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該裝置主要由車架管、外管、第一軸承、軸管以及襯套組組成,該外管及軸管供分別與自行車的把手、前叉連接,而該外管外并套設有車架管;其中,外管具有第一、第二外管管身以及外管漸縮部,該外管漸縮部連接于該第一、第二外管管身之間,使該第一外管管身的管徑小于該第二外管管身,該第一外管管身凸伸于該車架管,并供與自行車的把手立管連接,并有第一軸承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與該外管之間,且該第一軸承位于該第二外管管身頂端并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之下,達到由自行車的把手控制前叉轉向的目的。
【專利說明】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主要應用于自行車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一般自行車是利用把手控制前輪的左右擺動程度,以維持車體的平衡并且達到控制車體轉向的目的;而自行車的把手多透過一豎向前延伸的豎管延長把手與前叉上管之間的距離,使自行車的轉向動作趨于合緩;以及,另外設有一迫緊組件用以構成前叉上管與豎管的結合,使前叉上管與車架之間能夠維持應有的穩定性。
[0003]然而,隨著自行車功能、用途的不斷提升,上述傳統轉向機構將無法滿足自行車的設計需求;例如,在自行車實際的騎乘過程當中,騎乘者常會因為加速或是路面顛簸的關系而必須以臀部騰空的方式騎乘自行車,此時騎乘者的重心將會朝向把手前傾,由把手支撐騎乘者平衡重心的施力,同樣的前輪的震動作用亦會經由轉向機構傳遞到騎乘者的雙臂。
[0004]因此,許多自行車把手至前叉之間的轉向機構除了具備穩固的接合構造之外,亦進一步結合適度的避震效果,以期能夠增加自行車騎乘的舒適性,并且降低運動傷害。類似現有的具有避震效果的自行車轉向機構,主要設有一外管做為供與自行車把手連接的第一組接體,以及一相對伸入該外管的心軸做為供與自行車前叉連接的第二組接體,另外在該外管與該心軸之間設有一彈簧用以使該外管與該心軸具有彈性復位功能,進而讓自行車具有緩沖避震功能。
[0005]然而,該外管管身為配合上述尺寸較大的軸承,其外管管身因并無制作縮小,故與該外管20組接的立管須為特殊立管100,如圖1所示,才得以與該外管20相互組裝,其特殊立管100同樣需要特別開模及制造,制造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結構簡單、組裝簡便、操作穩定,且結構更為穩固、可靠,安全性高。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至少包含有:車架管、外管、第一軸承、軸管以及襯套組,該外管,相對穿設于該車架管內部,其具有第一、第二外管管身以及外管漸縮部,該外管漸縮部連接于該第一、第二外管管身之間,使該第一外管管身的管徑小于該第二外管管身,該第一外管管身凸伸于該車架管,并供與自行車的把手立管連接,且該第二外管管身的預定區段內壁面設有復數道第一轉動限定部;該第一軸承,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與該外管之間,且該第一軸承位于該第二外管管身頂端并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之下;該軸管,相對穿設于該外管內部,供與自行車的前叉連接,其于相對伸入該第二外管管身的外壁設有復數道分別與各第一轉動限定部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該襯套組,設有復數個第一襯片,供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及第二轉動限定部之間,而各第一襯片并設置有復數滾動件。
[0008]所述裝置進一步增設有襯片組,該襯片組設有復數第二襯片,該復數第二襯片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及第一襯片之間。
[0009]所述裝置進一步增設有襯片組,該襯片組設有復數第二襯片,該復數第二襯片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及第一襯片之間。
[0010]所述裝置進一步增設有第二軸承,該第二軸承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與該外管之間,且該第二軸承位于該車架管底端。
[0011]所述車架管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外形成有遮蔽管部,可將該外管漸縮部遮蔽;該車架管與該遮蔽管部可設為一體成型,也可組裝而成。
[0012]所述軸管內穿設有一限制該軸管與該外管相對滑動行程的導柱,以及于該導柱與該外管之間設有一用以對該外管及該軸管構成彈性復位作用的彈性組件。
[0013]所述外管于其相對于該軸管上方的內壁處設有一固定塊,該固定塊的中心設有一螺孔,該導柱的頂端穿過該軸管并與該螺孔相螺接;該軸管的底端螺設有一用以限制該彈性組件掉落的固定塊;該導柱靠近底端處設有一支撐環座,該導柱并且于其穿過該支撐環座穿孔的底端設有一外徑大于該支撐環穿孔的擋止部,該擋止部設于該彈性組件上方的位置,并且與該彈性組件相接抵。
[0014]所述各第一襯片于其對應于第一轉動限定部的區段處設有復數個凸部。
[0015]所述外管的各第一轉動限定部的斷面呈平面狀,該軸管的各第二轉動限定部的斷面呈平面狀。
[0016]所述復數第一襯片進一步設有復數槽部,以供容置該滾動件;該復數槽部平行上下排列,而該滾動件設為滾針或滾珠。
[0017]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透過外管與軸管之間的第一轉動限定部及第二轉動限定部的設計,即可限制外管與軸管相對旋轉,達到能夠由自行車的把手控制前叉轉向的目的;此外,本創作前叉轉向裝置利用第一襯片縮小外管與軸管間的接觸間隙,獲致較為穩定、可靠的轉向限制效果;再者,軸管內穿設有一限制軸管與外管相對滑動行程的導柱,以及于導柱與軸管之間設有一用以對外管及軸管構成彈性復位作用的彈性組件,以相對較為簡單、可靠的設計使整體轉向限制裝置結合了避震效果。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現有技術轉向機構的結構立體圖。
[0020]圖2是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的結構立體圖。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的結構剖視圖。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中軸管與襯套組的結構分解圖。
[0023]圖5是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6是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的另一結構示意圖。
[0025]圖7是本實用新型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的再一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如圖2、圖3、圖4和圖5所示,本創作旨在提供一種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該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I至少包含有:車架管10、外管20、第一軸承31、軸管40以及襯套組。該外管20相對穿設于該車架管10內部,其具有第一、第二外管管身21、22以及外管漸縮部23,該外管漸縮部23連接于該第一、第二外管管身21、22之間,使該第一外管管身21的管徑小于該第二外管管身22,該第一外管管身21凸伸于該車架管10,并供與自行車的把手立管60連接,且該第二外管管身22的預定區段內壁面設有復數道第一轉動限定部24 ;于實施時,各第一轉動限定部24可以為順著該外管20軸向延伸配置的切面,如圖5所示,其斷面成平面狀。另外,該車架管10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23外形成有遮蔽管部11,可將該外管漸縮部23遮蔽,而達到美觀效果;其中,該車架管10與該遮蔽管部11呈一體成型,亦或者,該車架管10與該遮蔽管部11通過相互組裝而成。第一軸承31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10與該外管20之間,且該第一軸承31位于該第二外管管身22頂端并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23之下;另有一第二軸承32,該第二軸承32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10與該外管20之間,且該第二軸承32位于該車架管10底端。該軸管40相對穿設于該外管20內部,供與自行車的前叉70連接,該軸管40于其相對伸入該第二外管管身22的外壁設有與復數道分別與各第一轉動限定部24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41 ;于實施時,各第二轉動限定部41可以為順著該軸管40軸向延伸配置的切面,參照圖5所示,其斷面成平面狀。至于,該襯套組設有復數第一襯片51,各第一襯片51供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24及第二轉動限定部41之間,而各第一襯片51并設置有復數滾動件52,各第一襯片51可設有復數槽部53,以供容置該滾動件52,各槽部53平行上下排列,而該滾動件52為滾針。
[0027]基本上,本創作前叉轉向裝置,主要透過外管20與軸管40之間的第一轉動限定部24及第二轉動限定部41設計,即可限制外管20與軸管40相對旋轉,達到能夠由自行車的把手控制前叉轉向的目的;尤其,本創作前叉轉向裝置利用第一襯片50縮小外管20與軸管40間的接觸間隙(第一轉動限定部24與第二轉動限定部41之間的間隙),獲致較為穩定、可靠的轉向限制效果,如圖6所示。
[0028]值得一提的是,本創作的第一、第二軸承31、32均設置于該外管的第二外管管身22處,故可使用同一尺寸的第一、第二軸承31、32,且本創作通過外管漸縮部的設計,可應用于搭配現有市面上所有的立管,不需再另外設計開模。
[0029]再者,本創作前叉轉向裝置更可進一步于該軸管40內穿設有一限制該軸管40與該外管20相對滑動行程的導柱81,以及于該導柱81與該軸管40之間設有一用以對該外管20及該軸管40構成彈性復位作用的彈性組件82,以相對較為簡單、可靠的設計使整體轉向限制裝置結合避震效果。
[0030]在實施時,上述外管20于其相對于該軸管40上方的內壁處設有一固定塊25,該固定塊25的中心設有一螺孔251,該導柱82的頂端穿過該軸管40并與該固定塊的螺孔251相螺接;該軸管40的底端螺設有一用以限制該彈性組件82掉落的固定塊42,該導柱81靠近底端處設有一支撐環座83,該導柱81于其穿過該支撐環座83穿孔的底端設有一外徑大于該穿孔的擋止部811 ;該擋止部811設于該彈性組件82上方的位置,并且與該彈性組件82相接抵。
[0031]利用上述結構設計,即可讓該軸管40與該外管20相對壓縮時,形成緩沖、避震效果,并且產生令軸管40與該外管20復位的作用力,以及可以確保該軸管40與該外管20穩固接合,避免該軸管40與該外管20松脫掉落。
[0032]再者,更進一步設有一襯片組,如圖4和圖5所示,該襯片組設有復數第二襯片91,各第二襯片91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24及第一襯片41之間,通過該襯片組的設計,可降低各第一襯片因軸向位移時對外管產生的磨損。
[0033]另外,襯片組的第二襯片91亦可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41及第一襯片51之間,如圖4所示的實施例,可降低各第一襯片51因軸向位移時對軸管40產生的磨損;當然,如圖7所示的實施例,各第二襯片91可同時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24及第一襯片51之間,以及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41及第一襯片51之間,且該滾動件52亦可以為滾珠。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至少包含有:車架管、外管、第一軸承、軸管以及襯套組,其特征在于:該外管,相對穿設于該車架管內部,其具有第一、第二外管管身以及外管漸縮部,該外管漸縮部連接于該第一、第二外管管身之間,使該第一外管管身的管徑小于該第二外管管身,該第一外管管身凸伸于該車架管,并供與自行車的把手立管連接,且該第二外管管身的預定區段內壁面設有復數道第一轉動限定部;該第一軸承,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與該外管之間,且該第一軸承位于該第二外管管身頂端并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之下;該軸管,相對穿設于該外管內部,供與自行車的前叉連接,其于相對伸入該第二外管管身的外壁設有復數道分別與各第一轉動限定部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該襯套組,設有復數個第一襯片,供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及第二轉動限定部之間,而各第一襯片并設置有復數滾動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進一步增設有襯片組,該襯片組設有復數第二襯片,該復數第二襯片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一轉動限定部及第一襯片之間。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進一步增設有襯片組,該襯片組設有復數第二襯片,該復數第二襯片分別襯設于對應的第二轉動限定部及第一襯片之間。
4.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進一步增設有第二軸承,該第二軸承相對穿套于該車架管與該外管之間,且該第二軸承位于該車架管底端。
5.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車架管相對于該外管漸縮部外形成有遮蔽管部,可將該外管漸縮部遮蔽;該車架管與該遮蔽管部可設為一體成型,也可組裝而成。
6.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軸管內穿設有一限制該軸管與該外管相對滑動行程的導柱,以及于該導柱與該外管之間設有一用以對該外管及該軸管構成彈性復位作用的彈性組件。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外管于其相對于該軸管上方的內壁處設有一固定塊,該固定塊的中心設有一螺孔,該導柱的頂端穿過該軸管并與該螺孔相螺接;該軸管的底端螺設有一用以限制該彈性組件掉落的固定塊;該導柱靠近底端處設有一支撐環座,該導柱并且于其穿過該支撐環座穿孔的底端設有一外徑大于該支撐環穿孔的擋止部,該擋止部設于該彈性組件上方的位置,并且與該彈性組件相接抵。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各第一襯片于其對應于第一轉動限定部的區段處設有復數個凸部。
9.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外管的各第一轉動限定部的斷面呈平面狀,該軸管的各第二轉動限定部的斷面呈平面狀。
10.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車前叉轉向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復數第一襯片進一步設有復數槽部,以供容置該滾動件;該復數槽部平行上下排列,而該滾動件設為滾針或滾珠。
【文檔編號】B62K21/20GK203612156SQ201320620245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2日
【發明者】廖學金 申請人:深圳信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