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啟動機構支承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下述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由發動機和傳動機構構成的動力裝置可搖動地支承在自動二輪車的車體架上,所說的傳動機構具有中間夾有由彈性材料構成的環形密封墊并將殼體零件結合在與該發動機的曲軸箱相連的殼體上的傳動箱,上述發動機上附設的起動機構具有安裝在上述殼體上的起動電機、與該電機聯動回轉的支持軸、與發動機曲軸相連的齒輪可嚙合或脫開并在支承軸上可沿軸向移動的小齒輪,上述支承軸的一端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殼體上,上述支承軸的另一端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不能回轉地安裝于殼體上的支承架上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
過去的相關裝置,例如,已由實開昭59-196579號公報公開。
但是上述的現有裝置中,支承架只是不能回轉地安裝在傳動箱的殼體上,由于允許支承架沿軸方向的微小移動,所以存在著由支軸的回轉引起的支承架沿軸方向的振動。
鑒于以上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增加零件數量而又可以防止支承架的軸向振動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在下述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中由發動機和傳動機構構成的動力裝置可搖動地支承在自動二輪車的車體架上,所說的傳動機構具有中間夾有由彈性材料構成的環形密封墊、并將殼體零件結合在與該發動機的曲軸箱相連的殼體上的傳動箱,上述發動機上附設的起動機構具有安裝在上述殼體上的起動電機、與該電機聯動回轉的支持軸、與發動機曲軸相連的齒輪可嚙合或脫開并在支承軸上可沿軸向移動的小齒輪,上述支承軸的一端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殼體上,上述支承軸的另一端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不能回轉地安裝于殼體上的支承架上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夾在支承架及殼體零件間的彈性支承部與密封墊為呈一體的設置。下面結合圖對本發明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其中,
圖1是踏板型自動二輪車的側面圖。
圖2是圖1的沿2方向的向視圖。
圖3是圖1的主要部分放大4是圖3中沿4-4線的放大剖面圖。
圖5是圖4中沿5-5線的局部縱剖面圖。
圖6是密封墊的平面圖。
圖7是圖5中沿7-7線的剖面圖。
圖中的符號分別表示28-曲軸箱、32-曲軸、61-殼體、62-密封墊、63-殼體零件、64-傳動箱、100-起動機構、101-起動電機、103-齒輪、104-支承軸、105-小齒輪、110-支承架、112-彈性支承部、E-發動機、F-車體架、M-作為傳動機構的無級變速機、P-動力裝置、V-自動二輪車。
在圖1及圖2中,踏板型自動二輪車V的車體架F具有可以控制方向地支承著懸架前輪Wf的前叉7的主管1、從主管1向下方延出的底管2、以及與該底管2的下端連成一體并向后方延伸的后架3等。該后架3具有前端部與底管2的下端連接,向后方大體呈水平延伸的一對前部架3a、3a;從兩前部架3a、3a的后方向后上方延伸的一對中間架3b、3b;互相連接兩中間架3b、3b的后端的后部架3C。從俯視圖上看,后架3大致形成為橢圓狀。
車體架F由車體蓋C覆蓋,此車體蓋C具有覆蓋主管1的前部及前輪Wf的上部的前蓋11、與前蓋11連接且覆蓋駕駛者腳部前方的護腿板12、與前蓋11及護腿板12連接并覆蓋前部車體兩側的左右一對的前側蓋13、13、與護腿板12連接并支承駕駛者腳部的腳踏板14、與兩前側板13、13及腳踏板14相連且覆蓋后部車體兩側的左右一對的后底蓋16、16、以及與兩后底蓋16、16及腳踏板14相連的后上蓋17等。在后上蓋17的后部裝有覆蓋后輪Wr上部的后擋泥板18。后上蓋17的上表面開有口,該上表面開口部由駕駛者的座20覆蓋。而且,座20可以自由地抬起或放下,并由鉸鏈止動在后上蓋17的上端。通過將上部開口的行李箱21收納、配置在后上蓋17的上部內,在座20的下方形成由座20打開或關閉的物品收納室22。
參照圖3,作為驅動輪的后輪Wr可轉動支承在動力裝置P的后部,而動力裝置可搖動地支承在車體架F上。該動力裝置P由二循環強制空冷發動機E、及將發動機E的輸出傳遞到上述后輪Wr的無級變速機M構成。而且,該動力裝置的前部通過設有與后輪Wr回轉軸線平行的支軸的連桿機構24可搖動地支承在上述車體F中的后架的兩中間架3b,3b上。在動力裝置P的后部及上述后架3之間設有后緩沖架25。
在圖4及圖5中,二循環強制空冷發動機E的氣缸蓋配置在上述后架3的兩中間架3b、3b之間,該氣缸蓋2b上連接有軸線大致呈水平的氣缸體27的前端,在氣缸體27的后端上連接有曲軸箱28。活塞30自由滑動地嵌合在氣缸體27的氣缸內表面29。該活塞30通過連桿30連接于曲軸32。
從曲軸箱28突出的曲軸32的一端通過發電機33連接有冷卻扇34。通過該冷卻扇34的周圍的形成有渦旋狀通路35的護罩36覆蓋冷卻扇34、氣缸蓋26及氣缸體27。
護罩36由從前方覆蓋缸蓋26及缸體27的第1零件37及覆蓋其余部分的第2零件38結合在一起構成。而且,第1零件37,通過安裝固定方向為沿著缸體27的軸線的多個安裝螺栓41固定在缸蓋26上。即,在缸蓋26上,與缸體27的軸線平行地突出設置多個安裝凸臺42,安裝螺栓41穿過凸臺和第1零件37之間的橡膠安裝墊44而擰在凸臺42上。
而且,在與設在缸蓋26的多個散熱片39的對應部分上,在第1零件37的內表面,設有與各散熱片39的前端相向的橫斷面為半圓形的溝40。火塞45擰在缸蓋26上,與火塞45緊密接觸的塑料密封47的外周表面嵌合在第1零件37上。覆蓋火塞45的外端的帽48可折裝地、彈性地嵌合于塑料密封47。
如圖1及圖3所示,在氣缸蓋6的前方延長線上;在車體蓋C的腳踏板14上,裝有可開關的維修用舌片49,在打開該維修用舌片49時可以向油箱注油,燃料箱50固定地配置在上述腳踏板14的下方。
第1零件37和第2零件38互相嵌合在一起,但在沿著氣缸體26的軸線對第1部件37進行移動操作時,第1零件37及第2零件38可以相應地嵌合及脫開。
在護罩36的第2零件38上,在大致與冷卻扇34的最外緣的回轉軌跡51相對應的地方,向內側即冷卻扇34一側突出地設置有環狀的隔壁52,此隔壁52與第2零件38的外周壁之間形成了渦旋狀流通路35。而且,該渦旋狀通路沿冷卻扇34的回轉方向逐漸增大其流通面積。在與隔壁52相對應的部分上,第2零件38的外周壁沿著上述回轉方向53越靠近氣流下游一側越逐漸遠離隔壁52。而且,在第2零件38的對應于渦旋狀通路35的部分上,設有從冷卻扇34的軸向外側方向擴出的擴出部38a。該擴出部38a形成為沿冷卻扇34回轉方向53越靠近下游側則擴出量越大。
在第2零件38上,設有與曲軸32同軸的而對冷卻扇34的圓形孔55。穿過該圓孔55在第2零件38上安裝蓋58,蓋58在隔板57之間有許多吸入口56。在第2零件38和蓋58之間填充吸音材料59。而且,在對應吸音材料59的第2零件38的部分上穿有多個孔60,護罩36內產生的噪音通過多個孔60被吸音材料吸收。
圖4中,曲軸箱28與延伸到后輪Wr的一側的殼體61設置成一體結構。此殼體61和通過中間夾有密封墊圈62連接到殼體61上的殼體零件63構成了傳動箱64。并且,如圖6所示,密封墊圈62由彈性材料如橡膠形成環狀。
在從曲軸箱28突出的曲軸32的另一端和可以任意轉動地支承于傳動箱64后部的后輪Wr的車軸65之間設有無級變速機M。此無級變速機M已是公知技術,故在此對其構成做簡單說明。在曲軸32上,設有由固定在該曲軸32的端部的固定帶輪半體零件66及沿著曲軸32的軸向可滑動地安裝的可動帶輪半體零件67構成的驅動側傳動帶輪68。在固定及可動帶輪半體零件66、67之間形成V字型的環形溝69,在該環形溝內嵌入環形的V型帶70。還有,在可動帶輪半體零件的背面,在曲軸32上固定引導盤71,在引導盤71和可動帶輪半體零件67之間,呈浮動狀態地收容多個重量輥。在曲軸32的轉數增大時,受到離心力作用的重量輥沿半徑方向向外移動,使可動帶輪半體零件67向靠近固定帶輪半體零件66方向移動,因此,可以增大型帶70對兩帶輪半體零件66、67的接觸半徑。
另一方面,與曲軸32平行的從動軸73可自由回轉地支承于傳動箱64上,此從動軸通過一組減速齒輪74與后輪Wr的車軸65相連接。
上述從動軸73通過公知的離心離合器75與和該從動軸同軸的從動側傳動帶輪74相接。先從動傳動帶輪76與驅動傳動帶輪68為一對帶輪,V型帶70卷在從動帶輪76上。
在傳動箱64的上方,配置有氣化器80及與該氣化器80相連的空氣濾清器81。在此空氣濾清器81上,覆蓋氣化器80的外側的蓋80向前方延伸,并與濾清器81設成一體。另一方面,在護罩36的第1零件37中,與氣缸缸體27相關地與吸入口56相對的位置上,設有將流入護罩36內的升溫空氣排到外部的排風口(圖中未表示)、以及為將保溫用熱風引導到上述氣化器80的排風口90。上述排風口90與橡膠制接管91連接,然后,該接管與導風通路92的一端連接。
導風通路92由一對半體管93、94相互結合形成在傳動箱體64中,導風通路92在收容于殼體零件63上設置的凹部95的同時,在殼體零件63的外側大致呈兩相對平面狀延伸到氣化器80側。而且,導風通路92的另一端由螺釘96固定在蓋89上。
參照圖7,附設在發動機E上的起動機構100由安裝在傳動箱64的殼體61外側的起動電機101、以及在電機E起動時將起動電機101的輸出扭矩傳遞到齒輪103的傳動機構102構成。齒輪103設置在固定在曲軸32上的固定帶輪半體零件66的外圓周上。
傳動機構102具有現有的公知結構,由與起動電機101可關動回轉的支承軸104、支承在軸104上的可以與齒輪103嚙合或脫開并可在軸向移動的小齒輪105、配置在軸104上的控制該小齒輪105的軸向移動的鼓出機構106構成。此外,在支承軸104上設有一直與設置在起動電機101的輸出軸上的驅動齒輪107嚙合的被動嚙輪108。
支承軸104的一端通過軸承109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殼體61上。還有,在殼體61上嵌合,安裝有不能回轉的支承架110,支承軸104的另一端通過軸承111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支承架110上。而且,夾在支承架110和殼體零件63之間的彈性支承部112設置成與密封墊62為一體。
下面說明本實施例的作用,當發動機E工作時,與曲軸32連接的冷卻扇34回轉從吸入口56吸入的空氣從冷卻扇34經渦旋狀通路35排出到氣缸蓋26及缸體27側。此時,缸蓋26的散熱法39與護罩36的第1零件37上設置的溝和相對,各散熱片39的前端與第1部37之間的氣流動阻力增大,所以,冷卻空氣確實流過各散熱片39之間,冷卻效率提高。
通過冷卻缸蓋26及缸體27而升溫的空氣,一部分排列到外部,同時,殘余的升溫空氣從排風口90經連接管91由導風通路92向氣化器80排出。由此,氣化器80得到保溫。
此外,起動機構100的支承軸104的兩端,由殼體61及裝在殼體61上的不能回轉的支承架110支承并可自由回轉,由于在該支承架110及殼體63之間夾有彈性支承部112,故可有效地防止支承軸104的回轉引起的支承架110的軸向振動。而且,由于彈性支承部112和夾在殼體61和殼體。零件63之間的密封墊62呈一體結構,故不會增加零件數量。
以上,詳述了本發明的實施例。但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只要不超越本發明權利要求記載的范圍,本發明可以進行各種設計上的變更。
根據本發明,由于與密封墊一體地設置夾在支承架及殼體零件之間的彈性支承部,所以,不僅不會增加零件數量,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支承架的軸向振動。
權利要求
一種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在下述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中由發動機(E)和傳動機構(M)構成的動力裝置(P)可搖動地支承在自動二輪車(V)的,車體架(F)上,所說的傳動機構(M)具有中間夾有由彈性材料構成的環形密封墊(62)、并將殼體零件(63)結合在與該發動機(E)的殼體曲軸箱(28相連的殼體(61)上的傳動箱64,上述發動機(E)上附設的起動機構(100)具有安裝在上述殼體(61)上的起動電機(101)、與該電機(101)聯動的支持軸(104)、與發動機(E)和曲軸(32)相連的齒輪(103)可嚙合或脫開并在支承軸上可沿軸向移動的小齒輪(105),上述支承軸(104)的一端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殼體(61)上,上述支承軸(104)的另一端可自由回轉地支承在不能回轉地安裝于殼體(61)上的支承架(110)上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和起動機構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夾在支承架(110)及殼體零件63之間的彈性支承部(112)與密封墊圈(62)為呈一體的設置。
全文摘要
在下述的自動二輪車用發動機的啟動機構的支承裝置中由發動機和傳動機構構成的動力裝置可搖動地支承在自動二輪車的車體架上,所說的傳動機構具有中間夾有由彈性材料構成的環形密封墊、并將殼體零件結合在與該發動機的曲軸箱相連的殼體上的傳動箱,具有發動機上附設的起動機構的支承軸的兩端可自由回轉地分別支承在上述殼體及不能回轉地安裝于殼體上的支承架上;本發明的特征在于夾在支承架(110)及殼體零件63之間的彈性支承部112與密封墊圈62設成一體。因此,可不增加零件數而防止支承架軸向振動。
文檔編號B62M7/06GK1111322SQ9410762
公開日1995年11月8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1993年12月28日
發明者高橋勇, 關谷義之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