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提供了在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地板底蓋(16)的外部側端部分(16a),以使其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與沿前后方向處于其前面位置處的后輪(19b)重疊。側端部分(16a)包括凹部(20),所述凹部在車輛的豎直方向上從地板底蓋(16)的其余部分向上凹入。所述凹部(20)的沿前后方向的前部是打開的,并且所述凹部(20)在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面(22)朝著車輛的后部向下斜向地傾斜。
【專利說明】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位于車輛的下部分中的車體下部結構。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用 于覆蓋車體的底面的底蓋的結構。 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
【背景技術】
[0002] 在車輛(例如,汽車)的車體下部結構之中,傳統地,用于覆蓋地板下側的底蓋安 裝在車輛的下部分中。通過安裝底蓋,車體的底面變平,以在車輛的行駛期間增強車輛的空 氣動力特征,并且提高車輛的高速穩定性和燃油經濟性。
[0003] 而且,近年來,人們提出了一種結構,其中,底蓋的形狀使得在車體的底面之下向 后流動的行駛氣流被矯直,從而提高車體的空氣動力特征。一個具體實例是這樣一種結構, 其中,在后輪懸架的前面提供從底蓋的表面向下突出的矯直突出部分(見專利文檔1)。
[0004] 上述構造顯示了在懸架部件與在車體的底面之下流動的行駛氣流之間減少碰撞 的作用和效果,從而通過后輪懸架減少車體的底面之下沿車輛的寬度方向的空間的中心中 流動的行駛氣流中的紊流。
[0005] 現有技術文檔 [0006] 專利文檔
[0007]專利文檔 1 JP-A-2008-265677
【發明內容】
[0008]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9] 而且,眾所周知,在車體的底面之下流動的行駛氣流與行駛(旋轉)的后輪碰撞, 因此變成紊流,從而大幅影響車輛的空氣動力特征。行駛氣流與后輪之間的碰撞基本上不 可避免。然而,本發明人熱切地進行研究,并且發現通過允許相對于后輪以盡可能矯直的狀 態向下引導行駛氣流,可提高空氣動力特征。
[0010] 與在專利文檔1中一樣,可預期在后輪的前面提供矯直突出部分,以提高空氣動 力特征。
[0011] 然而,與在專利文檔1中一樣,設置成從底蓋的表面向下突出的矯直突出部分可 或多或少對行駛氣流造成阻力,并且可能不利地影響車輛的空氣動力性能。
[0012] 而且,底蓋表面的高度(其與路面相距的距離)和矯直突出部分的尺寸(形狀) 根據車輛型號等不同而以多種方式顯示了其最高效果。由于矯直突出部分向下突出,所以 容易受到來自最小離地間隙方面的限制的影響。包括矯直突出部分的尺寸或底蓋的高度的 布局還可能受到限制。因此,可能不能完全顯示底蓋的矯直效果。
[0013] 根據專利文檔1的發明的目標基本上在于,抑制行駛氣流與懸架機構的碰撞,但 未提及由于行駛氣流與后輪的碰撞造成的紊流。
[0014] 根據上述情況,已經完成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標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的車體下部 結構,該下部結構被構造為受到來自最小離地間隙方面的限制的最小影響,這可抑制由于 與輪的碰撞造成的行駛氣流的紊流,并且可提高空氣動力特征。
[0015] 解決問題的方式
[0016] 用于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種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所述車體下 部結構具有底蓋,用于覆蓋車輛的地板的下側,其中,所述底蓋的沿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外側 端部分設置成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與車輪中沿車輛的前后方向位于前面的車輪重疊;所述 底蓋的所述側端部分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前部分包括凹部,所述凹部相對于底蓋的其他 部分沿車輛的堅直方向向上凹入;并且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前部是打開的,而 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朝向車輛的后部向下斜向地傾斜。
[0017] 在第一方面中,行駛氣流與車輪的碰撞減少,據此,抑制了行駛氣流中的紊流。而 且,沒有從底蓋的表面向下突出的部分。因此,來自最小離地間隙的限制的影響最小,并且 對行駛氣流的阻力不會增大。
[0018] 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是根據第一方面的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其中,所述凹部的沿 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是傾斜的,以便具有在車輪之下穿過的延伸部分。
[0019] 在第二方面中,行駛氣流與車輪的碰撞更可靠地減少。
[0020] 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是根據第一或第二方面的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其中,所述凹 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被設置在與車輪向前間隔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0021] 在第三方面中,行駛氣流與車輪的碰撞更可靠地減少。
[0022] 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是根據第一到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 其中,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包括朝外凸出的彎曲表面。
[0023] 在第四方面中,行駛氣流與車輪的碰撞更可靠地減少。
[0024] 本發明的效果
[0025] 根據本發明,如上所述,可使得行駛氣流與車輪的碰撞最小化,以高效地抑制行駛 氣流中的紊流,而不增大對行駛氣流的阻力。因此,可提高車輛的空氣動力特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6]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體的下部分的示意性構造的 透視圖。
[0027] 圖2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地板底蓋的平面圖。
[0028] 圖3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地板底蓋的側視圖。
[0029] 圖4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地板底蓋的側視圖。
[0030] 圖5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傾斜部分的示圖。
[0031] 圖6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傾斜部分的改進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 現在參照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
[0033] 圖1為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車輛的車體的下部分的示意性構造的 透視圖。圖2為示出地板底蓋的構造的平面圖。圖3為示出在圖2中沿著箭頭線A-A'所 示的地板底蓋的構造的側視圖。圖4為示出在圖2中沿著箭頭線B-B'所示的地板底蓋的 構造的側視圖。
[0034] 如圖1到圖4中所示,用于覆蓋發動機室12的下表面和前保險杠13的下表面的 前底蓋14設置在車輛10(其為汽車)的車體11的下部分的前面中。用于覆蓋車輛10的 地板(車輛車廂)15的底面的地板底蓋16設置在前底蓋14的后面。在本實施方式中,沿 車輛的前后方向從發動機室12向后延伸的排氣管17、消音器18等設置在車體11的底面 的沿車輛10的橫向的中心內。因此,地板底蓋16設置為在排氣管17等的兩側(右側和左 偵D上獨立安裝的部件。
[0035] 地板底蓋16設置成覆蓋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與車輪19 (前輪19a和后輪19b)重 疊的區域(即,在圖2中位于虛線外面的區域)。即,連續地設置地板底蓋16,直至在車輛 的前后方向與車輪19覆蓋的區域,以使得地板底蓋16的在車輛10的橫向(寬度方向)上 的外側端部分16a覆蓋在車輛的前后方向在后輪19b的前面與車輪19重疊的以上區域。
[0036] 在地板底蓋的側端部分16a中,側端部分的在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其前部分構成凹 部20,所述凹部相對于地板底蓋16的其他部分朝著車體11 (向上)凹入。凹部20在沿著 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其前部以及沿著車輛的寬度方向的其外側打開。換言之,地板底蓋的側 端部分16a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前部分形成為階梯狀。結果,地板底蓋16的側端部分 16a被構造成使得其在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其后部分構成凸部21,該凸部相對于凹部20向下 突出。將這些凸部21設置成不從地板底蓋16的表面中突出。凹部20的沿車輛的前后方 向的后端面(即,用作凹部20與凸部21之間的邊界的端面)22朝著車輛的后部向下斜向 地傾斜。即,地板底蓋16的端面22構成傾斜部分23,該傾斜部分相對于車體11的底面在 車輛中向后并且向下以預定的角度Θ傾斜。
[0037] 通過車輛10的這種車體下部結構,在地板底蓋16的側端部分16a之下穿過的行 駛氣流沿著地板底蓋16的傾斜部分23 (端面22)平穩地向下前進,并且在與地板底蓋16 隔開的低位置處向后流動,如圖4中的實線所示。因此,行駛氣流與后輪19b的碰撞明顯減 少,并且可抑制由于行駛氣流與后輪19b的碰撞造成的行駛氣流中的紊流。因此,可提高車 輛10的空氣動力特征。而且,如在圖4中的虛線所示,如果在地板底蓋16的側端部分16a 中既沒有凹部又沒有傾斜部分,那么行駛氣流在地板底蓋16的表面附近流動,從而與后輪 19b碰撞,造成產生紊流的趨勢。
[0038] 而且,通過本發明,在地板底蓋16中提供凹部20,并且形成有朝著車輛的后部向 下斜向地傾斜的傾斜部分23,從而對行駛氣流進行矯直。即,能夠使得行駛氣流的流動在預 期方向被矯直,不需要提供從地板底蓋16的表面向下突出的突出部分。因此,能夠更有效 地增強車輛10的空氣動力性能,而不會不利地影響對行駛氣流的阻力。
[0039] 而且,地板底蓋16沒有過度突出。因此,車輛最小化地受到地板底蓋16的布局的 限制,例如其表面高度(在其表面與路面之間的間距)或其形狀,由最小離地間隙的影響施 加這些限制。因此,可完全顯示出空氣動力特征。
[0040] 用于矯直行駛氣流的傾斜部分23 (端面22)的傾斜角Θ沒有限制。然而,如果以 接近直角的角度設置該傾斜角,那么可引起過高的阻力,在行駛氣流中造成紊流,從而產生 不利影響。因此,優選地將傾斜部分23設置成盡可能為銳角。另一方面,如果傾斜角Θ太 小,可能不再能夠完全抑制行駛氣流與后輪19b的碰撞。因此,傾斜部分23優選地以這種角 度傾斜,所述角度為,使得該傾斜部分的延伸部分在后輪19b之下穿過,如圖5中所示。艮P, 使得傾斜部分23的傾斜角Θ優選地大于Θ1,但是盡可能接近Θ1。
[0041] 而且,傾斜部分23優選地設置在與后輪19b (例如,與后輪19b的中心)相距預定 距離的位置處。即,優選地相對于后輪19b來限定傾斜部分23的位置。在該實施方式中, 例如,從構成傾斜部分23的端面22的下端到后輪19b的中心的距離dl大約為1000mm。這 樣做,可更可靠地抑制行駛氣流與后輪19b的碰撞。
[0042] 而且,構成傾斜部分23的端面22可為平坦的,但是如圖6中所示,可例如由朝外 凸出的彎曲表面構成。由于這種構造,所以行駛氣流沿著傾斜部分23更平穩地流動。因此, 可更可靠地提高車輛10的空氣動力特征。甚至在構成傾斜部分23的端面22是彎曲表面 時,優選地傾斜部分23也以這種角度傾斜,所述角度使得所述傾斜部分的延伸部分(S卩,連 接端面22的上端和下端的線的延伸部分)在后輪19b之下穿過。即,傾斜部分23的傾斜 角Θ優選地大于Θ 1。
[0043] 雖然上面已經描述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不言而喻,本發明不局限于該實施 方式,而是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適當地進行改變和改進。
[0044] 附圖標記說明
[0045] 10 車輛
[0046] 11 車體
[0047] 12發動機室
[0048] 13前保險杠
[0049] 14前底蓋
[0050] 16地板底蓋
[0051] 16a側端部分
[0052] 17排氣管
[0053] 18消音器
[0054] 19 車輪
[0055] 20 凹部
[0056] 21 凸部
[0057] 22 端面
[0058] 23傾斜部分
【權利要求】
1. 一種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所述車體下部結構具有底蓋,用于覆蓋車輛的地板的下 偵牝 其中,所述底蓋的在車輛的寬度方向上的外側端部分設置成在車輛的前后方向與車輪 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位于前面的車輪重疊; 所述底蓋的側端部分的在車輛的前后方向上的前部分由凹部構成,所述凹部相對于所 述底蓋的其他部分沿車輛的堅直方向向上凹入;并且 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前部是打開的,而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 端面朝向車輛的后部向下斜向地傾斜。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其中, 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是傾斜的,以使得具有在車輪之下穿過的延伸 部分。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其中, 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設置在與車輪向前地間隔預定距離的位置處。
4. 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的車體下部結構,其中, 所述凹部的沿車輛的前后方向的后端面由向外凸出的彎曲表面構成。
【文檔編號】B62D35/02GK104114437SQ201380008992
【公開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4日
【發明者】野島隆哉, 三崎利次, 吉村幸祐, 登里卓也 申請人: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