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式自行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躺式自行車,結構緊湊、騎行舒適。該躺式自行車包括:前輪部、把手轉向部、后輪、驅動部、座椅部和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轉向部包括把立、兩個萬向節和驅動桿;所述把立相對于所述前輪部水平后移一定的距離;所述兩個萬向節分別安裝在所述把立的下端與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所述兩個萬向節之間通過所述驅動桿傳動連接。
【專利說明】躺式自行車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自行車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躺式自行車。
【背景技術】
[0002]自行車作為一種綠色環保的交通工具,在我國得到了非常廣泛應用。然而隨著社會對人性化設計要求的不斷提高,對自行車結構緊湊性以及安全性的要求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0003]圖1所示為現有技術提供的自行車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的自行車的車把(把握)、把立和前叉是連接為一體的,且在同一垂直平面上,在實現前輪轉向時,把立通過前叉直接傳輸作用力給前輪。這樣由于蹬踏角度限制,騎行者只能采用直立坐姿、站立或前傾姿勢騎行,若采取躺式/半躺式,則導致騎行者視野受阻。
[0004]而直立坐姿、站立或前傾姿勢騎行,車座會壓迫、摩擦騎行者的會陰部以及襠部等相關部位,長時間騎行還會導致后背、手腕、胳膊、脖子等肌肉緊張、僵硬、酸痛。此外由于直立坐姿、站立或前傾姿勢的人體重心高,人體各關節離地距離高,騎行時身體必須前傾以控制方向,一旦發生事故會導致頭部首先觸地。
[0005]而現有技術中的躺式自行車,把立和前叉也均為一體連接。由于人體騎行時采取半躺姿,而把立距離人體重心的距離又較遠,因此人很難通過手臂控制車把的轉向,只能選擇通過人腿控制車把的轉向;然而由于人腿的長度要大于手臂,為了避免車身過長,踏腳板只能位于前輪的上前方。這樣的躺式自行車不僅難以控制轉向,踏腳板還會影響騎行者的騎行視線,從而引起安全問題。
【發明內容】
[0006]有鑒于此,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躺式自行車,結構緊湊、騎行舒適。
[0007]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躺式自行車包括:前輪部、把手轉向部、后輪、驅動部、座椅部和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轉向部包括把立、兩個萬向節和驅動桿;所述把立相對于所述前輪部水平后移一定的距離;所述兩個萬向節分別安裝在所述把立的下端與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所述兩個萬向節之間通過所述驅動桿傳動連接。
[0008]其中,所述兩個萬向節的安裝方式為焊接。
[0009]其中,所述車架包括:前臉管和后臉管;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與所述前臉管下端連接;所述把立下端與所述后臉管上端連接。
[0010]其中,所述前臉管與地垂線的夾角不大于10°。
[0011]其中,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通過叉立可拆卸地插入所述前臉管下端。
[0012]其中,所述把立下端可拆卸地插入到所述后臉管上端。
[0013]其中,所述座椅部的坐墊部分和靠背部分之間的內角度大于90度。
[0014]其中,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的前端支管水平可拆卸固定于所述車架上。
[0015]其中,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的前端支管可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動調節。
[0016]其中,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前端支管位于所述驅動部的中軸的后方。
[0017]其中,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前端支管距所述中軸的水平距離不小于15cm。
[0018]其中,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前端支管與地平面的垂直距離為40cm?70cm。
[0019]其中,所述后輪的直徑大于所述前輪部的前輪直徑。
[0020]其中,所述后輪直徑為20、22、24、26、27或28英寸,前輪直徑為14、16、18或20英寸。
[0021]其中,所述車架由空心管材制成。
[0022]其中,所述空心管材由鋼材、鋁合金、鎂合金或碳纖維制成。
[0023]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躺式自行車,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自行車,將把手位置和前輪位置分離,具體而言,將把手位置相對于前輪位置后移一定距離,同時在把立下端和前叉上端分別設置一個萬向節以及兩個萬向節中間的控制桿,可以將把立的轉動動力傳遞給前輪,通過這樣騎行者在處于半躺的狀態時依然可以舒適地操縱把手,還滿足了結構緊湊化的要求。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a?Ib所示為現有技術提供的自行車結構示意圖。
[0025]圖2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躺式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
[0026]圖3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躺式自行車的車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0028]圖2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躺式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該躺式自行車包括:前輪部1、把手轉向部2、后輪3、驅動部4、座椅部5和車架6。其中,把手轉向部2的把立21相對于前輪部I水平后移一定的距離。相應地;車架6的臉管分為前臉管61和后臉管62,前臉管61和后臉管62之間通過橫桿連接。其中,前輪部I與前臉管61連接(固定或可拆卸)、把立21與后臉管62連接(固定或可拆卸)。
[0029]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前臉管61與地垂線的夾角不大于10°,優選地,臉管61與地面相垂直。
[0030]具體來說,前輪部I包括:前叉11、前輪12和叉立。前輪12的中心軸安裝在前叉11的下端;前叉11的上端與叉立連接。由于叉立可拆卸地插入車架6的前臉管61中(如圖3所示),故圖2中未標出叉立。
[0031]把手轉向部2包括:把立21、萬向節22、萬向節23和驅動桿24。把立21相對于前輪部I水平后移一定的距離,萬向節22安裝在把立21的下端,萬向節23安裝在前輪部I的前叉11上端,兩個萬向節22和23之間通過驅動桿24傳動連接。其中,如圖3所示,把立21可拆卸地插入到車架6的后臉管62上端。
[0032]這樣當騎行者操作把立21轉動時,把立21下端帶動萬向節22轉動;萬向節22再通過驅動桿24帶動萬向節23轉動;萬向節23再進一步帶動前叉11轉動,從而實現了由把立21向前輪部的轉向作用力傳遞。
[0033]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萬向節22和23的安裝位置并不能用于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萬向節23也可安裝于叉立上端的A處,只要可以通過驅動桿將把手轉向部的控制力傳動至前車輪,以控制前車輪轉向即可。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兩個萬向節22和23的安裝方式為焊接。
[0034]座椅部5包括:坐墊部分51、靠背部分52和坐墊支架53。坐墊部分51和靠背部分52之間的內角度大于90度,這樣騎行者便可以半躺姿勢完成騎行動作。坐墊支架53的前端支管54水平可拆卸地固定于車架6上。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前端支管54還可以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動調節,這樣可以控制座椅部5距離把手轉向部和踏腳板的水平距離,以滿足不同身高(腿長)的騎行者的騎行要求。
[0035]驅動部4位于前輪12和后輪3之間,驅動部4包括:鏈條41、前鏈輪42、后鏈輪43、兩個踏腳板44和中軸45 ;前鏈輪42通過鏈條41與后鏈輪43傳動連接,后鏈輪43轉動從而帶動后輪3轉動,中軸45穿過前鏈輪42的中心,兩個踏腳板44分別連接于中軸45的兩端。
[0036]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后輪3的直徑大于前輪部I的前輪12的直徑。后輪3和前輪12直徑的差距較大時,騎行者后躺時,自行車也可以控制在合適的長度。當后輪和前輪的差距縮小時,要實現后躺,自行車的長度就需要增加。
[0037]在本發明一實例中,車架6由空心管材制成,從而減輕了車身重量,使該躺式自行車騎行起來更加輕便。在一實施例中,空心管材可由鋼材、鋁合金、鎂合金或碳纖維制成。
[0038]在本發明一實例中,坐墊支架前端支管位于中軸后方,且距中軸的水平距離不小于15cm ;坐墊支架前端支管與地平面的垂直距離為40cm?70cm。
[0039]后輪直徑或/和前輪直徑可以是標準件,如14英寸、16英寸、18英寸、20英寸、22英寸、24英寸、26英寸、27英寸、28英寸。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可以是后輪直徑為20、22、24、26、27或28英寸,前輪直徑為14、16、18或20英寸發明。
[0040]利用本發明提供的躺式自行車,由于把立相對于前輪部水平后移一定的距離,把手轉向部距離座椅部更近,從而更靠近人體重心;這樣即使騎行者采用躺姿也可以自如的操縱轉向。而且在結構設計時腳踏板也可位于前輪和后輪之間,騎行者的騎行視線不會受到踏腳板的干擾,視野更加開闊且沒有盲區,可從容的觀察路況,提高了安全性。
[0041]使用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躺式自行車,即使長時間騎行,也不會出現騎普通自行車而經常導致的腰痛、頸痛、腕痛、背痛以及摩擦生殖器部位出現炎癥,甚至導致血液循環受阻等病狀,適合各年齡段的人使用。同時,騎行時人體的動作舒展,能夠充分驅動發力,騎行做功的效率更高,騎行速度更快,最高時速可達40公里甚至更高。
[0042]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躺式自行車,包括:前輪部、把手轉向部、后輪、驅動部、座椅部和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轉向部包括把立、兩個萬向節和驅動桿;所述把立相對于所述前輪部水平后移一定的距離;所述兩個萬向節分別安裝在所述把立的下端與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所述兩個萬向節之間通過所述驅動桿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萬向節的安裝方式為焊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包括:前臉管和后臉管;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與所述前臉管下端連接;所述把立下端與所述后臉管上端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臉管與地垂線的夾角不大于 10°。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輪部的前叉上端通過叉立可拆卸地插入所述前臉管下端。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把立下端可拆卸地插入到所述后臉管上端。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的坐墊部分和靠背部分之間的內角度大于90度。
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的前端支管水平可拆卸固定于所述車架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的前端支管可沿水平方向前后移動調節。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前端支管位于所述驅動部的中軸的后方。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前端支管距所述中軸的水平距離不小于15cm。
12.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部的坐墊支架前端支管與地平面的垂直距離為40cm?70cm。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輪的直徑大于所述前輪部的前輪直徑。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輪直徑為20、22、24、26、27或28英寸,前輪直徑為14、16、18或20英寸。
1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由空心管材制成。
16.根據權利要求15所述的躺式自行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材由鋼材、鋁合金、鎂合金或碳纖維制成。
【文檔編號】B62K3/02GK104139819SQ201410373166
【公開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31日
【發明者】曲建防, 丁振輝 申請人:丁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