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緩沖避震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自行車上安裝有仿生物肌肉纖維的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以該前避震器、后避震器緩沖車體行經不平整路面所產生的震動與能量,將令自行車在騎乘時可相對舒適,且更安全。
【專利說明】自行車緩沖避震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尤其指一種仿生物肌肉纖維,用來進行緩沖避震的自行車前、后避震器。
【背景技術】
[0002]自行車的使用不僅可用來代步、健身,更因為自行車騎乘時需仰賴人力踩踏才能前進,所以自然不會有廢氣排放或需要額外使用燃料等問題,就因為騎乘自行車有這么多好處,所以其運動風氣近年來才得以襲卷世界各地,而各國政府也樂見該產業的蓬勃發展,期能利用自行車來抑制汽、機車的使用數量;而對于經常需使用自行車的車主而言,除了講求方便與安全性外,其騎乘時的舒適性也是讓人相當重視的一環,所以大部分的車主都會在自行車上加裝有避震器,為了就是要通過該避震器來降低車體行經不平整路面時所產生的震動。
[0003]而目前常見的自行車避震器不外乎有彈簧式與液壓阻尼式二種,這二種避震器共同的缺點就是體積龐大、重量重,且結構復雜,因此當該避震器加裝到自行車上時,除了會大大提高整個車體重量,讓自行車無法達到輕量化的要求外,也會因為避震器無法與車架設計相融合,而令避震器的安裝會顯得相當突兀、不美觀,況且該結構復雜的避震器造價大多不菲,該在無形間將會增加車主于安裝上的負擔。
[0004]所以,如何研發出一種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且可與車架設計相融合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乃本發明所欲改良的問題所在。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緩沖避震器,以改進公知技術中存在的缺陷。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自行車上安裝有仿生物肌肉纖維的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以該前避震器、后避震器緩沖車體行經不平整路面所產生的震動與能量,將令自行車在騎乘時可相對舒適,且更安全,其中:
[0007]自行車的車架上具有一前叉部與一后叉部,該后叉部的后上叉與后下叉預設處并斷開,以在后上叉與后下叉斷開處兩側各形成有一第一后上叉段、一第二后上叉段、一第一后下叉段及一第二后下叉段,通過該后叉部的斷開,在第一、二后上叉段與第一、二后下叉段間所形成的配合空間分別提供一后避震器安裝,將令斷開成兩段的后上叉與后下叉均能重新進行連結;
[0008]前避震器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固態阻尼內包覆有多數相迭的彈片,該彈片以金屬板材經沖壓而成,使彈片中段能成為一弧面狀的彎折部,以該彎折部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且該固態阻尼外部一端設有一前叉端,另一端則結合有一固定座;
[0009]后避震器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固態阻尼內包覆有一第一彈片組與一第二彈片組,該第一、二彈片組均由多數以金屬板材經沖壓而令中段具弧面狀彎折部的彈片相迭而成,以該彎折部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且該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呈反向設置,在固態阻尼外部二端并各結合有一固定座;
[0010]前、后避震器均利用固定座進行安裝,讓前避震器能固定在自行車的前叉部位置,以前避震器的前叉端提供自行車前輪樞組,而當后避震器分別固定在后上叉與后下叉的配合空間內時,將能對斷開成第一、二后上叉段的后上叉,與斷開成第一、二后下叉段的后下叉重新進行連結。
[001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管狀的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外周鄰近于端部處各貫設有一可供螺絲穿過的固定孔,而前、后避震器的固定座則均具有一套口,而呈U形狀,該套口兩側并各貫設有一穿孔,讓前、后避震器能以套口提供閃避,而束套在自行車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外周,利用螺絲穿過該固定孔與穿孔,并進行鎖結,將令前、后避震器均能獲得定位。
[0012]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固定座的套口內均伸出有一具穿孔的凸柱,以該凸柱在鎖結時填充于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的管內,并進行支撐,將能防止螺鎖力道過大,而造成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受壓變形。
[0013]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的彈片均以彈簧鋼經沖壓而成。
[0014]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后避震器的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是以彎折部相對的形態進行設置。
[0015]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后避震器的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是以彎折部相背的形態進行設置。
[0016]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的固態阻尼為塑料,通過該固態阻尼的射出,并包覆在彈片外,將能避免彈片在受力變形時產生協震。
[0017]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由PU鍵狀化合成份的改變,將能獲得不同彈性、硬度的固態阻尼。
[0018]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的彈片可依荷重,而進行數量上的增減。
[0019]本發明對照公知技術所具有的功效:
[0020](一)本發明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體積小,而能與車架設計進行融合,故當該避震器安裝在自行車上時,將能避免產生突兀,使用上將更美觀。
[0021](二)本發明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重量輕,讓車體重量不虞再過度增加,該相對能滿足使用者輕量化的要求。
[0022](三)本發明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結構簡單,該在維修或保養上將更容易,且能有效壓低使用成本,以獲得普及。
[0023](四)本發明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拆、裝上均相當簡單,且僅需要利用彈片數量上的增減,就能任意調整出各種所需的避震強度,俾達靈活使用的便利性。
[0024](五)本發明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緩沖避震系在前、后輪上完成,而不會影響到把手、座墊、踏板與車架間的相對位置,故在騎乘時,將讓身體姿勢不會隨著避震器的壓、伸作用,而跟著改變,俾令身體能保持在一定值出力,以避免產生運動傷害者。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架構圖。
[0026]圖2是本發明第一圖的局部放大圖之一。
[0027]圖3是本發明第一圖的局部放大圖之二。
[0028]圖4是本發明前避震器的立體放大圖。
[0029]圖5是本發明后避震器的立體放大圖。
[0030]圖6是本發明行進時遇到往上震動的緩沖狀態圖。
[0031]圖7是本發明行進時遇到往下震動的緩沖狀態圖。
[0032]圖8是本發明后避震器的另一實施例圖。
[0033]附圖中主要組件符號說明:
[0034]自行車10;前叉部11 ;后叉部12 ;第一后上叉段13 ;第二后上叉段14 ;第一后下叉段15 ;第二后下叉段16 ;配合空間17 ;固定孔18 ;前避震器20 ;固態阻尼21 ;彈片22 ;彎折部221 ;前叉端23 ;固定座24 ;套口 241 ;凸柱242 ;穿孔243 ;后避震器30 ;后避震器300 ;固態阻尼31 ;第一彈片組32 ;彈片321 ;彎折部322 ;第二彈片組33 ;彈片331 ;彎折部332 ;固定座34 ;套口 341 ;凸柱342 ;穿孔343。
【具體實施方式】
[0035]本發明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自行車上安裝有仿生物肌肉纖維的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以該前避震器、后避震器緩沖車體行經不平整路面所產生的震動與能量,將令自行車在騎乘時可相對舒適,且更安全,其中,自行車的車架上具有一前叉部與一后叉部,該后叉部的后上叉與后下叉預設處并斷開,以在后上叉與后下叉斷開處兩側各形成有一第一后上叉段、一第二后上叉段、一第一后下叉段及一第二后下叉段,通過該后叉部的斷開,在第一、二后上叉段與第一、二后下叉段間所形成的配合空間分別提供一后避震器安裝,將令斷開成兩段的后上叉與后下叉均能重新進行連結,及該設呈管狀的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外周鄰近于端部處各貫設有一可供螺絲穿過的固定孔,前避震器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固態阻尼內包覆有多數相迭的彈片,該彈片是以彈簧鋼經沖壓而成,使彈片中段能成為一弧面狀的彎折部,以該彎折部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又固態阻尼外部一端設有一前叉端,以供樞設自行車前輪,另一端結合有一具套口而呈U形狀的固定座,該套口底面伸出有一凸柱,而在凸柱與固定座兩側的相對位置則貫設有一穿孔,后避震器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固態阻尼內包覆有一第一彈片組與一第二彈片組,該第一、二彈片組均由多數以彈簧鋼經沖壓而令中段具弧面狀彎折部的彈片相迭而成,以該彎折部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及該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是呈反向設置,又固態阻尼外部二端各結合有一具套口而呈U形狀的固定座,該套口底面伸出有一凸柱,而在凸柱與固定座兩側的相對位置則貫設有一穿孔;由此,能構成該自行車緩沖避震器。
[0036]為能對本發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能夠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與認識,以下配合附圖詳述如后:[0037]通常根據本發明,請參閱圖1持續搭配至圖4所示,其自行車10上安裝有仿生物肌肉纖維的前避震器20與后避震器30、300,以該前避震器20、后避震器30、300緩沖車體行經不平整路面所產生的震動與能量,將令自行車10在騎乘時可相對舒適,且更安全,其中,自行車10的車架上具有一前叉部11與一后叉部12,該后叉部12的后上叉與后下叉預設處并斷開,以在后上叉與后下叉斷開處兩側各形成有一第一后上叉段13、一第二后上叉段14、一第一后下叉段15及一第二后下叉段16,通過該后叉部12的斷開,在第一、二后上叉段13、14與第一、二后下叉段1516間所形成的配合空間17分別提供一后避震器30、300安裝,將令斷開成兩段的后上叉與后下叉均能重新進行連結,及該設呈管狀的前叉部11、第一后上叉段13、第二后上叉段14、第一后下叉段15及第二后下叉段16外周鄰近于端部處各貫設有一可供螺絲穿過的固定孔18,前避震器20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21,固態阻尼21內包覆有多數相迭的彈片22,該彈片22是以彈簧鋼經沖壓而成,使彈片22中段能成為一弧面狀的彎折部221,以該彎折部221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22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又固態阻尼21外部一端設有一前叉端23,以供樞設自行車10前輪,另一端結合有一具套口241而呈U形狀的固定座24,該套口 241底面伸出有一凸柱242,而在凸柱242與固定座24兩側的相對位置則貫設有一穿孔243,后避震器30300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31,固態阻尼31內包覆有一第一彈片組32與一第二彈片組33,該第一、二彈片組32、33均由多數以彈簧鋼經沖壓而令中段具弧面狀彎折部322、332的彈片321、331相迭而成,以該彎折部322、332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321、331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及該第一彈片組32與第二彈片組33是呈反向設置,又固態阻尼31外部二端各結合有一具套口 341而呈U形狀的固定座34,該套口 341底面伸出有一凸柱342,而在凸柱342與固定座34兩側的相對位置則貫設有一穿孔343。
[0038]其結構的組合,復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前避震器20是以套口 241提供閃避,而令固定座24能束套在自行車10前叉部11外周,利用螺絲穿過該前叉部11固定孔18與前避震器20穿孔243,并進行鎖結,將令前避震器20能獲得定位,配合凸柱242填充于前叉部11內的支撐,將能防止螺鎖力道過大,造成前叉部11受壓變形,又后避震器30、300分設于后上叉與后下叉的配合空間17中,以對斷開成第一、二后上叉段1314的后上叉,與斷開成第一、二后下叉段15、16的后下叉重新進行連結,及該后避震器30、300亦利用螺絲穿過該第一后上叉段13、第二后上叉段14、第一后下叉段15、第二后下叉段16固定孔18與后避震器30、300穿孔343的鎖結,而能獲得定位,據此,即完成組合。
[0039]由上述發明,其自行車10于實際騎乘過程,如后輪遇到往上的震動時(請同時參閱圖6所示),該安裝于后上叉的后避震器30會因為受到第一后上叉段13與第二后上叉段14相互靠近的推擠,而產生壓縮現象,通過后避震器30各彈片321、331更為拱起的變形,來抵消該震動力,同時安裝在后下叉的后避震器300則會受到第一后下叉段15與第二后下叉段16相互遠離的牽引,而被往外拉伸,以利用后避震器300內各彈片321、331的延展,來形成緩沖效果,該在騎乘上不僅可大大降低路面顛簸所產生的不適感外,更因為騎乘時整個車架均能保持平穩不晃動,而令其使用的安全性也能獲得提升,反的,若騎乘過程,后輪是遇到往下的震動(請參閱圖7所示),該安裝于后上叉的后避震器30會改為被拉伸,而安裝于后下叉的后避震器300則改為壓縮狀態,該在一壓、一拉間,同樣能產生緩沖避震的效果。[0040]再請參閱圖6及圖7所示,其產生在前輪上的震動,同樣能利用前避震器20內部彈片22的壓縮或伸展,來對該震動進行抵消。
[0041]又,上述的固態阻尼21、31為PU塑料,通過該固態阻尼21、31的射出,并包覆在彈片22、321、331外,將能避免彈片22、321、331在受力變形時產生協震,而由I3U鍵狀化合成份的改變,將能獲得不同彈性、硬度的固態阻尼21、31,用以因應各種用途不同自行車的使用需求。
[0042]另,上述彈片22、321、331是可依荷重進行數量上的增減,而本發明利用多數彈片22、321、331相迭,以構成一鋼性的彈片束,將令該彈片22、321、331僅能產生上、下的單向變形,在對面側向應力時,將能完全止動,及該后避震器30、300的第一彈片組32與第二彈片組33是以彎折部322、332相對(請同時參閱圖5所示)或相背(請同時參閱圖8所示)的兩種形態進行設置。
[0043]由上述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具有下列的優點:
[0044](一 )其前避震器20與后避震器30300體積小,而能與車架設計進行融合,故當該避震器安裝在自行車10上時,將能避免產生突兀,使用上將更美觀;
[0045]( 二)其前避震器20與后避震器30300重量輕,讓車體重量不虞再過度增加,該相對能滿足使用者輕量化的要求;
[0046](三)其前避震器20與后避震器30、300結構簡單,該在維修或保養上將更容易,且能有效壓低使用成本,以獲得普及;
[0047](四)其前避震器20與后避震器30、300拆、裝上均相當簡單,且僅需要利用彈片22、321、331數量上的增減,就能任意調整出各種所需的避震強度,以達靈活使用的便利性;
[0048](五)其緩沖避震是在前、后輪上完成,而不會影響到把手、座墊、踏板與車架間的相對位置,故在騎乘時,將讓身體姿勢不會隨著避震器的壓、伸作用,而跟著改變,以令身體能保持在一定值出力,以避免廣生運動傷咅。
[0049]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一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發明申請的權利要求涵蓋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自行車上安裝有仿生物肌肉纖維的前避震器與后避震器,以該前避震器、后避震器緩沖車體行經不平整路面所產生的震動與能量,將令自行車在騎乘時可相對舒適,且更安全,其中: 自行車的車架上具有一前叉部與一后叉部,該后叉部的后上叉與后下叉預設處并斷開,以在后上叉與后下叉斷開處兩側各形成有一第一后上叉段、一第二后上叉段、一第一后下叉段及一第二后下叉段,通過該后叉部的斷開,在第一、二后上叉段與第一、二后下叉段間所形成的配合空間分別提供一后避震器安裝,將令斷開成兩段的后上叉與后下叉均能重新進行連結; 前避震器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固態阻尼內包覆有多數相迭的彈片,該彈片以金屬板材經沖壓而成,使彈片中段能成為一弧面狀的彎折部,以該彎折部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且該固態阻尼外部一端設有一前叉端,另一端則結合有一固定座; 后避震器具有一柱狀的固態阻尼,固態阻尼內包覆有一第一彈片組與一第二彈片組,該第一、二彈片組均由多數以金屬板材經沖壓而令中段具弧面狀彎折部的彈片相迭而成,以該彎折部的形成,將能賦予彈片兩端受力彈性變形的能力,且該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呈反向設置,在固態阻尼外部二端并各結合有一固定座; 前、后避震器均利用固定座進行安裝,讓前避震器能固定在自行車的前叉部位置,以前避震器的前叉端提供自行車前輪樞組,而當后避震器分別固定在后上叉與后下叉的配合空間內時,將能對斷開成 第一、二后上叉段的后上叉,與斷開成第一、二后下叉段的后下叉重新進行連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管狀的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外周鄰近于端部處各貫設有一可供螺絲穿過的固定孔,而前、后避震器的固定座則均具有一套口,而呈U形狀,該套口兩側并各貫設有一穿孔,讓前、后避震器能以套口提供閃避,而束套在自行車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外周,利用螺絲穿過該固定孔與穿孔,并進行鎖結,將令前、后避震器均能獲得定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固定座的套口內均伸出有一具穿孔的凸柱,以該凸柱在鎖結時填充于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的管內,并進行支撐,將能防止螺鎖力道過大,而造成前叉部、第一后上叉段、第二后上叉段、第一后下叉段及第二后下叉段受壓變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的彈片均以彈簧鋼經沖壓而成。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后避震器的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是以彎折部相對的形態進行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后避震器的第一彈片組與第二彈片組是以彎折部相背的形態進行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的固態阻尼為PU塑料,通過該固態阻尼的射出,并包覆在彈片外,將能避免彈片在受力變形時產生協震。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由PU鍵狀化合成份的改變,將能獲得不同彈性、硬度的固態阻尼。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緩沖避震器,其中,前、后避震器的彈片可依荷重,而進行數量上的增減。
【文檔編號】B62K25/06GK103991502SQ201310054291
【公開日】2014年8月20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0日
【發明者】林威廷 申請人:林威廷