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騎式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一種具有前叉的跨騎式車輛:在不增加零件個數的情況下,減輕配置在前叉后方的制動鉗受到石子等碰撞而帶來的影響。左前叉(3L)具有橢圓形狀部(43),其位于制動鉗(11)的前方部位,與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寬,在從車輛前方看時,制動鉗(11)與橢圓形狀部(43)重疊配置。
【專利說明】跨騎式車輛【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前叉的跨騎式車輛。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技術中,人們公知有如下一種跨騎式車輛,即,在前叉的后方配置有制動鉗(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I】日本發(fā)明實用新型專利公開公報第2007-230376號
[0004]在上述跨騎式車輛中,在前叉的后方配置有制動鉗,另外,在前叉的前側配置有保護裝置,在該保護裝置的作用下,從前方飛過來的石子很難直接碰到前叉和制動鉗上。
[0005]但是,對于因控制零件個數而未配置保護裝置的車輛而言,由于制動鉗很容易受到石子等碰撞,所以人們希望對其進行改善。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如下一種具有前叉的跨騎式車輛:在不增加零件個數的情況下,減輕配置在前叉后方的制動鉗受到石子等碰撞而帶來的影響。
[0007]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I所述的跨騎式車輛(1),具有: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制動鉗(11),其配置在所述前叉(3L,3R)的后方,所述前叉(3L,3R)具有寬 幅部(43,143,243,343),其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部位,與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寬,在從車輛前方看時,上述制動鉗(11)與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重疊配置。
[0008]另外,所述跨騎式車輛包括駕駛者橫跨車身進行騎行的所有車輛,即,不僅包括兩輪摩托車(包括帶有動力源的自行車和小型摩托車),還包括三輪車或者四輪車。
[0009]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2所述的跨騎式車輛,相對于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l),所述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0010]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3所述的跨騎式車輛,所述前叉(3L,3R)為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至少形成于前叉的底部支架(32)上的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的部位。
[0011]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4所述的跨騎式車輛,所述底部支架(32)上的內管(31)的插孔(41)在其截面上為圓形。
[0012]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5所述的跨騎式車輛,相對于滑動軸線(Cl),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偏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0013]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6所述的跨騎式車輛,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的車寬方向外側厚度較厚。
[0014]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7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所述前叉(3L,3R),所述制動鉗(11)只支承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其中一個上,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另一個上形成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該寬幅部(43,143,243,343)的形成位置與所述制動鉗的支承位置左右對稱。
[0015]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8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具有: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制動鉗(11),其配置在所述前叉(3L,3R)的后方,與所述前叉(3L,3R)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所述前叉(3L,3R)在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長,相對于所述所述前叉(3L,3R)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l ),所述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0016]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1、2、8所述的跨騎式車輛,不用另設制動鉗用的保護裝置等,在不增加零件個數的情況下,能夠減輕車輛前方飛來的石子等碰撞制動鉗而造成的影響。
[0017]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3、4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在正立式前叉上,底部支架的外部形狀設計自由度較高,在底部支架上形成寬幅部,與在內管上形成寬幅部的情況相比,iu者能夠各易地制造出如叉。
[0018]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5、6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在不影響前叉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空間的情況下,能夠減輕石子等碰撞制動鉗而造成的影響。
[0019]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7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即使對于單盤式制動器的兩輪摩托車,也能很好地保持左右前叉的剛性平衡。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表示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兩輪摩托車的車身前部的左側視圖。
[0021]圖2是表示圖1中I1-1I線的剖面圖。
`[0022]圖3是表示制動塊產生磨損的狀態(tài)的相當于圖2的剖面圖。
[0023]圖4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第一變形例的相當于圖2的局部部分的剖面圖。
[0024]圖5是表示表示本實施方式第二變形例的相當于圖4的剖面圖。
[0025]圖6是表示表示本實施方式第三變形例的相當于圖4的剖面圖。
[0026]圖7是表示表示本實施方式第四變形例的相當于圖4的剖面圖。
[0027]【附圖標記說明】
[0028]1:兩輪摩托車(跨騎式車輛),2:前輪,3L:左前叉(前叉),3R:右前叉(前叉),11:制動鉗,32:外管(底部支架),43:橢圓形狀部(寬幅部),47:厚壁部(突出部),143:突緣形成部(寬幅部),147:突緣(突出部),243,343:異形截面部(寬幅部),247:三角形狀部(突出部),347:矩形形狀部(突出部),Tl,T2:最外側部,Cl:滑動軸線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另外,在下面說明中,如無特殊記載,前后左右等朝向與從車輛所在位置看到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下面說明中所用的圖中的適當位置,用箭頭FR表示車輛前方,LH表示表示車輛左方,UP表示車輛上方。
[0030]圖1例如表示越野型兩輪摩托車(跨騎式車輛)I的車身前部。兩輪摩托車I的前輪2可轉動地支承在作為前減震器的左右前叉3L,3R (參照圖2)的下端部上。左右前叉3L,3R均為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其分別以內管31為上側,外管(底部支架)32為下側。左右前叉3L,3R(內管31)的上部通過轉向支架4可轉動地支承在車架5的前端的頭管5a上,能被進行轉向操作。
[0031]圖中符號4a表示轉向支架4的下側支架,符號4b表示轉向支架4的上側支架,符號Cl表示左右前叉3L,3R的與頭管5a平行的中心軸線(滑動軸線),符號6表示安裝在上側支架4b上用于轉向的車把,符號7表示位于前輪2的上方的且與其有一定間隔的前擋泥板,符號9表不前輪的車軸。
[0032]兩輪摩托車I的制動裝置中的前主氣缸(未圖示)安裝在車把6的右把手部。制動裝置中的前輪制動器10具有:向所述前主氣缸等提供液壓的液壓供給源;前制動鉗(以下稱為制動鉗)11,其安裝在前叉3L下部;前轉盤21 (以下稱為轉盤),其安裝在前輪2的輪轂20a的左側。前輪2具有輻條式車輪20,該輻條式車輪20由輪轂20a、車圈20b、輻條20c構成。
[0033]結合圖2進行參照可知,前輪制動器10為浮動鉗盤式制動器。即,制動鉗11支承在制動鉗支架35上并能在車寬方向上滑動,該制動鉗支架35固定在左前叉3L上,另外,用制動鉗活塞13將一對制動塊12壓在轉盤21的軸線方向上的兩側面上,僅在轉盤21的一側方向(左方)上具有該制動鉗活塞13。制動鉗11的結構為在轉盤21的轉動方向上并排設有2個制動鉗活塞13,但是,也可以采用具有單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制動鉗活塞13的結構。圖中符號14表示用于連接所述液壓供給源和制動鉗11的制動軟管。
[0034]左右前叉3L,3R的外管32例如使用鋁合金經過鑄造加工而各自一體成形。向后方突出的上下制動鉗安裝部33a,33b在左前叉3L的外管32的下后側與之形成為一體。相對于上制動鉗安裝部33a,下制動鉗安裝部33b朝向后方的突出量大于前者??v長形狀的制動鉗支架35橫跨安裝在上下制動鉗安裝部33a,33b的頂端部之上。在制動鉗支架35的上下部位分別設置有上下連接部36a,36b,其分別配置在上下制動鉗安裝部36a,36b的車寬方向上的內側。上下連接部36a,36b通過與車寬方向(左右方向)平行的螺栓BI分別連接固定在上下制動鉗安裝部33a,33b上。
[0035]上滑動銷37a穿過制動鉗支架35的上連接部36a的后方,該上滑動銷37a從配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相對于制動鉗支架35)上的制動鉗11的上端部Ila朝向車寬方向內側立起。下滑動銷37b朝向車寬方向外側豎立設置在制動鉗支架35的下連接部36b的上方,該下滑動銷37b穿過設置車寬方向外側(相對于制動鉗支架35)的制動鉗11的上下中間部。通過上述上下銷37a,37b,制動鉗11以能在車寬方向上滑動的方式支承在制動鉗支架35上。
[0036]制動鉗11具有:制動鉗主體15,其支承在制動鉗支架35上并配置成跨越轉盤21的狀態(tài);一對所述制動塊12,其被保持在制動鉗主體15內側并配置在轉盤21的軸線方向上的兩側;所述制動鉗活塞13,其嵌入制動鉗主體15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內部并能在車寬方向上滑動。
[0037]所述液壓供給源提供液壓后,制動鉗11的制動鉗活塞13開始工作,將車寬方向外側的制動塊12壓向轉盤21的一個側面,另外,其反作用力使制動鉗主體15滑向車寬方向外側,將車寬方向內側的制動塊12拉向轉盤21的另一側面。這樣,將兩個制動塊12壓接在轉盤21上而產生前輪制動力。制動鉗支架35的下端部35b與制動鉗11 (制動鉗主體15)的下端部Ub所處的高度相等。
[0038]圖2、3表示左前叉3L的外管32的與位于制動鉗11前方部位上的軸線Cl垂直相交的截面(過軸線的橫截面),和右前叉3R的外管32等的同一截面。圖中箭頭FR’表示圖
2、3的截面的上前方。
[0039]如圖1~3所示,左右前叉3L,3R的外管32形成沿軸線Cl直線延伸的圓筒狀形狀,其內部形成有截面為圓形的內空間部41,另外,外部形成截面為橢圓形狀的外側面。外管32的外側面的截面形狀并不是準確的橢圓形狀而是連接曲率不同的多個圓弧而成的大致橢圓形狀,在車寬方向(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大于沿箭頭FR’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
[0040]形成截面為圓形的圓筒狀的內管31的下部,以能沿軸線Cl滑動的方式穿插在外管32的內空間部41中。內管31的上端部分別夾緊固定在轉向支架4的下側支架4a和上側支架4b的左右兩側部。圖1中的符號38表示從下側支架4a的下端直到外管32的上端的蛇腹狀車叉保護罩。
[0041]左右前叉3L,3R內收裝有作為阻尼機構的減振器和作為減震器彈簧的螺旋彈簧等(均未圖示)。外管32和樞支在其下前部的前輪2以及支承在其下后部的制動鉗11,一起相對于包括內管31在內的車身沿軸線Cl上下移動。[0042]在位于左前叉3L的外管32的至少是位于制動鉗11前方的部位(在上下方向上為制動鉗11的上下端部11a,Ilb之間的范圍,在圖1中用符號H表示)形成有橢圓形狀部43,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形成前面所述的大致橢圓形狀。相對于軸線Cl,橢圓形狀部43形成偏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狀態(tài)。具體來講,橢圓形狀部43的在車寬方向內側的外表面44形成以軸線Cl為中心的截面為圓形形狀,然而橢圓形狀部43的在車寬方向外側的外表面45形成向車寬方向外側一方鼓出的狀態(tài),以車寬方向最外側部Tl為頂部。橢圓形狀部43也可以在外管32的全長范圍內形成。
[0043]橢圓形狀部43在車寬方向內側形成均一的壁厚,橢圓形狀部43在車寬方向外側形成以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l的壁厚為最大而在其前后壁厚逐漸減小的狀態(tài)。換言之,在外管32 (橢圓形狀部43)的車寬方向外側形成有突出部(以下稱厚壁部47),相對于與車寬方向內側的外側面44具有同一直徑的基準面46,該突出部還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
[0044]參照圖2,外管32的所述最外側部Tl位于比制動鉗11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2還向車寬方向外側距離寬度Wl的位置。這樣,能夠減輕來自車輛前方的石子等碰撞制動鉗11的情況。圖2表示制動塊12的本體(摩擦件)12a具有相當于新品時的厚度W2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所述寬度Wl和厚度W2的關系為:“W1≥W2”。因此,如圖3所示,即使制動塊12的本體12a的厚度減小,制動鉗主體15向車寬方向外側移動,相對于外管32的最外側部Tl,制動鉗11的最外側部T2也不會突出到車寬方向上的外側。
[0045]上面說明了左前叉3L的外管32,但是未安裝制動鉗11的右前叉3R的外管32也具有同樣的過軸線的橫截面。因此,有助于實現左右前叉3L,3R之間剛性等的均等化。
[0046]如以上說明所示,上述實施方式中的兩輪摩托車I為跨騎式車輛,該跨騎式車輛具有:左右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 ;制動鉗11,其配置在左前叉3L的后方,左前叉3L具有橢圓形狀部43,其位于制動鉗11的前方部位,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車寬方向上形成長橢圓形形狀,在從車輛前方看時,制動鉗11與橢圓形狀部43重疊配置,相對于橢圓形狀部43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l,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0047]換言之,上述兩輪摩托車I的左前叉3L的位于制動鉗11前方部位上形成有厚壁部47,與制動鉗11的最外側部T2相比,厚壁部47在車寬方向上突出到前者的外側。[0048]采用上述結構時,不需另設制動鉗11用的保護裝置也能在不增加零件個數的情況下,減輕從車輛前方飛來的石子等碰撞制動鉗而造成的影響。
[0049]上述兩輪摩托車I的左右前叉3L,3R為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其外管32的供內管31穿插的內空間部41的截面為圓形,在外管32的位于制動鉗11的前方部位上形成有橢圓形狀部43 (厚壁部47)。
[0050]采用該結構時,能在正立式左右前叉3L,3R的外部形狀設計自由度較高的外管32上形成橢圓形狀部43 (厚壁部47),這與在內管31上形成的情況相比,前者能夠容易地制造出左右前叉3L,3R。
[0051]相對于滑動軸線Cl,上述二輪自動車I的橢圓形狀部43偏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車寬方向外側形成的壁厚較厚(厚壁部47形成于外管32的車寬方向外側)。
[0052]采用該結構時,能在不影響左右前叉3L,3R車寬方向內側空間的情況下,減輕石子等碰撞制動鉗而造成的影響。
[0053]上述兩輪摩托車I,僅在左前叉3L上支承有制動鉗11,在右前叉3R上形成有橢圓形狀部43,其形成位置與前者的支承位置左右對稱。
[0054]采用該結構時,即使是具有單盤式制動器的兩輪摩托車1,也可以使左右前叉3L,3R保持良好的剛性平衡等。
[0055]并且,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例如對于外管32,可將其在圖2,3中所示的截面形狀進行各種變更。
[0056]例如圖4中例示了如下一種情況:不是只用曲線來使橢圓形狀部43形成大致橢圓形狀,而使在其前后設有直線部48的大致橢圓形狀。
[0057]另外,圖5中例示了如下一種情況:設置突緣形成部143來代替橢圓形狀部43,該突緣形成部143具有從基準面46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突緣147。
[0058]另外,圖6中例示了如下一種情況:設置異形截面部243來代替橢圓形狀部43,該異形截面部243具有從基準面46向車寬方向外側且向后方突出的三角形狀部247。
[0059]另外,圖7中例示了如下一種情況:設置異形截面部343來代替橢圓形狀部43,該異形截面部343具有從基準面46向車寬方向外側突出的矩形形狀部347。
[0060]另外,本實用新型也適用于以外管為上側以內管為下側的倒立式伸縮套筒前叉。此時,位于制動鉗前方的內管的截面形狀為橢圓形狀。相對于此,采用鑄造加工方法來成型加工上述實施方式的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的外管32時,更容易將過軸線的橫截面設計為橢圓形狀,或在車寬方向外側成型加工出厚壁部47等,而且可以說成形加工自由度也較聞。
[0061]所述跨騎式車輛包括駕駛者橫跨車身進行騎行的所有車輛,S卩,不僅包括兩輪摩托車(包括帶有動力源的自行車和小型摩托車),還包括三輪車或者四輪車。
[0062]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結構是本實用新型的一個例子,在不脫離該實用新型主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權利要求】
1.一種跨騎式車輛(1),具有: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制動鉗(11 ),其配置在所述前叉(3L,3R)的后方,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叉(3L,3R)具有寬幅部(43,143,243,343),其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部位,與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其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寬,在從車輛前方看時,上述制動鉗(11)與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重疊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l),所述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叉(3L,3R)為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至少形成于前叉的底部支架(32 )上的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的部位。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叉(3L,3R)為正立式伸縮套筒前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至少形成于前叉的底部支架(32 )上的位于所述制動鉗(11)的前方的部位。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支架(32)上的內管(31)的插孔(41)在其截面上為圓形。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支架(32)上的內管(31)的插孔(41)在其截面上為圓形。
7.根據權利要求1~6的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相對于滑動軸線(Cl),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偏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
8.根據權利要求1~6的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的車寬方向外側厚度較厚。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的車寬方向外側厚度較厚。
10.根據權利要求1~6的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所述前叉(3L,3R),所述制動鉗(11)只支承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其中一個上,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另一個上形成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以使得左右一對所述前叉(3L,3R)左右對稱。
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所述前叉(3L,3R),所述制動鉗(11)只支承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其中一個上,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另一個上形成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以使得左右一對所述前叉(3L,3R)左右對稱。
12.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所述前叉(3L,3R),所述制動鉗(11)只支承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其中一個上,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另一個上形成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以使得左右一對所述前叉(3L,3R)左右對稱。
13.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跨騎式車輛,其特征在于, 其具有左右一對的所述前叉(3L,3R),所述制動鉗(11)只支承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其中一個上,在所述一對前叉(3L,3R)的另一個上形成有所述寬幅部(43,143,243,343),以使得左右一對所述前叉(3L,3R)左右對稱。
14.一種跨騎式車輛,具有:前叉(3L,3R),其用于支承能夠轉動的前輪(2);制動鉗(11 ),其配置在所述前叉(3L,3R)的后方,其特征在于, 與所述前叉(3L,3R)在過軸線的橫截面上的前后方向上的寬度相比,所述前叉(3L,3R)在車寬方向上的寬度較長,相對于所述前叉(3L,3R)在車寬方向上的最外側部(Tl),所述制動鉗(11)配置在車寬方向上的`內側。
【文檔編號】B62J23/00GK203439188SQ201320340064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6日
【發(fā)明者】永久保亮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