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踏板式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技術領域。
目前,普遍使用的自行車是騎行者用雙腳踏動旋轉裝有一對反向曲柄的鏈輪,通過鏈條和與車輪相連的飛輪來驅動自行車前進。這種自行車騎行者的腿和腳都要作圓周循環動作,而且只有在前方約130°范圍內,對曲柄才有推動作用,其余為作無用功,同時騎行者還要克服自身腿的重量,所以騎行時較費力,由于普通自行車在騎行時重心較高,當冬季路滑或出現緊急情況時,騎行者感到很不安全,當較長時間騎行時,易于疲勞。曾有人想設計較為省力、的直線驅動自行車,如聯邦德國在DE3410295中公布的一種直線驅動腳踏板式自行車,是通過鏈齒按垂直線傳動鏈條--帶有腳踏板的自行車鏈條傳動裝置,它的優點是腳踏板的垂直移動可使騎行者選擇最佳腳踏力。缺點是由于騎行者是雙腿作上下往復運動,需要克服自身腿的重量,騎行者還是較為費力,而且較長時間騎行仍較為疲勞。我國在已公告的87200658號專利申請中也存在上述類似的缺點。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省力、安全、舒適的自行車。
本實用新型由車把、車架、車輪、車座及傳動機構組成。車把為圓盤式;兩個車輪為前輪小,后輪大;車座為高靠座椅;傳動機構中輪盤組的四個輪盤依次配置在U型車架主梁上,四個輪盤的后輪盤與后車輪通過鏈條相連,前輪盤的輪軸上設置兩個裝有棘輪的曲柄,曲柄通過連桿與帶有踏板的兩個杠桿相連。
本實用新型的傳動機構由于采用了杠桿,連桿和輪盤組進行動力的傳動,使得它與普通自行車相比具有行駛速度高,省力等優點。車座采用了高靠座椅,座椅可配置的較低,使得其騎行時較為安全穩定,而且舒適,不易疲勞。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仰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傳動機構的杠桿與連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曲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A-A視圖。
本實用新型的車架〔2〕上裝設有前、后車輪〔3、4〕,后輪〔4〕的飛輪〔20〕通過鏈條〔22〕連接后輪盤〔9〕,后輪盤〔9〕的鏈齒〔21〕通過鏈條連接輪盤〔8〕,輪盤〔8〕的鏈齒通過鏈條連接輪盤〔7〕,輪盤〔7〕的鏈齒通過鏈條連接前輪盤〔6〕,輪盤〔6、7、8、9〕采用相同規格制成,輪盤〔6〕中軸的兩側裝有對稱的左、右曲柄〔18、19〕,曲柄〔18、19〕上裝有棘輪〔35〕及與其相配置的棘爪〔32〕、彈簧〔34〕、飛輪〔33〕、鋼球〔28〕及飛輪盤〔27〕,曲柄〔18、19〕的兩端分別連接左、右側的短連桿〔16、17〕、短連桿〔16、17〕連接相應的傳動杠桿〔14、15〕,傳動杠桿〔14、15〕的一端固定到車架上,另一端連接相應的長連桿〔12、13〕,長連桿〔12、13〕接一端帶有踏板〔23〕的杠桿〔10、11〕,杠桿〔10、11〕的另一端固定在車架上,固定點有軸承裝置。杠桿〔10、11〕的往復運的范圍由連接杠桿〔10、11〕的傳動鋼絲繩〔24〕和固定在車架〔2〕上的阻桿〔25〕控制,鋼絲繩總長度和阻桿的固定點應保證杠桿〔10、11〕前后往復運動為380mm。車把〔1〕為類似于汽車的方向盤式,車座〔5〕具有靠背,使騎行者感到舒適。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驅動的若騎行者先向前蹬右腳,帶有踏板〔23〕的右側杠桿〔11〕繞其軸承轉動,通過右側長連桿〔13〕、傳動杠桿〔15〕、短連桿〔17〕、曲柄〔19〕將動力經輪盤〔6、7、8、9〕帶動后輪飛輪〔20〕,驅動車輪〔4〕轉動。與此同時,由于左、右杠桿〔10、11〕由一根鋼絲繩通過滑輪〔26〕連接并有阻桿〔25〕限定,使得杠桿〔11〕繞其軸承轉動時,左側杠桿〔10〕向后復位,左、右曲柄〔18、19〕均帶有飛輪裝置也可復位,然后騎行者再蹬左邊的杠桿〔10〕,驅動自行車的行駛。
圖中的〔29〕為軸肩,〔30〕為鋼碗,〔31〕為鋼球。
權利要求1.一種踏板式自行車,由車把、車架、車座、車輪及傳動機構組成,其特征在于車把為圓盤式;兩個車輪為前輪小、后輪大;車座為高靠座椅;傳動機構中輪盤組的四個輪盤依次配置在U型車架主梁上,四個輪盤的后輪盤與后車輪通過鏈條相連,前輪盤的輪軸上設置兩個裝有棘輪的曲柄,曲柄通過連桿與帶有踏板的兩個杠桿相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自行車技術領域,由車把、車架、車輪、車座及傳動機構組成,車把為圓盤式;兩個車輪為前輪小,后輪大;車座為高靠座椅;傳動機構中的四個輪盤配置在車架主梁上,后輪盤與后輪通過鏈條相連,前輪盤的輪軸上設置兩個曲柄,曲柄通過連桿與帶有踏板的兩個杠桿相連。它與普通自行車相比,具有行駛速度快、省力、舒適等優點。
文檔編號B62M1/24GK2046098SQ8921014
公開日1989年10月18日 申請日期1989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1989年2月20日
發明者崔春根 申請人:崔春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