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動獨輪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獨輪車,特別涉及一種腳踏板收起后能緊貼于機殼側壁的電動獨輪車。本實用新型的腳踏板與機殼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鉸接軸端部與腳踏板之間壓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受到鉸接軸端部與腳踏板的軸向擠壓,因此腳踏板會受到兩個沿鉸接軸向方向且方向相反的彈力,從而利用彈性件的彈力來使腳踏板張緊于鉸接軸上,使得用戶在展開或收合腳踏板時一定阻力,從而使得腳踏板收起后不會輕易掉落。
【專利說明】一種電動獨輪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獨輪車,特別涉及一種腳踏板收起后能緊貼于機殼側壁的電動獨輪車。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電動獨輪車是一種電力驅動、具有自我平衡能力的交通工具。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交通擁堵也成了最終現象,電動獨輪車代替自行車和電動車作為交通工具是時尚潮流的發展,這樣一款時尚的電動獨輪車,深受廣大用戶的喜愛,能讓您享受穿梭于鬧市的輕松與快樂。為使現有的電動獨輪車體積更小、不占據太多空間、更加方便攜帶,生產產家將其腳踏板設計成能收起并緊貼于機殼側壁,從而使得其體積小,十分方便攜帶,但是現有的電動獨輪車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一)現有的電動獨輪車常采用磁鐵或卡位來來實現腳踏板收起固定,但是長期使用,其腳踏板會由于磁鐵的磁力減弱或機殼上的卡位磨損、損壞,導致腳踏板無法收起固定在機殼兩側,腳踏板容易掉落。(二)現有的電動獨輪車的腳踏板的收起結構復雜,生產費時,生產成本高,且使用壽命不長。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腳踏板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便于生產、生產成本低、腳踏板收起后能緊貼于機殼兩側壁且不會輕易掉落的電動獨輪車。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0005]一種電動獨輪車,包括機殼和腳踏板,所述腳踏板與機殼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所述鉸接軸至少一端與腳踏板之間壓接有彈性件。
[0006]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做以下進一步改進。
[0007]所述腳踏板對應鉸接軸設有鉸接孔,所述鉸接軸插入鉸接孔內,所述彈性件設于鉸接軸與鉸接孔之間,所述鉸接孔內壁與鉸接軸一起于鉸接孔內徑向擠壓彈性件。
[0008]所述腳踏板對應鉸接軸設有鉸接孔,所述鉸接軸插入鉸接孔內,所述鉸接孔對應鉸接軸的端部設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與鉸接軸一起于鉸接孔內軸向擠壓彈性件。
[0009]所述連接件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鉸接孔對應連接件外周設有內螺紋,所述連接件與腳踏板螺紋連接。
[0010]所述鉸接軸與鉸接孔之間設有軸套,所述軸套是由塑料或橡膠或珍珠棉制成。
[0011 ] 所述連接件是螺栓或螺絲。
[0012]所述連接件是內六角螺絲。
[0013]所述彈性件是彈簧或彈簧片或硅膠。
[0014]所述彈性件呈套筒狀。
[0015]所述彈性件是由硅膠或橡膠制成。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7](一)本實用新型的腳踏板與機殼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鉸接軸端部與腳踏板之間壓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受到鉸接軸端部與腳踏板的軸向擠壓,因此腳踏板會受到兩個沿鉸接軸向方向且方向相反的彈力,從而利用彈性件的彈力來使腳踏板張緊于鉸接軸上,使得用戶在展開或收合腳踏板時一定阻力,從而使得腳踏板收起后不會輕易掉落。
[0018](二)本實用新型的腳踏板與機殼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本實用新型通過在鉸接軸端部與腳踏板的鉸接孔內壁之間壓接有彈性件,彈性件受到鉸接軸端部與腳踏板的鉸接孔內壁的徑向擠壓,因此腳踏板的鉸接孔內壁會受到彈性件的彈力,該彈力使得彈性件與腳踏板的鉸接孔內壁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得用戶收合或展開腳踏板時會有一定阻力,從而使得腳踏板收合后能緊貼在機殼側壁上,不會輕易掉落。
[0019](三)本實用新型的軸套與鉸接軸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由于軸套是由塑料制成,帶有彈性,而鉸接軸與第一、第二鉸接孔內壁一起徑向擠壓軸套,因此第一、第二鉸接孔內壁會受到軸套的彈力,該彈力使得兩軸套與腳踏板的兩鉸接孔內壁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得用戶收合或或展開腳踏板的阻力進一步增大,從而使得腳踏板收合后能緊貼在機殼側壁上,不會輕易掉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圖1中A處的放大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圖1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4]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3所不,一種電動獨輪車,包括車輪7、機殼6、腳踏板4以及鉸接軸3,機殼6底部對應鉸接軸3設有軸孔61,腳踏板對應鉸接軸3設有第一鉸接孔41、第二鉸接孔42,所述鉸接軸3依次插入第一鉸接孔41、軸孔61、第二鉸接孔42內使得腳踏板4與機殼6底部鉸接,所述鉸接軸3的兩端分別位于第一鉸接孔41、第二鉸接孔42內,所述鉸接軸的兩端與腳踏板之間均壓接有彈性件,所述第一鉸接孔41、第二鉸接孔42對應鉸接軸的兩端均設有連接件。所述彈性件位于鉸接軸3端部與連接件之間,所述連接件與鉸接軸一起于第一、第二鉸接孔41、42內軸向擠壓彈性件。
[0025]作為本實用新型更具體的技術方案。
[0026]所述連接件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鉸接孔對應連接件外周設有內螺紋,所述連接件與腳踏板螺紋連接,所述連接件可以是螺栓或螺絲,但是為了便于連接和使本實用新型更美觀和緊湊,優選為內六角螺絲I。所述兩內六角螺絲I與腳踏板4螺紋連接成一體,且兩內六角螺絲I與鉸接軸3兩端部一起于第一、第二鉸接孔內軸向擠壓彈性件。本實用新型可通過旋松或旋緊內六角螺絲I來調節彈簧的彈力,從而來調節收合或展開腳踏板的難度。當旋緊內六角螺絲1,彈簧變形變大,彈簧的彈力變大,使得腳踏板收合或展開受到的阻力變大,用戶收合或展開腳踏板難度大。相反,當旋松內六角螺絲1,彈簧變形變小,彈簧的彈力變小,使得腳踏板收合或展開受到的阻力變小,用戶收合或展開腳踏板容易。
[0027]所述鉸接軸與第一、第二鉸接孔之間均設有軸套5,且所述軸套5位于機殼6底部軸孔61的兩端,所述軸套5是塑料材料制成,當然也不局限于塑料材料,也可以是由橡膠材料或珍珠棉材料制成。所述軸套5與鉸接軸3相匹配,所述鉸接軸3穿過軸孔兩端的軸套5,軸套5與鉸接軸3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所述鉸接軸與鉸接孔內壁一起徑向擠壓軸套5。
[0028]所述彈性件是彈簧2,當然也可以用彈性更好的彈簧片或硅膠來代替。
[0029]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0030]用戶駕駛電動獨輪車時,由于腳踏板4與兩內六角螺絲I螺紋連接成一體,且兩內六角螺絲I與鉸接軸3的兩端一起軸向擠壓它們之間的彈簧2,彈簧2使其產生彈性形變,因此兩彈簧2為了恢復彈性形變,腳踏板4和鉸接軸均會受到兩個彈簧2的彈力,因此腳踏板會受到兩個沿鉸接軸向方向且方向相反的力,從而使得腳踏板張緊于鉸接軸上。因此用戶在展開或收合腳踏板時會有一定阻力,從而使得腳踏板收合后不容易掉落。因此當用戶在展開或收合腳踏板4時,腳踏板4會以均勻力繞鉸接軸3向下或向上翻轉。上所述阻力可通過調節內六角螺絲I來調節。
[0031]本實用新型的軸套5與鉸接軸3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由于軸套5是由塑料制成,帶有彈性,而鉸接軸3與第一、第二鉸接孔內壁一起徑向擠壓軸套5,因此第一、第二鉸接孔內壁會受到軸套5的彈力,該彈力使得兩軸套5與腳踏板4的兩鉸接孔內壁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得用戶收合或展開腳踏板的阻力進一步增大,從而使得腳踏板收合后能緊貼在機殼側壁上,不容易掉落。
[0032]實施例二,實施例二的實施方式與實施一方式相似,唯一的不同點在于:所述彈性件呈套筒狀,其是由硅膠或橡膠制成。腳踏板對應鉸接軸設有鉸接孔,所述鉸接軸插入鉸接孔內并穿過彈性件,所述彈性件位于鉸接軸與鉸接孔之間,所述鉸接孔內壁與鉸接軸一起于鉸接孔內徑向擠壓彈性件。
[0033]本實施例的彈性件與實施例一的軸套的原理相同。本實用新型的彈性件與鉸接軸之間的配合為過盈配合,由于彈性件是由硅膠或橡膠制成,帶有彈性,而鉸接軸與第一、第二鉸接孔內壁一起徑向擠壓彈性件,因此第一、第二鉸接孔內壁會受到彈性件的彈力,該彈力使得彈性件與腳踏板的鉸接孔內壁之間的摩擦力增大,使得用戶收合或展開腳踏板時會有一定阻力,從而使得腳踏板收合后能緊貼在機殼側壁上,不容易掉落。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獨輪車,包括機殼和腳踏板,所述腳踏板與機殼之間通過鉸接軸鉸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軸至少一端與腳踏板之間壓接有彈性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腳踏板對應鉸接軸設有鉸接孔,所述鉸接軸插入鉸接孔內,所述彈性件設于鉸接軸與鉸接孔之間,所述鉸接孔內壁與鉸接軸一起于鉸接孔內徑向擠壓彈性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腳踏板對應鉸接軸設有鉸接孔,所述鉸接軸插入鉸接孔內,所述鉸接孔對應鉸接軸的端部設有連接件,所述連接件與鉸接軸一起于鉸接孔內軸向擠壓彈性件。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的外周設有外螺紋,所述鉸接孔對應連接件外周設有內螺紋,所述連接件與腳踏板螺紋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軸與鉸接孔之間設有軸套,所述軸套是由塑料或橡膠或珍珠棉制成。
6.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是螺栓或螺絲。
7.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是內六角螺絲。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是彈簧或彈簧片或硅膠。
9.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呈套筒狀。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電動獨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是由硅膠或橡膠制成。
【文檔編號】B62K11/00GK203819406SQ201420236506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9日
【發明者】曹華有 申請人:曹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