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后箱組裝件的固定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一般市面上摩托車,皆具有優美之外型與各種現代設計構思,如低風阻、流線形…等流體力學與外型都要加以考慮,然而目前一般之摩托車制造商雖致力于這方面之研究,但是往往無法兩全其美,例如,為了減低風阻與增加美觀而將后箱刪去,使駕駛員無形中縮減了放置物品之空間,如果要加裝后箱,則因目前之后箱均屬掛鉤式且缺少線條變化之方形體,這就使摩托車橫向寬距加大甚多致使在行駛中易導致不必要之碰撞,同時因振動而使其容易松開,且后座之搭乘者之腳部或腿部會碰觸后箱而產生不便,諸如此類問題,均令消費者深感困擾,因此,本發人已有從事摩托車附件制造多年之豐富經驗,并潛心研究而提出本實用新型,使其包括有下列之優點1.部件設計簡化,可以用最少之材料達到增加最大之空間,并可在最短時間內進行裝配與拆卸2.流線形外型設計,可充份與車體之形狀協調并予以緊固,以防止車子行進時抖動而產生噪音,且增加車體之美觀,又不影響風阻。
3.可在不破壞車體之情況下用一固定板來固定左右二箱體并可在固定板上裝設擋泥板,還可藉助固定板凸耳上之長孔與箱板上之長孔通過松緊螺絲而調整固定板之前后上下距離以適應車體與路面情況之需要。
4.箱殼后角端還可設有方向燈,而增加行車安全。
圖1為本實用新型之立體分解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之組合結構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之組合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組裝于摩托車上之示意圖。
現就本實用新型之構造及工作原理參照附圖詳細說明于后,從而對本實用新型更加明了首先請參閱
圖1,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之立體分解圖,由圖中所示明顯看出,將固定架(4)以螺絲(31’)穿過孔(43,31),并配合螺帽緊固于箱體(3)而成一體,再將箱板(3)以數個螺絲(32’)穿過其上諸孔(32)并應蓋上具有樞接槽(13)及左右一對方向燈(12)裝置之箱殼(1)而擰緊其螺孔上之螺帽(14)以成一箱體,同時可將具有樞接座(21)之箱蓋(2)樞接于箱殼(1)之樞接槽(13)內,使可以開關并利用箱蓋(2)上所設之鎖(22)而控制箱蓋(2)之鎖扣;固定板(5)是用于固定左右二側之箱板(3)使其能連成一體而增加側面作用力,為了更牢固,還在固定板(5)二側設置具有長孔(511)并呈L形之凸耳(51),藉助螺絲(512)穿過凸耳(51)之長孔(511)及箱板(3)之長孔(33),并擰緊螺絲將其緊固,由于凸耳(51)之長孔(511)與箱板(3)之長孔(33)呈垂直交錯,故藉助松緊螺絲(512)就可調整固定板(5)之前后上下距離以滿足車體及通路情況之需要,又固定板(5)上所設之螺孔(513)是用來裝設擋泥板(6)之用,藉助螺絲(61’)穿過擋泥板(6)的孔(61)而緊固于螺孔(513)內,上述各組件組合后即如圖二所示。
再請參閱圖3,4所示,此為本實用新型裝配之示意圖及裝配于摩托車上之示意圖,由圖中可看出,組裝固定后之箱體是利用固定架(4)上呈L型部份嵌套入摩托車后座下方之橫桿(7)上,并以螺栓穿過固定孔(41,44)而鎖緊,而U型溝槽(42)則可提供其調整位置之用,且藉助螺絲(512)而可將固定板(5)鎖緊于二側之箱板(3)上,而使二箱體連為一體而增加側邊作用力使其更為牢靠;藉助上述之箱體組合于車體后的式樣,可顯示出其優雅美觀之外形,呈現出流線形外觀并未影響車子行進之風阻,且另外還擴大了二側置物空間,更由于其組裝簡化,使裝與卸呈現機動靈活。
權利要求一種摩托車后箱組裝件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a.箱殼(1),在其上設有樞接槽(13)及左右方向燈(12),并樞接具有RM鎖(22)之箱蓋且可以蓋合;b.箱板(3),在其周圍設有數個對應箱殼螺孔之孔,且在側邊設有一長孔(33);c.固定架(4),在其上設置可固定摩托車后座橫桿(7)之孔(41,44),U型溝槽(42)及可固定于箱板上之孔;d.固定板(5),在其二側設置具有長孔(511)之呈L形之凸耳(51),而下方設有可供裝置擋泥板之孔;藉助上述各部件所組成之摩托車后箱,可將固定于箱體上之固定架套入該車后座下方之橫桿,并以螺栓固定于橫桿,并藉助固定板連鎖二箱體成為一體以增加其牢固性,同時利用固定板凸耳內之長孔與箱板長孔之垂直交錯,而可藉助松緊螺絲而調整其前后上下之距離,以適應車體與道路狀況之需要。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一種摩托車后箱組件的固定裝置,利用箱板3與樞接槽13并與樞接箱蓋之箱殼一起組成箱體,再配合固定架與箱板之緊固而可套合于機車后座下方之橫桿上,同時配合固定板對二側箱體之固定而可于其上裝設擋泥板,且藉助固定板凸耳與箱板上之長孔可松緊螺絲以調整固定板前后上下之距離,使之具有靈活裝卸。簡化的組件兼具有擋泥作用與流線美觀外形而且改善一般摩托車后箱給后座乘客帶來不便之缺點。
文檔編號B62K3/00GK2046476SQ89211470
公開日1989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1989年2月23日 優先權日1989年2月23日
發明者李吉源 申請人:李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