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前叉豎管的改進構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特別地,是一種自行車前叉豎管的改進。
自行車由昔日的代步工具,演變成健身、競賽的工具,對于其性能的要求,亦從單純的騎乘代步,發展至輕巧、便捷及美觀的品味需求,但無論騎乘者對自行車的要求為何,自行車的優劣實乃取決于其結構設計及強度是否達到安全性要求,尤其是以競賽為主的自行車,其結構設計的優劣實為勝負的關鍵。
一般而言,一部自行車的制造上,關系到整個車身結構強度與車體重量的關鍵乃在于車架,而車架結構又以前叉部份及后叉部份為重點,該二部份乃樞接輪體鎖控車體行進及受力的樞鈕,此二部份設計乃關系到騎乘時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其中前叉部份對于騎乘時的舒適性與安全性影響尤其,其原因在于自行車騎乘時,因路面不平而引起的振動或碰撞所產生的沖擊,首當其沖的即為前輪部位,此時支撐前輪的前叉豎管即成為承力點,而其結構設計即關系到前輪部位是否足以承受該股作用力,故前叉豎管部份的結構設計及強度實為騎車舒適性及安全性的關鍵,亦為一部自行車優劣的先決條件。
為了使自行車前叉豎管部份具有適當的強度,一般的方法乃在于豎管與前叉的結合段管壁予以增厚處理,藉以增進其結構強度。現有技術的前叉豎管結構,可參閱附
圖1來說明,由
圖1可知,豎管10與前叉13的結合端11的增厚處理,主要是增厚結合端11管壁的內緣,因此豎管10結合端11的外徑保持不變,而內徑由上向下逐漸縮減,使結合端11的管壁厚度增加,藉以增強其結構強度,復于該段適當位置,焊接一級式套環12,予以補強作用,另于豎管10結合端11兩側連接以圓形或橢圓形的前叉管13,即完成前叉豎管整體的裝配。
但是,以上所述的前叉豎管結構,于制造及使用上仍存在以下缺點1、欲令豎管外徑不變,而內徑由上向下逐漸縮減,以達到增加管壁厚度的目的,此種將管壁內緣予以增厚的加工方式,其技術上較為困難,且結構強度亦不盡理想;2、因其于豎管上另焊有一套環以補強其結構,但此套環于豎管套設車頭碗時,由于套環系突設于豎管上,于車頭碗沿豎管順勢而下時,當其遇到此套環時,若其位置稍有偏移,極易與套環產生卡角現象,而目前自行車生產自動化高,當車頭碗與豎管的套環產生卡角時,往往無法檢知,仍予以焊接固定,從而造成瑕疵品;3、上述前叉系為圓形或橢圓形管構成,從力學的角度,圓形物體受沖擊時最易產生破壞變形,影響整體結構,同時其于裝配輪體時,因需考慮輪體的寬度容許量,對于圓形或橢圓形的前叉,其管徑較大,欲保持相同間距,其二叉管的中心距離必較方管為大,而形成略為外張的狀態,影響整體美觀性且對輪體的夾持穩固性亦較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前叉豎管的構造,其豎管的內徑不變,而外徑則由上向下逐漸擴張,達到增加管壁厚度,以增進結構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在于豎管之外緣乃呈斜度向外擴張,于裝配車頭碗時,極易順勢滑入卡制定位,不致形成不良疵品。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前叉為外圓弧內平面的設計,于外兼顧整體的滑順及安全防護,于內藉平面與圓弧構成的叉角,增加前叉的強度。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于藉前叉的內平面設計,使其于裝配輪體容許范圍內,以相同的間距而能較圓形前叉更為縮減二前叉的中心距離,以增加對輪體的夾持穩固性。
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這樣來實現的,由豎管與前叉組成的前叉豎管構造,其中,該豎管與前叉的結合端管壁乃予以增厚處理,使豎管結合端的內徑不變,而管壁外緣則以斜度由上向下逐漸擴張,而至其結合段則形成卡緣,藉以增加其管壁厚度,增進其結構的強度;該前叉的結構上,乃以外圓弧內平面的D字型設計,由上至下逐漸縮減,使前叉的外側緣略呈圓弧向后擴張,而前叉內側緣則呈直線平面,于外側緣與內側緣間乃形成叉角,藉以增加前叉受沖擊時的抗力強度。另外,為利于較小前叉的裝設,該豎管的結合段可予以再次的縮管,使其結合段向內縮減,而形成一凸緣。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由于豎管內徑不變,而使其外徑由上向下逐漸向外擴張,因此其管壁增厚的方式,于技術上較習用豎管內緣增厚的方式容易,同時于結構強度上亦較佳;2、由于豎管外緣的斜設計,使其于裝配車頭碗時,可使其依豎管的斜度順勢滑入卡制定位,而不致發生卡角現象;3、由于本設計的結構強度較佳,不必如習用品加焊一套環補強,減少不必要構件、材料的耗費,及加工程序;4、由于其前叉的外側圓弧內側平面的設計,所構成的叉角,可增加前叉受沖時的抗力強度;5、由于前叉的結構設計,使其裝配輪體時,二前叉的間距可縮小,以增加對輪體的夾持穩固性,且增進整體的美觀。
以下結合附圖給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作進一步的詳述圖2系本實用新型前叉豎管改進構造的立體圖;圖3系圖2的局部剖面圖;圖4系本實用新型前叉豎管的結構示意圖;圖5系本實用新型前叉豎管的實施例圖,參閱圖2-4,本實用新型豎管20與前叉24結合端21管壁的增厚處理,主要是使豎管20結合端21的內徑不變,而管壁外緣則以斜度由上向下逐漸擴張,而至其結合段22則以縮管技術形成管徑增大的卡緣23,藉以增加該部份的管壁厚度,增加其結構強度,同時藉豎管20外緣的斜度設計,于裝配車頭碗時,使其依豎管20的斜度順勢滑入卡制定位,而不致發生卡角現象;另外,前叉24的結構,采用以外圓弧內平面的D字型設計,由上至下逐漸縮減,使前叉24的外側緣25略呈圓弧向后擴張,而前叉24的內側緣26則呈直線平面,于外側緣25與內側緣26間形成叉角27,藉此內側緣26的平面與外側緣25的圓弧構成的叉角27,增加前叉24的強度,而以前叉24內側緣26的平面設計,于裝配輪體時,在考慮輪體寬度的容許范圍內,使二前叉24略呈平行,其間距可盡量縮小,以增加對輪體的夾持穩固性。
另外,對于管徑較小的前叉,本實用新型可采用如圖5所示的結構,其中于豎管20與前叉24的結合段22予以第二次的縮管,使其結合段22再次向內縮減而形成一凸緣28,以利于較小前叉24的裝設,而其管壁厚度形成的方式,與前述的技術相同,其結構強度的達成亦具有相同的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前叉豎管的改進構造,包括豎管(20)與前叉(24),該豎管(20)在與該前叉(24)的結合端(21)處的管壁增厚,其特征在于,該豎管(20)在該結合端(21)處的內徑不變,而其管壁外緣則以斜度由上向下逐漸擴張,且于該豎管(20)與前叉(24)的結合段(22)處形成卡緣(23);該前叉(24)由上至下逐漸縮減,其截面系呈外圓弧內平面的D字型,且其外側緣(25)呈圓弧向后擴張,而內側緣(26)則呈直線平面,于該外側緣(25)與內側緣(26)間形成叉角(2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叉豎管的改進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豎管(20)管壁外緣由上向下逐漸擴張至該豎管(20)與前叉(24)的結合段(22),且于該結合段(22)處形成一凸緣(28)。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自行車的前叉豎管的改進構造,系于豎管與前叉的結合端管壁外緣以斜度向外擴張,而至其結合段以縮管技術增加該部分的管壁厚度,不僅加工容易,而且于裝配車頭碗時可順勢滑入卡制定位;另外于前叉的結構上,以外圓弧內平面的D字形設計,由上至下逐漸縮減,藉平面與圓弧構成的叉角,增加前叉的強度,并利用其前叉內側的平面設計,可于裝配輪體的容許范圍內,縮小二前叉的間距,以增加對輪體的夾持穩固。
文檔編號B62K21/00GK2173746SQ9322595
公開日1994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1993年6月30日 優先權日1993年6月30日
發明者吳俊霖 申請人:吳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