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摩托車,具體涉及與摩托車的前懸掛機構相配合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
已知兩輪摩托車的前懸掛機構如
圖1所示,車架體10經由上A型橋1與把手2連接,再經由下A型橋3與一對前叉筒內管12連接。該對前叉筒內管12與一對前叉筒外管11以可相互滑動方式套合連接。前叉筒外管11內藏有彈簧及內油管會吸收前輪6的震動。
已知摩托車之前輪1的避震系統主要靠前叉筒外管11內避震油壓缸所組成,當機車行駛于一般平坦路面時,所提供的避震效果,可減少駕駛者的不舒適感,誠為一良好的設計。然而當機車在緊急剎車時,前叉筒內管12急劇下沉,使得機車駕駛者身體向前傾,甚至失去重心,而影響操控穩定度。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人乃根據上述缺點,在不改變已知摩托車原有避震系統的原則下,提出一種與摩托車的前懸掛機構相配合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可防止摩托車在緊急剎車時,發生車頭急劇下降,從而避免駕駛者發生意外的俯沖事故。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與摩托車的前懸掛機構相配合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其中,該防俯沖機構連接在摩托車前叉筒內管與制動卡鉗之間,可防止車頭于剎車時發生急劇下沉現象,其包括-板片,一端與前叉筒樞接,另一端裝有制動卡鉗;-第一連桿,一端與該板片樞接;-第三連桿;
-第二連桿,中間與該第一連桿樞接,一端與前叉筒樞接,另一自由端與該第三連桿樞接;以及-固定座,與該第三連桿樞接;并固定于內管上。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方面,該連桿式防俯沖機構中的第二連桿的自由端上至少具有一個孔,該第三連桿樞接于其中任一孔中,用以調整防止車頭下沉的程度,使摩托車駕駛者在作緊急剎車時,仍舊可穩定地操縱摩托車。
茲配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及其動作方式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已知摩托機車前懸掛機構的示意圖;圖2本實用新型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的平面示意圖;圖3為加裝本實用新型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的摩托車前懸掛機構的透視圖。
參閱圖2,圖中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該連桿式防俯沖機構的安裝方式將鎖于前叉筒外管11上的制動卡鉗9(參看圖3)拆下,另以一板片31利用孔41、42鎖住該制動卡鉗9,板片31利用第一插銷21與前叉筒外管11及前輪6(參看圖3)樞接,再利用第二插銷23與第一連桿32樞接。第一連桿32上端以一第四插銷24與第二連桿33樞接。第二連桿33一端以一第三插銷22與前叉筒外管11樞接,另一端以第五插銷25與第三連桿34樞接。第三連桿34上端以一第六插銷26與固定座13樞接,而固定座13直接鎖在內筒12上。固定座13與內管12之間無相對運動。
當摩托車行駛過程中,摩托車駕者如果使用剎車時,制動卡鉗9會鉗住隨前輪6一體轉動的制動盤5,板片31便以第一插銷21為中心作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從而使第一連桿32產生向上之推力,推動第二連桿33,使第二連桿產生以第三插銷22為圓心的轉動。第二連桿的轉動使第三連桿34對前叉筒內管12產生一向上推力,從而減少因剎車慣性所引起的車頭下沉現象。車頭的下沉程度可由第二連桿33的第三插銷22、第四插銷24與第五插銷25的相對位置決定。為求擴大本實用新型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的應用范圍,在第二連桿33的自由端上至少設有一個孔,以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為例,共有43、44、45、46四個可供選擇的孔。第三連桿34以第五插銷25與第二連桿33樞接時,該插銷由孔43愈往外移至孔46,愈可使前叉筒內管12下沉程度增加,亦即使車頭下沉程度增加。反之車頭下沉程度減少。
綜合上述本實用新型的防俯沖機構的功效在于1.減少機車在剎車時車頭的下沉現象,增加舒適感,提高操控穩定性。
2.防俯沖機構采用連桿方式,各連桿間的樞接使各連桿可以自由轉動,因此在剎車防俯沖時,倘若摩托車遇突起路面,前叉避震器仍可作用,以保持舒適感。
雖然本實用新型以一較佳實施例披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習此技術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少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權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摩托車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其連接在摩托車前叉筒內管與制動卡鉗之間,可防止車頭于剎車時的下沉現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板片,一端與前叉筒樞接,另一端裝有制動卡鉗;一第一連桿,一端與該板片樞接;一第三連桿;一第二連桿,中間與該第一連桿樞接,一端與前叉筒樞接,另一自由端與該第三連桿樞接;以及一固定座,與該第三連桿樞接,并固定于內管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車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第二連桿的自由端上至少具有一個孔,該第三連桿樞接于其中任一孔,作為調整防止車頭下沉程度之用。
專利摘要一種摩托車的連桿式防俯沖機構,其包括一板片,端與前叉筒外管樞接,另一端裝有制動卡鉗;第一連桿,一端與板片樞接;第三連桿;第二連桿,中間與第一連桿樞接,一端與前叉筒外管樞接,另一自由端與第三連桿樞接;以及固定座,與第三連桿樞接,并固定于前叉筒內管上;第二連桿的自由端上至少具有一個孔,第三連桿樞接于其中任一孔以調整防止車頭下沉程度,連桿機構可加裝于摩托車前輪上,以防止摩托車于剎車時,車頭下降過劇。
文檔編號B62J27/00GK2137633SQ9223306
公開日1993年7月7日 申請日期1992年9月9日 優先權日1992年9月9日
發明者施純智 申請人:施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