使得能夠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調節摩擦構件214的朝向。在圖示實施例中,固定部328包括第一固定部分330和第二固定部分332。第一固定部分330安裝到基體構件222并且從基體構件222延伸。第二固定部分332安裝到基體構件222并且從基體構件222延伸。第二固定部分332與第一固定部分330相對。
[0163]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還包括第一調節螺栓334和第二調節螺栓336。第一調節螺栓334構造為將第一固定部分330聯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第二調節螺栓336構造為將第二固定部分332聯接到自行車車架202。
[0164]如圖31所示,在摩擦構件214沒有被推動結構220推動地配置的靜止狀態下,在下游部288和可旋轉構件204之間限定第一間隙CL21。在靜止狀態下,在上游部286和可旋轉構件204之間限定第二間隙CL22。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靜止狀態下將摩擦構件214配置在靜止位置P211。
[0165]如圖36所示,固定部328包括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的彎曲面,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21和第二間隙CL22中的至少一個。在圖示實施例中,第一固定部分330包括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的第一彎曲面330a,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21和第二間隙CL22中的至少一個。第二固定部分332包括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的第二彎曲面332a,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21和第二間隙CL22中的至少一個。具體來說,第一彎曲面330a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21和第二間隙CL22。第二彎曲面332a能夠與自行車車架202接觸,從而改變第一間隙CL21和第二間隙CL22。
[0166]如圖37所示,固定部328包括第一調節墊圈338和第二調節墊圈340。第一調節墊圈338包括能夠與第一固定部分330的第一彎曲面330a接觸的第一彎曲接納面338a。第二調節墊圈340包括能夠與第二固定部分332的第二彎曲面332a接觸的第二彎曲接納面340a。第一彎曲接納面338a相對于第一固定部分330的第一彎曲面330a具有互補形狀。第二彎曲接納面340a相對于第二固定部分332的第二彎曲面332a具有互補形狀。
[0167]第一固定部分330包括第一開口 330b。第二固定部分332包括第二開口 332b。自行車車架202包括第一通孔202i和第二通孔202 j。第一調節螺栓334延伸穿過第一開口330b和第一通孔202i。第二調節螺栓336延伸穿過第二開口 332b和第二通孔202j。
[0168]固定部328還包括第一補充墊圈342和第二補充墊圈344。第一補充墊圈342設置在第一固定部分330和第一調節螺栓334的第一頭部分334a之間。第二補充墊圈344設置在第二固定部分332和第二調節螺栓336的第二頭部分336a之間。不管基體構件222的朝向如何,第一調節墊圈338和第一補充墊圈342都能夠保持第一調節螺栓334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的朝向(圖35)。不管基體構件222的朝向如何,第二調節墊圈340和第二補充墊圈344都能夠保持第二調節螺栓336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的朝向(圖35)。
[0169]如圖38所示,在基體構件222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1 (圖31)觀察時,活塞29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34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1 (圖31)觀察時,車架區域346由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的輪廓限定。
[0170]在圖示實施例中,車架區域346由沒有開口(例如第一凹部202g和第二凹部202h)的自行車車架202的前叉203的輪廓限定。在圖38中,例如,車架區域346由前叉3的第一叉臂203a的前表面203e和后表面203f限定,使得第一凹部202g和第二凹部202h由前表面203e和后表面203f補充。
[0171]如圖38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1觀察時,活塞294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3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2觀察時,活塞294能夠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34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2觀察時,中心軸線A221布置在車架區域346中。
[0172]如圖38所示,在基體構件222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2 (圖31)觀察時,活塞29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34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2觀察時,活塞296部分地設置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3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1觀察時,活塞296能夠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346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2觀察時,中心軸線A222布置在車架區域346中。
[0173]如圖38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3 (圖31)觀察時,操作部320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34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3觀察時,操作部320整體地設置在車架區域34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3觀察時,操作部320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車架區域346中。
[0174]如圖39所示,當摩擦構件212被推動結構216推靠于自行車輪緣5時,上游部224可能由于上游部224和自行車輪緣5之間的摩擦力而被拉向自行車輪緣5。這使得摩擦構件212相對于基體構件218樞轉,從而導致下游部226遠離自行車輪緣5運動。
[0175]然而在圖示實施例中,因為第一推力Fll大于第二推力F12,所以減小了摩擦構件212的樞轉。S卩,推動結構216構造為在制動期間將上游部224和下游部226推靠于自行車輪緣205,使得下游部226和自行車輪緣205之間的第一接觸壓力接近上游部224和自行車輪緣205之間的第二接觸壓力。本文使用的短語“第一接觸壓力接近第二接觸壓力”意味著第一接觸壓力處于第二接觸壓力的從大約50%到大約100%的范圍內。
[0176]類似地,如圖39所示,當摩擦構件214被推動結構220推靠于自行車輪緣5時,上游部286可能由于上游部286和自行車輪緣5之間的摩擦力而被拉向自行車輪緣5。這使得摩擦構件214相對于基體構件222樞轉,從而導致下游部288遠離自行車輪緣5運動。
[0177]然而在圖示實施例中,因為第一推力F21大于第二推力F22,所以減小了摩擦構件214的樞轉。S卩,推動結構220構造為在制動期間將上游部286和下游部288推靠于自行車輪緣205,使得下游部288和自行車輪緣205之間的第一接觸壓力接近上游部286和自行車輪緣205之間的第二接觸壓力。
[0178]利用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如圖30所示,在基體構件218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活塞23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284中。因此,能夠使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更緊湊。
[0179]類似地,如圖30所示,在基體構件218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2觀察時,活塞23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284中。因此,能夠使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更緊湊。
[0180]如圖38所示,在基體構件222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1觀察時,活塞294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346中。因此,能夠使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更緊湊。
[0181]類似地,如圖38所示,在基體構件222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22觀察時,活塞296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自行車車架202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346中。因此,能夠使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更緊湊。
[0182]第三實施例
下面將參考圖40至圖43描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410。除了自行車制動器裝置410的布置之外,自行車制動器裝置410具有與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基本上相同的構造。因此,對于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具有基本上相同功能的元件,在這里將標注相同的標記,并且為了簡潔在這里將不再次詳細地描述和/或圖示這些元件。
[0183]如圖40所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410構造為安裝到自行車車架202。不同于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自行車制動器裝置410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
[0184]如圖41所示,在附接狀態下,沿移動方向D211,液壓缸22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摩擦構件212和自行車車架202之間。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沿移動方向D211,液壓缸228整體地設置在摩擦構件212和自行車車架202之間。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沿移動方向D211,液壓缸228也能夠部分地設置在摩擦構件212和自行車車架202之間。
[0185]如圖42所示,在附接狀態下,活塞232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活塞232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活塞232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
[0186]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22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在圖示實施例中,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228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液壓缸228能夠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
[0187]如圖42所示,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活塞232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內部空間40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活塞232能夠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內部空間407中。
[0188]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液壓缸228整體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內部空間407中。然而,在附接狀態下,當從移動方向D211觀察時,液壓缸228至少部分地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內部空間407中。
[0189]如圖40所示,第一固定部分268經由第一調節螺栓272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一附接部分490。第二固定部分270經由第二調節螺栓274附接到自行車車架202的第二附接部分492。第一附接部分490和第二附接部分492設置在自行車車架202的布置凹部406中。
[0190]如圖43所示,第一附接部分490包括能夠與第一固定部分268的第一彎曲面268a接觸的第一彎曲接納面490a。第二附接部分492包括能夠與第二固定部分270的第二彎曲面270a接觸的第二彎曲接納面492a。這些結構允許相對于自行車車架202調節摩擦構件212的朝向。
[0191]因為第一制動器單元BUl和第二制動器單元BU2關于中心假想平面PL2是對稱的,所以為了簡潔在這里將不詳細地描述和/或圖示第二制動器單元BU2的結構。
[0192]利用自行車制動器裝置410,能夠獲得與根據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210基本相同的有利效果。
[0193]在本申請中,術語“包括”及其派生詞當在本文中使用時旨在成為開放式術語,其明確說明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組、整體和/或步驟的存在。該概念也適用于具有相似意思的詞,例如術語“具有”、“包含”和它們的派生詞。
[0194]術語“構件”、“段”、“部”、“部分”、“元件”、“體”和“結構”當用作單數時可以具有單個部分或多個部分的雙重意思。
[0195]在本申請中記載的例如“第一”和“第二”等序數僅為標識符,而不具有任何其他含義,例如特定的順序等。而且,例如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二元件”,并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不暗示存在“第一元件”。
[0196]術語“對”當在本文中使用時,除了包含一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或結構的構造之外,還可以包含一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的構造。
[0197]最后,程度術語例如“基本上”、“大約”、“近似”當在本文中使用時,意味著被修飾術語的合理偏離量,使得最終結果不被顯著改變。
[0198]顯然,鑒于上述教導,本發明的許多變更和變形是可能的。因此可以理解,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可以以不同于本文中具體描述的方式實施本發明。
【主權項】
1.一種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包括: 摩擦構件; 包括液壓缸的基體構件;和 活塞,能夠在所述液壓缸中沿移動方向移動,以使所述摩擦構件朝向可旋轉構件運動,在所述基體構件附接到自行車車架的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所述活塞至少部分地設置在由所述自行車車架的輪廓限定的車架區域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所述活塞具有中心軸線,在所述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該中心軸線布置在所述車架區域中。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所述活塞整體地設置在所述車架區域中。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所述活塞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所述自行車車架的布置凹部中。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所述活塞整體地設置在所述自行車車架的內部空間中。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所述液壓缸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所述自行車車架的布置凹部中。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所述液壓缸整體地設置在所述自行車車架的內部空間中。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所述液壓缸沿著所述移動方向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所述摩擦構件和所述自行車車架之間。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還包括: 構造為相對于所述液壓缸調節所述摩擦構件的靜止位置的間隙調節構件。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所述間隙調節構件包括構造為由使用者操作來調節所述摩擦構件的靜止位置的操作部,并且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所述操作部至少部分地設置在所述車架區域中。11.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所述活塞聯接到所述摩擦構件而沒有固定到所述摩擦構件。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還包括: 設置在所述活塞和所述摩擦構件之間的中間構件,使得所述中間構件響應于所述活塞的移動而移動所述摩擦構件。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器裝置,其中 在所述附接狀態下,當從所述移動方向觀察時,所述車架區域由所述自行車車架的前叉的輪廓限定。
【文檔編號】B62L1/08GK105923096SQ201511011142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30日
【發明人】渡會悅義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