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微型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微型自行車,尤指一種同軸傳動的自行車,屬于自行車的技術領域。
自行車在國內較為普遍,它可以載人載物不用消耗石油,對環境也無污染作用,即使公路條件較差情況下,也可以行駛,自行車的結構基本上已定型,總是使用鏈輪鏈條和飛輪來傳動,其結構上并無改變,只是在工藝和材質方面有所變動;目前對自行車的結構,主要要求它速度快體積小,重量輕,行駛舒適,兼有健身的功能。這些也要求自行車的結構作出改進。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濃縮型自行車。它可以彌補上述的不足,它采用齒輪傳動的同軸方式,車架的構件均采用鉸接,使重量減輕,搬運攜帶均方便,不會掉鏈運行,較為安全可靠,尤其前主梁上裝有平衡翼起到減緩重心改變的作用,空氣對它產生相應的托力,改善其平衡情況,整體布置具有符合人體運動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微型自行車,前主梁1與2根平行置列的斜梁2鉸接,下副梁4的中部與前主梁1的中部鉸接,下副梁4的一端連接一調節桿16,同時又與側梁6鉸接,側梁6與后主梁7上部鉸接,后主梁7上端裝有減振彈簧9再裝一車座8斜梁2右端與短梁17相鉸接,短梁17又與后主梁7鉸接再裝上后輪11,前主梁1中部與下斜梁3鉸接,后主梁上端與車把鉸接,下端裝有平衡葉14和前輪10。
調節桿16穿過2根平行的斜梁2之間的鉸接孔,在斜梁2的兩側裝有彈簧12、13,再用螺母19、20鎖固。
傳動機構的支架36是一長方形框架,其左右兩側各延伸一軸套37,其中裝有軸,軸38上裝有齒輪39框架上部圓孔中裝有短軸40,該短軸40上裝有齒輪41與齒輪39嚙合,短軸40的另一端裝有齒輪42與軸套37上另個齒輪43相嚙合,上述齒輪裝置又整體裝在軸套44內,軸套44兩側有端蓋45、46,用螺絲固定,軸38兩端均向外延伸,軸38的兩側各裝有一襯套47、48同時裝有軸承49、50,軸套44裝在車輪11的圓心部位,兩端用封蓋51、52封閉。
前主梁1上端套裝一U字形緊箍環54,其內端是圓環形55,表面有緊箍紋56,兩圓環形55之間裝有把手5的下部的支桿57,支桿57與圓環形55互相鉸接。
前支梁1上焊固一支柱25顯裝有一套筒24,彈簧21套裝在支桿22上,支桿22下端連有一鍵23并進入套筒24和支柱25的槽內,在支柱25兩側有2本行布置的筋條27、筋條27兩端均有小孔,孔中裝入一小軸30,滾輪31裝在小軸30上面,滾輪31上焊固一把手32,支桿22上端系有拉繩29,該拉繩29纏繞在滾輪31上面。
圖1是自行車的示意圖圖2是調節桿的示意圖圖3是調節桿的立體示意圖圖4是平衡翼的保護裝置示意圖圖5是平衡翼的保護裝置立體圖圖6是平衡翼的保護裝置立體圖圖7是車座減振裝置示意圖圖8是同軸傳動裝置示意圖圖9是車把調整機構的示意圖
圖10是圖9B-B剖視圖茲結合符圖對微型自行車的結構詳細敘述由
圖1,前主梁1與2根平行置列的斜梁,斜梁2中部與下副梁4絞接上副梁4是肘形另件,下副梁4的中部又與前主梁1的中部適當位置處鉸接,下副梁4的另一端一面與調節桿16鉸接,同時中部又與側梁6鉸接,側梁5與后主梁7上部鉸接,后主梁7上端裝有減振彈簧9,然后再裝上車座8,斜梁2的右端與短梁17連接,短梁17與后主梁7連接后裝有后輪11,前主梁1中部裝有車框15,下端與前輪10相接,前主梁上端裝有車把18,在前輪10上方還裝有平衡翼14,調節桿16上裝有彈簧12、13。車把5下端與前主梁1鉸接。
由圖2、3、調節桿16穿過2根平行的斜梁2的鉸接孔,在斜梁2的兩側均裝有彈簧12和13,兩端各用螺母19、20鎖固;由圖4、5、6在車上添裝一平衡翼14,它具有像飛機機翼一樣的特性,在行進過程中相對流動的氣流對它主生一托力,使自行車對地面的壓力降低,尤其在單輪行駛時,若發生前后失穩的情況,氣流通過平衡翼14產生一個使車恢復狀態的力,延緩了自行車傾覆時間,使人們可以在有效時間內調節,為單輪的行駛提供了保障。彈簧21套裝在支桿22上,支桿22的下端連有一個鍵23,套筒24套裝在支柱25上,該支柱25焊固在前主梁1上,支柱25和套筒24均有一槽26,在支桿22和彈簧21的兩側有兩塊互相并行的筋條27,筋條27內側有擋片28使彈簧21定位不致偏離,支柱25的另一端連接一拉繩29,在筋條27的兩端均有小孔,孔中裝有小軸30,滾輪31裝在小軸30上,該拉繩29又纏繞固定在滾輪31上,2筋條27用螺絲(圖上末表示)固定在平衡翼14上,而鍵23進入套筒24和支柱25的槽26中,這時平衡翼14并不能擺動,但當自行車傾側時,地面碰撞滾輪30,滾輪轉動使支桿22末端的鍵23移動而離開鍵槽26,于是平衡葉就可以轉動。這樣路面的作用力就像推力一樣,使平衡翼折疊,對它起了保護作用。
滾輪31側緣都聯有一個把手32,平衡翼14具有一長孔33。
由圖7,2個后主梁是互相平行的,其間用短軸34相連接,彈簧9套裝在園柱體36上,圓柱體36兩端均有一長孔35,短軸34均穿過此長孔35。車座8下部裝在圓柱體36上面。
由圖8,支架36是一長方形框架,左右兩側延伸一軸套37,其中裝入一軸38,軸中部裝有一齒輪39,框架式支架36的上部圓孔中裝有一短軸40,該軸40上裝有一齒輪41,在支架內與齒輪39嚙合,同時在支架左外又裝有一個齒輪42,軸套37的左部裝有齒輪43與齒輪42相嚙合,上述的齒輪機構又整體裝在一個軸套44內,軸套44的左右兩端分別裝有一個端蓋45、46,用螺絲固定(圖上末表示),軸套37的兩端各伸出軸套44外面,分別裝有襯套47、48,同時裝有滾珠軸承49、50,軸套44又裝在車輪11的圓心部份,兩端都用封蓋51、52封閉,并且用螺母53固定,襯套47、48正好與后主梁7配合。在端蓋和軸套44內部裝有軸承(圖中末與表示)。
本傳動機構采用同軸傳動方式,實際上也是常用自行車的中軸與后軸組合成一體,體現了濃縮型的特征。
由
圖10、11,前主梁1的上端套裝一U字形的緊箍環54其兩端是圓環形55,表面有射線形的緊箍紋56,其間插裝把手5,下部的支桿57,并且鉸接。由于車架可以變動,為了適應不同人的要求,可以前后變動其位置而加以調節。
本自行車同樣也裝有剎車和腳蹬,這些均屬公知技術,不予詳述,在圖中也末表示。
在
圖1中,斜梁2是2根互相平行排列的,斜梁2之間可以用套管或帶孔的連接塊相連接,至于前主梁1和后主梁7的下部均叉成U字形。
本自行車經過樣車的制造,使用一段時間性能實屬良好,由于把中軸和后軸結合成一體,取消了鏈輪和鏈條的傳動,而用齒輪機構來代替,添裝了平衡翼,使自行車使用時既省力,而且輪廓大為減小,搬運上樓或存放均比較方便。
與現有技術相比,微型自行車具有下列優點1、采用齒輪機構的同軸傳動方式,不使用傳動鏈,所以不會有掉鏈的情況發生。
2、重量輕,便于搬移。
3、采用平衡翼,氣流對它產生一定的托力,具有減緩重心改變的作用。
4、調節桿可以調整車架,也是一個減振器。
5、車把部份采用緊箍環構件,可以改變車把位置。
權利要求1.一種微型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前主梁(1)與2根平行置列的斜梁(2)鉸接,下副梁(4)的中部與前主梁1的中部鉸接,下副梁(4)的一端連接一調節桿(16),同時又與側梁(6)鉸接,側梁(6)與后主梁(7)上部鉸接,后主梁(7)上端裝有減振彈簧(9)再裝一車座(8)斜梁(2)右端與短梁(17)相鉸接,短梁(17)又與后主梁(7)鉸接再裝上后輪(11),前主梁(1)中部與下斜梁(3)鉸接,后主梁(7)上端與車把鉸接,下端裝有平衡翼(14)和前輪(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調節桿(16)穿過2根平行的斜梁(2)之間的鉸接孔,在斜梁(2)的兩側裝有彈簧(12)、(13),再用螺母(19)(20)鎖固。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傳動機構的支架(36)是一長方形框架,其左右兩側各延伸一軸套(37),其中裝有軸(38),軸(38)上裝有齒輪(39),框架上部圓孔中裝有短軸(40),該短軸(40)上裝有齒輪(41)與齒輪(39)嚙合,短軸(40)的另一端裝有齒輪(42)與軸套(37)上另個齒輪(43)相嚙合,上述齒輪裝置又整體裝在軸套(44)內,軸套(44)兩側有端蓋(45)、(46),用螺絲固定,軸(38)兩端均向外延伸,軸(38)的兩側各裝有一襯套(47)、(48),同時裝有軸承(49)、(50),軸套(44)裝在車輪(11)的圓心部位,兩端用封蓋(51)、(52)封閉。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前主梁(1)上端套裝一U字形緊箍環(54),其兩端是圓環形(55),表面有緊箍紋(56),兩圓環形(55)之間裝有把手(5)的下部的支桿(57),支桿(57)與圓環形(55)互相鉸接。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其特征在于前支梁(1)上焊固一支柱(25)顯裝有一套筒(24),彈簧(21)套裝在支桿(22)上,支桿(22)下端連有一鍵(23)并進入套筒(24)和支柱(25)的槽內,在支柱(25)兩側有2平行布置的筋條(27)、筋條(27)兩端均有小孔,孔中裝入一小軸(30),滾輪(31)裝在小軸(30)上面,滾輪(31)上焊固一把手(32),支桿(22)上端系有拉繩(29),該拉繩(29)纏繞在滾輪(31)上面。
專利摘要一種微型自行車其車架由前支梁斜梁下副梁短梁和后主梁鉸接而成,后輪中部裝有傳動機構,其長方形框架中的兩側延伸一軸套,穿過一軸,軸上裝有齒輪和上方的短軸上齒輪嚙合短軸上另一齒輪又與軸套上的齒輪嚙合,軸兩端各裝有襯套和軸承再用封蓋封閉,前主梁上裝有平衡翼,氣流可使它產生浮力可降低車的重心。前主梁上端裝有緊箍環與把手的支桿鉸接,斜梁上裝有調節桿,自行車采用同軸傳動方式,無掉鏈的缺點。
文檔編號B62K15/00GK2197297SQ9421392
公開日1995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1994年6月10日 優先權日1994年6月10日
發明者林福良, 喬士全 申請人:林福良, 喬士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