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人力腳踏交通工具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
【背景技術】
[0002]自行車因其經濟、方便、靈活、無污染、停靠自由,而被中國的家庭和個人所廣泛采用。盡管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主流代步工具和代步機械不斷地升級換代,從自行車向公交車、從公交車向摩托車、再從摩托車向私家轎車,這種發展趨勢正方興未艾,但伴隨而來的能源短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社會、自然、經濟等問題卻也正在成為制約這種發展趨勢的強大阻力。可以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里,無論在中國的城市或農村,絕大部分人口還將把自行車當作最基本的代步工具。
[0003]自行車屬于一種簡單的代步機械,經過數百年的發展,盡管技術上已非常成熟穩定,很難再出現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目前市售的自行車仍具有如下缺點:其腳踏動力機構是利用腳踏360度循環驅動車輪前進,腳踏循環是通過腳部驅動和慣性旋轉實現的,在腳踏由最頂端位置順時針旋轉至水平位置是腳踏的動力臂逐漸增大的過程,而在腳踏繼續由上述水平位置順時針旋轉至最底端位置是腳踏的動力臂逐漸減小的過程,當腳踏處于最頂端和最底端位置時其動力臂為零,這便使得騎行者無法施力作功,只能通過車輛本身的慣性方能通過,當騎行在坡度較大的斜坡上時,還需要克服較大的車輛自身阻力,這便使得騎行者無法輕松地使腳踏通過上述零動力臂位置,給爬坡騎行帶來極大困難。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便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它能夠有效解決現有腳踏動力機構需要利用慣性通過其零動力臂位置的弊端,使爬坡騎行更輕松。
[0005]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包括與自行車車架固定的固定套筒、旋轉套接在上述固定套筒內的活動套筒以及旋轉套接在上述活動套筒內的內軸,所述活動套筒突出所述固定套筒的部位設置有第一腳踏單元和第一棘輪,所述活動套筒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棘輪復位的第一復位機構,所述內軸突出所述活動套筒的部位設置有第二腳踏單元和第二棘輪,所述內軸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棘輪復位的第二復位機構。
[0006]作為優選,所述固定套筒和所述活動套筒通過滾珠或軸承旋轉套接,所述活動套筒和所述內軸通過滾珠或軸承旋轉套接。
[0007]作為優選,所述第一腳踏單元和所述第二腳踏單元分別設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左右兩側。
[0008]作為優選,所述第一棘輪和所述第二棘輪并排設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同一側,并同時用于驅動自行車輪盤轉動。
[0009]作為優選,自行車車架上設置有限位座,所述內軸上設置有與上述限位座配合限制上述內軸轉動角度的限位柱。
[0010]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復位機構為復位彈簧,其一端設置在自行車車架或固定套筒上,其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棘輪的內座圈上。
[0011 ] 作為優選,所述第二復位機構為復位彈簧,其一端設置在自行車車架上,其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內軸上。
[0012]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發明采用上述結構,兩側腳踏始終避開零動力臂位置,腳踏被踩下驅動輪盤前進,腳踏力消失后則會在復位機構作用下自動恢復到原位,實現往復式腳踏過程,解決了傳統腳踏機構需要利用慣性才能通過零動力臂位置的問題,使爬坡騎行更輕松。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中:1、自行車車架;2、固定套筒;3、活動套筒;4、內軸;5、第一腳踏單元;6、第一棘輪;7、第一復位機構;8、第二腳踏單元;9、第二棘輪;10、第二復位機構;11、自行車輪盤;12、限位座;13、限位柱。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6]如圖1所示,一種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包括與自行車車架I固定的固定套筒2、旋轉套接在上述固定套筒2內的活動套筒3以及旋轉套接在上述活動套筒3內的內軸4,固定套筒2和活動套筒3之間以及活動套筒3和內軸4之間可以是通過滾珠或軸承進行旋轉套接的,也可以是通過其它方式進行旋轉套接的,只要其能實現活動套筒3可在固定套筒2內自由轉動以及內軸4可在活動套筒3內轉動的目的即可,本實施例中根據使用需求以及空間要求確定固定套筒2和活動套筒3之間采用滾珠進行旋轉套接,而內軸4與活動套筒3之間采用軸承進行旋轉套接。
[0017]所述活動套筒3突出所述固定套筒2的部位設置有第一腳踏單元5和第一棘輪6,所述活動套筒3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棘輪6復位的第一復位機構7,所述內軸4突出所述活動套筒3的部位設置有第二腳踏單元8和第二棘輪9,所述內軸4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棘輪9復位的第二復位機構10。第一腳踏單元5和第二腳踏單元8分別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的左右兩側,分別形成自行車的左踏板和右踏板。第一棘輪6和第二棘輪9并排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的同一側,并同時用于驅動自行車輪盤11轉動,更便于驅動自行車輪盤11轉動,第一棘輪6和第二棘輪9可以是單獨的兩個棘輪結構,也可以是第一棘輪6和第二棘輪9的外座圈整體成型的棘輪結構。自行車車架I上設置有限位座12,所述內軸4上設置有與上述限位座12配合限制上述內軸4轉動角度的限位柱13。限位柱13在隨著內軸4轉動后,當腳踏單元轉動至最低位置時,限位柱13被限位座12阻擋,即達到腳踏單元下踩的最大行程。
[0018]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復位機構7為復位彈簧,其一端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或固定套筒2上,其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棘輪6的內座圈上。所述第二復位機構10為復位彈簧,其一端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上,其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內軸4上。
[0019]由于本發明采用上述結構,兩側腳踏始終避開零動力臂位置,腳踏被踩下驅動輪盤前進,腳踏力消失后則會在復位機構作用下自動恢復到原位,實現往復式腳踏過程,不需要經過零動力臂位置就可實現自動回位,解決了傳統腳踏機構需要利用慣性才能通過零動力臂位置的問題,使爬坡騎行更輕松。
[0020]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及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的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與自行車車架(I)固定的固定套筒(2)、旋轉套接在上述固定套筒(2)內的活動套筒(3)以及旋轉套接在上述活動套筒(3)內的內軸(4),所述活動套筒(3)突出所述固定套筒(2)的部位設置有第一腳踏單元(5)和第一棘輪(6),所述活動套筒(3)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棘輪(6)復位的第一復位機構(7),所述內軸(4)突出所述活動套筒(3)的部位設置有第二腳踏單元(8)和第二棘輪(9),所述內軸(4)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棘輪(9)復位的第二復位機構(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套筒(2)和所述活動套筒(3 )通過滾珠或軸承旋轉套接,所述活動套筒(3 )和所述內軸(4 )通過滾珠或軸承旋轉套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腳踏單元(5 )和所述第二腳踏單元(8 )分別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的左右兩側。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棘輪(6 )和所述第二棘輪(9 )并排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的同一側,并同時用于驅動自行車輪盤(11)轉動。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自行車車架(I)上設置有限位座(12),所述內軸(4)上設置有與上述限位座(12)配合限制上述內軸(4)轉動角度的限位柱(13)。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復位機構(7)為復位彈簧,其一端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或固定套筒(2)上,其另一端設置在所述第一棘輪(6)的內座圈上。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復位機構(10)為復位彈簧,其一端設置在自行車車架(I)上,其另一端設置在所述內軸(4)上。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自行車往復式腳踏動力機構,包括與自行車車架固定的固定套筒、旋轉套接在上述固定套筒內的活動套筒以及旋轉套接在上述活動套筒內的內軸,所述活動套筒突出所述固定套筒的部位設置有第一腳踏單元和第一棘輪,所述活動套筒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棘輪復位的第一復位機構,所述內軸突出所述活動套筒的部位設置有第二腳踏單元和第二棘輪,所述內軸上設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棘輪復位的第二復位機構。由于本發明采用上述結構,腳踏被踩下驅動輪盤前進,腳踏力消失后則會在復位機構作用下自動恢復到原位,實現往復式腳踏過程,解決了傳統腳踏機構需要利用慣性才能通過零動力臂位置的問題,使爬坡騎行更輕松。
【IPC分類】B62M1-36
【公開號】CN104859779
【申請號】CN201510314544
【發明人】姜起文
【申請人】姜起文
【公開日】2015年8月26日
【申請日】201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