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預壓縮彈簧式后輪隨動轉向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后輪轉向機構。
背景技術:
中性轉向特性是操控上最理想的特性,能充分利用地面附著力,達到最大轉向速度,然而中性轉向是不足轉向和過度轉向的臨界點,容易受外界影響而向其他轉向特性轉變,難以保持,會出現過度轉向而失控的情況,從而,需要車輛在轉向時具有不足轉向特性。在不具有隨動轉向功能的車輛上,為了使車輛過彎時具有不足轉向性能,需要在參數設置上將車輛設計為不足轉向,以達到高速時的不足轉向特性,使車輛穩定性提高,然而這種不足轉向特性會在低速、高速都一直保持,并且令低速時轉向靈敏性不足,高速時猛打轉向前輪容易側滑,導致失控 。為了提高低速時轉向靈敏性,保持高速時輪胎附著性,主動后輪轉向技術誕生,運用帶有動力的后輪轉向機構,使車輛低速時具有過度轉向性,高速時具有不足轉向性,主動轉向技術雖然能實現各工況精確控制,但其驅動機構、傳動機構等重量大,機構復雜,并且需要消耗發動機功率來驅動,最重要的是其控制系統需要大量傳感器信號來支持,一旦某個信號源出現問題,便可能停止工作甚至失控。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僅結構簡單,穩定性強,無需消耗發動機功率和使用傳感器信號,而且重量小,成本低,操作便捷的預壓縮彈簧式后輪隨動轉向機構。本發明機構除上橫臂總成之間的隨動轉向器外,其它部分基本與現有技術相同,即上橫臂總成是由兩組對應的左橫臂組件I以及右橫臂組件I組成的,其中與車輛左后輪相連的左橫臂組件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以及調節桿I,所述前支桿I和后支桿I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I,前支桿I 一端的球鉸I與車身相連;上述調節桿I與后支桿I鉸接,即后支桿I的一側設有向外開口的吊耳I,調節桿I的一端通過球鉸與吊耳I相連,該調節桿I的另一端與車輛左后輪的外向節相連;所述與車輛右后輪相連的右橫臂組件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I以及調節桿II,所述前支桿II和后支桿II呈銳角,它們的一端均與車輛右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另一端均設球鉸II,前支桿II 一端的球鉸II與車身相連;上述調節桿II與后支桿II鉸接,即后支桿II的一側設有向外開口的吊耳II,調節桿II的一端通過球鉸與吊耳II相連,該調節桿II的另一端與車輛左后輪轉向節相連;所述上橫臂總成的正下方設有與車輛后輪相連的下橫臂總成,該下橫臂總成是由兩組對應的左橫臂組件II以及右橫臂組件II組成的,其中與車輛左后輪相連的左橫臂組件I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II,所述前支桿III和后支桿III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III;所述與車輛右后輪相連的右橫臂組件I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V,所述前支桿IV和后支桿IV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右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IV,所述前支桿III和后支桿III的一端的球鉸III均與車身相連,所述前支桿IV與后支桿IV—端的球鉸IV均與車身相連。
上述左橫臂組件I與右橫臂組件I之間設有隨動轉向器,該隨動轉向器包括滑桿、吊耳、支座、外彈簧座、彈簧、套管以及內彈簧座,所述水平的滑桿與上述后支桿I和后支桿II鉸接在一起,即滑桿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開口向外的吊耳,即吊耳III與吊耳IV,所述后支桿I 一端的球鉸I與吊耳III相連,后支桿II一端的球鉸II與吊耳IV相連;上述滑桿靠近左側和右側位置分別設有套在其上的兩個相同支座I和支座II,該支座I與支座II的一端均與車身的車架管焊接或鉚接在一起,實現兩支座相對車身的固定;所述支座I和支座II的內部通孔直徑均大于所述滑桿的直徑,滑桿上還套有一個外彈簧座I,該外彈簧座I中心通孔直徑均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其中外彈簧座I的左段設在支座I與滑桿之間并且左段的外徑等于支座I內部通孔的直徑,所述外彈簧座I的中段外徑大于左段外徑并且其左側端面與支座I的右側端面相連,所述外彈簧座I的右段外徑小于中段的外徑;所述外彈簧座I的右部設有一個套在滑桿上的彈簧I,該彈簧I的內徑等于外彈簧座I右段的外徑,其外徑等于外彈簧座I的中段外徑,并且彈簧I左側套在外彈簧座I的右段上并且左側端面與外彈簧座I中段右側端面相連;上述支座I的左部設有套在滑桿上的套管I,該套管I的內徑等于滑桿的直徑,外徑等于所述外彈簧座I左段的外徑,并且套管I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吊耳III的右側端面相連,套管I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外彈簧座I的左側端面相連;滑桿上還套有一個外彈簧座II,該外彈簧座II中心通孔直徑均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其中外彈簧座II的右段設在支座II與滑桿之間并且右段的外徑等于支座II內部通孔的直徑,所述外彈簧座II的中段外徑大于右段外徑并且其右側端面與支座II的左側端面相連,所述外彈簧座II的左段外徑小于中段的外徑;所述外彈簧座II的左部設有一個套在滑桿上的彈簧
II,該彈簧II的內徑等于外彈簧座II左段的外徑,其外徑等于外彈簧座II的中段外徑,并且彈簧II右側套在外彈簧座II的左段上并且右側端面與外彈簧座II中段左側端面相連;上述支座II的右部設有套在滑桿上的套管II,該套管II的內徑等于滑桿的直徑,外徑等于所述外彈簧座II右段的外徑,并且套管II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吊耳IV的左側端面相連,套管II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外彈簧座II的右側端面相連;上述滑桿上還設有一個與其套接的內彈簧座,該內彈簧座的中心通孔直徑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并且在內彈簧座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外翻的環形凸臺,凸臺的外徑等于所述彈簧1、彈簧II的外徑,其中彈簧I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內彈簧座左凸臺的左側端面相連,彈簧II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內彈簧座右凸臺的右側端面相連;最好,在所述內彈簧座上設若干個銷孔。本機構適用于獨立式后懸架的車輛,可實現特定車速產生不足轉向,以防止車輛出現甩尾,同時,不足轉向不是以輪胎丟失附著性能為前提,故不易出現角階躍輸入響應延遲的現象。本機構上橫臂總成的左右橫臂組件之間設隨動轉向器,其內、外彈簧座可在滑桿上滑動,通過支座、套管將外彈簧座限位,使彈簧形成預壓縮。轉向時,車輛本身由于地面側向力的作用,通過轉向節、下橫臂前、后支桿傳遞,下橫臂的鉸接點作為支點,會使上橫臂整體受到拉力,而上橫臂總成的前支桿通過內側球鉸與車身相連,不會產生側向運動,上橫臂總成的后支桿傳遞拉力(轉向節、上、下橫臂總成三者形成杠桿機構)到隨動轉向器,此時隨動轉向器會產生作用,實現車輪的偏轉;例如,當車輛左后輪出現向右的地面側向力時,通過轉向節以及左橫臂組件II的前、后支桿III傳遞,使左橫臂組件I的后支桿I的鉸接點形成向左的拉力,拉力經過隨動轉向器滑桿傳遞到右側吊耳IV,吊耳IV壓在右側的套管II上,套管II將力傳遞給右側外 彈簧座II,然后外彈簧座II壓縮彈簧II,彈簧II將力傳遞給內彈簧座,內彈簧座將力傳遞給左側的彈簧I,力大于彈簧I的預壓縮力時,彈簧I和彈簧II受到壓縮,滑桿左、右兩側的吊耳m、iv以及右側外彈簧座I1、右側套管II產生向左的位移,左側吊耳III將位移傳遞至左側后支桿I的鉸接點,使后支桿I產生位移,隨之,由調節桿I傳遞給車輪,使左后輪產生位移,由于前支桿I的一端球鉸I與車身固定,所以,后支桿I以及左后輪會共同繞前支桿I與車身鉸接點相對車身轉動,而調節桿I的存在使左后輪與后支桿I的旋轉角度相同;同時,由于右橫臂組件I的后支桿II跟隨后支桿I位移,其也帶動右后輪產生位移,右后輪與后支桿II會共同繞前支桿II與車身的鉸接點相對車身轉動。同理,當車輛右后輪出現向左的地面側向力時,通過轉向節以及右橫臂組件II的前、后支桿IV傳遞,使右橫臂組件I的后支桿II的鉸接點形成向右的拉力,拉力經過隨動轉向器滑桿傳遞到左側吊耳III,吊耳III壓在左側的套管I上,套管I將力傳遞給左側外彈簧座I,然后外彈簧座I壓縮彈簧I,彈簧I將力傳遞給內彈簧座,內彈簧座將力傳遞給右側的彈簧II,力大于彈簧II的預壓縮力時,彈簧I和彈簧II受到壓縮,滑桿左、右兩側的吊耳II1、IV以及左側外彈簧座1、左側套管I產生向右的位移,右側吊耳IV將位移傳遞至右側后支桿II的鉸接點,使后支桿II產生位移,隨之,由調節桿II傳遞給車輪,使右后輪產生位移,由于前支桿II的一端球鉸II與車身固定,所以,后支桿II以及右后輪會共同繞前支桿II與車身鉸接點相對車身轉動,而調節桿II的存在使右后輪與后支桿II的旋轉角度相同;同時,由于右橫臂組件I的后支桿I跟隨后支桿II位移,其也帶動左后輪產生位移,左后輪與后支桿I會共同繞前支桿I與車身的鉸接點相對車身轉動。另外,內彈簧座可通過鎖銷與滑桿實現相對固定,當左側吊耳III受到拉力時,同上,拉力經過隨動轉向器滑桿傳遞到內彈簧座,內彈簧座將力傳遞給左側的彈簧I,該力大于彈簧I的預壓縮力時,彈簧I受到壓縮,滑桿左、右吊耳m、iv以及右側外彈簧座I1、右側套管II產生向左的位移,左側吊耳III將位移傳遞至左側后支桿I的鉸接點,使后支桿I產生位移,隨之,由調節桿I傳遞給車輪,使左后輪產生位移,由于前支桿I的一端球鉸I與車身固定,所以,后支桿I以及左后輪會共同繞前支桿I與車身鉸接點相對車身轉動,而調節桿I的存在使左后輪與后支桿I的旋轉角度相同;同時,由于右橫臂組件I的后支桿II跟隨后支桿I位移,其也帶動右后輪產生位移,右后輪與后支桿II會共同繞前支桿II與車身的鉸接點相對車身轉動。這種內彈`簧座與滑桿固定的方式,其壓縮彈簧I的力會是不固定方式的兩倍,從而實現力的可調。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點:
1、穩定性強,無需消耗發動機功率和使用傳感器信號;
2、結構簡單,重量小,成本低,操作便捷。
圖1為本發明的主視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視圖。圖3為本發明的俯視示意圖。圖4為本發明隨動轉向器的局部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圖2以及圖3所示,上橫臂總成是由兩組對應的左橫臂組件1-1以及右橫臂組件1-2組成的,其中與車輛左后輪16相連的左橫臂組件1-1包括兩前支桿3-1、后支桿4-1以及調節桿5-1,所述前支桿3-1和后支桿4-1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6-1,前支桿3-1 —端的球鉸6-1與車身相連;上述調節桿5-1與后支桿4-1鉸接,即后支桿4-1的一側設有向外開口的吊耳7-1,調節桿5-1的一端通過球鉸與吊耳7-1相連,該調節桿5-1的另一端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所述與車輛右后輪17相連的右橫臂組件1-2包括前支桿3-2、后支桿4-2以及調節桿5_2,所述前支桿3-2和后支桿4-2呈銳角,它們的一端均與車輛右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另一端均設球鉸6-2,前支桿3-2 —端的球鉸6-2與車身相連;上述調節桿5-2與后支桿4_2鉸接,即后支桿4-2的一側設有向外開口的吊耳7-2,調節桿5-2的一端通過球鉸與吊耳7-2相連,該調節桿5-2的另一端與車輛左后輪外向節相連;所述上橫臂總成的正下方設有與車輛后輪相連的下橫臂總成,該下橫臂總成是由兩組對應的左橫臂組件2-1以及右橫臂組件2-2組成的,其中與車輛左后輪相連的左橫臂組件2-1包括前支桿3-3、后支桿4-3,所述前支桿
3-3和后支桿4-3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6-3 ;所述與車輛右后輪相連的右橫臂組件2-2包括前支桿3-4、后支桿4-4,所述前支桿3-4和后支桿4-4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右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6-4,所述前支桿3-3和后支桿4-3的一端的球鉸6-3均與車身相連,所述前支桿3-4與后支桿4-4 一端的球鉸6-4均與車身相連;左橫臂組件1-1與右橫臂組件1-2之間設有隨動轉向器8,隨動轉向器的水平滑桿9與上述后支桿4-1和后支桿
4-2鉸接在一起,即滑桿的9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開口向外的吊耳,即吊耳7-3與吊耳7-4,所述后支桿4-1 一端的球鉸6-1與吊耳7-3相連,后支桿4-2 —端的球鉸6_2與吊耳7_4相連。如圖4所示,滑桿9靠近左側和右側位置分別設有套在其上的兩個相同支座10-1和支座10-2,該支座10-1與支座10-2的一端均與車身的車架管18焊接在一起,實現兩支座相對車身的固定;所述支座10-1和支座10-2的內部通孔直徑均大于所述滑桿的直徑,滑桿上還套有一個外彈簧座11-1,該外彈簧座11-1中心通孔直徑均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其中外彈簧座11-1的左段設在支座10-1與滑桿之間并且左段的外徑等于支座10-1內部通孔的直徑,所述外彈簧座11-1的中段外徑大于左段外徑并且其左側端面與支座10-1的右側端面相連,所述外彈簧座11-1的右段外徑小于中段的外徑;所述外彈簧座11-1的右部設有一個套在滑桿上的彈簧12-1,該彈簧12-1的內徑等于外彈簧座ll-ι右段的外徑,其外徑等于外彈簧座11-1的中段外徑,并且彈簧12-1左側套在外彈簧座11-1的右段上并且左側端面與外彈簧座11-1中段右側端面相連;上述支座10-1的左部設有套在滑桿上的套管13-1,該套管13-1的內徑等于滑桿的直徑,外徑等于所述外彈簧座11-1左段的外徑,并且套管13-1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吊耳7-3的右側端面相連,套管13-1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外彈簧座11-1的左側端面相連;滑桿上還套有一個外彈簧座11-2,該外彈簧座11-2中心通孔直徑均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其中外彈簧座11-2的右段設在支座10-2與滑桿之間并且右段的外徑等于支座10-2內部通孔的直徑,所述外彈簧座11-2的中段外徑大于右段外徑并且其右側端面與支座10-2的左側端面相連,所述外彈簧座11-2的左段外徑小于中段的外徑;所述外彈簧座11-2的左部設有一個套在滑桿上 的彈簧12-2,該彈簧12-2的內徑等于外彈簧座11-2左段的外徑,其外徑等于外彈簧座11-2的中段外徑,并且彈簧12-2右側套在外彈簧座11-2的左段上并且右側端面與外彈簧座11-2中段左側端面相連;上述支座10-2的右部設有套在滑桿上的套管13-2,該套管13-2的內徑等于滑桿的直徑,外徑等于所述外彈簧座11-2右段的外徑,并且套管13-2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吊耳7-4的左側端面相連,套管13-2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外彈簧座11-2的右側端面相連;上述滑桿上還設有一個與其套接的內彈簧座14,該內彈簧座的中心通孔直徑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并且在內彈簧座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外翻的環形凸臺,凸臺的外徑等于所述彈簧12-1、彈簧12-2的外徑,其中彈簧12-1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內彈簧座左凸臺15-1的左側端面相連,彈簧12-2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內彈簧座右凸臺15-2的右·側端面相連;在所述內彈簧座上設銷孔。
權利要求
1.一種預壓縮彈簧式后輪隨動轉向機構,包括上橫臂總成、下橫臂總成以及隨動轉向器,上橫臂總成是由兩組對應的左橫臂組件I以及右橫臂組件I組成的,其中與車輛左后輪相連的左橫臂組件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以及調節桿I,所述前支桿I和后支桿I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I,前支桿I 一端的球鉸I與車身相連;上述調節桿I與后支桿I鉸接,即后支桿I的一側設有向外開口的吊耳I,調節桿I的一端通過球鉸與吊耳I相連,該調節桿I的另一端與車輛左后輪的外向節相連;所述與車輛右后輪相連的右橫臂組件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I以及調節桿II,所述前支桿II和后支桿II呈銳角,它們的一端均與車輛右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另一端均設球鉸II,前支桿II 一端的球鉸II與車身相連;上述調節桿II與后支桿II鉸接,即后支桿II的一側設有向外開口的吊耳II,調節桿II的一端通過球鉸與吊耳II相連,該調節桿II的另一端與車輛左后輪外向節相連;所述上橫臂總成的正下方設有與車輛后輪相連的下橫臂總成,該下橫臂總成是由兩組對應的左橫臂組件II以及右橫臂組件II組成的,其中與車輛左后輪相連的左橫臂組件I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II,所述前支桿III和后支桿III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左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III;所述與車輛右后輪相連的右橫臂組件II包括兩根相同的前、后支桿IV,所述前支桿IV和后支桿IV呈銳角,它們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再與車輛右后輪的轉向節相連,它們的另一端均設球鉸IV,所述前支桿III和后支桿III的一端的球鉸III均與車身相連,所述前支桿IV與后支桿IV—端的球鉸IV均與車身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橫臂組件I與右橫臂組件I之間設有隨動轉向器,該隨動轉向器包括滑桿、吊耳、支座、外彈簧座、彈簧、套管以及內彈簧座,所述水平的滑桿與上述后支桿I和后支桿II鉸接在一起,即滑桿的左、右兩端分別設有開口向外的吊耳,即吊耳III與吊耳IV,所述后支桿I 一端的球鉸I與吊耳III相連,后支桿II一端的球鉸II與吊耳IV相連;上述滑桿靠近左側和右側位置分別設有套在其上的兩個相同支座I和支座II,該支座I與支座II的一端均與車身的車架管焊接在一起,所述支座I和支座II的內部通孔直徑均大于所述滑桿的直徑,滑桿上還套有一個外彈簧座I,該外彈簧座I中心通孔直徑均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其中外彈簧座I的左段設在支座I與滑桿之間并且左段的外徑等于支座I內部通孔的直徑,所述外彈簧座I的中段外徑大于左段外徑并且其左側端面與支座I的右側端面相連,所述外彈簧座I的右段外徑小于中段的外徑;所述外彈簧座I的右部設有一個套在滑桿上的彈簧I,該彈簧I的內徑等于外彈簧座I右段的外徑,其外徑等于外彈簧座I的中段外徑,并且彈簧I左側套在外彈簧座I的右段上并且左側端面與外彈簧座I中段右側端面相連;上述支座I的左部設有套在滑桿上的套管I,該套管I的內徑等于滑桿的直徑,外徑等于所述外彈簧座I左段的外徑,并且套管I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吊耳III的右側端面相連,套管I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外彈簧座I的左側端面相連;滑桿上還套有一個外彈簧座II,該外彈簧座II中心通孔直徑均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其中外彈簧座II的右段設在支座II與滑桿之間并且右段的外徑等于支座II內部通孔的直徑,所述外彈簧座II的中段外徑大于右段外徑并且其右側端面與支座II的左側端面相連,所述外彈簧座II的左段外徑小于中段的外徑;所述外彈簧座II的左部設有一個套在滑桿上的彈簧II,該彈簧II的內徑等于外彈簧座II左段的外徑,其外徑等于外彈簧座II的中段外徑,并且彈簧II右側套在外彈簧座II的左段上并且右側端面與外彈簧座II中段左側端面相連;上述支座II的右部設有套在滑桿上的套管II,該套管II的內徑等于滑桿的直徑,外徑等于所述外彈簧座II右段的外徑,并且套管II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吊耳IV的左側端面相連,套管II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外彈簧座II的右側端面相連;上述滑桿上還設有一個與其套接的內彈簧座,該內彈簧座的中心通孔直徑與滑桿的直徑相同,并且在內彈簧座的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外翻的環形凸臺,凸臺的外徑等于所述彈簧I、彈簧II的外徑,其中彈簧I的右側端面與所述內彈簧座左凸臺的左側端面相連,彈簧II的左側端面與所述內彈簧座右凸臺的右側端面相連。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預壓縮彈簧式后輪隨動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彈簧座上設銷孔。
全文摘要
一種預壓縮彈簧式后輪隨動轉向機構,上橫臂總成的左橫臂組件Ⅰ與右橫臂組件Ⅰ之間設有隨動轉向器,其內、外彈簧座可在滑桿上滑動,通過支座、套管將外彈簧座限位,使彈簧形成預壓縮。轉向時,車輛本身由于地面側向力的作用,通過轉向節、下橫臂前、后支桿傳遞,下橫臂的鉸接點作為支點,會使上橫臂的后支桿形成拉力,三者形成杠桿機構,此時隨動轉向器會產生作用,實現車輪的偏轉。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結構簡單,穩定性強,重量小,成本低,操作便捷等優點。
文檔編號B62D7/00GK103253301SQ20131013736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4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4月19日
發明者夏懷成, 趙士興, 趙冬冬, 仝帥 申請人:燕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